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课程改革下的德育教育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的德育教育论文

一、爱心教育,应从小抓起

“人之初,性本善”。为何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的改变?由最初的善良变得冷漠、没有爱心,我认为和我们的家长、老师、学校、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首先,学龄前儿童,生活的重点圈子是家,交往的重要人员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我们的孩子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在孩子们的眼中,父母所作的一切似乎都是天津第一的,是父母自愿的,这让孩子们怎能体会到何谓爱?又怎能知道在何时何地如何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其次,我们的孩子进入学校,各科教材都要求挖掘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据我了解,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成绩还是依据成绩评定的情况下,德育教育只不过是走过场罢了,那爱心教育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的班主任根据学校德育计划在每周一的班(队)会课进行教育,根据班集体中发生的情况随时进行教育,但抵不过学生打几次架、几个同学嘲笑有困难的学生带来的影响大。

从我自己而言:一学期的班队会有一半是流于形式,一半是根据情况实实在在进行的,在爱心方面的教育实在是少之又少,出现上面的情况也是正常的。如果我们重视了,把工作做扎实了,我想我们孩子的爱心也会随之被唤醒并发散出去。正是因为家长和教育者的疏忽,才会看到公交车上,老人拉着扶手摇摇晃晃的站着,一些年轻人安然自得的坐在座位上:才会看到落水儿童无人救助,周围都是围观的人:才会看到大街上蓬头垢面乞讨的老人。我们的生活中太需要爱心了,一颗爱心,可以融化冰封的雪山。寒冷中一声问候,困境中伸出的援助之手,时刻感动、温暖我们的心灵。2008《春暖》中一个个感人真实的故事,103个孩子的老师中那无助的眼神,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爱心的伟大,同时也让我们扪心自问:这样富有爱心的人有多少呢?同样的人,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献出自己的爱心,那么就会如歌里唱的: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有爱才会转动。

二、爱心教育,从实践中体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一个人有无爱心,不是夸出来的,是靠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出来的。在新课程改革下,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来自教材的变化,以中学的《品德与社会》为例,新课程改革前,教材的名字是《思想品德》,就教材的名字而言:《思想品德》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的思想品德,而《品德与社会》可以理解一个人的品德的好坏是体现在社会活动中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就内容而言:以前的《思想品德》理论性的知识和事例多,比较枯燥,学生不太感兴趣:《品德与社会》更富于社会生活化的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有些可能是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但学生在课堂上学的和社会生活中做的结果却不一样,原因就是缺乏实践,使学生没有改变看法,这与新课程改革前的《思想品德》没什么区别。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夏雪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为父母洗脚,然后写一篇自己的感受。

这可难坏了众人眼中无所不知的夏雪,几次对策都以失败告终。为父母洗一次脚就这么难?是的,缘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只知道收获爱心,不知道播洒爱心的种子。我们的每一个成年人,正常情况下有几个为父母洗过脚,真正体验过给父母洗脚的人,哪一个不是思绪万千。没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锄禾,怎能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没有撒播过爱心的种子,怎知种子的力量有多大?如果我们让学生的品德在生活中得以实践,才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刚刚过去的冬天,让国人的心又一次被感动了,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杯热气腾腾的开水,一碗普通的面条……让国人感受到去年的冬天不再寒冷。假如我们的孩子是在探亲的路上亲历了雪灾,假如我们的孩子家乡遭受了雪灾,他受到的爱心教育不是我们在课堂上所能给予的,我相信这次的经历会让任何一个人萌生爱心的种子,这颗种子会在今后的生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唱起那首老歌:“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爱心却失的孩子,萌发出爱心的种子。星火相连,爱心相传。

作者:秦立新 单位: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叶城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