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项目教学法在地理教学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地理教学的应用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在对高职旅游地理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使用效果欠佳。本文通过分析在高职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高职旅游地理教学开展的现状,来探讨高职旅游地理项目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旅游地理;高职教学

1.高职旅游地理教学现状及项目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性

1.1高职旅游地理教学现状

在我国高职学院中,关于旅游地理的教学,绝大部分教师因受到本科教育模式的影响、行业实践背景的缺乏和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使得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旅游地理教学的课程设施不合理。现实普遍的现象是课时设置与教学内容严重不匹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普遍跟不上教学进度,丧失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其次,教材设计有待改进。目前存在的教材设计均是以教师为主体,重理论,无实践,给教师造成项目教学法实施困难和教学方法上的错误引导,加上课程本身知识多、繁、杂,绝大多数教师以传统讲授式课堂为主,高职学生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学习能力欠缺,常常进入“师累生烦”的恶性循环。此外,课程考评上,均以“一卷定终身”的形式,学生重点在于记、背、写,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

1.2高职旅游地理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的重要性

项目教学法可以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的对接。在高职院校的旅游地理课堂中,教师应用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地转换教学中心,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学习体验感,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构建,有效的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素养[1]。旅游地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基于跨专业学科的特点,和其他课程相比,更具有使用项目教学法的优势。此外,教师科学合理的应用项目教学法能够使教学效果整体提升,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2.旅游地理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配合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项目教学法,专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模式,使得旅游地理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完满的开展,主要过程如下:

2.1项目任务确定

在熟悉课程整体内容的基础上,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将更多与导游、景区管理、旅行社运营管理及旅游心理学等相关的知识与旅游地理教学内容建立联系。教师教导学生将旅游者作为主体,从而对此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并且进一步确定项目内容与任务[2]。确定项目任务是整个项目教学法关键部分之一,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教材内容以及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要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及对知识的吸收能力进行确定,确保落实。

2.2项目计划制定

以学生之间差异性进行分组,确定小组负责人,确保各小组之间的沟通及和老师的联系,从而在项目任务实施时能够有效进行组织与管理。此外,教师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要根据各小组的差异性对任务进行合理的划分,最终要保障各个小组在执行计划时有一定的意义与可操作性。例如在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相关内容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做如下设计:让学生分为小组对家乡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统计,让学生成为“导游”,解说介绍家乡的旅游资源或景点,教师作为“游客”或者听众参与其中,应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全程贯穿互动。课堂反客为主,激发学生的乡情和兴趣,调动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和探索性。

2.3项目过程实施

各个小组应该根据已经制定好的项目计划进行实施,组长应该根据组内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任务的合理分配,能力互补,有效完成项目计划。其中,教师要对各个小组不断进行引导,对学生之间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以及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2.4成果展示与考评

全程多元考核评价,采用“三结合”考核原则: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能力与素质相结合。课前,各小组对信息搜集及项目准备考评。课上实时考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成果展示时进行,分为小组间自评和互评。教师根据各个小组不同的表现进行打分,要对学生的付出给予充分的评价与肯定。课后,针对项目本身进行作业检测考评。利用多元化的考核手段,实现了全过程监督考核的目的。

3.结语

在高职学院中有关旅游地理相关学科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配合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严格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过程进行,能够充分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旅游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燕鸿.刍议项目教学法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0):34-35

[2]丘界贞.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3(8):272-27

作者:盛巧玲 刘黎黎 单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