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

第1篇: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Abstract: For the past year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majored in the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creases rapid, and the employment channel is broaden, and talent demand in mining area changes. The existing training mode has not fully m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ow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needs. Based on in-depth analysis on training mode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e paper studie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program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of mining engineering.

关键词: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改革;创新意识

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graduation design reform;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08-02

1 采矿工程专业办学改革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改善教学条件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充实专业内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使采矿专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2 采矿工程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培养大工程背景下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于统招定向生采用应用型的培养模式,强化专业,淡化基础,增加一学期的挂职锻炼环节,挂职锻炼的重点是逐级跟班实践,先从班长跟起,然后技术员、队长、矿副总、矿总工,各专业副矿长等,直至矿长。统招学生采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课时计划基础上适量增加专业课的课时,以满足紧缺专业人才的急需。统招学生中的一部分学生具有考取研究生的实力,鼓励学生考研。

采矿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有较好的文化、道德修养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面向一线,且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获得工程师及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采矿工程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可在相关的生产单位、科研、教学、培训、设计、管理等部门从事采矿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技术、工艺和施工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规律的独特认识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倡导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增加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研究性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矿工程专业大力推行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采用过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法、三向提问法、形象教学法、立体教学法、网络助学法等,采用讲课、大作业、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这些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取得良好效果,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设计

对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依托创新实验区建设,重点对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探索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评价方法,最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研究将遵循PDCA循环,即:调研收集资料——理论研究——调研与分析——方案制订——教学实践——效果评定——改进提高。

研究将首先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然后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实用性、加强实践性、加强实际性;通过“三教”(教会学、教会用、教会创)强化能力培养;建立创新实验区,为学生创新提供技术平台;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性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区在教学中的作用,使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

5 紧缺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

5.1 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 教学与科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学与科研既不相互矛盾,也不能相互代替,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等学校中的科研,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1][2]。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师近几年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在获得良好的科研成果的同时,很多教师积极探究课堂教学规律,探究科学发展前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将自己的科研内容融进了课堂教学之中,结合现场实际理解课堂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科研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切实的促进作用。

5.2 分类教学的实施及在教改中起到的促进作用 2009年6月,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组织召开了“关于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修改的座谈会,根据此次座谈会及历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采矿工程专业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与培养模式出发,全面修改了教学计划,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矿工程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招生的方式不同和学校办学的定位,我们确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主要用于正常的统招学生,分类为制定。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定向生,专门制定了《定向生培养教学计划》。

5.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 为了切实改善教学效果,我们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实验仿真课件、模型制作、电化教学、多媒体、CAI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青泉,宋燕辉.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04(03).

第2篇: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科教结合;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贤平(1964-),男,湖南澧县人,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副教授。(江苏?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育改革重点资助课题“独立学院‘科教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XJG-10-79-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19-02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为雪耻拿破仑战争中德国的失败之辱,特别是为了让德国人取代法国人,获得学术和科学的领导地位,他创建了柏林大学,贯彻其首先提出的“研究教学合一”的理念。如此改革,使德国的高等教育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60年后,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大败法国,此后德国的科技实力位居世界首位近百年,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大力借鉴德国高等教育,也实现了科技方面的崛起。

我国重视科教兴国,注重创新立国,但从我国本科生课程的设置来看,目前的本科生课程中科学前沿课程很少,绝大部分本科生徘徊在科研大门之外。据调查,国内本科生教学较强调知识的学习,而较为忽视让其参加创造性活动。本科生对近现代科技知识的了解要比传统知识薄弱,对科技基础知识理解的深度不够,对高新科技领域的科学术语与原理理解较差;同时本科生对研究过程与方法的本质理解还有所欠缺,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在我国采矿专业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毕业生专业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在采矿专业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中,存在合作内容有限、合作层次低、合作形式单一的问题;创造性教育不足。在学生的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中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实习与科研相结合、设计与创新相结合。

“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意识,通过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将科研融入课堂教学和相应实践环节,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研讨式教学或问题情景式教学,将学生带入一种研究的情景中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一批科研基地和教学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使他们有了新的思想就随时都能在实验室动手做;对学生实行分类和按兴趣选拔,让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本科生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科研人员,一起讨论,一起体会科研的环境。该培养模式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一、“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是一所办学十多年的独立学院,学院在继承母体学校50多年办学历程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创新型人才。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进行了“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逐步形成了“ 一条主线、四个层次、三个实践环节、综合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条主线: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完成公共课和采矿工程专业的理论学习,使学生理解采矿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第二个层次,完成采矿工程专业主干专业理论学习,使学生具备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第三个层次,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多个专业研究兴趣方向,如矿压理论与控制方向、通风除尘方向、系统工程方向等,每个方向设置一组课程。第四个层次,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环节,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毕业设计模式,形成适应现代化矿山的运作理念,丰富毕业设计内容,让设计与科研相结合。

三个实践环节:狠抓见习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实践环节。针对目前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实习地点联系难、实习经费紧张、实习内容不全面、实习过程过于简单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如探索与实习基地合作的新模式,实现校企“双赢”局面;实习内容和过程多元化新模式探索。

综合能力提升:建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导师负责制,让学生在完成前三个教学层次的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研究方向的导师,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深入现场实践,通过科研课题与现场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科研和实践活动更加接近实际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1.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采矿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专业综合能力为根本,针对社会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依托行业、融合市场,构建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进程,深入开展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加强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强化采矿工程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把采矿工程专业建设成为江西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专业。

第3篇: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矿工程;大工程观;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in Specialty Teaching of "Excellent Engineer": a case study of Mining Engineering

Zhao Xiaozhi,Li Ming,Wang Ji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dong Zibo 255091 China)

Abstract: The“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a significant measure in China’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mining engineering was selected the first batch of The plan to build professional. Through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s engineering character and non-engineering character, called large-scale engineering,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related content of building the idea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in teaching of mining engineering major,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eaching method of specialized teaching, learning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v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so on.

Keywords: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mining engineering; the idea of large-scale engineering; specialized teaching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采矿工程入选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

早在20世纪90年代,由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7所高校承担完成的《重点理工科大学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工程教育的大工程观,这一观点主要是指: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从社会、市场需求和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学习体系,构建系统整合、整体优化,综合化、宽基础的学习系统;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发展个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和发现,使之成长为具有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和更强适应性与创造性的工程人才。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工科院校的认同和重视。

1 采矿工程专业的大工程特性

采矿工程专业教育直接面向国民经济中的矿业,矿业因此而构成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工程背景。矿业是开采和选别有用矿产,提供燃料、工业原料和建筑材料的生产部门;生产对象有煤、油页岩、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元素和非金属矿等。

我国矿业历史悠久。殷周的青铜,春秋战国的铁业,秦汉的井盐,汉魏的煤,魏晋的天然气,成就即已可观。当今,矿产资源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资源之一,矿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95%的能源资源和80%以上的工业原料。我国仅固体矿产产值在世界固体矿产总产值中就占16.53%,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已由一个矿业弱国跃入世界矿业大国的行列。

1.1 采矿工程是多学科大综合、大交叉的学科

采矿工程专业的工作对象是一个由自然地质条件、矿床开拓、采矿方法、岩体支撑、凿岩爆破、矿山运输与提升、采掘机械、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排水、矿石的选别及加工、开采损害预防与环保、矿业经济决策与组织管理等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众多技术门类的集成,具有工程学科的高度综合性特征。

由于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采矿工程问题本身的综合性、复杂性不断增强,学科交叉的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与新兴学科的广泛交叉,使得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学科分支不断出现,学科界线逐渐模糊化。例如,矿石开采过程中的落矿、矿井地压、开采沉陷、露天边坡、岩爆、冲击地压等岩石力学行为,运用一些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已很难做出圆满的解释和解决,因而必须在更大的范围,更多的领域探求。通过交叉学科与多学科的途径来处理和解决复杂的对象是已为近年来科技发展所证明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趋势。

1.2 采矿工程受非工程因素的影响日益广泛

现代社会的发展表明,任何工程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其他许多非工程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矿山开采会影响到当地社区公众的各种利益等等。因此,采矿工程技术人员所面临的不单是技术和工艺问题,往往涉及政治、经济、市场、法律、生态、地域、心理和生理等众多因素。

1.3 采矿工程受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入

全球化的实质是物质、资本、人才、技术及文化的全球流动,是资源与市场在全球的重新配置,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竞争加速变化。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潮流,它也是全球矿业发生深刻变革的根本原因,目前矿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行业,矿产品的贸易、矿业资本的流动、矿业服务等都已实现了全球化,同时还将受到全球性问题和事件的影响。矿山企业不仅关注如何从地下采出矿产,加工矿石和在矿山经济寿命结束时就闭坑的一系列技术问题,而且在国际视野中更加关注社区公众利益问题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以及影响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问题。

全球化提出了为了适应全球化采矿工程专业教育和现代采矿工程师的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当中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趋势推动下的教育思想的变化。卓越计划培养学生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视野的前提是要了解各国文化和通晓国际规则[2]。

1.4 采矿工程是一个总是具有开创性的专业

航空工程的先驱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教授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矿产资源的地质赋存条件及其品质因地而异,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矿床;即便是同一矿床的不同地段,也是有差异的。资源赋存条件不同,自然丰度存在差别,意味着开采加工条件有难易之分。针对不同的矿种和矿床,甚至同一矿床的不同地段,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对象。如矿床覆盖层的厚度决定采用露天开采或者地下开采方式;矿体厚度、地下水、温度、岩石应力的集中与分散、地质构造情况等都会影响采矿方法、工艺设备的选择。与其他工程领域相比,采矿工程专业具有创新性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应强调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加强学科渗透作用,把人格教育与常规专业教学结合起来[3]。

1.5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发生了质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矿山企业对采矿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从单纯需要技术人才到需要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新人才的变化。单纯掌握采矿技术与工艺的人只能是一个“技术人”,对矿产开采业来说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工程人”。21世纪矿山企事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将是: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要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科学人文素质和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热爱矿业、愿为矿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思想品质,以及能胜任艰苦工作的身心健康的体魄。

知识范型和传播方式的深刻改变,非工程因素对工程问题影响的更加增多,使得采矿工程学科的界线逐渐模糊,许多工程事物都属于复杂系统,而许多社会需求的实际问题又常常是系统工程,这些变化必然会在采矿工程界的人才需求方面表现出来。

所有这些都给采矿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是要求在大教育、大工程的视野中建立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2 采矿工程专业的大工程教育观

大工程教育观的核心“在于强调综合和创新:综合化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要有系统的观点和创新精神”。国外工程教育有较长的历史,它们的教育实践也说明这一点,如美国工程教育界面对新时代快速而巨大的变化,对“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工程师”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并日益达成共识:现代工程师应该是个多面手,要具备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领导组织能力;要懂得如何去设计和开发复杂的技术系统、如何处理好工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既能胜任跨学科的合作,又能适应将来风云多变的职业领域。

学校教育是工程师成长的重要基础环节,首先要注重学生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的培养教育;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是卓越工程师的优秀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也应当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灵魂[4]。

2.1 转变思想观念,按大工程教育观构建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类人才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素质的通识性,深刻反映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共性。在采矿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这就是要在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以科学精神、工程意识、人文素质、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相互结合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强化采矿工程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性、战略性的特征,注重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树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采矿工程人。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的自我完善,围绕着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而进行,不仅要注重工程工具理性,更要重视工程的终极理性,把每一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统一体来看待,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需要激发智慧,更需要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需要进行真善美的教育。

2.2 以大工程教育观为指导,建立新型的专业学习体系

(1)采矿工程专业新的学习体系的建立应该以现代采矿工程人才需求特征为指导,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调动各种学习资源,建立起不同教学内容、各个教学环节、多种教学方式之间相互关联,综合集成的专业学习体系。

(2)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对采矿专业人才的需求必然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要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就必须依靠厚实的基础。基础学科是技术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生长点和发展的根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条件是基础学科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基础课程的设置要增设一些面向未来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在内容和时间上占有适当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形成学生毕业之后进一步发展的潜能。

(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点更加突出。采矿工程是由“勘探-研究-设计-建设-运行-经营-管理”等环节组成的工程链。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技术、经济以及人文、环境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在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随着这条链的后移,经济、人文内容的比重将逐步增加。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大力提升传统意义下的“非专业”课程的地位,使之成为能够兼容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社会发展等诸方面,体现时代综合发展的课程体系。

(4)高度重视人文科学的教育。采矿工程专业文化氛围不浓,学生的文化陶冶、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不足是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人文不但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且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人文为工程技术启示方向,解决工程技术的价值理性等问题。科学技术课程挤占了人文和艺术课程应占的分量,或者把人文和艺术课程的教学放在不那么重要的位置,专业教育就会偏离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受教育者在利益驱动下展开竞争,竞争可能扭曲人性,人也就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5)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创新学习。创新能力是卓越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批判性思维[5]。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采用类似于MBA案例教学方法,开设“采矿工程案例分析”课;还可推行研究型学习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给出任务,让学生像工程师一样地工作,在复杂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去研究和发现隐藏在问题中的规律。

(6)重视课堂外的教育。课堂以外的空间,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重要作用。专业学习系统不仅应有列入培养计划中的教育内容,还应包括未列入培养计划中的教育内容。开设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活动,实行导师制,实验室开放等,从多个方面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2.3 面向采矿工程实际,强化专业实践教学

采矿工程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联系实践理应成为专业教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但是,近年来教学中存在的重“学”轻“术”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实践教学实际上处于被“软”化的局面。一是实践环节的学时数由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定性和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而受到削弱;二是能接待实习实践的矿山企业很少,企业担心接待实习会影响生产,同时还担心学生的安全,国有企业不接受,民营企业没这个能力;三是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足,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师又难以进入人才培养的环节。

采矿工程师作为矿山工程设计、生产、系统运行与控制,经济决策与经营管理的主要策划与执行者,其本身的质量与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经济与安全。进入矿山企业的毕业生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实习实践学习过程是难以承担实际工作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矿山实际,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和加强课程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要尽量结合矿山生产或科研真题真做,提高设计内容的综合性、设计过程的实践性以及毕业设计的完整性,设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工程设计的思想、方法及分工协作的精神;实践教学和实践训练应由局部到全局,循序渐进,始终不断线。由此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活化,真正理解工程的本质,把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合作精神、创新品质、自学能力等真正落到实处。

(2)对于实验而言,要增加独立设置的实验课门数,改变目前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状况,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切实实行实验室开放,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独立计算学分。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6]。

(3)加强采矿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在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合作层次等方面建立良好的产学研互动关系,保证专业实习实践教学有稳定的企业支撑。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因此,相应的企业培养方案应该成为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7]。

2.4 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文化氛围

采矿工程是一个总是具有开创性的专业。提倡创新教育,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启发、诱导等方法手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新技术,从而能够推陈出新,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使之在科学、技术和领导力等方面以更好地适应世界和未来。

在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开设一些创造学、创造力开发训练、创造工程等课程,另一方面,应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创新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或创造思维训练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独特的专业创造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创造一种多元的、开放的学术生态环境。

2.5 强化职业素质养成,提高学生采矿工程专业的职业意识

职业素质是指学生能力在未来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个人职业成就和自身成长的集中且综合的表现,是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如学习任务的组织实施能力,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人际关系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以及一个人的人格独立性和专业责任心等。职业素质养成是以培养人的发展潜能和从事某种职业的潜意识,以及提高就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标准普遍提高,既要看学历,又要看能力,既要看是否懂专业,又要看是否懂管理,既要看技术水平的高低,又要看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强化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能使学生形成学习本专业的情感动力和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心理感悟,职业素质养成是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2.6 强化教师的工程素养

现在大学科技成果的评价方向强调论文和SCI、EI,强调纵向科研课题,大多数教师对自己的发展定位也势必会向这个方面努力,于是工程背景被淡化,教师队伍自身缺乏“工程训练”。在中国高校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没有太多参与一定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经历,也没有多少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到大学任教,对于采矿工程专业大批年轻的教师,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老师不会做工程,又怎么能带出善于做工程的学生呢?

教师队伍的工程素质和水平对于专业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采矿工程专业教师,不但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特别重要的是应具备一定的矿山工程经验。否则,很难体会到矿山工作的真正特点,也就不能在教学中突出矿山工程问题的特殊性,不利于运用大工程观来培养学生。美国ABET对工科学校的教师要求是:多元教育背景,工程经验,教学的经验和技巧,沟通的能力,学术水平,参加本专业的工程学会或是成为注册工程师。这样加强了教师与工程界的联系,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了学校与工程实践的距离。

3 结语

当今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综合化、高集成的知识背景。因为一项工程事实上已经不是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的事物,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所面临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来解决。为此,迫切需要改变狭窄的“技术教育观”,树立大工程教育观。既要加强工程专业教学的基础性、通用性,构建系统整合、整体优化、综合化的大基础教育体系,又要防止专业教育的学术化、理论化倾向,重视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教学独特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high/tbch/2010/zygcs/中国教育新闻网,2009,7,19.

[2]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5.

[3]叶清.大学生创新人格特征及其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73~74.

[4]徐长山,梁权,赵艳斌.工程精神论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9):35-39.

[5]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5.

第4篇: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数字矿山;研究现状;建设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GIS,GPS,RS)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矿山信息化、数字化的实现也成为可能。在1999年召开的首届国际数字地球大会上,再次提出了数字矿山的概念。启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对矿产资源的开采进行合理设计规划、科学并有效的控制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使其在矿业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是当代矿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数字矿山是把真实矿山用数字化的形式再现出来,是在统一的空间坐标下,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将各类矿山、地质信息组织在一起,将海量异质的矿山信息和资料进行全面、高效、有序的管理和整合。

1.数字矿山建设的意义

数字矿山建设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数字矿山可以将矿产资源的存储情况和开采情况系统化、数字化地表现出来。数字化矿山的研究和建设对于现代矿山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简化管理

矿山是一种特殊的地理区域,现代矿山一般规模大,占地广,地质条件参差不齐,开采方式复杂。数字矿山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地质资料汇总管理,不但保证了地质数据资料管理工作的高效及正确性,也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量。

1.2利于开发和发现资源

数字矿山信息系统可以综合分析矿山多年开采和补充勘探的大量的地质资料,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将这些资料表达出来,作为矿床地质信息的定量描述,对矿体分布规律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能够对矿床边缘及深部成矿进行有效的预测。对矿床图形进行分析研究,还可以合理的确定矿山的开拓计划、优选采矿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工程设计、分析的能力。

1.3为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依据

矿山是一个多介质的复杂结构空间体,发生地质灾害的情况随时可能遇到。一旦决策失误或措施不及时,都将会导致重大事故。数字矿山信息系统可以利用勘测资料和生产过程中提供的监测数据,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分析,为灾害的预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数字矿山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实现远程遥控和自动化采矿是矿业发达的国家建设数字矿山的重点。国际著名矿山企业加拿大国际镍业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在数字化矿山的基础上研究遥控采矿技术,其目的是实现整个采矿过程的远程遥控操作。现在,国际镍业公司已研制出远程遥控样机系统,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萨德泊里盆地的几家地下镍矿试用,实现了在地面对地下矿山机械进行控制,甚至可以从400km以外的多伦多对地下镍矿的采、掘、运等活动进行远程控制。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在2001年的项目“勘探和采矿数据四维可视化”中,用VRML和Java实现了一个四维可视化、交互的平台,该平台主要目的是集成测量、地质、钻孔、三维地震、重力、地球物理等真三维数据,高效、快速和便捷地显示在网络上,为用户提供一个交互、易理解的煤矿虚拟环境,并实现了对三维数据的解释、验证和认知。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目前可用于数字化矿山方面的软件相对比较少,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2年春天,以“数字矿山战略及未来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科协第86界青年科学家论坛胜利召开。我国第一座数字矿山山东新汶矿业集团泰山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翟镇煤矿,它与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合作,是国内第一家应用数字化矿井技术矿山。北京华油吉澳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成功开发了面向石油地质专家和油藏工程师的专业应用软件系统GEOTOOLS3.0系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开发的矿井三维地质模型软件,具有光照模型显示、储量自动计算、三维多层地质建模、任意地质剖面剖切功能及矿井巷道系统三维模型显示和成图等功能。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院开发的LeadingGIS也比较好的实现了地质体的三维可视化,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的MAPGIS、北京超图的SUPERMAP等都带有二维可视化的模块。还有首钢矿业公司的GIS-MES-ERP-OA 集成系统和山东招金集团的三维地测采生产辅助决策系统。

3.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数字矿山也已经开始从理论分析阶段逐步走向实际应用阶段。虽然我国对数字矿山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矿山数字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在矿山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很多大中专院校都开设了数字化矿山的相关专业,我国现阶段既熟悉矿山的业务又了解信息系统整体规划的综合性人才依然缺乏。

我国很多矿山的经营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 对建设数字矿山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需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导致他们积极性不高。另外还有一些企业没有把建设数字矿山作为矿山发展的战略任务来对待, 缺少长远的发展规划, 从而也影响了数字矿山建设的进程。

目前,我国适用于矿山应用的数据集成软件非常缺乏,专业研发团队相对薄弱。所以,进行数据集成软件的研发是当前建设数字化矿山的一个迫切任务。

4.数字矿山建设建议

为提高矿山的竞争力,实现矿山的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科技文明发展,建设数字矿山是十分紧迫的。根据目前现状,需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矿山主管部门及企业高层领导要亲自牵头,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制定详细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循环渐进,逐步实施,并加强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工作。数字矿山建设应该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原则有序进行,并在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的统一框架下,按照行业、企业数字化建设的要求和惯例,建立矿山数据仓库,逐步实现矿山地、测、采专业的数字化,矿山安全管理数字化,矿产资源管理数字化。

5.结束语

数字矿山是现代化矿山的发展方向,也将是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矿山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整体规划,有重点、分步骤、有序地实施数字化建设。数字矿山的功能性及重要性将会在今后的应用中逐步显现出来。数字矿山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

【参考文献】

[1]魏建现.数字矿山建设的探讨[J].现代矿业,2010(7).

[2]吴立新.中国数字矿山进展[J].地理信息世界,2008(10):6-13.

[3]王青,吴惠城,牛京考.数字矿山的功能内涵及系统构成[J].中国矿业,2004,13(1):7-10.

第5篇: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 冲击地压;防治;展望

中图分类号 TD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4-0062-02

1 冲击地压概述

冲击地压是指采掘空间周围煤岩体中聚集的能量突然大量释放,快速破坏煤岩体,并产生剧烈震动,造成人员伤亡和采掘空间严重破坏的煤矿灾害。我国最大的冲击矿压里氏4.3 级,破坏巷道500多米,地面震感明显。冲击地压的早期征兆主要表现为煤炮增加,震动强度加大,锚杆(索)断裂、顶底板(两帮)突然移近、吸钻卡钻、钻孔冲出煤块等现象多发。

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开采深度、煤岩的冲击倾向性、顶板岩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开采技术条件。大屯公司所属姚桥、孔庄和徐庄煤层的冲击倾向性均为强冲击倾向,其它影响冲击地压的因素在矿区也均存在,特别是开采深度在不断的加大,冲击地压的早期征兆越来越明显。

2 公司的防冲形势

大屯公司冲击地压最早发生在1993年姚桥7153下采煤工作面,1998年前后在孔庄水采工作面发生较多。近两年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各矿发生的冲击地压(动力)现象在急速增长,强度在不断加大,防冲的形势越来越严重。

3 开展的防冲工作

3.1建立专职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为有效开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公司及所属矿井建立(增设)了专门的顶板管理及防冲工作机构,公司生产技术部设置防冲科,配备防冲主管和防冲专员,矿防冲机构设置在生产技术科,生产科长兼防冲科长,配专职副科长、专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公司及矿井建立了防冲管理流程、制度,确定岗位职责,确立冲击地压的预测预报体系。公司制定下发了《冲击地压防治管理规定(试行)》,各矿也相应建立了制度,完善了矿、科室和区队三级技术管理体系,明确了工作流程和相关人员职责范围,实现了防冲工作的制度化和流程化。

3.2投入装备,开展监测及卸压

各矿配备了必要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煤粉钻机和小型卸压钻机、回采工作面矿压在线监测和掘进工作面顶板离层监测系统,孔庄还安装了微震监测系统。

各矿井加强工作面的现场监测和卸压工作,做到“有危险不冲击”。加强孔庄7435、徐庄7332、姚桥7002掘进工作面的防冲管理,强化日常煤粉钻监测、矿压监测和煤层的超前卸压工作。

目前各矿采取的主要卸压措施包括煤层注水、大直径钻孔卸压和深孔爆破卸压,同时在卸压结束后采用钻屑法进行效果检验,检验不合格则重复卸压。

3.3加大科研力度,开展防冲研究

开展公司防冲研究,提出了孔庄7433综放工作面科学的防冲方案,合作开发了《大屯矿区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孔庄7433深部综放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项目,完成了7433综放工作面冲击危险影响因素分析、冲击危险区域分析与划分及冲击危险性监测与综合治理方案。安装了微震监测系统,开展了煤粉钻、顶板压力监测和巷道位移监测等监测和预防,对重点区域加强监测,并结合微震监测数据强化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预报。

开展矿区煤层顶、底板分类研究,完成了四矿资料调研、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底板比压测定、煤及顶底板岩层的采样与分析、顶底板分类和分级。

4 下一步工作展望

为做好矿区冲击地压防治工作,不断提高防冲效果,针对公司目前的防冲形势和现状,展望下一步的防冲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4.1开展一项活动,进行专项治理

开展防冲专项治理活动,布置重点工作,加大防冲管理力度,全力推进公司防冲工作。对各矿管理制度制定、规程措施编制、机构人员装备配备、办公条件、现场防冲措施落实和监督考核等进行专项检查。督促各矿进一步完善防冲管理体系、制度和流程,理顺工作关系,划清职责范围,配备先进装备,充实专职人员,优化管理方法,细化检查、验收与考核办法,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冲击地压隐患排查治理,加强规程措施编制审查和现场兑现,加强现场防冲管理,严格落实监测、卸压与防护措施,提高防冲工作水平。

4.2引进两类装备,抓好监测卸压

抓紧引进冲击地压监测和卸压装备,扎实开展深部采掘工作面冲击地压监测和卸压工作[3]。在监测装备方面,推广应用微震监测系统,引进采煤工作面冲击地压在线监测预警系统,丰富各矿井的监测方式。在解危卸压装备方面,采购可靠的煤粉钻机和卸压钻机。

4.3补充三种人员,成立专职队伍

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根据工作需要,矿设置防冲副总工程师(专职或兼职),组建负责专业施工作业的防冲队;防冲科配备充足的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监察科配备合格的监察技术人员或安检人员。

人员配置到位后,孔庄和徐庄生产技术科要理顺矿压管理职责关系,将矿压监测工作划入防冲科,合理安排设备布置场所及人员办公场所,要求有独立的监测室。

4.4深化四项研究,创新关键技术

为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矿区防冲的科学水平,继续抓好《孔庄7433深部综放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尽快启动《大屯矿区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抓紧确定科研合作机构,立即启动姚桥和徐庄的防冲研究工作,重点做好孔庄Ⅳ1采区7432和7435工作面、姚桥中央采区7011工作面、徐庄Ⅱ3采区7331和7332工作面的防冲研究;启动《孔庄深部冲击地压及极脆围岩开采失稳机理、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继续开展矿区煤层顶、底板分类研究后续工作。

4.5加强五个建设,提高防冲能力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细化防冲管理制度和责任制,确定矿领导、副总工程师、防冲科、安全监察科和基层区队各科室和单位人员职责,做到人人有责,保证防冲效果,促进安全生产。二是加强措施建设。细化规程和措施,完善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预测预报、卸压解危、效果检验、减缓来压强度和防冲击伤人等措施[4],并严格落实。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细化公司防冲安全质量标准化检查和考核办法,加大防冲质量标准化检查和考核力度。四是加强监督考核建设。制定施工作业监督考核制度和办法,开展规程措施兑现检查和考核,强化现场隐患治理,做好施工监督、检查和考核管理。五是加强职工素质建设。采用多种形式吸引专业人才,开展防冲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防冲管理水平和作业技能。

5 结论与建议

冲击地压防治的关键是加强冲击危险区域的监测和卸压,为此必须在“人、机、法、环”等方面采取措施,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切实做到干部职工各负其责、机械装备配置齐全到位、规章制度合理可行、作业环境安全可靠,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矿井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提高矿井防冲能力,促进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

第6篇: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科研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37-02

科研在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采矿工程专业是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让本科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对学生理解、消化、运用专业知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采矿工程专业的特点及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采矿专业是一个老牌的工科专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从1950年开始,我国先后有30多所高等院校开办了采矿专业,在学科建设和招生规模等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许多高校的采矿工程专业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尽管历经了多次的起伏,由于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采矿工程专业一直存在并逐渐发展壮大。采矿工程专业属于地矿类专业,主要研究各种矿藏的开采方法和原理。现在的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和应用性都特别强的学科,覆盖了几乎原有的地下开采、露天开采及矿井通风与安全三个学科,并要求实现煤与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相结合、采矿与岩土工程相结合、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相结合以及采矿与机电、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等相结合。鉴于采矿专业的特点,我们不能因循守旧,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近年来,经过国内外采矿前辈的教学摸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条适合采矿专业教学的新思路,即将课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实验教学。

相对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新思路,传统采矿专业课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书本知识空洞乏味,学生接受困难。在专业课学习阶段,采矿工程专业所开主干专业课就十几门,新概念、新知识点繁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二是学生对课程有陌生感。对采矿工程学生而言,一般是在大三接触专业课,这对从未接触过矿山的学生来说,感觉很陌生。在采矿教学中,往往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台下的学生却不感兴趣,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三是实习时讲的多、实践少。学校一般安排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二、大三、大四分别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形式上很合理,但是实践环节就相对薄弱,实习因种种原因困难较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受到很大影响。这方面与国外差距很大,如莫斯科矿业大学,实习课时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采矿学生在本科阶段,也就10个井左右,远远不够,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在矿山企业一线工作,采矿专业本科生与一线工人相比,理论知识相对丰富,但缺乏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这与本科教学手段单一、教材内容陈旧不无关系。

二、采矿课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实施

(一)实施的原则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能够巩固加强他们已学的专业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从而提高其整体能力。但鉴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局限以及他们在阅历和经验上的欠缺,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只能是辅助作用,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适应的课题。划分课题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难度适宜原则。每一项科研课题一般都由不同的部分组成,其中既有容易实现的部分,也有相对难以突破的内容。所以在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时,应先将课题按难度划分。总的原则是由学生来完成容易部分,而课题组的其他成员完成难点和重点部分。比如学生可以进行资料的搜索、数据的处理、现场的观测、实验以及一些理论的运算等方面的工作。而一些课题方向的规划、相关模型的建立、理论的假设以及规律的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则应该由老师来完成。

2.有利于知识掌握的原则。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这种单向被动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切实理解这些知识的重要作用,慢慢地就可能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相反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则不同。因为科研活动本身是一种在原有知识、经验、阅历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性活动,在科研工作中会直接或间接地用到之前学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显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对他们知识的掌握、素质的提高以及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3.有利于能力培养的原则。大学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最高级阶段。在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时,必须加强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主要包括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的能力、现场调研的能力、实验实施的能力以及科研报告撰写的能力,等等。

(二)具体实施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学习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了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并穿插实例,由此来引导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笔者根据长年的教学体会并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总结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有以下实施模式:

1.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科研指导。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研方法和科研内容的介绍;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术观点、学术动态向学生做引导性的讲解,启发学生思考;结合科研课题,让学生查阅相应文献,并进行研究性实验;鼓励学生独立选择实验题目、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从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我们结合采矿课程教学,有机穿插现场工程课题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逐步培养解决工程、科研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课题组成员利用自身的研究成果参加了许多现场课题研究及现场技术服务,解决了矿山企业解决的生产难题,给矿山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取得了丰富的现场的经验同时又完善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理论高度。

第二,用科研实例进行讲解。为增加教学的真实感和教学效果,在讲授知识点时,应穿插科研实例进行讲解,这样不但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而且无形中就将学生引入科研,逐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比如笔者在讲“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及控制方法”时就相应地穿插了自己关于“下工作面开采对上部砌碹巷道的破坏”的研究成果,借助多媒体放映,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2.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科研指导,各种实验、参观、实习都是科研活动的有效形式,要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一,让学生参加科研。在教学实践中,若有机会让学生参加部分科研活动,应当说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是有益的。为了使学生得到培养,笔者将自己的科研课题分成若干项让学生参与。比如笔者在“永城煤电集团城郊煤矿顶板分类及采场矿压显现规律研究”中,就把学生分组去分别辅助测定煤(岩)的容重、坚固性系数、超声波速、抗拉强度、单向抗压强度、杨氏模量、泊松比、内摩擦角、黏结力等。这些工作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只要掌握基本的原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可以完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掌握知识的成就感会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兴致。

第二,积极引导校外实习,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为了增加实践环节,利用学院采矿工程学科的技术优势,在河南煤化集团、中平能化集团等建立了几十个科研基地,科研基地为学科的发展提供科研课题,为学生各类实习提供场地,同时也是学科的技术成果优先转化的平台。近年来,依靠科研基地,我们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比如不稳定煤层放顶煤开采、可回收金属锚杆、松软煤层钻孔掘进等几十项课题,每年的科研经费均在千万元以上,同时一些先进科研成果也及时地在科研基地得到了推广应用,每年科研成果的转让费在200万元以上。在这些科研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年轻教师及高年级学生均有所参与,许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均是在导师及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的,许多同学毕业后直接去科研基地所在的单位工作,为科研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7篇: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在创新发展的今天,西安研究院许下了一个创造未来的宏愿:引领地质保障技术进步,支撑煤炭安全高效开发,成为煤炭地质保障领域国际一流的高科技企业。

继往开来的西安研究院

西安研究院是煤炭安全高效开发地质保障技术、装备与工程领域具有突出综合优势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不仅拥有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煤矿水害防治技术,还有国内生产坑道钻探装备规模最大的钻探装备产业和生产矿井物探仪器种类最多的物探仪器产业。

研究院现有职工181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3人,副高级职称163人,下设12个专业研究所、2个研发中心、1个国家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中心。专业涉及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等4个领域,业务分为煤与煤层气资源勘探、矿山水文地质、煤层气(瓦斯)抽采、钻探技术与装备、地球物理探测、地质与环境工程6大板块;具有精细地质勘探、矿山水害防治、坑道全液压钻探机具、采区地球物理勘探等十大优势产业;拥有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部级中心的两个实验室:矿井突水条件识别与鉴定技术装备实验室主矿山水害鉴定与治理技术模拟实验室;3个煤炭工业重点实验室:煤层气基础重点实验室,工程地质重点实验室,煤田地质、矿井地质和地质勘探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是国家能源煤炭勘探技术装备评定中心、陕西省煤矿水害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煤层气(瓦斯)抽采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煤矿井下钻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

西安研究院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持有工程勘探(甲级)、建筑业地基与基础施工(一级)、地质勘查资质证书(甲级)等30多个从业资质。拥有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30余种资质证书,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西安研究院是国内首批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1993年成为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2003年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博士生导师15人,已获学位及在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50余人,编辑出版的《煤田地质与勘探》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

西安研究院一直注重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是煤炭行业促进科技进步的主力军。

产业蓬勃发展 创新成果斐然

建院60年来,研究院始终围绕煤炭生产建设的主要任务进行技术创新,以解决煤炭地质与勘探、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技术、装备与工程领域的重大疑难科学技术问题的科技攻关方向,承担了国家、省部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8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省部级等各类科技奖项266项,获得授权专利153件。

“十二五”期间,西安研究院围绕资源勘探、矿山水害防治、煤层气(瓦斯)抽采、钻探技术与装备、地球物理探测、环境与地质工程等6个业务板块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共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项目以及省技术计划项目等共104项,目前已经完成国家项目71项;同时获得授权专利共34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受理发明专利99项。以上项目和专利均为自主研发的专有技术,充分体现了研究院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与此同时,西安研究院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与现有产业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支持产业化开发项目的前期研究,带动产业向规模化迈进,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仅“十二五”期间共设立院科技创新基金、青年创新基金、实验室及平台建设、新方向研究自筹资金项目303项,已完成90项,累计投入科技经费超1亿元。

钻探机具产业是研究院的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科技创新工作积累,研究院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规格型号最齐全的煤矿坑道全液压钻机研发生产基地,煤矿坑道定向钻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是产煤大国,是一个严重依赖煤炭能源的国家,同时也是矿难大国。近年来,瓦斯灾害和水害已成为煤矿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多年来已经引起相关研究人员对于防治瓦斯和水害事故的思考。

钻探技术与装备是支撑产业发展、防治煤矿瓦斯灾害及矿井水害的重要手段。西安研究院领导班子以引领地质保障技术进步、支撑煤炭安全高效开发为使命,以建设煤炭地质领域国际一流高科技企业为目标,不断完善与创新管理体制,瞄准钻探技术与装备的前沿,加大科技研发、配套生产、质量检测、应用与服务工作力度,依托技术进步推进钻探机具产业发展。根据产业化生产流程,先后成立了钻探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钻探技术研究所、钻探机具研究所、钻头技术研究所、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钻井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销售中心和物流中心,实现了钻探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生产、质检、应用、销售、技术服务一体化,为做强做大钻探机具产业提供了保证。

30年来,钻探机具产业在全液压坑道钻机、松软煤层钻进技术及井下近水平定向钻进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做出开创性的贡献:上世纪70年代末配合推广综采技术开始研制坑道钻机,20世纪80年代初研制出我国煤炭系统第一台全液压坑道钻机,拉开了我国煤坑道钻机更新换代的序幕;2006年,推出国内第一台履带坑道钻机;2009年,具有随钻测控功能的千米钻进技术与装备通过国家能源局的鉴定;2010年,松软煤层中风压筛管护孔空气钻进技术装备通过国家能源局鉴定。

经30余年发展,西安研究院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规格型号最齐全、技术水平最高的煤矿坑道钻探机具研发生产基地。自主研发的MK系列钻机已形成分体式、履带式两大类29种产品,涵盖了孔深75m~1000m的范围,13项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钻机年生产能力突破1600台;针对各种钻进工艺技术及用户需求,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种规格高强度外平钻杆、螺旋钻杆、中心通缆式钻杆、绳索取芯钻杆、地质(石油)钻杆等五大类百余种钻杆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生产了金刚石钻头、矿用PDC钻头、矿用硬质合金钻头和矿用PDC锚杆钻头。拥有甲级资质的质量检测检验中心,自行研制的三台综合性能试验台,最大测试能力达到15000Nm,是目前国内检测能力最强、测试范围最广、检测项目最全的钻机试验台。

西安研究院研制生产的钻探机具产品,广泛应用于煤炭、地质、冶金等领域,市场份额占全国煤炭行业 55%以上,并成功出口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50余种技术成果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

同时,西安院是煤炭行业“煤矿坑道钻探用常规钻杆”“煤矿坑道钻机”和“煤矿井下定向钻进技术”标准的制定单位,为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和瓦斯抽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煤矿井下定向钻进技术是高效治理煤矿瓦斯灾害的一项重大关键技术。我国从“九五”开始重点研发该技术,经过近20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专用的瓦斯抽采钻孔设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钻进装备的核心技术一直受制于国外,影响了钻进效果和安全生产水平提高,这也成为我国煤矿现代化建设和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突出问题的一大瓶颈。对此,发改委于2006年专题组织实施了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研制项目―“井下水平长钻孔钻机研制及配套工艺开发”,力争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着力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装备急需。

在国家政策与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下,西安研究院把方向对准了煤矿瓦斯高效治理钻孔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积极开展近水平定向长钻孔成孔装备及工艺的研究,掌握了井下近水平定向钻进技术,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套煤矿井下千米履带定向钻机和随钻测量定向钻进系统,实现了井下瓦斯抽采钻孔从“无控钻进”到“精确定向钻进”的跨越,多项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随钻测量和轨迹控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煤矿井下瓦斯抽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装备支撑。该项技术与装备取代了同类进口成套设备,使得国外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100%降至目前的30%以下。该技术已在国内近30个矿区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得益于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西安研究院屡次刷新国内煤矿井下近水平定向长钻孔施工纪录:1998年创国内煤矿井下近水平钻进孔深603.5m纪录;2002年创孔深863m纪录;2010年,采用随钻测控工艺创1059m的近水平定向钻孔深度纪录;2011年,创钻孔深度1212m近水平定向钻孔深度新记录;2014年采用无线随钻测控工艺完成1881m的定向长钻孔,再次刷新国内煤矿井下近水平定向长钻孔施工新记录。

上世纪90年代至今,西安研究院先后在钻探领域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等科技奖励30余项,其中,2000年和2012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获煤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9年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1项、铜奖1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银奖1项。

西安研究院创新实力的雄厚,不仅体现在钻探机具产业的独特优势上。目前,它已成为国内煤炭行业历史最悠久、专业配置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专业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可靠性较高的煤矿物探仪器研发制造基地和最大的井下超前探测技术服务中心;国内最早从事煤层气研究并持续至今的专业机构,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煤层气测试仪器与装备。

锐意进取实现“煤炭梦”

凭借科研、开发、生产一体化的科技企业优势,西安研究院先后在20多个省区市、6个国家与地区完成了勘探设计、工程物探、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项目2000余项,钻探机具和物探仪器产品更是遍布全国各大煤炭企业。

“十一五”以来,西安研究院营业收入以年均26.9%的速度递增,职工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以来,在其下属的21个二级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年年被评为“A级”。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煤炭行业经济急速下滑的严峻挑战,西安研究院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强化经济运行质量为抓手,围绕“保增长、控风险”,持续创新商业模式,狠抓管理提升,奋力开拓市场,逆势图强,锐意进取,实现收入为2010年的1.48倍,利润为2010年的1.91倍,资产总额为2010年的2.35倍。近3年来,研究院有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成果转化对收入的贡献率超过60%。

第8篇: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煤矿安全科技 面临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50-01

“安全第一,以人为本”是煤矿生产的基本准则,安全永远是煤矿监管人员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只有在确保采矿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采矿工作才会正常进行,才能保证煤炭资源源源不断的供应。特别是在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社会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所以利用安全科技来确保煤矿的生产安全,已经迫在眉睫。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全国各地依然矿难频发,据有关资料表明,去年全国一共发生了11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或者造成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如洪洞“12.5”矿难造成108人死亡、唐山刘官屯矿瓦斯爆炸死亡181人等,这些重大煤矿是事故无疑为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敲起了警钟。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应该得到每一位管理人员的重视。通过建立有效的煤矿生产安全体制和积极研发先进安全生产技术来保证煤矿的生产安全,促进煤矿资源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1.1 煤矿自然条件差

我国煤矿幅员辽阔,普遍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引发重大煤矿开采事故。其带来的威胁主要表现在煤矿瓦斯大、自然发火严重、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煤矿热害等方面。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给煤矿的开采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而且严重危及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我国所有煤矿几乎全为瓦斯矿井,每年由于瓦斯爆炸引发的矿难事故数量也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去年共发生较大瓦斯事故63起、死亡290人,重大瓦斯事故18起、死亡352人。这些自然条件,是制约着煤矿开采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煤矿生产所面临的基本现状。

1.2 矿井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

目前为止,我国在煤矿机械化开采方面所做的工作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在重点煤矿地区的机械化程度为75%,在一些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仅15%,全国平均采矿机械化水平不足40%。这导致采矿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力去完成。而且,在安全技术设备上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在许多重点煤矿区,就连便携式甲烷检测仪、甲烷传感器等一些必备的安全设备配备的严重不足,而且有些矿主一味的追求暴利,没有对矿井区的防尘供水系统、电气防爆系统以及各种安全仪表进行适时的检查和积极的更换,有许多的电气设备仍然被超期服役。这违规违纪的现状都严重的威胁着下井人员的生命安全。

1.3 煤矿从业人员结构复杂管理落后

我国煤矿产业用人非常多,而且农民工使其主要的劳动力,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且其流动性较大,在专业知识培训方面严重不足,导致很多有很所违章操作的现象。除此之外,我国煤矿安全体系方面也不完善,许多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有管理人员主观意愿和从事经验,去安排工作。管理技术缺乏,管理理念落后,这也是我国矿难频发的主要原因。

2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2.1 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不够,创新能力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煤矿开采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但是,由于煤矿是一个涉及专业领域较广的产业,所以对其安全理论和生产体系的研究较难把握方向。这导致我国的煤矿生产行业一直缺乏一个完善的指导体系,这也是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2.2 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由于煤矿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且我国的煤矿资源丰富,这导致从事煤矿生产行业的人员较多,而且复杂多样,这导致整个煤矿生产行业处于一个比较松散的局面,所以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一直缺乏研究,对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2.3 科研力量不足、专业人员缺乏

近几年,由于各个高校不断地实施教育改革,许多高校都没有开设与煤矿安全生产相关的课程,这导致科研力度严重的缺乏。而且由于我国对矿难事故频发,导致人们都认为煤矿生产是一个危险性较高的工作,所以人们都不愿意煤矿产业方面发展,这就使的我国极度的缺乏专业人才,煤矿科技工作也陷入人才短缺的境地。

3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方向

3.1 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技术

抽放瓦斯是防治瓦斯爆炸的基本措施。但是我国的地质结构发杂,地质覆盖层的透气性较差,这导致瓦斯很容易在井中聚集。所以应该积极研究煤矿打孔施工技术,并研发配套钻孔设备,提高对本煤层的瓦斯抽放效率,给开采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3.2 矿井粉尘防治技术

我国目前使用的矿井防尘设备,体积较大,移动很不方便,这大大增加了开采人员的施工难度。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防尘系统排放浓度在5 mg/m3左右,而国外的先进设备排放浓度在1 mg/m3左右,所以我国必须加强对矿井粉尘防治技术的研究。

3.3 矿井应急救援装备的研究

由于近年来我国矿难频发,所以积极研究矿井应急设备可以说是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研究的首要任务,在快速抢险就灾方面,我国尚无成套的专业化技术和设备,所以我国应组织专门部门加大对紧急救灾设备的研究,为救灾决策指挥和事故状态方面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

4 结语

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煤矿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煤矿产业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加快煤矿安全科技的研发,使煤矿产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大管理监察力度,使我国的矿产安全“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景林,崔国章.安全系统工程[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2]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3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席爱民.模糊控制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周静,刘剑.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的模糊综合评价[J].矿业工程,2009,4.

第9篇: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科技采矿;采矿工程专业;实验实践平台;校际合作交流

作者简介:柴修伟(1980-),男,安徽亳州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讲师;张电吉(1963-),男,安徽灵璧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院长,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3)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82-02

近年来,随着国民基础建设的稳定增长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采矿业作为经济基础建设的基石,既面临着行业发展的巨大机遇,又要迎接实现科技采矿的挑战。[1,2]科技采矿的提出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在逐年增加,对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采矿业发展的趋势是推动高校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的原动力,针对当前矿业发展的需求,国内很多学者对高等采矿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从专业设置到教学方法、产学研的探讨等进行了探讨和改革研究,[3-5]认为全面推进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高级专门人才是适应目前形势的迫切要求。[6-8]本文以武汉工程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基本情况为背景,探讨采矿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可行思路,加强“三基教育”,即“实习基地、实验基地、实践基地”教育,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观点。

一、武汉工程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概况

武汉工程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是培养化工矿山专业人才的学科,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矿业类行业处于低迷状态,学校对采矿工程专业进行停招。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矿产资源的需求及矿业技术的发展,对采矿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学校抓住机会,在2008年通过自愿调剂专业、自愿报名、专业老师面试选拔的方式在2007级理工类学生中选取26名其他专业的学生进入采矿工程专业,组建了武汉工程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停招后恢复的第1个采矿班――2007级采矿工程01班。

二、采矿工程专业实验实践平台现状

1.实验平台短缺

停招前采矿专业的实验仪器和模型,如采矿模型、运输提升模型、通风系统模型等大多已不存在,剩下一些大型仪器,如压力机等也基本丧失其功能,现在采矿专业的实验只能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来代替。

2.采矿专业矿山实习基地问题

由于长期失去与矿山企业的紧密联系,2007级采矿01班的各种实习多是通过专业教师的私人关系联系的实习地点,造成实习环节安排不能自主,如生产实习安排是大三暑假在南京梅山铁矿和大四开学前两周在湖北黄麦岭磷矿两个地点实习,对实习效果影响比较大。

三、采矿工程实验实践平台建设思路

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性及实习、设计环节多,大学四年学生需经过金工实习、地质实习、测量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及专业毕业实习等许多实习环节及许多相关课程的实验等,由于采矿工程专业中断的时间很长,很多实验实践基础都基本处于报废状态,恢复招生后学校又不可能将这些实验实践平台一次性全部配备齐全。采矿教研室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实验实践平台的建设。

1.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除了购置一些基本的采矿教学模型外,为配合采矿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建设和提高采矿工程专业科学研究的硬件设施,采矿教研室拟购建一套中型充填系统和一系列充填材料试验设备。既能给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也能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以及科学研究共同协调发展。

2.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与矿山企业紧密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模式,探索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归双方所有、由双方使用和经营的模式来实现实习基地的长期稳定发展,与大冶铁矿共同建设了武汉工程大学大冶校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9]

武汉工程大学黄石市大冶校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地区,由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于2005年开始建设,属于校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并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中心主要依托黄石市大冶铁矿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为主体,并辅以大冶铁矿周边区域相关单位的实践教学资源,可满足我校采矿工程、选矿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等多个专业学科的各类实践教学需要。

大冶校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体系是按新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来编制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由浅入深、相互交融地合理设置实践教学项目。按此原则并结合中心实际情况,示范中心设置的主要实践教学项目内容具体包括相关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以及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这些实践教学项目均体现在各专业培养方案之中。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教学,不仅可达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工程实践训练的协调统一,而且可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校际交流合作

武汉市有三所矿类专业学校,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采矿工程专业属于原来的武汉建材学院的,主要是针对建材类矿山;武汉科技大学原名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冶金行业特色的大学,其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去向多为以金属矿床为代表的固体矿物开采领域。武汉工程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是培养化工矿山专业人才的学科,全国化工矿山企业的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大多数出自该校。

2011年初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三校矿类专业建设交流会在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会议室召开,探索通过师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达到现有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开展更为广泛的校际合作。其中武汉工程大学2007级采矿工程的“矿山运输与提升”专业课是聘请武汉理工大学的专业教师讲授,“爆破工程”实验课在武汉理工大学爆破实验室进行,“采矿学”实验课是在武汉科技大学的采矿模型实验室参观学习的。

四、结语

新形势下采矿业的发展为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也对采矿工程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高级专门人才是适应目前形势的迫切要求。另外矿产资源开发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使得矿类专业的建设投入也逐渐增多,出现了采矿工程专业建设资金的相对宽裕,本着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通过师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可以达到现有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钦礼.中南大学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法和途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11-13.

[2]高喜才,伍永平.西部采矿工程专业特色实验教学示范平台建设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27-29.

[3]弓小平,木合塔尔扎日,黄滚,等.我国采矿工程专业改革现状与问题[J].高等理科教育,2010,91(3):58-63.

[4]曹树刚.论我国采矿工程本科教育及其改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1):82.

[5]吴宝贵.关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3):115-119.

[6]陈清运,赵飞,张电吉,等.全球矿业发展趋势及采矿工程专业培养导向[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6):106-109.

[7]华心祝,杨科,涂敏,等.采矿工程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