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疾病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工具应用

疾病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工具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质量管理工具在疾病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医院精神科2015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观察组应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疾病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医患沟通、常规操作、病情掌握、心理管理环节中的合格率,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认知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医患沟通、常规操作、病情掌握、心理管理等环节的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管理后生活质量、患者安全认知、家属安全认知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观察组管理后生活质量、患者安全认知、家属安全认知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管理后(P<0.05)。结论:质量管理工具有助于提升精神科疾病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质量管理工具;医院管理;风险管理;应用

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正式实施生效,精神科患者的住院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考虑到精神障碍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各种现存或潜在的风险因素对患者的安全造成了威胁,这也对有关精神科患者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应用风险管理理念对精神科患者的安全管理流程进行再造,从而最大程度的规避精神科疾病的管理风险,提高科室的管理质量,提高患者接受治疗期间的安全系数,是精神卫生工作的永恒主题[1-2]。疾病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能够对现有管理流程中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科学的处理。通过有系统的管理程序及管理工具,有助于准确的预测、应对、检测风险因素,从而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医院精神科2015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3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70例,女80例;年龄为32~74岁;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抑郁症患者45例,焦虑症患者40例,躁狂症患者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68例,女82例;年龄为30~75岁;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抑郁症患者56例,焦虑症患者40例,躁狂症患者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分析病因,制定治疗方案,常规安全管理。观察组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即根因分析法进行疾病风险管理。管理的目的,为通过分析影响管理环节各管理质量、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安全认知的危险因素,进行管理方法的优化,提高科室管理质量、患者生活水平、患者及家属的安全认知水平。具体方法:组建管理风险管理小组,为小组成员分配任务,查阅相关文献,收集、整理、筛选出影响科室管理质量、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安全认知的相关变量,结合科室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将筛选出来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探讨解决方法,并纳入科室管理流程中,从而优化现有管理方案。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由管理小组别进行医患沟通、常规操作、病情掌握、心理管理环节的合格率情况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在管理环节中的合格率情况。自行设计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方法、患者安全认知评价方法、患者家属安全认知评价方法,对两组患者管理前后分别进行生活质量和安全认知的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管理环节合格率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在医患沟通、常规操作、病情掌握、心理管理环节的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生活质量与安全认知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管理前生活质量、患者安全认知、家属安全认知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管理后生活质量、患者安全认知、家属安全认知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观察组管理后生活质量、患者安全认知、家属安全认知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管理后(P<0.05)。见表2。

3讨论

精神科的风险事件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多层次性、不确定性,因此选取的质量管理工具,是通过根因分析法对精神科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主要问题进行量化评估,并进行管理流程的优化。对风险因素的筛选过程,也就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过程,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关注各个管理细节,能够使潜在的风险得到控制[4-6]。将基于质量管理工具的管理方法与精神科疾病的风险管理进行整合,首先是管理目标的设立过程,将管理目标设定为通过分析影响管理环节各管理质量、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安全认知的危险因素,进行管理方法的优化,提高科室管理质量、患者生活水平、患者及家属的安全认知水平。具体的管理方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组建风险管理小组,为小组成员分配任务,进行国内外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查阅,采用文献分析法,收集、整理、筛选出影响科室管理质量、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安全认知的相关变量,结合科室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二阶段是管理方法的优化阶段,将通过第一阶段的管理筛选出来的风险事件影响变量进行讨论,探讨解决方法,并纳入科室的管理流程中,优化现有管理方案。在管理质量统计中,分别从科室管理角度和患者角度分别进行了评价。从科室管理角度,基于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管理质量的优化后,医患沟通、常规操作、病情掌握、心理管理环节的合格率均明显提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管理方法的对照组。从患者角度,两组患管理后的生活质量、患者安全认知、家属安全认知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说明经过住院期间的管理,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安全风险事件的认知。进一步分析发现,观察组管理后生活质量、患者安全认知、家属安全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管理质量的优化,明显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风险事件的认知水平。总之,精神科的风险管理是规避各项管理风险、控制并保证医疗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手段,采用医学质量管理工具能够将影响风险管理质量的可疑变量进行筛选,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管理方法的优化,最终达到提高科室风险管理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的管理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凡英.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突发事件及护理安全应急管理措施分析[J].当代护士,2019,26(1):184-185.

[2]王林,杨粉英,陈爱民,等.4R危机管理理论在精神科住院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9,26(12):29-32.

[3]吕新荣.临床路径在精神科精神分裂症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2):3-4.

[4]易海燕.“5S”管理模式在精神科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90.

[5]张焱.品管圈活动安全管理措施对精神科患者意外风险因素的预防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6):148.

[6]战鹰.临床路径在精神科精神分裂症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119.

作者:毛艳 单位: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