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互联网+下的家园共育难题解决对策

互联网+下的家园共育难题解决对策

摘要:家园共育正面临一些现实突出问题,如将日常教学搬到线上事与愿违,仅靠推送资源事倍功半,缺少沟通,家园各育现象愈演愈烈。传统模式的家园共育策略不尽人意,这是因为幼儿园对儿童发展与线上共育的关系把握不准,教师缺乏对家长育儿方法与行为的引导,家长的育儿理念有偏差,“小学化”教育诉求强烈,幼儿园缺乏对“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形式的科学指导。对此,需强化幼儿园和家庭育儿指导能力建设,提高共识共育的双向保教实践水平,创建互联网支持的家园共育新型研培模式,落实家园共育的科学化评价导向。对家长开展科学育儿指导将成为推动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是今后开展家园共育工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家园共育;实践对策

1家园共育的现实突出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在园接受幼儿园的教育,居家期间接受家庭教育。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服务功能,使家庭教育更科学。但是,目前的“家园共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1.1将日常教学搬到线上事与愿违

幼儿园通常直接面向幼儿开展保教活动,习惯了线下育儿模式。在幼儿居家期间,幼儿园教师不能直接面对幼儿,于是将日常教学搬到线上,使家园共育变成了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线上单向育儿。基于生活是幼儿学习资源的这一理念,部分幼儿园教师改变了直接授课的策略,由教师策划游戏和活动,布置任务给家长,家长配合实施并上传过程视频或图片,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1.2仅靠推送资源事倍功半

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寻找育儿文章、游戏活动、视频影像等资源,如亲子运动、手工制作、图书故事、常识认知、小游戏、小实验、家务劳动、自理能力、幼小衔接相关活动、家庭作息时间安排,等等。教师把家长当成观众,推送自认为合适的资源,不给家长思考的时间,更不考虑幼儿的家庭背景和环境是否适宜,家长没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一些幼儿园推送的活动资源直面幼儿,缺乏针对幼儿日常活动和游戏的指导,对幼儿发展和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意义不大,违背了“一日生活既是课程”的观念。

1.3缺少沟通,家园各育现象愈演愈烈

幼儿园向家长提供的一些课程过程比较复杂,准备起来比较麻烦,不易被家长采纳。针对幼儿园提供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等做法,家长不认同。受传统育儿观念影响,日常居家期间,家长更多的是教幼儿识字、背古诗儿歌、学拼音、做计算题等一些具有小学化倾向的知识,家园共育没有协同一致形成合力,家园共育的育儿理念没有落到实处。

1.4传统模式的家园共育策略不尽人意

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的途径多是通过园内宣传栏、家长须知、幼儿一日(半日)活动、节假日大型活动来进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幼儿园可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手段来开展家长沟通工作。但大都是向家长布置作业,推送幼儿一日在园表现的照片,以自我为中心向家长展示育儿成效,缺少互联网背景下的个性教育和育儿指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理念在幼儿居家期间基本落空。

2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2.1幼儿园对儿童发展与线上共育的关系把握不准

以往幼儿园开展的教育都是线下的保教活动,如集体教学、一日生活、活动区活动,等等。基于幼儿思维特点和年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幼儿的学习是在真实情境中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经验的,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活动材料,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幼儿的行为,对幼儿进行个性化指导,基于幼儿需求生成有益的活动。当幼儿离开幼儿园后,教师不知该以何种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不知该如何介入幼儿的家庭教育。而集体教学内容因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教师容易掌握,所以幼儿居家期间教师便将集体教学活动转嫁给了家长。

2.2教师缺乏对家长育儿方法与行为的引导

以往的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大多通过入离园环节、家长半日(一日)活动、节假日汇演、家长学校、基于家长职业特点吸纳课程资源等方式开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幼儿园有了互联网作为辅助工具,线上家园共育工作也仅仅是向家长发送一些幼儿园通知,推送一些育儿文章,分享一些幼儿在园的活动视频或图片,等等,几乎没有对家长展开过个性化居家育儿指导,推送的内容大多也都是适合幼儿看的内容,而不是以家长指导为前提的内容。这充分说明教师对家园共育理念还没有真正理解和内化,育儿指导专业能力还有待提高。

2.3家长的育儿理念有偏差,“小学化”教育诉求强烈

我国3岁前儿童主要是家庭养育,传统家庭教养模式重视早期智力的开发,突出表现为家庭教育小学化问题严重。很多幼儿园为了顺应家长需求还会教授小学课程,布置家庭作业,于是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小学化”教学会导致幼儿厌学,限制幼儿天性,会对幼儿入学后的学习造成影响。但大部分家长不会考虑这些,而幼儿园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与家长指导思想不一致,会造成家长的不信任。

2.4幼儿园缺乏对“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形式的科学指导

教育部颁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是为了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出现家园共育不和谐则意味着教师和家长对《指南》的核心精神没有真正理解到位。线上家园共育实质挑战的是幼儿教师育儿指导的专业素质,这些需要学前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引领,需要园长对教师的育儿指导能力进行关注。幼儿园平时所组织的关于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教研和培训较多,对于提升指导家长育儿水平的培训和教学研究较少,对如何运用互联网手段指导家长科学育儿的培训研究也有所欠缺,对教师面向家庭育儿指导能力方面的激励与评价避重就轻,教师无所适从。

3“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家园共育效能的对策

3.1强化幼儿园和家庭育儿指导能力建设

关于家园共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国内外很多专家都有过论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只有在学校和家庭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两个教育者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是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中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认为帮助孩子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可见,家园共育是一种理念,是以育儿指导为前提和保障的。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对家庭的教养观念和教育行为施加引导,明晰家园共育的理念方向,推动以育儿指导为核心的家园一体化建设,要通过互联网手段来实现个性化的育儿指导。

3.2提高共识共育的双向保教实践水平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开端计划,强调家长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应与幼儿园密切合作,共同教育儿童。德国出台的《巴伐利亚学前儿童的陶养与教育计划》强调实现家庭与学前教育机构的衔接,建立父母教育伙伴关系。幼儿园要重视家庭育儿指导功能,发挥教师专业优势,赢得家长的专业信服。要借力家长优势反向助力,可利用家长专业优势入园协助开展教学。可通过微信群、钉钉群、腾讯视频等方式来开展家长大讲堂,分别设立教师与家长专题讲座,引领家长通过线上沙龙活动交流育儿思想,双方要协同一致地教育儿童。幼儿园不仅要引领家长转变传统教养观念,还要做好幼儿园保教活动和家庭个性化育儿之间的有效链接,以达成共识共育的家园双向保教新愿景。

3.3创建互联网支持的家园共育新型研培模式

幼儿园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园本教研工作方式,因地制宜采用网络教研、主题教研、教学展示、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以提升园本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创造力。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园本教研新路径,搭建以“互联网+”为路径的研究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衔接,创新构建云端教师研修支持体系,探索关于育儿指导的园本培训内容和教研方式,将混合式家园共育模式作为新常态并逐渐向深入方向发展。

3.4落实家园共育的科学化评价导向

幼儿的发展是在自然状态中发生的,幼儿的学习是在真实情境中产生的。幼儿园要将家园共育的评价研究建立在观察儿童、解读儿童,读懂儿童的基础上,要通过互联网手段将对幼儿家庭环境、养育观念、育儿需求的了解作为常态,对幼儿行为进行专业分析。可通过微信群、钉钉群等手段与家长共同互动,科学多元的为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落实家园共育中,要进行多元化评价,是面向孩子多还是面向家长多、机构视角多还是家庭视角多、单向指导多还是双向指导多、统一性指导多还是差异性指导多、演示训练多还是自主探索多、表演性展示多还是日常表现多,等等。要奉行幼儿园和家庭线上线下共同合作的评价理念,真正解决家园共育中出现的问题,打开“互联网+”背景下科学开展家园共育工作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EB/OL].

[3]乔素芳.国内外对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研究的比较分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05):220.

作者:门雅丽 单位: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