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纺织工艺艺术价值分析

传统纺织工艺艺术价值分析

摘要: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湖湘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以土家族西兰卡普为例,分析探讨西兰卡普的文化、信仰、民俗、色彩艺术。促进土家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学者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民族艺术,让更多的民俗文化爱好者加入西兰卡普的传承保护、宣传推广的队伍中来。同时也为现代民俗文化创意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湘西土家织锦工艺的研究探索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纺织工艺;湘西

湖南地处长江以南,西部群山环绕,少数民族众多。在这片交通闭塞、地势险峻,不受外界干扰的富饶之地上,多个上千年历史的民族支系流传至今,依旧保存着众多的民间工艺。扎染、蜡染、土家织锦等成为民族瑰宝,极具艺术研究价值。这些技艺的流传发展与风格演变也代表了少数民族的支系发展、信仰崇拜、风俗习惯等,是通过艺术品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直接“文物标本”。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汉语也称“土花盖布”,是土家族的代表性民族工艺。土家族是有民族语言但没有民族文字,土家织锦是其手上流传下来的唯一手工艺术。所以,没有文字追溯土家族文化历史发展,土家织锦变成了研究土家族文化最重要的可观性依据。

一、土家织锦的现状

土家织锦的发展有上千年的历史,自古土家族女性从出生以来就与织锦为伴,人们也以织锦技术的熟练度、精细度来评判女性的家庭教育及品质。土家织锦是每一位土家女性都应熟练掌握的技能,土家织锦的用处也十分广泛,从婴儿出生的服饰,到晚上盖的被子、女儿出嫁的嫁妆、祭祀的贡品等,都会用上色彩鲜艳、质地保暖厚实的土家织锦。但由于近代土家族青年男女以外出务工为主,大多常年在外,回家机会少,更没有时间学习传承土家织锦。只剩下少部分老人,和部分留在村里的妇女会织一定图案。这项沿袭了上千年的手工艺在近二三十年间,传承人数急剧减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断层危机。政府和各大文化企业也纷纷加入土家织锦的文化传承抢救中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西兰卡普图案进行归纳整理,组建数据库;开展各类文创设计赛事,鼓励高校大学生、设计企业挖掘西兰卡普的艺术内涵。

二、土家织锦的艺术价值

(一)文化艺术关于土家织锦的起源和发展,《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有描述:“兰干细布,织成文如绫锦。”[1]土家织锦记录了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间故事等。不同的花型、花色有不同的寓意,使用场合也不同。湘西酉水流域,山高水长,孕育了土家织锦的强烈色彩,在这里也诞生了土家族人民重巫信鬼、祭祀活动频繁的社会特征。人们会在祭祀先祖、祈求风调雨顺时供奉西兰卡普,表达土家人民的诚意与敬畏。常见的西兰卡普花纹有大蛇花、阳雀花、九朵玫、迎新图、桌子花、一品当朝等。大蛇花形态似蛇,蜿蜒曲折(如图1)。阳雀花在土家人心中是象征平安吉祥的图案,图案上的阳雀鸟是人们心中的“神鸟”,有逢凶化吉、欣欣向荣的寓意。迎新花以暖色纺线为主,画面和谐,温暖(如图2)。迎新图充满喜庆的花轿、白马、迎亲队伍整齐排列,一片婚庆时的热闹氛围(如图3)。土家织锦里的图案有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情景。人们将对生活的期盼、精神的寄托、对祖先的敬意都囊括在西兰卡普里,世世代代流传,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家织锦与土家文化息息相关,织锦来源于土家人民的生活、来源于信仰。“台台花”织锦就来源于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台台花”又称“台台虎”,图案的中心是一只白虎。土家族自古就有将白虎作为民族神兽的说法,白虎信仰能给土家子孙带来平安喜乐、驱灾避邪。所以“台台花”纹样专用于婴幼儿的襁褓或覆盖于婴儿的背篓上。其图案的中心纹样为虎头正面造型,虎眼正视、虎鼻粗阔、毛发四射,颇有威严之势[2]。图案多用二方连续构成,周围大小蛇花或波浪纹缭绕、色彩斑斓、造型稚拙。土家织锦的每种图案纹样都有其对应的文化寓意和使用场合,是民族文化研究的历史蓝本。

(二)色彩艺术西兰卡普的用色浓烈,染色工艺也很复杂。用色纯度很高,且有“尚黑忌白”的特点。土家族人不喜欢用白色,认为白色不吉利,所以经常会用其他彩色代替白色,或者尽量减少白色用比,减少白色用量。他们崇尚黑色,运用黑色和深蓝色比较多,经常用土家织锦做被子,在土花盖布四周缝上黑色织布。黑色既能凸显出西兰卡普的色彩,也非常耐脏,被广泛运用(如图4)。传统织锦都是用天然染料染制而成,从天然矿石、植物中提取纯度相当高的染剂,不掺其他色彩,这样织出来的图案色彩对比丰富,极具土家特色,独树一帜[3]。在颜色搭配上,有一首歌诀唱道:“黑配白,哪里得;红配绿,选不出;蓝配黄,放光芒。”表明土家织锦喜用对比色。高纯度、强对比的土家织锦色彩,有别于其他纺织品,织锦非常鲜艳,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即便随着审美的不断变化,永远都耐人寻味、不绝称赞。

(三)民族艺术土家织锦已经成为土家族的文化符号,也是土家族最亮眼的民族艺术。武陵源区的山水、自然风貌都集中体现在土家人的性情生产生活里,而土家族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都以西兰卡普的直观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土家织锦成为土家族的文化代表,土家织锦的文化研究对于土家族的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土家族的另一个民族特色是能歌善舞。土家族是中国古代巴人的后代,生活于群山之间,与汉族隔离,依旧沿传了民族善舞善歌的特色。住吊脚楼、唱土家山歌、跳摆手舞等,在舞蹈中寻找生活的趣味,这一习性也成为了土家族人精神文明的重要来源。他们将生产劳作、山歌山舞、娶嫁繁衍、自然万物都以织锦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研究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唯一物质性史料依据。

三、保护传承建议

(一)建立数字化资料库土家织锦的数据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传统的影印、手绘记载等记录方式不利于保存与共享。新媒体时代应充分发挥电子数据库的优势,便于保存、随时共享、无占地空间。将土家织锦的图案通过数据化处理,把历史发展、色彩、图案纹样、传承人等分成几大类。然后再根据大类继续细分,整套系统把织锦从植物种植、染色、纺织,到织锦的储存、传承人信息等全方位收纳,并定期进行数据库的更新与数据审查。

(二)健全传承脉络支系当下土家织锦的传承人虽有政府认可,官方授牌,但依然存在传承人技艺得不到土家族本地人认可、遍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四方讲学谋取私利、手工艺人技艺无人继承,面临断层等问题。要想完整有效地传承土家织锦技艺,完善传承人体系是重要的一步。在商品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并不会像三十年前,能够保证每一位土家族女性都会织锦,手工艺的传承在当下社会只有在少数土家女性身上继续流传。这一形式下完善传承人体系与规范传承人规模很有必要性。以政府和“非遗”协会牵头管理、逐层细化,将土家织锦传承人按照年龄和技艺水平评定级别,高级别带动低级别,不断吸收更多的织锦爱好者加入传承人体系。这样的制度化、可视化模式有助于土家织锦的长久持续传承。

(三)以赛事搭建传播桥梁艺术是人类精神层面的活动,怎样将织锦艺术带入日常生活中,又不拘泥于纺织行业,是时下发展的方向。当下文化创意设计行业非常盛行,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抽象艺术、手工艺术作为灵感来源,转化到各类文创产品中来。这是推广土家织锦的有力方式,可以将西兰卡普的色彩、图案、故事等带入日常生活用品中来,而不仅仅局限在服饰、家纺行业。以设计大赛的形式,号召更多的高校和设计企业参与进来,带动土家织锦的艺术推广。

四、结语

土家织锦文化艺术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浪潮中依旧能守住自身传统,结合时代新媒体技术共同发展,才是民族的有力保障。作为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应当不忘民族的千年积累,在新时代中更好地进行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蒋莉.土家族织锦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的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0.

[2]盛竞凌.土家人远古白虎图腾崇拜的历史回音——土家织锦“台台花”图纹探析[J].大众文艺,2009(18):214-215.

[3]徐平华,冒海琳,张玉杰,等.民族服饰色彩构成分析方法研究[J].丝绸,2019(3):29-34.

作者:杨硕 刘卫东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