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地域文化式微的现状,然后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方法,包括在横向比较中将地域文化渗入高中语文教学和在内容迁移中将地域文化渗入高中语文教学两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语文;地域文化;横向比较;内容迁移

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引入了语文核心素养内容。语文核心素养中包含“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其中“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正是提倡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要吸收地域文化中的精华。笔者以福建西部宁化县客家文化为例,谈谈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共生之路。

一、地域文化式微的现状

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根可寻的、充满鲜活气息的、最贴近人的部分。同时,传承地域文化也是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的重要手段[1]。青少年的成长依托、扎根于地域文化,然而,如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大量外来信息的冲击消磨了地域原有特色,工业商业生活方式的覆盖使农业社会形成的地域文化被抛弃。面对农业社会积累传承的地域文化被工业社会消磨得所剩无几、鲜明的地域特色被全球一体化侵蚀逐渐式微的现状,笔者认为语文学科应当承担一部分保存、传承当地地域文化的责任。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该探索高中语文学习与地域文化传承的共生之路,利用双方的特性,促进双方的协调,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本土文化素养的共同提高。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方法

(一)在横向比较中将地域文化渗入高中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易让学生产生疏离感;地域文化在学生的意识中却是鲜活的、有着切身感受的。在学习描写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时,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可以激发学生调动自己在生活中、在所处地域中的有关体验,并将自己经历和文本内容作比较,既可加深对所处地域文化的认识,又可领略不同地域风情,顺利贴近文本,走进生活[2]。在人教版必修3小说单元第2课《祝福》中,鲁镇的年终大典是小说《祝福》展开推进的重要环境背景。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中除夕当天的习俗,然后与小说中描写进行比较,会发现闽西客家和江南鲁镇都要杀鸡、宰鸭或鹅,买猪肉,都要煮熟陈列起来,半夜起来放爆竹的都只限于男人。但客家不往贡品上插筷子,而是贴红纸,祈求来年红红火火;客家人还会在煮鸡鸭猪肉时,放入整根芥菜,俗称“长命菜”,希望家人长命百岁。经比较发现闽西和江南的习俗主体一致,可见中华民族各地区同根同源,又有细微差异以彰显地域特色。学生感受喜悦氛围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在众人喜悦对照下凄惨死去的祥林嫂,更能深切感受祥林嫂的悲惨命运。除了习俗,还可比较课文与本地域的建筑、服饰、饮食、语言、心理等方面。在必修5自然科学小论文单元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中,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宁化房屋建筑分析梁思成先生总结归纳的九大建筑特征。(二)在内容迁移中将地域文化渗入高中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学科系统学习中,寻找语文和地域文化的契合点,用学习内容联系迁移到地域文化上,举一反三,互为阐释,从而加深学生对二者的认识[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中,学生对满篇的典故茫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注释3中“他始置京口镇”一句,理解引用孙仲谋的典故用意。借机,笔者又问学生:“那么,如果辛弃疾站在我们宁化的土地上,他会先吟咏谁呢?”学生回答“巫罗俊”。学生由此把“京口—孙权”、“宁化—巫罗俊”两组进行连接,既理解辛弃疾用典之意,又加深了对当地历史的了解。每册必修课本中的“梳理探究”专题,都可以引入地域文化中的鲜活例子作为素材。如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中介绍了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笔者让学生收集这些语言运用实例,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客家语言的丰富有趣,如因父亲与孩子八字不合,孩子要对父亲称“哥哥”的委婉语,把“四”用“逢数”代替等。借“梳理探究”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深入地域文化,又借地域文化把梳理探究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结语

地域文化是每个人的生长之根、成就之本。语文课堂是引领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高中语文教师应借教学之机适当传承地域文化。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时,要适时引领学生观照自身当下所处环境,认识自己从何处来,产生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学生汲取地域文化精华,找寻切实可行的文化传承之渠道。

参考文献:

[1]陈婷.论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1-85.

[2]王海燕.试论地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5(6):14-17.

[3]黄厚江.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廖灵琳 单位:福建省宁化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