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动物权利论视域下熊的故事解析

动物权利论视域下熊的故事解析

猎人亵渎动物的权利———捕杀熊

在熊妈妈意外死亡后,小熊在自然世界自由地生活着,它的一举一动展现了自然界生命最本性最原始的东西。为了追随大灰熊以此来寻找到失去的母爱,小熊小心翼翼地踩着石头越过急湍的溪流,一不小心滑进水里,然后“吱吱呀呀”地好不容易地爬上石头;大灰熊不喜欢它,它却一点一点地靠近,帮大灰熊舔拭被猎人打伤的伤口;它想学大灰熊把树摇倒,找了棵和它小小的身体差不多高的小苗,拼命摇却怎么都摇不倒;它看到被猎人从熊妈妈身上撕下的毛皮时挣脱绳子依偎着毛皮酣睡以此来重温妈妈的抚慰。小熊身上这些可爱的东西却因人类的侵入而终止,这正如康拉德所说的那样,“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哺育了人类,而文明人却以盲目而残忍的方式毁坏着大自然。”[1]

影片中的年轻猎人汤姆和一位老猎人的森林之旅不是为了旅游观光,而是为了猎捕动物。汤姆把熊的图案印在枪上面,显示出他与熊是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看到大灰熊在静静地吃食物,汤姆无情地开枪射伤了它的左肩,随后受伤的灰熊开始复仇,把猎人的马匹咬死了一只,这更增强了汤姆的复仇心理,他说:“我发誓要杀死你。”为了确保他们复仇的胜利,老猎人回家搬救兵,他说:“我保证给你们复仇。”于是他带来了七只猎狗,试图让猎狗们追杀灰熊。从猎人的屠杀熊的决心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不承认熊等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于是在发现灰熊的踪迹之后,猎人们在狂妄的复仇心理驱使下,放出了猎狗,使用枪支,开始了野心勃勃的征服屠杀之途。以汤姆为代表的人类在围捕、猎杀灰熊的过程中不仅实证人类作为自然之中心的尊严和人类的智慧与力量,更以暴力书写着人类中心主义残酷性。例如,老猎人想当然地拿刀残忍地剥下熊皮,猎人们抓住小熊,戏耍小熊,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反生态伦理的。法国著名伦理学家史怀泽说到:“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向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生命意志———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2]而影片中猎手们却失去了对熊的敬畏之心。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主导下,汤姆等人习惯于凌驾于自然之上,把征服自然看作是自己最大的乐趣和成就。

猎人敬畏动物的权利———放生熊

在小熊被抓之后,大灰熊一直在试图秘密地营救小熊,最后它终于找了个机会堵住了打伤自己左肩的猎人汤姆,凶悍地向他咆哮,在它巨掌落下的一霎那,面对浑身吓得缩成一团的汤姆,灰熊动了宽恕之心,仿佛只想教训他一顿足矣,然后转身离开。汤姆得到灰熊的饶恕后,毅然试图举枪射杀灰熊,可在他瞄准的时候,想起刚才被灰熊放过的那一幕,他良心发现,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愧疚,最终还是放弃了猎杀熊的计划,朝天放了两枪,让灰熊快点逃走,更欣慰的是,他也阻止了老猎人对熊的射杀。汤姆最后也放生了小熊,对小熊说:“现在你自由了,走吧。”此时的汤姆意识到熊的生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体验到它的命运,并挽救了它,他从中能够分享到最大幸福就是拯救生命和促进生命的发展,这一举动使得汤姆与熊建立了精神关系。影片通过“汤姆追杀灰熊———阻止杀灰熊———放生小熊”的过程,表达了人的反思,对自己生命的思考的同时,换位考虑其他生物。在最初以征服自然地角色进入画面的猎人,最终达成了“人与自我”、“人与熊”、“人与丛林自然”的三重和解,这意味着他们不再需要用子弹来完成丛林之旅。他们告别了向他们依依不舍地挥手的小熊,也告别了对这片自然之地的擅自侵入。自此,人与自然恢复了原先的宁静与祥和。影片结尾处,小熊和大灰熊一起栖息于风雪满目的山洞之中,这一幕表达了导演对自然和谐的希冀。

电影《熊的故事》批判了以狩猎人汤姆等为代表的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行径,批判了人性丧失,同时电影借汤姆的转变告诫人类: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大自然给予每个生命以生存的权利,任何一方,尤其是人类无权剥夺其它生命的生存权,存在的唯一方式就是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史怀泽曾说,“同情动物是真正人道的天然要素,人们不能对此不加理睬。我认为,这是在思想的昏暗中亮起的一盏新的明灯,并越来越亮。”[3]在虐待动物事件频发的今天,在还未有众多的人意识到动物权利的时代里,我们需要树立同情动物、敬畏动物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需要在“同情动物”这盏新的明灯的指引下,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文作者:付文中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