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精选(九篇)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

第1篇: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关键词 演矿产资源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产业链

一、引 言

矿产资源产业是指以探明的矿产资源为对象,从事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直接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的工业部门,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矿产资源产业属于工业生产的初端产业,具有很强的后续延展性。因此,矿产资源产业与其相关产业(包括: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以及后续的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等形成了巨大的资源产业链和产业链集群(包括单纯产业链、含群产业链、交叉产业链等多种形式),这些资源产业链和产业链集群已成为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对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资源保障和经济支撑作用。[1]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各部门的产业关联度进行系统的定量化分析,构建矿产资源产业链结构模型,为有关矿产资源产业的产业关联、作用机理及后续影响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基础[2]。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李善同,1998)。产业关联反应了在国民经济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关系,即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或是消耗与分配关系等。产业关联度是部门间相互关系的量化的体现,即体现为一个部门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对其他部门投入产出水平的影响程度。一般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完全分配系数来度量[1]。

矿产资源产业与国民经济众多部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产业间的关联关系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后向关联关系,表现为矿产资源产业对那些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的影响;二是前向关联关系,主要表现为矿产资源产业对那些将其作为生产资料的产业的影响。从投入产出关系和产业关联角度研究我国矿产资源产业的产业链结构,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是《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42个产业部门数据。其中所采用的部门分类是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确定的。在研究中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矿产资源产业界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四个部门;在矿产资源产业关联产业研究中,将关联度大于平均水平的产业定义为密切关联产业,小于平均水平而大于零的产业为有关联产业,为零的产业为无关联产业,以此来对矿产资源产业的关联产业进行分类分析。

三、矿产资源产业与其后向关联产业分析

后向关联指一个部门对为其提品和服务的部门的影响。矿产资源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其他部门的各种投入,其消耗其中某个部门的产品越多,说明两个产业的关联程度越大,对该部门的需求影响越明显。矿产资源产业与其后向关联产业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后向关联和完全后相关联。在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表征了直接关联关系,完全消耗系数表征了完全关联关系。

直接后向关联是指某一产业在其生产运作中与其他产业的直接技术经济关联程度,具体表现为该产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对其它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耗对这些行业的拉动和影响,用直接消耗系数来度量。直接消耗系数反应了某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关系,也称投入系数,记为aij(i,j=1,2,…,n),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j部门的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第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量。计算方法为:用j部门的总投入Xj去除该部门生产经营中直接消耗第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量xij,用公式表示为:aij=■(i,j=1,2…,n)。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矿产资源业对其它产业的直接需求越多,直接关联效应越明显[3][4]。

完全后向关联指某一产业在其生产运作中对其他产业的直接和间接技术经济关联程度的总和。用投入产出表中的完全消耗系数来度量。一个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和全部间接消耗其他产业产品和服务构成了该产业的完全消耗。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产业生产每单位最终产品或服务对另一个产业产品或服务的完全消耗量。它通常计为bij,指j产业每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或服务,对i产业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以I记为单位矩阵,那么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的公式为:B=(I-A)-1-I。完全消耗系数越大,说明产业之间的后向完全关联越大,即一个产业的发展对另一个产业需求拉动作用越大。

通过对资源产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及其他矿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四个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见表1):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中有6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后向联系,12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后向联系。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中有2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后向联系,7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后向联系。在非金属及其他矿采选业中有3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后向联系,6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后向联系。在金属矿采选业中有2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后向联系,9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后向联系。说明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上各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的投入,同时也说明了矿产资源业对与其有后向相关的部门的发展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拉动作用[5]。

比较后向直接关联和后向完全关联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①有些产业矿产资源业没有直接关联关系,但却有完全关联关系,它们虽与矿产资源产业无直接关联但却与矿产资源产业直接关联的产业有关联,于是产生了间接联系。②相对于直接后向关联,矿产资源业的完全关联产业数量多,关联强度大,说明了矿产资源产业有较强的间接拉动能力。以上这些特点说明,矿产资源产业对其后向关联产业的间接拉动作用不可忽视,这是矿产资源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波及面广的重要原因。

四、矿产资源产业与其前向关联产业分析

前向关联是指某产业对那些将本产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投入品或生产资料的产业的影响。从供给看,矿产资源产业的矿产品作为一种要素提供给其他产业,其他产业的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消耗矿产资源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因此,在矿产资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中,矿产资源产业产品或服务在各个产业投入中的份额直接反映了矿产资源产业与其前向关联产业的关联作用。投入份额越大,说明矿产资源产业对其它产业的推动作用和供给影响作用越大,产业之间的依存关系越密切。

矿产资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直接前向关联关系可用直接分配系数进行度量,直接分配系数是从产出的角度分析产业之间直接技术经济关系的指标,含义是某产业产品或服务分配给另外一个产业作为生产要素直接使用的价值量占这种产品或服务总价值量的比例,记为hij(i,j=1,2,…,n)。计算方法为:用i部门的总产出量Xi去除该部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供给第j部门中间使用的产品价值量xij,用公式表示为:hij=■(i,j=1,2…,n)。直接分配系数越大,说明其他产业对矿产资源产业的直接需求越大,矿产资源产业的直接供给推动作用越明显[3][4]。

完全前向关联指某一产业在其生产运作中对其他产业直接供给推动的直接和间接技术经济关联程度的总和。用投入产出表中的完全分配系数来度量,其含义是,某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或服务需要通过直接或间接关系向另一个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分配量。完全分配系数(用wij表示)是i部门单位总产出直接分配和全部间接分配给j部门的数量。它反映了i部门对j部门直接和间接的全部贡献程度。它等于i部门对j部门的直接分配系数和全部间接分配系数之和。以I记为单位矩阵,那么利用直接分配系数矩阵H计算完全分配系数矩阵W的公式表示为:W=(I-H)-1-I。完全分配系数越大,说明矿产资源产业对其他产业推动作用越大,产业之间的前向完全关联程度越大[6]。

通过对资源产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及其他矿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4个产业的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见表2):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中有5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前向联系,12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前向联系。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中有4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前向联系,11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前向联系。在非金属及其他矿采选业中有4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前向联系,8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前向联系。在金属矿采选业中有3个部门与其密切直接后向联系,8个部门与其密切完全前向联系。说明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需要矿产资源产业的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因此矿产资源产业对这些产业产生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1]。

五、矿产资源产业链构建

通过对矿产资源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完全分配系数的分析,得出了矿产资源产业的直接后向联系、完全后向联系、直接前向联系和完全前向联系。依据矿产资源产业前向、后向的直接联系和完全联系,构建矿产资源产业所涵盖的4个产业的产业链(见图1、2、3、4),更加具体的揭示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及其他矿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4个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行业支持及对其他行业发展的拉动[7][8][9][10]。

通过对构建的4条资源产业链发现,矿产资源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和后向关联产业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合性,说明资源产业的发展即需要这些行业的支持,同时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也会为这些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矿产资源产业和这些产业形成了一种循环发展的关系。因此,在矿产资源产业链中很难用线性的链条来完全表达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产业链是一个以矿产资源产业链为主体、以矿产资源采选为原点需求逐渐向外辐射,产业及产业链之间交互渗透的产业关联网状结构(见图5)。

在矿产资源产业链及相关产业网状交互作用关系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及其他矿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作为产业链及产业网络的起点产业,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间接的促进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这些行业也反过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第二层和第一层产业的发展;另外,这种交互关系不仅作用于图中的三个层次,还在不断地向更加广泛的行业扩展,向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辐射。这就充分体现了矿产资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不仅对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矿产资源产业链本身又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六、对策与建议

①加强对矿产资源产业的勘查开发力度。矿产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有直接的影响。在我国当前以重化工业为主要产业构成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对矿产资源产业有着较高的依赖程度。因此,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应进一步加强对矿产资源产业的勘查开发力度,不断提高资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和水平。

②强化资源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单位矿产品消耗的价值增值空间。通过分析发现在矿产资源产业链中各产业间的产业关联程度很高,但产业链的起始点行业产出产品的单位价值往往较低,越是向产业链的纵深发展,产品的附加值就越高,单位矿产品带来价值越高。因此,必须注重强化产业链的向外延伸,提高资源型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③构建以矿产资源产业链为主体的资源产业链集群。矿产资源产业链并不是简单线性链条关系,客观上存在着产业链内部和产业链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因此,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矿产资源分布、资源产业及相关产业布局,提高矿产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和集群竞争力。

第2篇: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关键词]金融支持;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8-0122-04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省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批准号:11JJ22);江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JJ1203)

[作者简介]马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011级博士生,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与管理;

邹晓明,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与管理;

王玲玲,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与管理。(江西抚州344000)

现代经济活动中,经济稳定发展与金融活动息息相关。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金融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制约着一国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在一定意义上说,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搞好产业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1991年春,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就敏锐地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在金融理论上,一些成熟的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如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等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抑制理论”,都强调了金融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金融业与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对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矿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形势十分严峻。随着矿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用的加强,其与金融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矿业产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将成为矿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金融支持矿业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在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从功能金融观点来看,金融发展是因,经济发展是果,这是因为金融中介功能和规模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经济中资本的形成,同时刺激了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并带来经济的长期发展。

从金融支持矿业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来看,金融支持表现为金融中介机构对矿业企业和矿产资源产业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保险服务方面的支持,以保证矿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对资金的需要,从而促进地区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影响矿业经济发展的因素看,知识、技术、劳动、资本、储蓄、利率、自然资源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资本是储蓄、金融机构可贷资金和利率的函数,而且可贷资金是由储蓄转化而来的,且储蓄又要受到利率的影响。另外,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矿产资源是资本投入的函数。矿业经济增长(用矿业生产总值表示)可用模型表示为:

Y=F(A,T,L,K,M)

其中:K=K(D),D=D(s),s=s(I),M=M(K)

模型中,Y表示经济总量,A表示知识,T表示技术,L表示劳动,K表示投入的资本额,s表示储蓄,D表示金融机构可贷资金总额,I表示利率,M表示矿产资源量。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可知,利率与社会投资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利率越低,社会进行储蓄的动机越弱,储蓄也就越少,那么从整个社会而言投资供给越大,社会资本投入也越高。资本投入就越多。对于矿产资源而言,由于资本投入增加带来的是矿产资源产量的增加,在不考虑经济外部性的情况下,矿产资源生产总值就越大,即能促进矿业经济的发展。

二、江西省矿业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江西省矿业经济发展及金融支持现状

江西省地处华南成矿区中心地带,其成矿地质条件相对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尤以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资源最为丰富,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在目前已知的187种矿产中,江西已发现各类固体矿产资源14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132种;矿产地500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80余处,中型矿床100余处。探明储量的矿产101种,其中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铜、银、钽、铷、滑石、粉石英等10种,钨、金、钪等9种居第二位。特别是铜、钨、铀、钽、稀土、金、银被誉为江西的“七朵金花”,其中铜、钨、铀钍、钽铌和稀土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7.91%、39.62%、30%、42.73%、72.07%。

1.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及矿业投资变化

3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江西省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2001-2012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2.3%。截至2012年底,江西省生产总值达到12,948.88亿元。由图1可知,近年来江西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增长较快,江西省金融业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图1也可以看出,在江西省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江西省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只有略微的上涨,说明江西省矿业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急需资金之时,并没有大量资金的注入,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反而有更多的资本流向利润更高的行业,使得江西省矿业经济发展状况并不乐观。

2.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情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我国矿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融资方式逐渐形成。矿业企业的资金配置开始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不再单一地面向政府和银行,矿业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表1显示,近年来江西省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财政拨款绝对额虽然不断增加,但所占企业融资总额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自筹资金绝对额从2007年的439,131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2,495,923万元,投入自筹资金的比例也不断增加,国内借款绝对额保持了增加的趋势,但是国内贷款的比重持续下降。这说明江西矿业的发展更多的还是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积累,内部融资仍在江西矿业企业融资中占据主导性地位。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财政性投资不足。财政投入不足导致资本链断裂,我国矿产企业大多以现金模式运行,遵循“现金为王”的理念,这直接导致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表2可以看出,2007-2012年间,江西省用于采矿业的投资总额从650,952万元增加到2,637,713万元,但其占江西省财政投资总额的比例却没有明显增长。虽然江西省财政投入到采矿业的资金逐年增长,但仍远远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入同比增长20.3%的水平。根据经验,矿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其投资增长速度不应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江西省矿业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其次,银行金融机构扶持力度不够。矿业是一个需要大规模投资的行业,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技术投入,矿业公司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矿业产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其风险性较高,并且江西省大部分矿业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出于资金安全性考虑,商业银行对中小矿业公司发放贷款态度谨慎,往往会优先选择“国”字头为领头羊的上市矿业公司发放贷款,导致中小矿业公司更多的只能依靠自身的积累,信贷融资能力受到严重的制约。

再次,矿业资本市场不完善,制约了矿业企业直接融资。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江西省采矿业法人单位共计4,144个,然而,截至2012年9月,江西省上市公司为33家,其中矿业相关上市公司只有6家。由此可知,许多矿业企业并不具备上市条件,能上市融资的绝大多数为大型矿业公司,而小型矿业公司由于股票市场资金等门槛限制,在目前体制下采用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方式筹集资金非常困难。另据表1可知,2007-2012年江西省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于债券筹资的资金为零,显示出矿业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江西省矿业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有限,不利于矿业企业进行整体广泛筹资。

可见,从金融支持江西省矿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对政府还是金融机构的投入分析,金融支持的力度都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矿业经济快速增长对资金的需求,导致矿产资源勘查力度不够,矿产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矿业产业竞争力不强;造成部分矿山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低,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较低,尤其是为数众多的中小民营矿山,机械化程度低,“三率”水平低,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厚弃薄、采近弃远等掠夺式开采现象较普遍,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同时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江西省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模式与政策

(一)推行政府引导、银行主导,多渠道、多方式的金融支持模式

建立矿业金融支持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在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建立一个高效的金融运作体系,实现最大限度筹集矿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金,合理引导资金的投向,督促和监管资金的运作,评估资金支持效果等。金融支持矿业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推动产业内相关企业融资模式和融资结构的优化,其实现路径是政府引导、银行主导,多渠道、多方式筹资矿业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所谓政府主导性金融模式主要实现对资金导向的倡导与校正补充,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虽然不直接干预矿业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却可以通过制定一定的金融政策,特别是信贷政策,使其与产业政策相互协调,从而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为矿业企业的投资者创造低通胀、稳定增长的外部环境,使企业能够在良好的金融环境下,借助于完善的资金市场进行投资融资活动。在政府引导的前提下,必须实行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对矿业企业发展的支持,以及以资本市场为辅的直接金融对矿业企业发展的支持。只有实现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支持的有效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内生需求与外部供给的有效对接,最终完成金融支持矿业产业的功能(见图2)。

(二)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金融环境是金融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金融业务范围和质量、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传统和人们的金融意识、有价证券的种类等等。据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一国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其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也就越高,相反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可以通过发展金融市场来促进经济增长。事实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将金融发展作为促进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它们相对平稳的金融环境促进了矿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前文已知,地区金融发展是地区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之一,即由于江西省金融业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其矿业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即金融业对江西省矿业经济的增长产生的作用微弱。因此,为了使江西省矿业经济实现快速、可持续增长,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依法执法意识、依法执政意识,按照金融规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对恶意逃债行为、金融违法违规行为等进行有力打击,维护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三)加强政府财税支持力度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附加值较高、技术装备先进的矿产开发以及深加工项目,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政府应优先协助此类企业或项目办理核准、备案和申报上级资金扶持。对于出口型矿业企业,政府部门应帮助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外经济合作专项资金和资源类进口贴息资金,从而帮助企业扩大矿业品出口。对从事自主研发新技术、新工艺,购置环保设备、节能节水等方面专有设备以及从事环境保护的项目和企业,应加大税收扶持力度。

(四)加大银行对矿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主要是促进资金短缺部门与盈余部门之间高效的资金融通,并且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具体落实也正是依托资金实力雄厚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通过间接金融方面的信贷资金扶持来实现的。在具体操作环节上,首先,应加大对矿产资源采冶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简化贷款手续,搞好跟踪服务。积极发展表外业务和直接融资业务,不断扩大支持矿业经济的融资总量。其次,对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矿业企业和一些重点项目,特别是对于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项目,银行业应该按照“绿色信贷”原则给予重点倾斜。最后,积极探索开发低碳金融创新产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预期抵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保理等方式切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运营管理,进一步拓宽矿业企业的融资增信渠道,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积极推进“三押一推”工作,优先为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企业提供信贷担保。

第3篇: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特点

(一)从投资额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是第三产业

从表1可以看出,截止到2010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第三产业投资占到76.5%,第二产业投资额仅为22.7%,第一产业投资不足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同时表1也显示出,这样的对外投资产业结构近5年来几乎没有变化。第一产业投资占比一直稳定在0.8%-1%之间,第二产业投资比例基本上维持在20%-25%之间(2006年因采矿业投资额剧增,该年比例为29.8%),而第三产业投资的比例则在70%以上。

(二)从境内投资者行业分布以及所设立的境外企业行业分布来看,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增长迅速,而第二产业企业比例逐年下滑

2006年我国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境内投资者中,第二产业投资者占比为65.4%,第三产业占比为30.3%。2009年,第三产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第二、三产业的投资者占比变为40.8%和55.8%。而第一产业的投资者占比则基本维持在4%左右。从所设立的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境外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数量最多。2010年,第三产业企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53.2%,从事第二产业的企业占42%,从事第一产业的企业占4.8%。

(三)从对单个经济体的投资结构来看,投资的产业分布具有较强的异质性特征

2010年我国对香港、欧盟、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东盟这六大经济体的投资占到了当年投资流量的76.3%,投资存量占到了总存量的76.1%。六大经济体既包括了欧美发达国家,也包括了澳大利亚、俄罗斯等资源型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我国对欧、美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分别达到了70.8%、63.9%和86.6%,要显著高于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东盟。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是偏向于市场环境成熟、基础设施条件好、服务业消费能力高的区域。

在我国对俄罗斯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占26.8%。对东盟国家投资中,第二产业比例为53.5%,高出第三产业近11个百分点,形成了以第二产业投资为主的格局。而我国对澳大利亚的投资中,仅采矿业这一项投资就占到了总投资的81.6%。

(四)从我国对六大经济体投资的具体行业分布来看,投资聚集度高的特征明显

1. 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聚集性高。截至2010年底,在我国3000多亿美元的投资中,存量在100亿美元以上的行业有六个,分别是商业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这六个行业的累积投资存量为2801.6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8.3%。

2. 我国各行业对外投资的地区聚集性高。表2显示了截止2010年末我国对六大主要经济体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表中数字为我国对某经济体某行业的投资在该行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很显然,我国第三产业中绝大部分行业都投向了香港。其中,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吸收的投资都超过了我国该行业投资总额的80%。但香港在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两大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与第三产业中多个行业的投资高度集中在香港的情况不同,制造业投资的地区分布较为分散。采矿业的投资则集中在香港、澳大利亚和东盟,三地吸收的采矿业投资业超过60%。建筑业投资最多的地区是东盟,东盟各成员国近年来高涨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为我国建筑类企业提供了大量机会。另外,六大经济体吸收的建筑业投资仅占总投资的35%,并不是我国建筑业的主要投资地。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主要分布在东盟,而且该行业较大规模投资基本上在2006年后才展开。

我国在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的投资总额非常有限,仅26.1亿美元。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东盟和欧盟三地,三地吸收了农业近58%的投资。显然,我国在大农业领域的投资,尤其是对畜牧业大国澳大利亚、农业大国美国还有相当大的投资空间。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投资规模偏小,利用境外资源稳定我国粮油供给的作用微弱

无论是从投资额还是从境内投资企业数量看,我国在大农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都是极其有限的。截止2010年末,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26.1亿美元,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0.8%。境内农业领域投资企业数量约为470家,平均单个企业的对外投资额仅在50万美元左右。这种投资规模与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的地位和实力不相称,也不利于保证我国的粮油安全和农林牧渔业的长远发展。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匮乏的状况在长期内不会改变,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而近年来全球气候环境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加。世界粮食危机背景下,各国对农产品出口尤其是粮食出口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农业对外投资和合作,建立稳定的境外农产品基地。

(二)采矿业投资区域过分集中,不利于分散投资风险

虽然采矿业投资区位选择很大程度上受世界资源分布状况的影响,但投资地也不宜过分集中。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对澳大利亚的采矿业投资剧增。2007年末,我国对澳投资存量中采矿业占45.5%,2008年末这一比例达到73%,2009年末这一比例更是达到85.9%。截止2010年末,澳大利亚吸收了我国采矿业投资总量的14.4%,投资额达64.2亿美元。而我国对资源大国俄罗斯的投资额还不足3亿美元。由于自然资源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敏感领域,投资过于集中很容易引发东道国的反感与抵触。2008年首钢集团收购吉布森山铁矿案、2009年中色集团收购澳大利亚稀土矿业公司股权案的失败,与这几年我国对澳大利亚矿业投资过于密集不无关系。而且采矿业的投资往往金额巨大、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较别的行业大。投资地集中更不利于分散风险。

(三)制造业对外投资水平不高,投资主体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作为世界制造大国,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产业基础明显优于商务服务等第三产业。但截至2010年底,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额为178亿美元,仅占我国对外投资存量的5.6%。但从境内投资者的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企业占比达35.8%,是企业数量最多的投资领域。由此可见,我国境内制造业投资主体普遍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50名的企业名单中,只有吉利、联想等少数几家制造业企业。

(四)服务业对外投资以劳动、资金密集型行业为主,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少

虽然服务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但我国当前服务业的投资技术含量低,投资结构以劳动、资金密集型为主。2010年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三个行业的投资额约占服务业投资的70%。金融业投资虽然增长迅速,但80.8%的投资来自银行业,而且以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开展资金结算服务等低层次运作为主。技术密集型行业,如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投资比例只有5.3%。

综上所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布局,是今后我国政府制定投资政策和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时需要考虑的重大命题。

三、对策建议

(一)发挥我国农业竞争优势,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农、林、牧、渔业的投资

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受一些国家(主要是土地、水资源短缺国家和人口大国)消费需求增加以及生物燃料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1990-2007年以来世界农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以每年3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接受投资的东道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即“南-南”投资增长迅速,并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②。可见,农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会是未来全球投资的亮点。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投资优势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作为世界农业生产大国之一,我国在农业领域的对外投资具备良好的国内产业基础。多年来,在国家农业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不仅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农业科技水平也得到迅猛发展。我国在育种、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生物农药、灌溉技术等不少技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我们在农业生产上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借鉴价值。

二是中非友好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我国在非洲、东盟等地区进行农业领域的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从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提供的数据看,目前吸引外国农业直接投资存量最多的国家主要是非洲和东盟国家③。进入新世纪,中非友好合作进一步加速,而农业是新世纪中非合作的重要领域。在继续对非洲国家进行农业援助的前提下,发挥双方优势进行投资和合作是今后的工作重点。截至2009年10月,中国已与十多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农、牧、渔业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并与埃及、南非、苏丹等国家建立了双边农业合作工作组机制④。中国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先进实用、简单易操作、成本低,适合非洲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也会极大促进双边投资的增长。东盟国家中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尼都是水、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并且这些国家都是吸引农业直接投资的大国。中国对这些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具有地缘、文化、经济等多方面优势。

政府应该针对农业领域对外投资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推动中国农企到非洲、东盟等发展中国家投资。这样不仅能在优势互补基础上与东道国共享投资合作带来的经济收益,也有利于保障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进一步加大采矿业对外投资规模,促进投资区位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以石油为例,2009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53.6%,能源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今后,我国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黑色金属矿和有色金属矿采选等领域的投资还会进一步增大。在投资区位选择上,应避免投资在某一区域的过度集中,防范投资风险。具体而言,应注重与非洲、中东、中亚、东南亚、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在资源领域的投资合作。

资源领域的投资活动受政治因素影响强烈,政府首先应该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手段与东道国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并通过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为投资者提供保护。其次,企业在也需要积极回应东道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参与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慈善公益等活动,建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赢得东道国好感。

(三)细化行业和地区投资促进政策,推动国内制造业中的“边际产业”向周边国家转移

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中,美国学者威尔斯(L. T. Wells,1983)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于小规模的制造技术。英国学者坎特维尔和托兰惕诺(J. A. Cantwell, Paz E. Tolentino,1997)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和地域分布上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变化。在产业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从区位选择来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受“心理距离”影响,其对外投资会遵循从周边国家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再到发达国家的投资路径。上述理论都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必须立足于本国产业发展的现实,并以促进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基本导向。

当前,我国家电、食品、纺织、轻工、冶炼、化工、机械等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行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面临着竞争激烈、产能过剩、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等问题,已属于我国的“边际产业”。并且在我国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任务更为紧迫。而我国周边国家如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不仅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且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政府可以针对相关国家和行业,制定更加细化的投资促进措施,帮助企业向上述四国转移。

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应积极利用政府主导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这一对外投资合作新模式,加快走出去步伐。目前,我国已经在东盟、非洲、墨西哥、委内瑞拉、俄罗斯等地建立了1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政府提供信贷支持、税收优惠、信息服务、人员培训、保险、政策协调等一系列的扶持措施。从已建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运作来看,这一模式是很成功的。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区”这一平台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可以减少对外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成功率、确保投资收益。而且随着合作区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未来它的产业集聚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广大中小型制造企业可以借助合作区这一平台,实现企业海外发展的目标。

(四)通过在国内市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同台竞争,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历史短、基础差,入世的十年是我国服务业巨变的十年。在外资的冲击下,我国服务业迅速实现了人员素质、经营理念、工作效率、服务网络、服务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可以说,国内服务业的迅速成长是服务业对外投资的产业基础。我国要想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投资的技术含量,必须依托于国内相关服务行业的成长。因此,当前政府应从政策上对服务业和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给予支持,而企业自身则要通过在国内市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干中学”,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注释:

① 数据来自商务部等三部委联合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后文中数据若无特别说明,均来自2006-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或经计算得出。

② UNITED NATIONS,《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9

第4篇: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一、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国家、企业和个人为经济利益的获取而进行的较量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因而也是风险产生的根源,这无论是在国际层面还是在国内层面都是如此。当以往利益分配的均衡格局被打破而形成新的分配格局时往往亦是风险多发的时期,这点对于国际直接投资来说更是如此。以往的国际资源直接投资领域主要由发达国家所统治,而这种格局在新世纪开始后已经被打破,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和模式在国际和国内层面正在形成,忽略或者不重视这些变化将增加对外投资的风险。

(一) 发展中国家加入发达国家使国际直接投资在石油矿产资源领域的争夺日趋激烈。

一个国家为了取得更高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更高的福利水平,就必须不断地推动经济的增长。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源泉有两个,第一是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增长,包括物质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第二个源泉是生产技术的革新。尽管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呈现出增长的态势,然而各国经济增长的方式、速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却大相径庭。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且发展技术的成本高,因而更多地依赖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来取得经济的增长。一些发展较快但资源贫乏的国家在取得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便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资源,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恰恰证实了这一点。

国际直接投资从2000年的大动荡中恢复元气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而发展中国家在新的一轮增长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生力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矿产资源的投资扮演着主旋律的角色。根据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发展中国家在1990—2004年间在三大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幅度分别为:第一产业:11.1倍,其中石油、采掘、矿业增长56.7倍;制造业增长4.2倍;服务业增长29.8倍。以中、印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例,两国在石油生产大国的投资都在不断的增长,形成了竞争的态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对石油矿产资源的快速增长的需求推动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速度的增长,2003—2004年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分别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量的48.4%和32.7%。2005年我国在石油矿产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在经历了小幅的下降之后,2006年大幅度回升,从16.75亿美元上升到85.4亿美元,从2005年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3.7%上升到48.4%。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埃瑞克·布里顿的测算,2002—2005年间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占世界新增总量1/5。在发展中国家中,与中国的表现同样抢眼的是印度公司。由于其国内石油供给率只有30%,印度企业最近几年通过收购方式在石油化工领域的投资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7.6%。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甚至巴基斯坦等也加入了对石油资源的竞争。

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矿产资源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是为了适应其同样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而发达国家虽然随着服务业比例的不断扩大对能源等矿产资源的需求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甚至有所下降,然而为了维持其已经形成的庞大的工业化基础依然对石油矿产资源有巨大的需求,并仍然是石油矿产资源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角。因而世界各国对稀缺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的争夺更趋白热化,矛盾也更加突出。数据显示2005年国际跨国公司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投资成为自1987年以来最大的直接投资领域,首次超过了金融和电信,占全球跨国兼并与收购的14%(表1)。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期,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互间对资源的争夺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国际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国内引发利益的重新分配。

国际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引发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政府政策的国内受益者和受损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外国投资者与利益受损者之间的冲突,而后者之间的冲突则表现得更为突出,并且对国际直接投资构成重要的风险来源。东道国国内的利益受损者首先是稀缺的资本资源的所有者,外国资本的流入降低了他们的所得;另一部分受触及的利益集团可能包括土地所有者、一些地方势力和反政府势力等,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地盘,如果不协调好与他们的利益关系而贸然进入这些地区必然引发投资的风险。外国投资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冲突。外国资金的进入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对当地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部族头领的权威等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则体现在当地的就业率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者利用对外投资的机会解决国内的就业问题,使企业不仅要投入很大的成本调解劳资纠纷,而且投资效益低下,同时还引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冲突。

21世纪初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一个新的变化趋势是跨国公司的“道德革命”,它的实质就是强调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作为对社会责任理解的延伸,提高东道国人民的福利水平(特别表现在就业上),实现互利共赢也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需要考虑的一部分。虽然根据世界投资报告的分析,石油矿产类资源的投资与就业之间并不具有很高的相关关系,但是对于某些基本上依靠资源开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最不发达国家,矿产资源的就业在当地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以往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包括雇佣当地劳动力在内的本地化战略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此举同时也取得了促进当地就业的目的。在衡量企业跨国化程度时,最常用的衡量指标是跨国指数(tni),它包括三项指数:国外资产、国外销售额以及海外职工占本企业总资产、总销售额和总雇员。中国进入发展中国家前100名的公司中tni总指数都很低,特别是中石油排名一直是最后一位,尽管按照国外资产排名中石油和我国其他企业排位都比较靠前,排名垫底的原因就在于海外雇员占总雇员一项指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同类跨国公司(见表2)。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时为了降低成本不愿意或尽量减少社会成本,表现在减少对当地员工的技术培训,尽可能自带项目所需的技术员甚至工程队等,这样做虽然解决了一些本单位职工的就业问题,但同时也使得企业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冲突更为显著。

二、石油矿产资源投资的风险类别分析

石油矿产资源的投资风险有其突出的个性,对风险的分类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法,然而无论如何分类,从风险分析的角度看都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即政治风险、经营风险和文化风险。基于石油矿产类投资的共性风险和我国大型石油矿产企业对外投资的实践,下面即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时遇到的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的风险。

(一) 政治风险分析。

政治风险又称为国家政治风险,指由于东道国的政局变动以及所采取的政治性措施变化使跨国公司所蒙受的损失或实际收入偏离预期收入的可能性。它主要包括东道国政策和法律所产生的风险;战争风险和国有化风险等。石油矿产资源国际直接投资是对外直接投资中最容易受到政治风险干扰的行业,而且近年来有增长的趋势。

矿产资源储量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发展经济所需的资源和资本,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吸引的国际直接投资大部分投入到矿产资源如石油开采领域,如非洲四个主要外资流入国安哥拉、埃及、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外国企业对石油的直接投资分别占其吸引外资的93%、64%、94%和90%。然而,一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局势却十分动荡,恐怖主义、反政府武装、地方势力等各种矛盾相互交错,而外国投资企业,特别是资源开发企业往往成为各种势力为解决其内部矛盾,或者与政府讨价还价,或者吸引国际关注的工具。“9·11”后国际恐怖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等非传统风险因素凸现,成为国际直接投资安全的一个重要威胁。恐怖分子的袭击已经演化成一种工具,其目的可以是政治的、军事的和经济的,只要能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任何国家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其袭击的目标。矿产资源投资一般地处偏僻区域,政府疏于防护,极易成为恐怖分子或地方武装势力攻击的对象。近几年来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针对美国盟友之外的国家公民的袭击包括对中国工程人员的袭击都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恐怖袭击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企业人员安全的最主要威胁。

国有化和征收是政治风险中的另一主要风险来源,主要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当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政治独立后更多地是为了捍卫自己的领土和经济主权。如今公开、直接的征收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但是仍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争得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与大国抗衡的能力有时以自己的资源作为筹码,但是形式有所改变,例如一些政府规定了更为严格的外资比例,或者通过税收歧视和立法歧视来实现其目的。

(二) 意识形态风险分析。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政治风险外,由于许多中国企业的国有化性质,东道国特别是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在该国的投资又有不同的政策和态度,这些对中国企业构成了新的投资风险,或曰意识形态风险。目前中国企业在跨国兼并与收购过程中是由于“所有权”问题受害最多的国家。在石油矿产资源、电信及其他基础设施服务等敏感领域,1990年以来共有7例跨国收购涉及到所有权问题,其中有5例涉及中国企业,1例俄罗斯企业,另一例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企业。中国在石油矿产资源领域的两例收购失败案例最具有代表性。2004年中国五矿公司欲收购加拿大brascan公司所属的noranda时,加拿大国内舆论要求政府必须严密监控这一金额达到70亿美元的收购行动,其原因就在于五矿公司是国有企业。基于类似的原因,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预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努力由于“安全”的考虑遭到美国政府的抵制。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是利用法律条款以安全为由限制国外投资和产品进入本国的突出代表。美国的“埃克森弗洛里奥”条款(exon-florio provision)允许美国总统在发现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时阻止外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1993年美国在对上述法律进行修订时,又增加了对具有国有企业背景的企业兼并案进行专门调查的内容,其目标直指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企业收购行为。从1988年至2005年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共收到1593起相关通告,该委员会针对25起案例进行了调查,阻止了一起收购案例,即为中国航天航空技术公司收购美国mamco制造有限公司计划。 针对中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投资,某些国家所提出的“安全”问题又变换了声调,传播中国企业的投资是“新殖民主义”和“掠夺资源的行径”。这样的宣传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损害,一些发展中国家既希望获得中国企业的廉价资源开发技术,同时又担心资源被控制。例如印度也由于中国企业的国有性质几度阻止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并购行为。

国家的竞争力与其所控制资源的能力相辅相成,因而对世界资源的争夺是资源政治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对稀缺资源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利益再分配和格局的重新划分在所难免。因而中国企业在石油矿产资源领域所面临的政治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必然呈上升态势,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障碍之一。

(三) 经营风险分析。

石油矿产资源投资的经营风险有着鲜明的行业特性,主要体现为勘探风险、环境风险和操作风险。石油矿产资源投资在勘探阶段对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量大,然而勘探的结果往往具有非常高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国际上将其称为风险投资,说明石油矿产资源的投资风险具有内在属性。一些发展中国家勘探技术落后但又急于开发本国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在该领域大量引入外资进行投资合作。我国目前在石油和矿产资源方面的陆路勘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加之工程报价具有竞争力,因此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然而勘探风险依然是一个重要的风险来源,项目的前期可行性分析稍有疏忽就会导致重大损失。

石油矿产资源投资的环境风险和操作风险主要由于大多数国家的矿产作业区远离城市,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气候与我国有很大差异,例如非洲的气候炎热干旱,疾病泛滥。我国在非洲一些国家(如赞比亚)从事作业的工人60%以上都有过感染疟疾的病史。其他国家如俄罗斯、蒙古等国气候严寒,暴风雪成灾,恶劣气候大大增加了施工的风险。此外,石油矿产资源的操作本身就具有高风险,如井下作业操作不当、安全防范设备与措施不健全等都会成为重要的经营风险来源,如果是在国外发生安全事故(如在2004年赞比亚发生的矿井爆炸)还会引发其他连带风险如政治风险等。

除了上述一般的经营风险外,中国企业在该领域的投资风险还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风险集中体现出一个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和中国国有企业的特性。这些中国特色的风险首先体现为淘金思想严重,低成本竞争,表现在忽略对员工的健康和操作安全投入足够资金,不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们对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视,各国立法趋于严格化,忽视环境保护法律很可能导致当地政府采取关闭矿井和停止项目的决定。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将对外投资作为响应政府“走出去”的政策号召,外在推力大于内在动力,缺乏长远的投资规划,对外投资只是权宜之计而非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些短期和政策行为造成企业对外投资思想准备不足,成为诱发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 文化风险分析。

在国际投资中还有一类重要的但往往被忽视的风险来源,即文化风险。对外投资虽然主要表现为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但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碰撞,特别是不同的价值取向必然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因而便产生文化摩擦,跨国经营的风险也会随之产生。

一些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而产生的摩擦是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的,然而中国企业在与东道国打交道时一个突出的表现是过多注重与当权者打交道,认为只要与政府搞好关系便可一通百通,为此甚至采用行贿手段,表现出十足的实用主义。然而与我国国情所不同的是,外国的在野党、非政府组织、反政府势力、宗教势力有很大的影响力,例如在一些与我国政府关系良好的国家,反政府势力以绑架我国员工为砝码向当地政府讨价还价,反而成为我国企业员工人身安全的威胁。中国企业对石油矿产资源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些是经济非常落后的国家,我国一些项目管理者表现出的大国心态和对当地员工的歧视态度也可能成为风险隐患,或为当地种族主义者煽动民众情绪制造把柄。

第5篇: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趋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这也反映出世界许多地区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

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的公司盈利是推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增长的原因之一,利润的增长又导致股票价格的上扬,进而提高了跨国兼并和收购的交易金额。并购仍在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中占很高比例,但绿地投资也有所增长,特别是在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由于公司盈利的增长,利润再投资已成为内向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约占2006年全世界外资流入总量的30%,单在发展中国家就占到了一半。

2006年,外国直接投资在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东南欧及独联体中的转型期经济体的所有三大类经济体中均出现增长。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了45%,达到8570亿美元,增幅远高于前两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资流入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3790亿美元(较2005年同比增长21%)和690亿美元(增长68%)。2006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695亿美元,比2005年的724亿美元下降了4%,在全球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由第三位下降至第五位。美国以1754亿美元的成绩重新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东道国,紧随其后的是英国、法国和比利时,它们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分别为1395亿美元、811亿美元和720亿美元。在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最多,俄罗斯在转型期经济体中居首位。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是外国直接投资最主要的来源,它们占全球外资流出量的84%。尽管来自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反弹,但世界外资流出量中几乎有一半来源于欧盟国家,特别是法国、西班牙和英国。2006年,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继续进行海外拓展,在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香港居首位,而转型期经济体中俄罗斯排名第一。两类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总量达到1930亿美元,占世界外资总流出量的16%。

这一轮增长由跨国并购推动,并有越来越多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其中。跨国并购活动的增长支撑了目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上升。2006年,跨国并购交易不仅在金额上(提高了23%,达到8800亿美元)而且在数量上(提高了14%,达到6974笔)也显著增长,接近2000年达到的上一个并购高峰。更高的股票市场估值、不断提高的公司盈利和有利的融资条件驱动了这次增长。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并购热潮不同,在此轮增长中并购交易绝大多数由现金和借贷支付,而非通过换股实现。2006年的巨额交易(即金额高达10亿美元以上的交易)多达172笔,达到了破记录的水平,它们大约占跨国并购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二。

全球并购活动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和其他集体投资基金的重要性日益增长。2006年,它们参与的跨国并购的金额达到1580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了18%。追求更高回报率的热情不断高涨,以及世界金融市场上充盈的流动资金帮助促成了这些收购,不同于以前投资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策略,私人股权投资公司越来越多地收购大型上市公司,它们可能将继续在并购交易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基于下列几个因素,如此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可能无法持续下去:竞争日趋激烈,近期交易中涉及的资产价格已经显著提高;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在一些国家所享有的优惠财政待遇可能无法持续。由于它们倾向于在相对较短的期限内持有股权,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投资活动更类似于证券投资,而非外国直接投资。这引起了对此类投资影响的关注,尤其是涉及分拆被收购的公司和辞退工人。因为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跨国并购是新近出现的现象,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影响。

亚洲地区:增势不减

2006年,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仍保持增长,增长幅度达到19%,创下2000亿美元的新高。在次区域一级,南亚和东南亚的流量继续增长,而东亚的增长有所放缓。然而,后者的外国直接投资正转向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活动。

中国和中国香港保持了该区域内最大外国直接投资接受方的地位,新加坡和印度紧随其后。在连续六年的增长之后,中国的外资流入量在2006年首度下降。这一小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金融服务业投资的减少。中国香港吸引了43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新加坡为240亿美元(创新高),而印度则为170亿美元(相当于该国前三年流入量的总和)。

整个区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增长了60%,达到1030亿美元,而且所有次区域和主要经济体的对外投资都在增长。中国香港是该区域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地,流出量上升了60%,达到430亿美元。中国巩固了其主要投资者的地位,而印度正在迅速追赶。这两个国家正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地,这对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该区域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中的支配地位形成了挑战。中国和印度寻求自然资源的外国直接投资继续增长。此外,中国国有企业和印度私有企业集团获取海外战略性资产的努力,导致从这两个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增长,印度塔塔钢铁公司以110亿美元收购哥鲁氏集团(英国和荷兰)就突出说明了这一点。

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高速经济增长将继续促进流向该区域寻求市场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成长。对寻求效率的外国直接投资而言,由于中国、印度、印尼和越南等国家计划大幅改善其基础设施,这些地区也将更具吸引力。2007年上半年,这些区域的跨国并购交易金额较之去年同期增长

近20%。该区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也有所增长,且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2006年,西亚14个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了44%,攀升至前所未有的600亿美元。2006年各类服务行业的私有化进程仍在继续,总体商务环境也有所改善。该地区强劲的经济增长鼓励了投资,高昂的油价也一直吸引着对石油、天然气及其相关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量的增长。

几宗特大跨国并购和金融服务业的私有化交易使土耳其成为西亚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外资流入量达到200亿美元。沙特阿拉伯以180亿美元位居第二(较2005年上升了51%),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紧随其后,该国的自由区吸引了相当大一部分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服务业仍是外国直接投资在西亚进行投资的主要部门,由于该区域一些国家所采取的私有化和自由化政策,大部分外国直接投资流向了金融服务业。约旦和土耳其的电信业也出现了几笔大额交易。海湾国家努力进行多元化的生产活动,而不只是局限于与石油有关的活动,这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向制造业。2007年上半年,跨国并购交易金额较2006年同期增长近3%。

2006年,由于居高不下的油价和产油国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上升了5%,达到140亿美元,创下新高。科威特在该区域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中居主导地位(89%),投资主要流向了电信业。该区域企业对外跨国并购金额总计达到320亿美元,而西亚地区第二大对外投资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企业占了其中的67%。

2006年,太平洋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3.39亿美元,下降11%,而且外资仍集中于采矿业。投资还是流向巴布亚新几内亚和马绍尔群岛的岸上渔业加工活动,以及诸如斐济和瓦努阿图等经济体的旅游业。

非洲地区:勇创新高

2006年非洲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360亿美元,是2004年的两倍。这归功于对自然资源兴趣的增长、公司盈利前景的改善和更有利的商务环境。跨国并购的交易金额达到创纪录的180亿美元,而来自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的收购占了其中的一半。绿地项目和扩张性投资也大幅增长。尽管外国直接投资在增长,但非洲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却从2005年的3.1%下降到2006年的2.7%,这远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区域的水平。2006年,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也从2005年的20亿美元增至创纪录的80亿美元。

33个非洲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所增长,除南部非洲外,所有次区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均有所增长。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10个非洲东道国占了总流入量的90%左右,其中8个国家的流入量均超过10亿美元。大型跨国并购以及绿地项目和扩张项目在这些主要东道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埃及和尼日利亚。埃及是该区域的主要接受国,流入量超过了100亿美元,其中80%流向非石油活动中的扩张和绿地项目。南非由于国内一家金矿公司的外国股权出售给了一家当地企业,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急剧下降,但是非洲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的绝大部分源于南非。由于寻求新的自然资源矿藏,导致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连续两年下降之后,增长至80亿美元。因此,最不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占了该区域的23%――较之2005年有显著增长。在最不发达国家中,布隆迪、佛得角、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比绍、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和苏丹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最多,投资主要流向新的石油勘探和采矿活动。

2006年,许多非洲国家采取措施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并提高外资对其发展的影响。由于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持续高涨,非洲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增长前景仍使人乐观,尽管2007年预计将有所减缓。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对外投资活跃

流向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11%,达到840亿美元。然而,如果不包括离岸金融中心在内,2006年的外国直接投资为700亿美元,与2005年持平。这与该地区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的飙升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数额增长了125%,达到430亿美元(如果包括离岸金融中心则为490亿美元)。巴西和墨西哥仍然是最大的接受国(各为190亿美元),随后是智利、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哥伦比亚。该地区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不包括离岸金融中心)停滞不前的现象掩盖了不同国家间的情况差别:在南美,大多数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量都有强劲的正增长,但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大幅下降冲销了这一增长。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两个特点:绿地投资已超过跨国并购,再投资收益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单就南美而言,则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制造业仍然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比例最高的行业,服务业的份额略有增长。在服务业方面,跨国公司继续从公用事业,主要是从电力行业中退出。由于初级商品价格持续坚挺,初级部门仍具有吸引力。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以采掘业为目标,其次是基于资源的制造业和通信。巴西的对外直接投资在该地区最多,达到280亿美元,这是该国历史最高水平,首次超出了该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这主要是由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采矿公司)对英可公司(加拿大镍生产商)的收购,这是发展中国家公司进行的最大的收购交易。其他国家的公司,特别是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公司也日益谋求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实现国际化。

东南欧和独联体:高歌猛进

东南欧和独联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了68%,达到690亿美元,比起前两年的流入量出现了重大飞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五个东道国(依次为俄罗斯、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保加利亚)占流入总量的82%。俄罗斯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287亿美元,由于预期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将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再加上一系列私有化交易,这两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了重大增长。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连续第五年实现增长,达到187亿美元。几乎所有这些对外直接投资都反映了俄罗斯跨国公司的境外扩展,特别是一些以资源为基础的大型公司力图成为全球性公司,一些银行扩展到独联体的其他国家。

虽然服务业部门由于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增加而特别兴旺,但由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激增,初级部门获得了更高的流入量。在独联体一些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体(如俄罗斯)中,国家继续

加强对战略产业的控制。在东南欧国家,与外国直接投资有关的政策继续与加入欧盟或希冀加入欧盟的意愿相吻合,并且与加快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目标相一致。

预计,流入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大型经济体,以及在两个欧盟新成员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中会特别活跃。

发达国家:全面大幅增长

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激增至857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45%,从中再次反映了跨国并购的增长。与过去十年末上一个外国直接投资周期的增长趋势形成对照的是,当前的增长是普遍性的,遍布所有发达地区。对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强劲反弹,2006年达到1750亿美元,化学工业的流入量创下新纪录,而采矿部门的跨国并购潮使加拿大的流入量翻了一番,达到破纪录的690亿美元。25个欧盟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了9%,达到5310亿美元。比利时、意大利和卢森堡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增加远远抵消了爱尔兰、西班牙和英国的下降,而10个欧盟新成员国的流入量达到了390亿美元,这是这些国家迄今为止的最高水平。由于几宗将外国子公司低价转售给日本公司的大型交易,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自1989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值(负65亿美元)。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国投资在跨国并购出售总值中所占份额为9%,而2005年为7%,这一增长主要归功于几项巨额交易。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增长了45%,达到1万亿美元。美国和五个欧盟国家入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10个经济体排名。法国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二大投资国(1150亿美元),而西班牙公司继续快速向外扩张,投资额达900亿美元,创下了西班牙的最高纪录。荷兰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230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米塔尔钢铁公司(在荷兰注册的一家公司)收购了阿塞勒钢铁集团(卢森堡)――构成该年度的最大交易。

持续放松的金融管制是金融服务业跨国并购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而初级商品价格走高以及合并活动则刺激了采矿业的跨国并购交易。许多发达国家采纳了一些可直接或间接提高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能力的政策,尽管保护主义情绪在一些发达国家中继续存在或再度抬头。

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前景依然广阔。强劲的经济增长(尽管与2006年相比,增长速度相对平缓)、公司的丰厚利润以及股价上扬,这些因素有望进一步刺激跨国并购;2007年上半年比2006年同期已增长了66%。

总体来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前景依然乐观。从2007年起,外国直接投资有望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尽管其增速比2006年有所减慢。这与全球经济增长相吻合,全球经济增长应该能够超出其长期趋势,尽管可能会适度放缓。2007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增长至5810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54%)。

不过,世界经济依然面临许多挑战,它们可能对2007年和2008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产生影响。这些挑战包括: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造成汇率突变,石油价格不稳定及金融市场条件可能缩紧。此外,保护主义有可能抬头以及恐怖主义和战争等全球威胁也引起了部分人士的担忧。但舆论普遍认为,在短期内,这类风险影响外国直接投资水平的可能性较低。但人们还是强调,需要审慎评估未来的外国直接投资前景。

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

全球矿产品市场的特点是:矿产品的储量、生产和消费在地理分布上很不均衡。一些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是各种矿产品的主要生产方和净出口方,而发达国家和快速增长的新型经济体则是主要的消费国和进口国。这些不平衡现象有时给进口国带来了对供应保障的关注,给出口国则带来了对市场准入的关注。矿产品的供应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必不可少:如果没有足够、可支付得起的和有保障的获取这些原材料的可能性,任何现代经济都无法运行。在这方面,跨国公司对于东道国和母国都很重要。对于缺乏将自然资源转变为商业产品的必要自备有能力的国家来说,跨国公司可带来必需的资本、知识和市场准入;对于母国来说,跨国公司可作为保障获取外国供应品的媒介。的确,世界上一些最大的跨国公司都活跃于采掘业,过去十年中在资源采掘方面涌现出了一些新的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也不逊色。南方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拓展在外国直接投资数据中得到了反映。2000年至2005年,发达国家在掘业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总份额从2000年的99%下降到2005年的95%。

政府政策和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都受矿产品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目前的价格上涨部分反映了对石油、天然气和各种金属矿产品需求的激增,尤其是某些快速增长的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需求。尽管到2007年6月,铝、铜、金和石油等商品的价格仍然接近其名义价格的最高水平,其未来趋势却难以预测。然而,专家们认为,开采新矿床的成本可能会上升,这可能会使价格在未来几年中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价格上扬刺激了对矿物勘探和采掘的投资热潮。

第6篇: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关键词】煤炭项目;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项目经济评价

一、引言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因此,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然而,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浪费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15%,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到2020年,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将会翻一番,达到世界第1位。煤炭项目的投资与开发特点可以概括为:高开采、低利用,高破坏。

首个《煤炭产业政策》于2007年11月23日公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2007年第80号)。产业政策共11章,第8章专门涉及煤炭行业的环境保护问题。对其节约利用、循环利用、水土保持、矿山土地复垦、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明确指出取缔非法煤矿,关闭布局不合理、不符合产业政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乱采滥挖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煤矿。由此可见,我国煤炭投资项目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演越烈,己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尽快使煤炭行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煤炭投资项目的可持续经济评价理论。

二、煤炭投资项目生态环境成本价值

(一)煤炭项目生态全寿命周期

张耿杰等(2008)指出矿区是人类活动干扰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虽然矿区的开采利用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对当地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在研究煤炭投资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时,必须对各种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类,从生态全寿命周期角度,本文将生态环境影响按持续时间分为以下三类:

(1)矿井服务期内类型:即随着矿井运营而产生,仅在服务期内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类型。

(2)矿井服务期外类型:即在矿井服务期内不会产生,但矿井闭矿后产生影响的类型。可能是闭矿后立即产生(单位年),也可能是若干年后产生。此类影响一般是程度比较严重的,闭矿后必须予以考虑衡量的。

(3)矿井服务期内外类型:即在矿井运营期内产生,但闭矿后仍产生影响的类型。该类型包括修复后即可停止产生影响、修复后仍产生较小影响两种类型。

对于有生态修复的煤炭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对其代际成本进行评价(经济评价)。对于生态修复所产生的投资支出、修复后的生态效益、不能修复的生态影响的继续支出能够全面衡量,从而正确得出修复期的各种经济效果的动态评价。

对于没有生态修复期(关闭后任其自由修复)的煤炭项目,那么也就没有修复投资,也没有修复效益。但对于服务期外继续持续的生态环境影响将继续产生环境成本,甚至恶化,加重环境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成本效益分析评价时环境生态成本过大而导致项目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而拒绝项目,项目无法得到审批。

中国矿业大学石晓波博士(2010)在可持续视野下煤炭项目经济评价的几点思考中提出,煤炭项目全寿命周期中生态修复期的持续时间根据项目设计服务年限来确定,即T=ZkL/AK。其中,T为矿井设计服务年限,L为生态延迟系数,Zk为矿井可采储量,A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K为储量备用系数。

也就是说,生态修复期是在矿井服务年限计算基础上考虑生态环境影响,从而引入生态延迟系数L来延长矿井服务年限,而这延长的矿井服务年限即为项目生态修复期。并指出延迟系数L与地理、人文、经济、技术有关,具体数值由相关部门做好统计后确定。

但事实上,延长系数的确定非常困难,即便有相关的统计数据,也很难确定在矿井服务年限的基础上延迟多少比例。此外,不同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区别很大,如何准确衡量不同环境影响的环境成本,并不是统一确定一个生态修复期就可以解决。因此,本文建议采用专家评分法单独对生态修复期进行考察、确定,与矿井服务年限区别开来。具体确定步骤如下:

(1)确定煤炭投资项目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该步骤可采用项目环境评估报告结果,或作为参考选用。

(2)由生态环境相关专家(或环境当地环境评估部门)根据当地地理、生态、环境等特点,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不同环境影响持续时间。

由此可以定义:生态修复期结束时点为环境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类型环境成本为零时的时间。

(二)生态环境成本效益核算

(1)环境成本计量的前提和基础。生态环境投资的核算主要以投资者的直接投资金额作为现金流出。生态环境成本核算,也就是将环境影响以货币的形式进行计量。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完全确定的计量方法。下面主要介绍比较常用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

生态环境成本核算的前提假设:人类对于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偏好对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生态环境成本核算的基础信息: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防护、或改善(己破坏)的支付意愿大小,或是人们承受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愿意接受赔偿的意愿大小。因此,生态环境成本核算主要从调查、统计、预估人们的支付意愿、接受赔偿意愿大小来确定。人们的支付意愿、接受赔偿意愿信息获得途径主要包括三个:一是直接遭受影响的事物、物品等的市场信息,是可以直接获得货币值大小的核算方法;二是其他相关联的事物、物品(商品和非商品)所隐含的信息,必须由核算者通过提取、对比、和估计才能获得支付意愿的大小。三是问卷调查法。即针对某个环境影响带来的负面效益(通常不适用于保护环境愿意支付的成本)设计调查问卷,直接向环境影响的直接、间接承受者调查愿意接受赔偿意愿的大小,最终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

(2)环境成本核算方法。依据获取生态环境成本基础信息的途径,我们把生态环境成本的货币化价值核算方法分为三类,具体如下:

1.直接市场评价法:即生态环境遭到损害的部分可以在货币市场上进行直接交易。包括损害函数法,剂量―反应法,生产率变动法,人力资本法,生产函数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等。

2.间接市场评价法:当无法从货币交易市场获得生态环境损害带来的货币价值时,则采用间接市场评价法,主要包括旅行成本法,内涵资产定价法,防护支出法等。例如,煤炭开采(尤其是露天煤矿开采)给矿区周围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粉尘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而此时人们承受的环境污染无法从市场获取货币价值,那么就转化为人们愿意为空气清新、干净的空气质量支付的货币,可以是生态绿色房地产住宅一定比例的房价,也可以使去空气清新、生态环境美好的自然景区旅行费用(平均)的一定比例。需要注意的是,环境成本仅为其中一定比例,而并不是全部价格,这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统计才能得出较准确的值。

3.陈述偏好法:即一些无法衡量、无法参考其他相关价值的生态环境影响,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直接调查环境影响承受者的方法。如意愿调查评估法等。针对某个环境影响带来的负面效益(通常不适用于保护环境愿意支付的成本)设计调查问卷,直接向环境影响的直接、间接承受者调查愿意接受赔偿意愿的大小,最终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

三、煤炭项目生态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

(一)煤炭项目生态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模型

(1)煤炭投资项目价值分析。陈率(2010指出影响煤炭投资项目利润的因素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内生因素,另一种是外生因素。内生因素是指与企业内部有关,包括技术、机制、管理水平、工程进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的管理水平下变动比较小,在决策者可控范围内。这部分因素可以为煤炭企业获得项目现金流入,创造一部分利润。这部分价值即为煤炭投资项目自身的内在价值,可以用传统净现值(RNPV)来衡量。此外煤炭项目的内生因素也可能带来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即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这部分价值可以用生态净现值(ENPV)来衡量。而外生因素一般表现为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决策者行为无关,与市场总体运行相关,表现为煤炭市场价格波动、宏观政策改变、利率变动等因素。而这种不确定性同样可以为煤炭项目带来利润,但具有风险。这要看决策者是在什么时候选择项目的执行,以及执行后如何掌握灵活的停启策略。这部分价值称为实物期权价值。

煤炭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要想满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动态衡量项目隐含期权价值,那么项目的真实价值就应该是包括内外部所有价值在内的全面经济评价模型。

(2)煤炭投资项目ECBA模型建立。基于以上分析,并考虑到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的无相关性(或弱相关性),我们可以得出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煤炭项目的总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常规净现值,本文定义为RNPV(Regular Net-present-value)。

生态净现值,本文定义为ENPV(Ecological Net-present-value)。

实物期权价值ROV(Real Option Value)。

因此,项目的总价值TV(Total Value)如下:TV=RNPV + ENPV + ROV。模型利用资金时间价值理论通过现值动态评估环境成本效益,避免静态的一次性的评估;同时通过折现率的合理选择,实现环境成本效益的准确评估,不至于采用过高的折现率导致评估失灵。

(二)煤炭投资项目ECBA模型计算

1.RNPV价值计算。净现值(NPV)作为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我们采用累计净现值来衡量项目常规价值。

。其中RNPV为煤炭项目常规累计净现值,B为经济效益(正),C经济成本(负),R为经济折现率。

2.ROV价值计算。赵樱(2010)指出Black-Scholes模型适用于煤炭投资项目。该模型将煤炭投资项目中包含的实物期权准确定量化计算。因此实物期权价值计算如下:

无风险利率的选择可以参照金融期权,选择短期国债利率、长期国债利率,根据项目开发持续时间确定。但针对煤炭项目而言,如果是小型矿井,可以选择长期国债利率,而中型、大型、特大型矿井由于持续时间长,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大,所以无风险利率选取煤炭行业基准收益率。

(3)ENPV价值计算。煤炭项目的生态环境价值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NPV为煤炭项目生态净现值,EB为环境效益(正),EC环境成本(负),T为单个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n为环境影响种类数,Re为生态折现率。

参考文献:

[1]赵樱.基于实物期权的煤炭资源开发项目评价模型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0.

[2]王艺明,张佩,蔡昌达.低碳经济下中国碳排放强度收敛性的实证检验[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第7篇: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我们曾一度拿下了金矿的开采权,但最后还是被夺走了。”7月29日,说起擦肩而过的阳山金矿,加拿大明科矿业公司(Minco Mining Group,下称明科矿业)勘探副总裁马乐仕(Dwayne L. Melrose)似乎仍心有不甘。

7月26日,北京新世纪饭店。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下称中国黄金)、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川集团)共同与武警黄金指挥部签署协议,两家公司出资21.8亿元,获得甘肃省文县阳山安坝里南金矿探矿权。

至此,中国有色金属矿产标的额最大的一次招标活动宣告落幕。

在签约仪式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武警黄金部队第一政委张国宝并不掩饰对此次招标的褒奖:“这次招标是武警黄金部队在政府部门指导下的第一次招标,也是政府部门相互配合指导对大型矿产地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一次成功尝试。招标对甘肃地方经济发展、地震灾后建设、黄金产业发展以及武警黄金部队业务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熊必琳更直接表示,阳山金矿公开招标是希望为未来大型金矿处置设定相应的规则。

“多大规模以下的,可以由地方来处理;多大规模以上的,必须交给中央来处理,需要一个游戏规则。”熊必琳在一次采访中告诉《财经》记者。

“第一金矿”之争

阳山金矿区位于川、甘、陕金三角地带,地处甘肃省文县境内,是亚洲被发现的最大的高品位金矿之一。目前,阳山金矿区累计探获的金资源量超过308吨,远景储量有望超过500吨。此次招标转让的阳山安坝里南金矿,是阳山金矿区勘查程度较高的一个矿段,面积1.45平方公里,已探获金资源量162.428吨。

自从1994年被武警黄金部队发现后,阳山金矿一直吸引着众多淘金者。据新华社报道,2003年,阳山金矿的探矿权一度以6000万元的低价卖给甘肃省内民营企业盛达集团。当年底,安坝里南矿区探获金矿资源量已经达到90吨,估价超过1亿元。

一位接近招标的资深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上述交易当时已经获得甘肃省政府同意。不过,恰在2003年,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黄金管理局有关行政职能移交给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开始接手管理武警黄金部队,此项“缩水”的交易被叫停。

随后,在国家发改委的要求下,武警黄金部队对阳山金矿进一步展开勘探会战,2006年7月探获资源量上升至162.428吨,较之前增加了70多吨。之后,武警黄金部队完成了阳山金矿资源储量、矿业权价款的评审工作。

明科矿业马乐仕告诉《财经》记者,两三年前,明科矿业亦曾与武警黄金部队有过协议。“后来,‘武警黄金’说不行(no way),这个矿不能被外资企业控制,认为我们也不可能开发得了,就把协议取消了。”马乐仕说。不过,他未透露明科矿业当时支付的价格。

为防止阳山金矿再度出现混战局面,2007年底,经报请国务院办公厅协调,国家发改委决定对甘肃阳山金矿探矿权采取公开的招标转让。这是首次对武警黄金部队勘探成果进行有偿转让的尝试。

“把这个矿好好地交给五大黄金公司去竞争,谁条件好给谁。”在发改委工业司主管黄金产业的熊必琳看来,通过金矿整体招标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发展大型黄金公司。此外,招标可以提高探矿权出让价格,收益在中央和地方进行了“二八”分,也可以给中央和地方都带来更大的效益。

2007年12月,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甘肃省政府和武警黄金指挥部,成立甘肃阳山金矿招标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由张国宝担任组长。

今年5月12日,招标工作全面启动。中国黄金、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紫金矿业)、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及河南灵宝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中国黄金公司通过初审,最终中国黄金中标。

作为中标的条件,中国黄金将与甘肃省地方企业金川集团共同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黄金集团在新公司中将占有60%的股权,金川集团占有40%的股权。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金川集团的出资比例固定为40%,涉及对地方利益的照顾。

看不到的缺口

在国家发改委看来,阳山金矿招标是一次成功尝试。但是,这亦将中国黄金矿权管理体制另一层面的缺失暴露出来。

中国负责黄金勘探主要有两支力量,一支为国家的地质调查局和地方的地质队,分别负责各类矿的详查和普查工作,由国土资源部负责管理;另一支为专门承担黄金矿产勘查任务的武警黄金部队,接受武警总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双重领导。

企业开采金矿的第一步是要申请探矿权,通常需要经国土资源部或当地国土资源厅批准。依照法律程序,探明矿后该企业有优先权申请采矿权,但需要向政府提交采矿的可行性研究,即可申请采矿许可证。

2003年以后,地质调查局和地质队改变了原有的事业单位性质,国土资源部亦批准地质勘探成果可以“招拍挂”的形式出售,拍卖和出售的权利因此被下放到地方。前述业内资深人士透露,这些交易表面上是拍卖,但暗地里企业为争夺探矿权“使尽浑身解数”,结果一些较大规模的矿竟以较低的价格落入企业,甚至存在一个矿被三家企业同时开采的情况。

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司长贾其海告诉《财经》记者,目前一些混乱局面的出现实属历史遗留问题。2001年中央曾向地方放权过一段时间,但在2005年已把重要的、大的矿权从地方手中收回。但金矿情况比较特殊,我国大的金矿少,大量存在的是小的、分散的金矿,难于管理。

过去几年中,在不少超过百吨的大型金矿拍卖中,地方政府遭到了“贱卖”的指责,澳华黄金取得烂泥沟金矿开采权即是争议之一。

地处贵州黔西南自治州贞丰县的烂泥沟金矿,由贵州省地矿局在1978年发现,目前已经探明的金矿储量为130吨,远景储量在150吨以上。

在2003年中外合作成立的贵州锦丰矿业有限公司(下称锦丰矿业)中,中方以“全部有效勘探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以及地质勘查和矿山生产所取得的成果、享有的各种权益”等入股,占合营公司15%的股份;澳方则以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开发所需的全部资金作为出资,占合营公司85%的股份。

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2003年的 《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外资企业在贵州可以享受前三年免交企业所得税,第四年、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这意味着锦丰矿业所需缴纳的所得税在前五年被减免。

与烂泥沟金矿同样被指的案例,还有加拿大曼德罗矿业公司获得辽宁营口市盖县猫岭金矿开采权的交易,该矿已探明储量超过100吨。中方地质勘查部门同样以采矿许可证和勘查许可证等为合作条件出资,外资企业以资金出资,控制绝大部分股份。

为整顿这种局面,发改委在2003年颁布《办理开采黄金矿产批准书管理规定》,试图为开采设置“前置审批”的门槛,以考察取得探矿权的企业是否真正具备探矿的能力。

不过,由于国家发改委只对武警黄金探出的金矿有管理权,从地质调查局和地质队获得探矿权的企业,往往没有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却照样开采。

而贾其海认为,要把金矿等矿权管理由行政审批全部变为拍卖形式,是很难实现的,“以探矿为例,能否找到矿是未知,也有很大的风险性,怎么能拿出来拍卖呢?”在他看来,“阳山金矿”模式也不具有可复制性,因为中国大部分是低品位的小矿。

2004年,国家发改委着手组织制定《黄金工业产业发展政策》。该政策是国家规范黄金行业的一个准则,计划对行业的发展、布局、准入条件、发展目标、环保要求以及对资源和资金利用政策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该政策一直停留在讨论阶段,未见公布。

外资窘境

外资投资中国黄金产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限制到放开的一个过程,目前再度呈现被限制的趋势。2002年3月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黄金等贵金属的勘查和开采由以前的“禁止外商投资”中调整到“鼓励外商投资”。特别是在低品位、难选冶金矿的开发上,中国不仅鼓励外商合资、合作开采、选矿,在西部地区还可独资冶炼金矿,并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当时的情况下,黄金产业谨慎、有条件地向国外资本开放,正是基于引进国际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需要。

到了2007年11月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黄金等贵金属的勘查和开采降为“限制外商投资”类,同时即便在低品位、难采难冶的金矿开发商,外商也不再享有独资的待遇。加拿大明科矿业公司的马乐仕认为,这给外资黄金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带来了担忧。

世界黄金协会中国首席代表王立新告诉记者,在中国黄金勘探活跃的并不是几家大的世界级黄金企业,反而是规模相对较小的外资黄金公司。

南非安格鲁阿山帝黄金公司进入中国已近三年,目前仍停留在“勘探”阶段。该公司中国区首席代表潘汉中告诉《财经》记者,公司在新疆项目的勘探未有收获,而在四川平武地区的勘探项目可能会因为位于地震带的原因而重新考虑。只有在甘肃的勘探项目,有望在8月底9月初左右启动。

“拿到一个矿的过程太漫长了!”潘汉中说,“甘肃项目我们自2004年开始谈,花了两年多时间才谈成,直到今年7月30日才拿到营业执照。本身找金的几率就低,如果每个项目从谈判到成立都花近四年的时间,按照我们0.3%的探矿成功率,路途还很遥远。”

事实上,阳山金矿招标之初,发改委曾有意引入外资矿业公司参与其中,最终,这一动议因阳山金矿太大而遭高层否决。不过,一位接近发改委主管部门的权威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发改委在矿权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先进勘探、开采和管理经验方面并无,但目前总的倾向是,希望引进类似英美资源这样世界级的大公司。

从阳山招标资格的设计上也可以看出,其几乎是为五大黄金公司而量身打造的。

根据相关招标文件,除了要求从事金矿采选五年以上经历,竞标企业还必须满足“2007年末的资产总额达到20亿元以上、净资产5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年利润1.5亿元以上”等条件,而且必须达到“累计上缴企业所得税、资源补偿费、资源税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这些条件,足以将外资矿业公司排除在可能的竞标者之外。

美国铝业公司法律顾问方宝妮认为,阳山金矿没有外资参与竞标,可能是金矿本身品位高,国家不愿意外资介入。她表示,如果单从资产规模和投资规模来看,外资企业能达到要求还比较容易,但年利润达到1.5亿元的外资企业几乎没有。

加入美铝之前,方宝妮曾帮助一家合资矿业公司获得一个探矿权,历时六个月。“每一步都会有问题,批起来也很慢,而且中方给了很大的帮助。”方宝妮说,“如果是外商独资公司想拿到探矿权的话,基本不可能。”

第8篇: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西洋集团董事长周福仁表示,目前别列佐夫铁矿项目已获得商务部批准,项目可研也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计划于明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纷纷到海外投资寻矿。就在中铝、五矿等大型央企扎堆到澳大利亚投资矿山的时候,东北最大的民营企业西洋集团开启了海外开矿之旅。

拿下俄罗斯远东地区第一大铁矿

据了解,别列佐夫铁矿位于俄赤塔州的涅尔琴斯克一扎沃得区(简称涅区),南距中国室韦口岸直线距离仅4公里,开采条件良好,矿区面积22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2平方公里,70%以上可露天开采,主要为菱铁矿和褐铁矿。品位在40%~55%。矿区铁路交通连接国内距离近100公里路段,将由西洋集团与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合作修建,双方分别出资30%和70%,并已达成协议。

西洋集团已获得了这座储量7亿吨以上的铁矿的25年开采权,按远景储量10亿吨算,西洋集团出资2亿多人民币购买了这座矿山的先期开发权。按照计划,一期年生产150万吨铁,200万吨钢;二期600万吨钢。目前俄罗斯超过600万吨的钢厂还没有。

西洋集团副总经理、分管俄罗斯铁矿业务的仇广纯表示,别列佐夫铁矿储量大、埋藏浅、易开采、易还原,是西洋集团海外矿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在2004年获得商务部颁发的对外投资批准证书,2005年10月委托中冶北方工程技术公司(鞍山设计院)完成项目可研报告。2006年2月28日获国家发改委核准。

西洋集团提供的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4月,西洋集团全资拥有的10亿吨俄罗斯露天大铁矿将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也是目前中国在俄罗斯最大的投资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俄罗斯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

西洋集团董事长周福仁表示,2007年8月6日,西洋集团从赤塔鲁能矿业公司手中收购了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矿矿权。尽管当时铁矿石价格还没有暴涨,但他们对该矿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据称,该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覆盖在矿体表面上的是一层薄薄的绿色植被,大部分地区不需要拨岩,大部分在浸水面以上而且大部分的矿石可以露天开采。该矿距中国境内的莫尔道嘎火车站90公里。

周福仁还透露,西洋集团拟在临近矿区建设一座钢厂。分两期、每期200万吨钢坯规模建设,总规模达400万吨,建设周期4年,拟2012年底完成,一期投资约33亿人民币。“建钢厂的好处是:依托铁矿资源。这样钢厂的钢坯产品成本优势十分明显,邻近地区还有5个大型煤矿,原料供应充裕,成品销售三成将在俄境内,三成出口中国,三成进入国际市场。”周福仁说。

周福仁说,近期俄罗斯地方政府官员与其会晤后表示全力支持项目实施并提供便利,公司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在最新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中,周福仁进入前十,其创立的西洋集团以耐火材料、肥料、煤化工、钢铁、贸易为主业,去年销售收入达200多亿元,利润15亿元。

如今,西洋集团已经是中国最大的镁质耐火材料生产基地,年产9大类系列镁制品200多万吨,是中国镁质品行业中产量最大、品种最全、产品档次最高的厂家。

国外建钢厂门槛低

谈到为什么到海外建钢厂,周福仁表示,由于民营企业在国内建钢厂门槛很高,西洋集团要发展,所以才下狠心向海外拓展生存空间。为了把钢厂建到国外。周福仁曾到印尼、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国考察。

谈到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矿项目,周福仁坦承,进军俄罗斯,西洋集团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俄罗斯远东地区铁矿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而铁矿石的市场又在中国。西洋集团收购这个铁矿成功的把握非常高。”周福仁说。

西洋集团海外开矿并不仅仅限于俄罗斯。西洋集团副总经理仇广纯表示,目前,集团已在朝鲜投资建设自己的矿山,准备建设年产百万吨铁精粉项目。据了解,按照规划,项目将分三期投资建设,目前一期投资1亿元已经开始。仇广纯表示,整体投资项目与当地企业合作,西洋集团所占股份占了70%多。早在2007年上半年,西洋集团就开始了在朝鲜建设矿山项目的前期选址、考察、谈判等一系列投资准备,周福仁计划在朝鲜年产i00万吨铁矿建设2个选矿厂。目前已经投资1.5亿元人民币。现在20多名中国员工和500名朝鲜工人,正在朝鲜西海里一带的荒山上建设电厂厂区和码头,一期工程已接近尾声。

不过,很多钢铁行当的人觉得西洋集团进军海外风险太大,在俄罗斯和朝鲜拿那么大的矿,是否会出现让投资血本无归的事情。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首席顾问焦玉书曾是鲁能集团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探矿的专家评审成员,他说,俄罗斯政策多变,加上远东地区水电供应困难,基础设施差,采矿风险很大。“今天喝酒签合同,明天睡一觉就变卦了。”在谈到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时,周福仁表示:“我觉得有‘钱’景,但也有人不看好。”他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了自信。中国矿业联合会的统计资料显示,近期,仅大型国企传出海外投资矿山的企业就有三个,例如中国铝业、五矿集团等。而且首钢、鞍钢等国内钢铁巨头也相继进行了海外铁矿投资。矿联会员部相关知情人士透露,其中铁矿石领域投资海外的风潮最明显,不仅有大型国企,各地的民营企业老板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中,投资地区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非洲、俄罗斯等地。据介绍,目前国内铁矿行业中约i00家企业有海外投资项目。

有分析人士称,去年四季度后金属价格的暴跌使得国内企业收购资源成本大幅降低。从而使得国内企业海外投资铁矿形势更乐观。另外,中国铁矿资源贫矿多,贫矿储量占总储量的80%。而国外矿石品位高,如果有资金实力,海外开矿再卖的利润空间更大。

说起企业在国内建钢厂的经历,周福仁颇多无奈。从1993年周福仁投资辽宁海城钢铁厂。建立了一个4吨规模的转炉。然而,不久全球钢价大跌,周福仁只好停炉撤火。这是他第一次造钢。

2003年西洋集团兼并了辽阳钢铁厂。这一时期,钢价飙升,“国退民进”的市场氛围,周福仁提出要建一座一千万吨级钢厂。并且技术国内一流。辽宁海城要建两个千万吨级的钢厂。然而,2003年的铁本事件,让周福仁一千万吨钢厂的计划未能获批。2005年周福仁花35亿元从美国进口了一套为福特、凯迪拉克等轿车制造面板的2030轧机,当时这样的技术国内只有宝钢有。但就在年末,国家钢铁新政出台,不再审批新的钢铁项目。西洋集团的2030轧机进口已经4年了。至今仍在营口海关。周福仁一直梦想成为中国的卡内基,上个世纪初期,伴随着美国工业化和钢铁业崛起,美国本土诞生了世界最大的钢铁厂和钢铁大王卡内基,而现在同样处在钢铁爆发性增长的中国,像西洋集团这样的一些民营企业只能选择出走海外。

西洋集团―直坚持这样的投资经营理念:不做高科技,不做新经济,只做传统的资源性行业。牢牢抓住资源性环节,把自己稳固在产业链的上游,这样不但下游空间大,而且利润空间也大。

在最新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中,周福仁身价105.4亿元资产,谈到这个排名对企业的影响,周福仁称,“这个榜单对于企业来说,更大意义和影响在于国际上的。我们现在在俄罗斯和朝鲜等境外项目都取得了新进展,西洋集团国际化的雏形已经形成。而这个榜单在国际上还是有相当的影响力的,很有可信度。对于我们的国际客户来说,不上榜单,就是小企业,能上榜才是大企业;人家当然愿意和大企业合作。而排名进了前10名,是对我们的一种认可。”

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势,西洋集团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过,西洋集团的内部人士透露,集团生产的化肥,销售得依然很快。而耐火材料和钢铁的销售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危机波及的面非常大,对我们也有影响,近期的反应特别明显。我们支柱产业的耐火材料卖得就不好,美国那边的客户都不进货了口不过相对来说,我们毕竟是做实业的,而且从事的是传统资源性行业、矿山也都是我们自己的,受到的影响还是小的。而那些做资本的影响就大了;同时房地产业也不好。”周福仁说。

“贷款一直办不下来”

对一家民企来讲,在国外投资建设这么大规模的钢厂,首先的问题是资金能不能跟得上,技术力量有没有保证。

第9篇: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关键词:玻利维亚 矿业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066-03

一、玻利维亚矿产资源概况

玻利维亚地处南美洲中偏西部,安第斯成矿带纵贯玻利维亚南北,受太平洋板块向南美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在玻利维亚西部形成的是典型陆缘火山弧,而其东部为巴西地盾区,中间为过渡地区。玻利维亚矿产主要分布在三大区:一是西部安第斯山区,二是东部巴西地盾地区,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沉积岩地区。

1.西部安第斯山区矿产。从拉巴斯开始,经玻利维亚矿业重镇奥鲁罗直至阿根廷,为世界有名的锡、钨、锑、银、铅、锌“安第斯多金属成矿带”,这里生产的锡和钨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这里有世界上大型锌矿之一的马蒂尔德锌矿,世界大型的亚亚瓜锡矿。分布在安第斯东科迪勒拉山脉的有拉乔利亚、卡米、埃斯莫拉卡等钨矿,在安第斯山脉东麓科恰班巴与波托西之间有基奥马铅—锌—银多金属矿。

从的的喀喀湖到阿根廷边界一线的安第斯山区,以科罗科罗铜矿为代表的沉积型砂岩铜矿带延伸近千公里,出露的有较大成矿远景的矿床(点)有几十处,成矿条件极为有利。玻利维亚至秘鲁接壤的苏拉答、阿波罗、马笔里至马丫丫、爪乃等区域几乎所有河流就有砂金产出,其上游具有大型、超大型原生金矿远景,如尼可金矿等。锂和钾盐矿与玻利维亚高原的200多个盐湖和盐沼有关,其中乌尤尼盐湖锂占世界储量75%。

2.东部巴西地盾地区矿产。在玻利维亚的东部,有一个前寒武纪形成的地域辽阔的地盾地区,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这里含有丰富的金矿以及包括铁、锰、稀土金属、放射性矿物、白金、宝石在内的多种矿藏。主要有圣拉蒙金矿区、圣西蒙金矿区、老虎角超基性复合矿区、唐马里奥(Don Mario)铜矿和金银矿区、马诺莫(Manomo)放射性矿区以及穆通、赤铁罗、多布拉达湾铁矿和松萨斯锰矿等几个重要的铁锰矿区。

3.中部沉积岩地区的油气。玻利维亚西部安第斯山区和东部巴西地盾地区之间是一个地域辽阔的沉积岩地区,面积约为52万平方千米,大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是玻利维亚盛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地区。

经过国内外石油公司多年的钻探,玻利维亚已经发现油田、气田或油气田总共69个,玻利维亚已经成为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国。次安第斯山区是发现油田最多的地区,而查科一贝尼平原是发现天然气储量最多的地区,这个地区的油气田主要在圣克鲁斯省。

二、玻利维亚矿业经济发展

1.地质勘探。虽然玻利维亚的采矿业从西班牙殖民者开采波托西银矿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但由于交通、资金和技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至今大部分的国土尚未开展基础性地质工作,更没有对全国性的矿产资源分布和储量进行系统的勘查评价,全国地质工作程度很低,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极为薄弱,除西方殖民时期对开采的矿床做过一些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之外,国家独立直至上个世纪初,基本上没有系统地部署过国家层次的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和评价工作。到上个世纪60~70年代,才由玻利维亚矿业地质调查局(SERGEOMIN)和国家石油公司(YPFB)完成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目前新版全国1:100万地质图是上面两个研究机构在世界银行资金支持下,于2000年6月出版的。1:10万及1:25万地质图只是在仅30年才开展工作,地球化学、航磁测量、放射性测量等工作也仅在该国的局部地区开展。各种矿产资源的准确储量很难界定,绝大部分矿种和矿山储量都是推测的。

2.矿业生产。玻利维亚矿产资源丰富,历史上曾被称为“矿业共和国”。在南美,大概没有一个国家象玻利维亚那样过去和现在矿业都在国民经济中占着支配地位,大部分人口的生计都靠与采矿有关的行业维持。玻利维亚的采矿业从西班牙殖民者开采波托西银矿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大体可划分为以开采白银为主、以开采锡矿为主和开采多金属矿三个发展阶段。1900年以前的3个多世纪为第一个阶段,以开采白银为主。1900-1952年为第二个阶段,以开采锡矿为主,1926-1930年,锡的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比例增至73.8%,玻利维亚成为世界主要产锡国之一。1952年发生的“四月革命”为玻利维亚矿业生产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开辟了道路。在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新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制定了发展多样化经济的方针,并把采矿业作为发展基础设施、能源工业、制造业和农业的原动力。因此,政府于1952年1月31日颁布了矿业国有化法令,将美国控制的3家外国公司收归国有,并成立了玻利维亚矿业公司,接管了全部矿业生产,在继续开发锡矿的同时,着手开发锑、钨、铅、锌、银、石油和天然气等多种矿藏。

2005年以后,矿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显著增长。2011年仅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就达到11%。近年来矿业生产和出口情况也都有较大提高,尤其是铅、铜的生产2005年以来增长迅速。2011年矿产品出口值达到创纪录的33.98亿美元,矿业出口值占全部出口总值的41%。

玻利维亚也具丰富的油气资源,1913在圣克鲁斯省Sauipuru地区成功发现并钻出一口油井,从而开始了玻利维亚的油气勘探开发史。1937年,玻利维亚石油年产量已达到20万桶,为控制石油资源,政府通过最高法令把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财产收归国有并成立了国营的玻利维亚石油公司(YPFB)以经营境内所有石油储备区域的勘探和开发。玻利维亚成为南美大陆第一个实行石油天然气国有化的国家。1965年玻利维亚开始开采天然气,到1969年其油气产量达到每天4万桶原油和4亿立方英尺天然气,以后天然气产量却不断增加。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玻利维亚油气企业不断地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之间摆动。

3.矿业生产存在的问题。玻利维亚矿业生产由于地质资料的欠缺,技术落后等原因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已开采和正在开采的矿区,地质工作程度均偏低,以边采边探为主,未系统开展中深部、边部探矿工作,开采工作的布置盲目性大。(2)正在开采或放弃开采的矿区、矿山,基本都存在滥采滥挖现象,而且资源浪费极大。如科罗铜矿,老鼠打洞式到处都是,检富弃贫。尼可金矿,到处挖的沟沟洞洞。(3)正在开采的矿山,大都采、选工艺技术落后,有的甚至还采用极原始的选矿工艺,造成资源浪费。如圣米格尔锡尾砂矿,尾砂中有用元素平均品位达到Sn(锡)0.79%、Ag(银)100g/t、Cu(铜)0.31%,资源浪费严重。(4)玻利维亚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极为薄弱,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工作落后,其提供的地质资料误差较大、可信度低。一些被其认为是大型、甚至特大型的矿区,考察所见与资料介绍情况相距甚远,包括科罗科罗铜矿、马的尔德锌矿等。

三、玻利维亚矿业权制度

根据玻利维亚现行《矿业法》(1997年3月17日第1777号法令)规定:所有自然状态下的矿物,不论其来源和形式,是处于地表还是地下,都属于玻利维亚国家所有。玻利维亚现行《矿业法》规定,矿业权的获得、反对、保护、无效、征用、地役权和放弃的决议和通知,由矿业行政管委会管辖。玻利维亚矿业权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以下仅就矿业权类型、矿业权申请等六个方面了解委内现行的矿业权基本制度。

1.矿业权主体。在玻利维亚从事矿业投资开发,无论是自然人或法人,均可申请登记矿业权,从事矿业活动。并规定进行矿业活动的外国个人或团体,都被认为放弃所有与矿业活动相关的外交投诉的权力。目前,在玻利维亚申请矿业权相对较难,该国鼓励本国和外国投资者与私人矿业权拥有者或玻利维亚矿业集团签订租赁或风险共担合同来从事矿业开发投资。

2.矿业权申请。玻利维亚矿业权实行申请制度,向所在辖区的矿业监管会主席提交申请。矿业监管会主席的秘书接受申请,确定其提交申请人的身份,并立即将提交申请的日期、时、分钟登记到申请矿权登记簿中,以建立优先权。即实行申请在先的原则。当申请形式或实体上不符合矿业权申请要求时,矿业监管会主席颁发决议,拒绝该申请,取消其优先权。如果不服该决议,则可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复议,保持其优先权,直到进行决议。权利办理过程中由矿业技术服务局提供技术支持,在《国家矿业公报》上征求利益攸关者反对意见。如果获得通过,最后在国家矿业权登记处备案。

与一般国家不同,矿业法没有规定招标、拍卖、挂牌等矿业权出让方式。也没有矿业权的最高期限,可见从管理上就存在一定的混乱。

3.矿业权区块。方格是测量矿权区的单位,每个方格面积为边长500米的正方形,即25公顷。地表的顶点坐标使用通用横轴墨卡托网格系统(UTM)确定,用WGS-84坐标系统标注。这些方格的测量是由北向南,登记在由军方地理所和矿业技术服务局共同制定的国家矿业权方格登记处。矿权区是由一个或两个以上至少有一条相邻边的方格组成,每次申请登记的最大矿权区块面积不得超过2500个方格。

根据玻利维亚现行《矿业法》规定,正常申请矿业权应该在50-60天左右,费用仅是申请矿业权区域的当年采矿许可证费,标准为每方格(500m×500m)应该支付采矿许可证费125玻利维亚诺。采矿许可证费前5年第方格125玻利维亚诺,以后则每年250玻利维亚诺。

4.矿业权人用地保障。在矿权区范围内,矿权所有人有权使用公共土地,来进行矿业活动;如果土地为私有,则矿权所有人须与土地所有人达成一致,或者行使地役权(通行地役权、水道地役权、能源输送的地役权、通风地役权、利用水的地役权等),或者对土地进行征收,费用是经双方协商而定。

如果赔偿金没能通过双方协议确定,则双方可以通过各自聘用的专家进行协商。如果专家在20个日历日内没能达成一致,或一方拒绝聘用专家,则在提交申请后的5个日历日内,矿业监管会主席向农业监管会主席或林业监管会主席提出申请,任命一名调解专家,该调解专家的决定是强制性的,且是不可撤销的。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土地的市场价格和现有基础设施的增加值情况后,确定征用或建立地役权导致的赔偿金额。

5.矿业权流转。玻利维亚现行《矿业法》(1997年3月17日第1777号法令)规定,可以针对矿业权、矿业活动和矿产品签订各种合同,合同必须遵照本法、商业法、民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规范的条款。

矿业权证和矿权转让合同、及风险共担、租赁、买入期权合同等,为了使其有法律效力,必须通过公证处公证签署,并登记在矿业技术服务局的矿业登记处和实物权利登记处。

转让矿权合同不能因为某种损失而单方解除。矿业权租赁和期权合同中的期限和其他条款条件根据合同双方意愿而定。期权合同和类似期权合同的税款,只有在期权交易发生时及转账完成时,才根据期权交易的价格支付税款。

根据法律的规定,矿权区内的机械设备、工具和其他物品业可以与矿业权一起作为抵押借款或抵押品。矿业权的债权人每年必须支付采矿许可证费,才能享有债权的特权。

6.矿业权灭失。玻利维亚现行《矿业法》规定了矿业权消灭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形:放弃、到期和无效。(1)放弃:矿权人只要在不损害第三人的利益前提下,经过申请,可以在任何时候放弃全部或部分矿权。放弃矿权的申请公布在《国家矿业公报》中,从公布之日起算,30个工作日内,共有者、租赁方、合伙人、债权人及其他有关联的第三人可以声明自己的权利,反对放弃矿权。(2)到期失效:矿业权到期或采矿许可证费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未支付将导致到期失效。失效后矿权区变为空白区域;矿业监管会主席下令取消失效矿权在矿业技术服务局下属的矿业登记处和实物权利登记处的登记。

放弃或到期失效均会导致与矿业权一并形成的矿业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均将丧失,与该矿业权有关的所有合同都将失效,不会再受法律保护。同时矿权人或矿权运营人对于环境破坏的责任,在矿权归还给国家或失效之后仍然存在。恢复矿业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的行为持续3年。

四、玻利维亚矿业管理制度的几个特点

1.没有探矿权和采矿权之分,而统称为矿业权。依法获得矿业权后,矿业权人或矿业运营人就可以在其矿权区范围内进行找矿和勘探、开采、选矿、冶炼和精炼、矿物和金属产品交易等矿业活动。同时矿业权也没有法定的最高期限,行政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较大。这也是玻利维亚矿业开发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根据玻利维亚《矿业法》规定,该国的石油、其他碳氢化合物和药用矿物水不在本法的范围之内,要适用于特别法律。这也是南美国家的普通做法。

2.玻利维亚矿业集团。现行《矿业法》规定,该集团是一家国有的、自负盈亏的公司,隶属于矿业秘书处。据玻利维亚国家宪法规定,国有化的矿业公司不能到期解散,也不能被转移或出卖给私人或团体,不需支付采矿许可证费。玻利维亚矿业集团不直接开展矿业活动,只通过风险共担、提供服务或租赁合同,以与投资者合作开发矿产资源的形式领导和管理一定规模以上矿业开发项目,包括矿业权。是玻利维亚所有重大矿业开发项目的参与者、实际矿业权的控制者。它的存在使得外资在玻利维亚获利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3.对待外资的矛盾态度。玻利维亚政府把外国投资作为实现国家开发计划的基本国策之一,十分欢迎外国投资者在该国矿业和油气等领域投资;承认外国投资者、公司或商号享有与本地投资者相同的权利、义务和保障,保证外国投资者不受歧视。但其《矿业法》对外国个人或团体登记矿业权有明确规定:“外国个人或团体不能直接或间接地购买或拥有在国界50公里以内的矿权,除非国家通过颁发法律申明国家有此需要。若本国个人或团体是以上提及区域的矿权拥有者,则可以与外国个人或团体签订服务合同或风险共同承担合同等,来开展和执行矿业活动,禁止将部分或全部矿权转让或租赁给外国个人或团体,若发生,则该行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