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建筑文化革新路径探讨

传统建筑文化革新路径探讨

本文作者:张翔 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木构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并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平面与外观都是与木构架结构相适应的特点。木构架体系只靠构架承重而墙体不承重“,墙倒屋不塌”,其大木构件主要是由柱、梁、枋和檩构成。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体系主要是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抬梁式木构架可以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所以适合于宫殿、庙宇等建筑,北方建筑多用抬梁式,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所以室内空间不能做得很大,南方地区多用这种结构。

传统木构架建筑由于木材天然的物理性能局限性所在,所以单体建筑无法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与西方古典砖石结构体系的大体量集中型建筑截然不同,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通过建筑群体的各种组合以达到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式布局是传统建筑组群的最主要构成方式。按照使用功能分类,庭院形态主要可分为居住型、宫殿型、寺庙型、园林型等几种。庭院式布局以院为构成单元,由多个院落的组合可形成中型或大型的建筑组群。宫殿型、居住型、寺庙型庭院大多采用以中轴左右对称的格局,对称的庭院形态显得庄严肃穆、稳重大方、秩序井然,体现的是理性美;而在园林建筑中为追求自然情趣和诗情画意,一般呈现的是自由灵活的非对称布局的庭院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体到各部分构件,都达到了功能、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既蕴涵着高度的理性创作精神,也交织着适度的浪漫情怀。其主要特点是对于建筑结构的真实性展示,除了殿堂类建筑需要表现庄严华丽的气氛而装修复杂外,一般建筑都是充分暴露了梁架、斗拱、柱子等全部木构件,体现了建筑的结构美,对所暴露的木构件进行艺术加工时,也是以表现木材力学性能的内在品质为前提,如对柱身作“收分”、“梭柱”处理。另一个特点是使用强烈的原色装饰,黄、绿、黑等多种颜色的琉璃瓦屋顶,红色的墙壁,红、栗、黑、绿等色彩的梁、柱以及檐下绚丽的彩画,构成一幅中国传统建筑所特有的华彩效果。

建筑意匠是指影响和指导建筑设计结果的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意识。中国传统建筑深受儒、道、释三种文化濡染,在三种思想的对立统一中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与布局。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影响最甚,儒家思想强调礼制规范,反映在建筑上的特点是强调建筑的伦理秩序和功能,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灌注着坚固的理性精神,表现出的是一种阳刚之气的“大壮之美”,在宫殿建筑中体现得尤其明显。而道家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人类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园林建筑中,使得中国传统园林充盈着多姿的浪漫情怀,是一种典型的阴柔之美。

文化的本质是借助符号系统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符号通过它的形式或形式的组合(符号结构)表征着某种意义,所以符号系统的形式、形式组合和意义是由表及里、从具象到抽象的三个层次,前后关联。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脉,我们也不妨从这三个层次分别挖掘,提取传统建筑的借鉴价值,结合现代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创新运用于现代设计中,从而形成新的民族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涵盖的范围很广,从符号学的原则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①图象符号形式,它是一种凭借自身和所表达的客体之间的某些共同特征来指示该客体的符号形式,在传统建筑中一些抽象的彩画、纹饰、石雕、木雕、琉璃饰件等,都属于图象符号或它的复合体,其主要来自于对自然现象(如水纹、云纹等)的描绘和概括;②指示符号形式,这是一种表现形式与内容涵义之间存在着内在因果关系的符号形式,它是传统建筑符号的主干,传统建筑的构件和空间,大多数都是指示性符号及其复合体,如各种门窗形式、栏杆样式、院落形态等;③象征符号形式,这种形式以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在传统建筑中,如龙、凤图案象征帝、后,以圆代天、以方表地等。当然,在传统建筑符号形式中,这三种形式并非存在严格界限,很多符号形式是这三种形式的复合形态和交叉方式。

对于这些传统建筑符号形式的现代运用,我们要避免对形式本身的浅薄仿制,而要从形式所蕴涵的含义角度分析,结合现代技术、材料、功能要求和审美原则,对其提炼概括、抽象演化,做有价值的有机利用。这种运用的手法很多,初步归纳可有如下几种方式。①抽象与提炼:从传统建筑符号中提取某些形态概念关系,将其加以抽象和简化,提炼出新的语汇,以现代的技术、材料来做新的构成形式,生成新的设计符号形式。②裂变与变异:打破原有的形式构成规律,将传统建筑符号的原型分裂和异化,形成新的设计语言。③移位与重组:将传统建筑符号中元素的位置、秩序和相互关系进行重新编配和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组成关系和形式。④同构异质:对于传统建筑符号保持形式构成不变,而在材料、质感、色彩等方面进行变化,用现代材料来表达传统的涵义。

当然手法还有很多,而且手法可以综合使用。但作为有价值的运用,我们在对传统符号形式转换为新的符号形式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形式与功能、部分与整体、形式与构造关系的协调统一。比如在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图1),他将传统苏州园林的漏窗形式进行抽象,有的变成菱形孔洞,有的变成六边形的窗洞,起到借景作用,带有传统漏窗的韵味;另外,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

传统建筑符号的形式组合主要是指各种建筑组群的形制。中国传统的居住庭院和中式园林具有很多建筑理念上的哲理性和完美特征,充分满足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诉求,所以在当代设计中可以广泛应用和发展。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组群的特点是院落式的建筑组合,不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的天井,都是在强调建筑的围合性,从而给居住带来一种心理安全感和私密性,这种建筑形式组合在今天仍然契合中国人的精神追求,颇有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多,比如深圳万科第五园(图2)的设计,将传统居住庭院形态运用的淋漓尽致而又富含新意,整个社区由三种居住产品组成,即庭院别墅、叠院住宅以及合院阳房,庭院别墅中有庭院有天井,叠院住宅中则是一种新颖的立体小院,合院阳房则围合形成一个大院,虽然建筑的界面设计风格颇为现代,但这些庭院形式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传统话题———围合。

传统中式园林体现了中国人在礼制束缚下的自由追求,它们与自然亲密无间,透露着浓浓的诗意。在当代城市高度商业化的进程中,这种园林情趣显得格外珍贵,如何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许中式园林思想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参照。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园(图3)的设计中就深刻思考并充分发展了中国传统的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当代中国本土的城市营建模式。象山新校园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地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地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那些校园建筑不是孤立地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建筑因此产生了檐下、洞内、廊道、院落、屋顶平台、树下、田间、河边等多样性的教学交流空间,在这里,学生们深深地体味了心灵放飞的自由。

传统建筑所体现的意义对于每个建筑个体来说是具体的,而在共同性的方面则是它们所体现的建筑意匠,这种观念形态的层次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有些观念对于今天的设计仍然是影响深远,也很适合当代人的文化心理,比如“天人合一”的观念。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说:“自然不仅仅是那些户外的世界,云层、树木、岩石、走兽和风雨,而且还包括材料、工具、计划和情绪的内在本质,包括人或人的一切内在方面。”赖特的有机建筑理念和实践,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他的著名作品“流水别墅”(图4)在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象是由地下生长出来似的,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呈现了“天人合一”的高度境界,这对于我们今天在对传统建筑的意义层次的运用是个很好的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从传统建筑文化的三个层次分别探讨了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方法。当然,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我们并不是要机械地对这三个层次孤立研究,而往往要多层次地复合运用,“取其形”是手段和表象,“传其神”才是目的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