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教育管理价值观

大学教育管理价值观

一、大学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大学的教育不同于任何一个学习阶段的教育,同时又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在上大学之前,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而在上大学之后,所要面对的却是整个社会。而且,大学生大多数已经成年,有着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与独立的见解,从而就铸就了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大学阶段承上启下,既是学习与工作的过渡期,也是中考、高考的最终目标,这是关乎人的一生的阶段,其教育管理则是影响着这个阶段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大学阶段的教育管理必须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模式。社会不是一张张试卷所能囊括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社会所需要的,绝不是一个个考试机器,而是能够跟得上它的脚步的人。

二、管理不到位、不合理导致大学生难以立足于社会

“一块招牌掉下来砸到十个人,有九个是本科生”这句话,除了昭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之外,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大学生的“多”。随着大学生越来越多,社会上的竞争就越来越激烈,人们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假如大学的教育管理不到位、不合理,则更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度,许许多多诸如“读书无用论”的论点也会抬头,让社会的安定和谐受到影响,社会的财富与人才的资源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却还是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没有踏入过社会的进程的,要具备能够立足于社会的能力,往往需要以良好的大学教育管理来扶持、培养。

1.能力不足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学教育管理往往延续了中学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应试中学习,造成了大学教育管理的形式化。大学不同于中学,目前的中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考上大学,但大学的教育却是要让学生能立足于社会。大学生立足于社会,首要条件便是需要有相应的能力。能力是通过实践而来的,是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的,单凭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是很难培养出相应的能力的。大学管理的形式化,则会消磨大学生的能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如一个模子里铸造出来的。由于考试并没有限定及格的人数,所以以应试教育模式来应付考试是可行的。但社会却有严格的要求,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往往有几十、几百乃至上千个人去竞争。假如大学生没有“能旁人所不能”的能力,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2.自我认识不足

大学教育管理的不合理往往会引发大学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不少大学生能力不足,却又自视甚高,以“眼高手低”的姿态出现在社会上,造成学生在校园与社会之间徘徊不进的巨大心理落差,让学生厌学乃至失去专业兴趣,这是非常危险的。

三、合理的教育管理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合理的教育管理,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大学生要想立足于社会,便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有足够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符合市场的需求,而这些都是合理的教育管理所应该重视的。

1.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有主见的个体,他们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自律能力以及判断是非的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决不能如对中小学生那般,否则只会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教育管理人员要正确评估大学生已具备的较强的思维能力,明白他们所欠缺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彻底改变大学生被动依赖教师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充分激发其自主性、能动性,使其成为完全的“自主人”,从而与学校、教师建立起良性互动的教学关系。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教学为中心,则是把提高教学水平当作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一是改变高校评价标准,由注重科研转为注重教学;二是改革教师考核机制,重点考核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水平,使其在职称评定中起决定作用;三是加大对教学的投入,明显加大教学经费在教研经费中的比重;四是行政后勤部门要围绕教学活动开展工作。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全新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着与市场需求脱节、基础教育弱、专业教育窄、教学内容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必须进行全新的改革:一是拓展专业口径。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增强专业学科与相应职业和岗位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更具灵活性和适应力;二是坚持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和多样性。每门课程必须保持学科的先进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员灌输式教学法,代之以师生交流互动的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试方法则由传统的笔试改为笔试、面试、动手能力测试等方法兼而有之;四是加强大学生职业培训。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认证;五是“产、学、研”紧密结合。让尽可能多的用人企业、科研机构介入课程设置等教学活动,以使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传递给学校,从而培养“适销对路”的大学生。

3.形成专业化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队伍大多由政工人员和招生人员组成,缺乏专业培训,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有限。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就业指导人员不是学校的教师,而是人才市场和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士,他们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的用人标准、招聘流程以及需求情况,并能担任求职技艺、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他们对大学生就业更有帮助。同时,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从新生进校之日起,就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等形式,聘请人力资源部门的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累求职就业的知识、经验和技巧,为毕业求职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