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在蓬勃发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心态。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从1997年至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自主探索阶段、多元探索阶段与全面推进阶段。在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中,创业教育既取得巨大的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成绩与问题需要同等视之。综合分析,面向全体学生、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和纵深发展的教育体系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历程;成绩;问题;未来趋势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创新创业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高校创业教育也蓬勃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纵观整个社会,民众对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以及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还缺乏了解。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进行梳理,从而有助于认清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自主探索阶段

(1997年至2002年4月)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较晚。然而,实际上,早在1989年胡晓风等人已在理论层面上对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的探讨。当年,在《人民日报》上,胡晓风教授就发表《关于更新教育思想进行创业教育的探讨》一文,这可谓中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第一人和第一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后来,他与其他两名学者发表题为《创业教育简论》的文章。在文章中,他们提出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新模式———创业教育,并明确地概述了其内涵[1]。但是,在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条件下,创业教育难以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深入的影响,中国高校中并未开展相应的创业教育实践。直至1997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MBA培养计划中,仿照美国高校的做法,提出工商管理学科中开展创新创业的研究方向,并设立MBA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中心的主要成员为创新与创业课程的教师,这才被视为创业教育在中国兴起的标志,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新纪元。1998年,在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项目中,清华大学系统、深入了解到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创业竞赛的情况,汲取了丰富的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与组织,在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取得较好的效果,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的成功经验,推动了以创业计划大赛推动创业教育开展的先河。1999-2002年间,共青团中央、中国科技协会、教育部、全国学联等中央单位联合各大学、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三届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给各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更权威的实践平台。创业竞赛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是创业教育在初期最常见的形式,其为今后高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潮。1999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中国首次正式回应创业教育题的重要政策文件。它强调:“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学科优势来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增强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推进高校技术成果在实践中的转化速度,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强化对教师与学生的创业教育,激励他们自主创立高新技术企业。”无疑,该计划的提出不但为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而且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政策环境。此后,教育部为了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予以支持。2000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研究生休学创业保留学籍的暂行规定》,在这个文件中提出高校学生创业可以保留学籍,为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了宽松的政策保障,消除了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后顾之忧。2002年4月,教育部正式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列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并为其提供政策与经费等方面的支持,要求试点高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集中精力探索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教育部在2002年4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首次试点高校兴办创业教育座谈会,明确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向与政策支持力度,为试点高校兴办创业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当然,这一时段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上是处于自我探索阶段,其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外实施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缺乏对创业教育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探索。除了9所试点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过程、人才培养方式具有一定的认知以外,其他高校基本上还未能对创业教育内涵、发展有清楚的认知,更不用谈及有规划、系统性地进行创业实践。

(二)多元探索阶段

(2002年5月至2010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试点高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一系列成果,形成几种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业教育的中国经验。整体来看,主要有三种模式:以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创业综合素质教育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创业技能教育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创业教育综合模式[2]。与此同时,其他非试点高校及地方高校在吸取试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基础上,也开始注重结合实际情况竭力摸索具备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模式。其中,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实践尤为引人瞩目。经过多年的有益探索与实践,温州大学形成“全校层面—专业层面—试点班层面”逐层推进的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为创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方向[3]。以此观之,创业教育进入以试点高校为主,其他高校协同发展的多元化探索阶段。随着高校创业教育进入多元化的探索阶段,创业教育的师资不足问题逐渐暴露,引起教育部的高度关注。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便委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办首届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对来自各高校的从事创业教育的200名教师进行有关创业教育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此次培训标志着政府愈加重视如何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强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在举办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的基础上,2005年团中央、中国青联主导下开展了KAB(KnowAboutBusi-ness)创业教育(中国)项目。该项目由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以及国际劳工组织合作推动,不但为高校教师提供专业的创业培训,而且是一项针对大学生的教育项目。其开发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内容上注重创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功能上重视对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总体而言,在此时期,我国政府愈加重视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政府的引领下,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体系化的发展,基本上形成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当然,这些模式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培养目标上出现偏差,诸多高校片面地理解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导致创业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呈现出表面化倾向[4]。

(三)全面推进阶段

(2010年至今)通过前期的发展,虽然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丰富的经验,但也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时期,如何突破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推动其深入的改革与发展日渐成为政府、高校探讨的焦点。2010年,教育部颁布《全面推进普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与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在该意见中,首次将创新创业一起表述,将“创新”这个概念引入创业教育中。要求各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应该通过创新意识培育来推进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创建全方位的创业支持平台;落实与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加强领导,形成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活动相结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合力。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这个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各级政府需要加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除了通过政策扶持,2010年5月还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以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起到宏观统筹、指导与咨询的作用。具体而言,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高校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中,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另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创业教师队伍等方面也提出相应的要求。随后,每年教育部或有关部门就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良好氛围,指导着创业教育的开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然来临,高校创业教育也呈现出新面貌。2015年10月,举行了第一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此次创业大赛的特点在于其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设置“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新业态、“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等四种类型,以敦促大学生紧跟时代潮流,开发出更多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新项目。综上所述,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在各级政府的扶持、引导与高校自身的不断探索中,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取得很大的发展,基本上形成创业教育的中国模式,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二、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高校的创业教育逐渐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予以正视。

(一)成绩

1.明晰了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创业教育是以启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致力于提升其创业能力与素质的教育;是可以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可以通过渗透的方式在这些教育领域实施的具有独立的价值和精神的一种教育形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各高校基本上在创业教育的概念、实施方式、精神价值与实践意义等方面达成共识,而且明确了创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为推动创业教育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2.界定了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首先,明确了创业教育的外部范畴。这个方面极为重要,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其“外部范畴是什么”必须明确,这既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也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基础。目前,各高校对此基本上形成一致的认知,即创业教育的外部范畴应该包括创业教育的社会背景、价值理念、价值模式,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等。其次,明确了创业教育的内部框架。在界定创业教育的外部范畴之后,必须明确其实施框架。这方面各高校在探索中也基本上取得共识,即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色的教育方式,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确定其基本原则、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形态、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实施模式、实践教学等问题[5]。最后,明确了创业教育外部范畴与内部框架之间的关系。这个方面实际上是要明确创业教育自身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体现创业教育的服务性、动态性的变化过程。3.形成创业教育实施的基本模块。对于创业教育模块,各高校在长期的探索与发展中也已经达成共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模块:理论模块、素质模块、实践模块、实施模块。首先,理论模块。这个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其目标、内容、实施方式、教育内容等。其次,创业教育的素质模块。这个模块要阐释的是创业教育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包括创业的意识、心理、能力等。再次,实践模块。该模块注重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包括实践教学模式、创业模拟方式、实习基地方式,突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色。最后,实施模块。主要是明确创业教育的实施方式,以及创业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如何与在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中的结合、渗透、辐射等问题,如在成人教育领域适宜采取辐射模式,在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领域适宜采取结合模式,在远程教育领域适合采取渗透模式[6]。由此确立了创业教育发展的领域及其发展的价值。

(二)问题

1.创业教育的过程功利化倾向突出。无疑,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扩大就业,提高高校就业率的一种途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各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缓解就业的一种手段,而忽视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很多高校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如何教学生去开办企业,在教育过程中侧重于教学生具体的创业技能,并采取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比如,很多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采取专题竞赛或者讲座的形式进行,教育学生去创办各类小微企业,过于注重小微企业的数量,而不从人才培养计划上对创业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导致创业教育看起来效果不错,实际上却没有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作用。故此,从这个角度看,创业教育并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更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我们必须看到,高校的创业教育绝不能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而是应该将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业教育不至于偏离其本质目标。2.创业教育的目标工具化倾向明显。如前所述,创业教育的过程功利化倾向突出,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当作就业培训的工具,以促进学生就业或创业。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在考核高校就业成果及创业教育成果的时候,经常将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数量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这种政策导向无疑刺激了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促进就业的工具。这种工具化的目标歪曲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在这种目标观念的引导下,创业教育自然就沦为简单的创业知识传授与创业技能的训练,认为只要学生开办了企业就实现了创业教育的目标。这种过度工具化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背离了创业教育的目标。从本质上看,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促进就业,而是通过这种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这种创业意识不仅仅是开办企业,而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合理设计其个人职业生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7]。3.创业教育的对象精英化倾向严重。创业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在创业领域的具体化,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其面向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惠及每一个人。但是当前各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其教育对象往往被限定为某些具有创业愿望的学生,也就是一些所谓具有创业能力的“精英学生”,这种偏颇的对象定位背离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不应该为少数学生所垄断[8]。当前,各高校为了鼓励学生创业,出台了很多的鼓励措施与支持政策,一大批高校科技园、创业孵化器纷纷建立。此外,各高校在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较好的实践平台。但这些资源在创业教育对象精英化的情况下,为少数学生所占据,大多数学生却不能从中受惠,最终使得创业教育成为少数学生的创业培训教育。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与人才培养计划相适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提升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面向全体学生

创业教育不应该是精英教育,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而是一种普惠式的教育形态,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素养。为此,教育部分别在2010年、2012年两次在创业教育政策文件中,提出“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形式”,“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与学校办学特色、专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实施创业计划探索”。无疑,这些政策文件提出创业教育发展的导向问题,就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不同专业、学科的角度设计出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与教育理念,从而保证这些目标、内容与理念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所有专业,努力提升各个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知识与技能,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有学者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意义,认为面向全体学生就是一种广谱式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任何专业、任何年级均可以开展,是一种典型的素质教育[9]。确实如此,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素质,提升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而不应该是培养学生去创办一个企业。

(二)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

当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上是有三种模式:校本模式、区域模式与行业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中,校本模式是主导方式。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在坚持校本模式的同时,需要向区域、行业两种模式发展,推进这三种模式的结合,进而形成“三位一体”之局面,保证这三种模式之间的统筹与协调,共同发挥创业教育的最大效果。高校创业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以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为目标,准确把握各校的专业特色、地域特色、行业特色,找准其与区域、行业之间的契合点,积极探索学校特色、专业特色与区域特色、行业特色的融合,发挥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共同推进创业教育的资源在学校、区域、行业内的良性循环与互动,最终达到资源整合之目的,形成可持续的相互协调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三)形成纵深发展的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体系的主要方面是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这两大类体系之间的融合发展,达到课程实践化和实践课程化的目标,做到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相融合。第一,课程体系实践化。这方面主要包括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双重实践化。就课程内容实践化看,要求创业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其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是面向实践的,实践性课程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当然这也并不是要弱化课程的理论性,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丰富的创业案例、实例来丰富理论上的知识。就教学方法实践化看,要求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讨论、互动讨论、开放交流等多种方法,倡导模拟式、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创业行为的体验和理解,保持对创业过程的全程感知,增强学生创业的实践技能及应对困难的方法。第二,所谓实践体系课程化。就是要求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体系,强化实践的育人价值。具体有四个方面:首先,将创业实践教育与专业实践实习相结合,保证创业教育不偏离专业教育;其次,转变创业教育的实践观念,即创业教育实践必须是参与式、体验式的实践,是动手的实践,而不是流于形式实践;再次,要规范创业实践教育的过程,教师应该做好全程跟踪与辅导;最后,强化创业实践教育的考核机制,在考核过程中需要重视能力的养成,注重创业实践的实施过程,而不应该重视创业结果评比。

参考文献:

[1]胡晓风,姚文忠,金成林.创业教育简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1-8.

[2]赵金华,孙迎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22年回顾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83-88.

[3]黄兆信,等.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4(8):87-91.

[4]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69-73.

[5]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30-38.

[6]苌庆辉,冯江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基于2005-2015年的数据[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6):1-5.

[7]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09(2):83-87.

[8]柴旭东.论大学创业教育的精英化误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75-80.

[9]梅伟惠.创业人才培养新视域:全校性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2(6):144-149.

作者:赵娜 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