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关键技术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关键技术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工作的便利化,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因此研究如何推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的建设非常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构建安全防御系统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关键技术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开始迅速普及,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同时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也可提高管理效率以及管理质量,因此目前计算机网络在多个领域以及行业中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与推广。在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的背景下,它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政府也推行了一系列促进措施来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防火墙安全设备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网络安全的需求,计算机网络安全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维护计算机系统安全,研究如何建立完善的网络防御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隐患

1.1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自计算机网络诞生以来,病毒便无时无刻地威胁着计算机网络安全,病毒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下载软件、浏览网站等方式传播,用户会无意识地将病毒引入计算机,对用户的信息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病毒具有很高的隐蔽性,当用户的计算机被病毒入侵时,用户很难及时地清除病毒,在未被发现时,它可能会对计算机的系统产生不可估量的破坏,当人们发现病毒之后,病毒可能已经给用户的计算机数据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2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着计算机网络安全

运行环境也将对计算机信息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但许多用户对此并不重视。自然环境对计算机操作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容小觑。计算机对工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要求很高。一旦超出了计算机能够承受的范围,便会对计算机电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即所谓的硬件损坏。硬件损坏会导致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数据丢失,对用户的信息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1.3计算机信息数据保护系统存在缺陷

计算机的所有信息都存储在硬盘上,一旦硬盘出现故障,就会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犯罪分子通过攻击硬盘,窃取用户大量存储在硬盘上的重要信息,最终导致用户的信息泄露。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的保护体系还不完善,很难抵御不同类型的网络威胁,因此推动信息数据储存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1.4用户的安全操作意识较低

许多用户在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没有严格按照计算机操作要求操作计算机。许多用户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意识较低,大多数用户忽视了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查杀,电脑系统的漏洞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用户也没有在信息保护上面花太多的精力,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最终导致用户信息泄露。

1.5病毒通过邮件的缺陷进行大肆传播

电子邮件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收到电子邮件。犯罪分子充分地利用了电子邮件来传播病毒,当用户打开附有病毒的邮件之后,病毒便会入侵计算机系统,这对用户的信息安全是非常不利的。电子邮件的设计存在一定的弊端,这导致用户无法拒收电子邮件,最终导致用户的计算机受到网络攻击。网络犯罪是指以窃取密码为主要手段的犯罪活动。犯罪分子窃取到用户的密码后,就可能进行商业欺诈,这对用户的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1.6防火墙技术水平较低

充分的利用防火墙技术可以有效地将病毒阻止在计算机内部网络环境之外,但由于防火墙技术的发展时间较短,许多防火墙技术还存在很多缺陷,这导致了部分先进的病毒代码可以突破防火墙,破坏计算机内部信息,从而威胁计算机的安全。

2计算机网络防御对策与关键技术分析

2.1防御策略模型

通过运用三维模型来支持计算机网络防御模型的构建,对于推动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三维模型的建立有效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的良性发展,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网络防御领域发展的速度。高层防御策略能在安全模式下进行科学的防御,从根本上提升计算机网络在运行过程中抵御计算机病毒入侵的能力,高层防御策略是当前最新的网络防御技术,因此我们要尽快推动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模型构建,从根本上推动计算机网络防御能力的提升。

2.2计算机网络模型安全体系

计算机网络模型安全体系的创建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因此我们要根据计算机网络的具体特征,推动建设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模型安全体系,切实地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有效降低经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2.1求精技术模式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的求精技术是根据网络拓展信息和精细化规则,推动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向操作层防御策略转化的技术。防御策略是为计算机的管理者专门设置,为了切实地推动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防御策略通过保护和恢复的方式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保护策略主要是加强对用户的访问控制,推动用户的身份保护,实现数据安全的防御功能。检测策略主要是对外来的风险进行检测以防止外来入侵。恢复策略则可以实现对高层次重构独立安全功能的修补。

2.2.2求精技术规则高级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与操作层之间的细化存在几个规则:一是角色与用户之间规则的细化,表示角色到用户的映射过程;二是用户与源节点之间规则的细化,源域表示从源区域中的用户到源节点的映射过程。另一个是用户和源节点之间的规则和源节点的细化。细化规则表示源区域中从用户到源节点的映射过程,细化规则设置了从目标到资源的映射过程。它也包含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攻击之间的规则,以及活动和行动之间的规则。

3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的实现

3.1提升计算机的病毒防御能力

病毒对计算机的入侵通常是由人为的原因造成的,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是人防手段,人员通过鼠标、键盘等设备操作计算机,必然会在计算机上留下痕迹。因此,需要计算机系统来提取和分析人们工作的痕迹。如果发现恶意程序破坏了计算机程序,则有必要取消授权用户的下一次访问操作。另外,计算机程序员可以在编程过程中添加代码来追踪代码,通过使用相关功能,可以建立跟踪代码和未经授权的访问之间的联系,当用户进行不当操作时,计算机可以及时地追踪和发现该用户并阻止其进行进一步操作,通过运用追踪代码的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的安全能力。

3.2发展防火墙技术

为了切实地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人员需要进一步研究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抵御病毒的入侵,对计算机程序的保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防火墙系统可以同时保护计算机的内外环境,如果一旦发现危险,防火墙可以中断内外部环境的连接,有效维护内外部网络环境的信息安全。3.3提升计算机的保密功能计算机网络运行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其中最严峻的安全隐患便是计算机信息的泄露,计算机信息的泄露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维护计算机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成为当前的重点问题。这便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加强对计算机保密功能的改善以增强计算机的安全性,尤其要注意小细节。只有妥善设置安全系统才能降低信息泄漏的可能性。

3.4完善相关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预警系统

计算机系统通常在计算机发现问题后才开始处理问题。安全系统的监控与周围环境的光线紧密相连。如果计算机中安装了安全系统,则其监视区域将变得清晰。通过对图像中光线变化的监测和报警,人们可以发觉到系统识别的异常现象。如果用户察觉到这种情况,就可以及时解决问题,有效保护网络环境的安全,减少用户的损失。

3.5按照一定的时间节点进行数据备份

利用现有技术定期对数据进行安全保护和存储,不仅是网络管理员日常管理的需要,也是优秀网络管理员必须运用好的一种工作方法。在备份数据期间,相关技术人员要尽量保证数据的安全,最好在备份期间同步数据,以确保不会造成数据泄露。

3.6及时对漏洞进行修复

随着软件的运行,它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弱点,而隐藏的弱点与软件的大小成正比。漏洞很快会被发现,相应的补丁会以服务包的形式出现,用户必须定期检查最新补丁,下载并安装。除了及时地对漏洞进行修复之外,还应当在第一时间更新杀毒软件,从而达到预防新病毒的目的。

4结束语

信息系统的安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从安全模型到具体的安全技术,许多科学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这些模型和安全技术只能解决信息安全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可见,网络入侵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攻击手段越来越多,先进的隐蔽攻击技术也越来越普遍。针对这一复杂多变的安全问题,建立防火墙和被动识别威胁特征的技术已不能满足信息系统迫切的安全需求。目前许多科学家根据当前网络安全的特点,将人工免疫技术与网络安全结合起来。构建新的网络安全体系是信息安全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和共识。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阐述了计算机网络防御对策与关键技术,并提出了相关的具体方法,希望能够推动计算机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丰秀.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设计与实现分析[J].电子世界,2020(21):177-178.

[2]郭志强.基于互联网的隧道行车安全监测响应系统设计[J].四川建材,2020,46(11):218-220.

[3]郑矗.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集成电路应用,2020,37(11):24-25.

[4]梁丽艳.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19):255-256.

[5]柴项羽.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设计[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09):52-53.

[6]黄炜.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病毒防御系统设计[J].机电信息,2020(23):140-141.

[7]毕刚.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网络技术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0(07):158-160.

作者:王琛灿 徐杨斌 范乙戈 罗宇浩 单位: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