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汉语言文学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接

汉语言文学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接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有别于纯文学类课程,它在对接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对标师范专业认证和中学语文新课标,重构语言类课程教学目标,我们才能达到中学语文教学目的。通过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才能培养适应中学语文教学的师范生。通过加强教育实践训练,才能让师范生快速适应中学语文教学环境。

关键词:汉语言;中学语文;课程对接

语文能力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接的几个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对接中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有别于纯文学类课程,它在对接中学语文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可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与覆盖,我们的语文基本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写字被打字代替,写信被微信代替,读书被视频代替;我们没有思考的时间,思考的能力在下降;写字的机会在减少,汉字书写能力在下降;大量网络语言在创新,但一些经典、规范的语言在减少;我们追着科技在阔步前进,可我们的思想素质却有些滞后。然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手段滞后,导致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与实践时间太少。在中学语文教学课上,一篇课文教学需三课时,还未必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而在考场上,一篇文章却要求学生在不到一节课时间里,阅读完毕,并解答许多有关的问题。在习题、试题讲评课上,一套试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答往往需要两三课时。一篇作文学生往往两节课内还不能完成,而在考场上却只需四五十分钟就可以完成,而且所写的作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表达形式,还是篇幅长短,卷面书写都不亚于课堂作文。很显然,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偏低,语文学习时间结构不合理。导致中学语文教学效率较低的原因在于教师的主导太多,学生的实践太少。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语文教师就不能主导无度而干扰学生的语文实践。即便有些语文课堂重视实践与合作交流,但往往徙有形式而无实质性效果。其根源在于它没有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辩证统一的两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合作交流反过来又可提升自主学习水平。两者结合起来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学习相互学习,团结合作精神。另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重视了部分学生的表演,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发言的总是固定的部分同学或个别同学。发言者越来越主动,越善于发言。不发言者,越来越被动,越来越不善于发言。这种少数人或个别人发言,大多数人坐冷板凳的现象在中学语文课堂比较常见。中国教育界一直流行这么一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无论是当前的教育改革,还是教材更新,都在告诉我们:“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大语文”已然成为未来的教育趋势。“新教改”,是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教育改革,其中调整最大的是语文。虽然目前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已经发现了如上问题,正在从诸多方面进行培养方案的调整,但尚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探究和解决。我们不应将其与中学语文剥离开来,应有效衔接,从而提高汉语言及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正如复旦校长苏步青所言:“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因为,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根本学不通。”

二.对标师范专业认证和中学语文新课标,重构语言类课程教学目标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在课程目标和内容设置上应与中学语文教育深度对接。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多沿袭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确定下来的前苏联模式,汉语言文学语言类专业课程主要有: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等。由此可见,该专业的课程安排范围广,跨度大。按照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设计必须聚焦师范专业特点,对照中学语文新课标,[1]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增删、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调整、实训内容的更换,重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再学习、转化和传播等师范毕业生必备的应用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2]这段话阐明了国家教育方针和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据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规定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对标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方案时,应基本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应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还应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我们认为在全国性教学目标基础上,还可以结合区域性及师范类教学特征做适当调整。比如增加“师德师风”教育。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继往开来的精神气质,形成厚德、博学、唯实、求新的卓越品质,做“四有”好老师。[3]还应增加“学会教学”职业技能培养。让师范生具备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人文、艺术、科学、信息等综合素养,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够很好的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同时培养师范类汉语言专业学生“学会育人”。熟悉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内涵和方法,积极主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育人活动。熟悉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德育教育工作方法,胜任班主任工作,组织和参与主题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师范类汉语言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开拓发展的视野。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开阔的教育教学视野,较强的问题意识与反思意识,具备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能够在小组互动和协作中提高学习能力,在学习共同体中发展进步。

三.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适应中学语文教学当下已进入“互联网+”教育的媒体新时代。作为一门较为传统和保守的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其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必须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全新要求。比如“微课”的建设与“慕课”(MOOC)的引入。利用微课对知识点的梳理拆分,从发现问题入手,以一环扣一环的方式把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判断和思考,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需求。而慕课不受时空的局限,所具有的包容性、开放性及交互性,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高校众多的高质量课程资源以及相关联的学术资源,不仅能丰富课程的授课内容,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热情,让学习更高效。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突出运用,注重平时,动态把握。课程的考核评价充分结合互联网学习平台,采取线下考评与线上考核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除了出勤情况、作业完成、课堂表现等都纳入评分体系外,既考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要考核学生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做到动态、综合而全面。完善系统的考评方案,使标准明确,考核分具体量化,成绩有据可查。师范性专业要对接认证理念,“相较于传统的课程内容建设,师范类专业选修课从课程考核改革入手”,从而实现教学改革创新。[4]建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重在过程中的获得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各个阶段,并通过阶段性成果的自我测验和老师评语来认识自我的学习效果。综合成绩构成可以包括如下几部分:第一学期期末考核=50%期末考试+10%考勤+10%(作业)+20%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考核(章节测试、线上讨论)+10%各级各类汉语言知识比赛。第二学期期末考核=40%期末考查+10%考勤+20%课堂互动及作业+20%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考核(章节测试)+10%语言小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的重构,强化了以下几项要求。其一,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加强训练听说读写能力,听和说是我们人际交往的基础。我们社会间的交流用的是语言,清楚明了地表达心中意思需要拥有良好的说话能力,这就是语文素养。其二,加强了语文理解能力。别人叙述一件事情,你能快速领悟主旨,并能从不同方面全面考虑,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优秀的理解能力会帮我们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并能把握要义。优秀的理解能力会让我们快速收获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其三,加强了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提升个人修养、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师范生多积累文言文,不仅淘冶自己的情操,还会给周围的人带去无形的正面的影响力,让你的气质、涵养大大提升,显得文质彬彬。其四,加强了语文表达能力训练。表达能力除口头表达外还有书面表达。语文基本功之一书面表达能力也极其重要。我们做一项科研,或用文章来表达的新闻、应用文、信息、科技成果、情感等都离不开优秀的书面表达能力。其五,加强了语文书写能力与书法鉴赏能力的培养。网络的冲击,让我们的汉字书写能力明显下降,其实书法之美、汉字之美是其他语种所不能比及的。语文重要地位的提高也会让我们重新重视汉字的书写,这些象书法之类的传统文化才会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四.加强教育实践训练,快速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环境

教育实践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从而快速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环境。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比较扎实的课堂教学(含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考试与评价等)技能,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较好地实施教学,较好地控制教学过程。能够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选用较为恰当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进行科学合理评价。若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达到一毕业就能站稳讲台,具备驾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必须加强专业学习期间的实践训练。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综合实践环节,实习前须制订出计划。计划包括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安排、指导教师配备、实习组的划分以及组织领导等项教育实习的内容,应包括课堂上课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课外辅导工作实习,使学生受到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教育实习在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共同配合下进行指导。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由双方指导教师按照标准,共同商议进行,并写出评语。[5]为了使学生在实习中有章可循,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制订出“实习生守则”。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获得教学体验,组织实施教学和评价。具有准确的分析语言、解读文本的文学鉴赏能力,具备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考试与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同时还应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语文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语文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在实践训练中,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学生初步掌握反思笔记、课堂观察和行动研究等反思方法和技能,能够在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自我诊断、自行改进,具有积极的反思体验。中学语文教学则应提供给汉语言专业学生实践训练的平台,具有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在继续重视语文课本教学,重视知识和能力,重视当今课堂教学的现实下,积极配合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实践训练活动,并协助实训期间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课。这是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主战场,可以改变语文教学的单一化、唯一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训期间可以围绕汉语言特点增设如下活动,比如:一次演讲比赛、一次辩论会、一个故事会、一个调查报告、一次诗歌朗诵会、一次写作比赛、一次阅览室活动、一次猜谜、对对联、成语接龙比赛、一次普通话或写字比赛、一次背诵古诗词或课文比赛等。当然,实践活动课对教师的汉语言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要更广、更深,准备要更充分,对学生了解要更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设置应紧密对接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考核。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培养的学生不但应具备人文文学内涵的语文灵魂,更应扎牢文字语言知识功底。中学语文教学已进入大变革时期,新课改为我们吹响了号角。由于千百年的教学习惯根深蒂固,要想短时期达到语文教改目的,我们的改革仍举步维艰。但我们坚信,只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同心协力,双管齐下,大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加强语文教学的培养,语文教师加强阅读,增加学识,增强修养,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一定会趋向成功。

作者:刘晓蓉 陈湘红 单位: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