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才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建设探讨

人才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建设探讨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我国高等教育向应用技术型转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结合环境科学专业工程化教育改革实际及存在的问题,从环境科学专业工程化建设目标、内容、工程化建设的人才观和工程观、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环境科学专业工程化建设加以探讨,旨在为环境科学专业工程化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词]工程化;环境科学;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

工程是关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1],工程化教育旨在培养未来合格的工程师或具有专业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2]。当今国际工程教育改革起源于20世纪末[2-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纲要》提到“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需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富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应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双一流”发展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环境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现行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多将其确定为理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忽略了企业需求;企业实习环节多限于参观见习,学生深入企业不够,缺乏对企业生产、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了解,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性倾向较重,偏离学生兴趣爱好,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工程实践训练不足,不利于工程化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建设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培养向大众化普及的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环境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层次将更倾向于培养出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环保领域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应兼顾学生个性化要求和实际教学情况来制定。依据“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和“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应凝练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应用能力发展为导向,建立“校企、校校、校所、校府”合作,实现“办学、育人、就业和发展”的新途径,切实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建设内容

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背景、社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为主线,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培养能够从事环保工程设计、技术研发、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环保应用型人才。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整合校院现有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搭建创新教育平台,着力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出社会和用人单位都满意的工程化创新性环保应用型人才。

3工程化建设的人才观和工程观

3.1人才观

工程化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4],逐渐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共同选择。环境科学专业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牢固树立并积极探索工程化教育人才观,培养既有工程实践能力又有创新意识,既有进一步深造和自学习能力又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工程化应用型人才。环境科学专业工程化教育应以培养工程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分考虑工程化的本质和工程实践要求,提升工程化教育水平。

3.2工程观

应通过教育与行业、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中国工程院李培根院士提出“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4],将大工程观概括为“宏大(或复杂)的工程视野、工程多学科视野、基础科学素养以及相应的人文情怀和工程组织素养”,从工程本身、工程孕育与成长、创新和工程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阐释了大工程观,提出在工程教育中改变传统的专业观念,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基础、自学与自教育能力、大工程体验和宏观思维能力。

4工程化建设措施

4.1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科学专业工程化建设宜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开展基于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结合项目和工程案例等),加强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企业实践阶段学习,学习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技术,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工程设计与研发,为社会培养具有环境科学技术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

4.2培养工程化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建设

以应用化学为基础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本着既有利于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又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原则,构建课程群,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避免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叠以减少授课学时,增设实验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以项目为主线,通过模拟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一要加强化学、地学、生物学和物理等基础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二是强化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认知实习和工程实践课程,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教育;三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四要精心设计专业综合创新实验、大学生科研训练等,培养学生发现工程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由原来的操作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逐步转向设计型、综合性、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通过校企互动交流平台,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实行校企双“导师”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工程实践的能力。

4.3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是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依托校内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平台,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和实训环节教学需求,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契机组建环境科学专业创新实践小组,拓展研究项目和本科生实习实训教学内容。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遴选实训项目,校企共建技术先进、贴近生产实际、特色鲜明和管理规范的“教室与企业现场合一,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的示范性工程实训中心。将校园景观规划与环境科学专业建设需要相结合,构建土壤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污水处理实训平台,作为科研、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基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互动交流,了解企业面临的主要生产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实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习基地实习,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实习研究报告。

4.4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工程实践能力、熟悉企业文化、良好的团队精神的环保工程技术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教研结合,以研促教”,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项目研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综合性研究型试验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实训基地学习、挂职锻炼,丰富教师企业工作经历,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课题研究、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共同攻关、共克难题,锻炼并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服务于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与职称评聘制度,激励教师由理论教学型向工程实践型教师转型,聘请企业高职称、高学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参与开发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充实工程实践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吴添祖,鲍健强.现代工程教育思想:从“专业化”到“工程化”———兼论地方工业大学工程教育模式的选择[J].高教与经济,1997(3):1-8.

[2]杨博,孙海涛,杨柳,等.工程化教育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5):63-64,83.

[3]刘吉臻.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80-83.

[4]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4.

作者:周开胜 单位:蚌埠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