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项目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为主体,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能够将实施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于实践能力与人才需求定位环节中的困难进行有效解决,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个有效实施途径。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然而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首要解决的就是“具体要培养出来什么样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这一难题。就目前而言采矿行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对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要在创新与实践上有一定的基础个能力,然而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性是目前需首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还要想到“就现在教学模式而言我们应该如何的去培养采矿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则需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模块化形式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来使学生提高这种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以达到采矿工程专业的真正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1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首要目标是定位要精准,学会适当调整动态;运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国内煤炭院校与省内国内大型的煤炭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在办学条件、优势与特色及服务面向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对四大原则理论,即面向服务、社会需求、自身特色与办学层次严格遵循。第二,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所需的精准定位相结合,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不但可以凸显社会需求,而且能够对学科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契合,对就业导向与平台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加以构建。不同的企业在知识结构体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平台+模块”一样的知识结构体制主要表现出就业导向这一人才培养的特点,统一搭建相应的平台,只是能够依照学生自身发展与企业需求通过平台下面的课程模块加以适当调整,构建出以“订单式课程体系”为主的个性化发展。第三,依靠国家目前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同时以“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工程进行创新,建立起以“生产、学习、研究”为一体的基地,对采矿教学仿真实验室进行优化与充实,运用“教学-实践”的方式进行循环与结合培养,达到有效融合校内仿真教学和现场实践形式的目的。对“虚拟仿真+轮岗挂职”为主的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模块进行构建,一方面,能够解决只能依靠高校的实验条件建设与学生依照考纲进行实践执行,不会学以致用的难题;另一方面,有效对实习难及入井难的问题进行解决。第四,为了实现高校对应用型人才进行“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务必运用“社会需求+校企协同”模式与建立学校-企业联盟,通过企业参与对人才的培养,及“就业导向+平台模块”的运行模式,并将毕业设计管理和指导模式为主的“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相结合,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认知感与意识形态进行强化培养。运用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构建一套“利用待遇留住人才进行终身培养”的用人机制,学校跟踪指导毕业学生进行继续教学培训与学历提高,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态进行培养。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存在“人才用的上却流失严重”的难题进行解决。

2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在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个选题上,通过四年对其进行的分析与研究,这个模式对其人才培养的实施存在的实践能力与人才需求定位与意识培养等系列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同时在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满意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达到了对人才进行“定位要精准,并适当调整动态”的培养,保证了招生与就业的稳定情况。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在办学条件、优势与特色及服务面向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对招生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在煤炭行业处于低迷时期,通过将培养方案、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课程体系优化等方面进行结合,促使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学校就业率中,采矿工程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于前列。第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在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取得满意效果。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与校企合作实习教学基地等一系列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得以实现充分利用,最大程度提高了学生自身专业认知感与意识形态。第三,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校学生在省级、部级各项大赛,多人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又61余项的创新实践作品大赛作品由全国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得,同时有6篇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取得了5次专利。

3结论

通过将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2级全体学生作为主体明星这次培养模式的试验,同时获得了最佳的成效,开辟了一条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实施的便捷途径。依靠所建立的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及“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等一系列全新的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培养模式,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认知感与团队意识进行强化,让学生能够对企业发展意识形态形成正确认识。该培养模式经过四年一体化的分析研究,正在逐步的改进和完善,将加快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全体学生再进行一轮的升级培养。

参考文献:

[1]龚荒,陈文.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结构分析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2).

[2]余琴.直面煤矿专业人才流失—————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现代职业安全,2005(2).

[3]彭腾,阚小良.论我国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紧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古德生,吴超.采矿与岩土工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04(03).

[5]徐学锋,刘少伟,韦四江,顾明.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3).

[6]张国华,蒲文龙,徐锋,杨凤娟,唐国忠.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紧缺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5(02).

[7]张国华,康健,赵喜江,陈刚.黑龙江省煤矿定向专业人才稳定状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7).

[8]秦涛,康健,林井祥,刘志军.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30).

[9]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作者:陈刚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