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思考(10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思考(10篇)

第一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运用开放型教学模式

摘要围绕深入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活动并谋求良好的教学质效,通过开放性教学过程,根据学情,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情趣化教学、灵活性教法、多学科整合、自主化教学和发展性评价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开放型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1前言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和实训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相对系统地建立计算机概念和微机操作技术,能够熟练掌握网络获取和信息交流的能力,为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那么在中职教育中如何有效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放性教学活动呢?

2对中职基本学情的分析

新课程教育高度重视并特别强调“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核心理念。所谓“以生为本”,就是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因此,要了解并有效掌握学生及其学习活动的基本情况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客观基础和必要前提。中职学生的基本学情究竟如何呢?首先,中职生生源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学习基础较差,继续努力、不懈进取的动力不足。其次,中职生群体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普遍较低,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和掌握水平上参差不齐,新生入学门槛低加剧了这一矛盾,从而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带来了一些困难和挑战。最后,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多集中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等,而对于包括文字录入、办公自动化和CAD等整个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普遍兴趣不高。由于中职教育的专业类型划分非常明显,学生中长期存在“重专业技能、轻基础课程”的现象,因而人数更多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的学习目标多设定在考核过关,对于切实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知识很少关注[1]。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从上述基本学情实际出发,积极推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放性教学活动,以取得令人期待的教学效果。

3开放型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构建与运用

情趣化原则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则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教学“Word文档格式化”时,教师要摒弃传统授课模式,采用微课形式:在微视频播放之初,分别呈现出“个人档案设计”“精美图案设计”“数据图表的创建与编辑”等动态性过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引导学生了解,只要学习并掌握了“Word文档格式化”知识,就能随时进行设计和制作这些作品;然后微视频呈现相应的操作步骤,让大家边学习边动手实践,从而获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2]。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主要是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言的。教无常法,贵在得法;衡量课程教学活动的生动程度、精彩与否、效果如何,其根本标准并不在于教师的自我感觉,而在于能否因势所需、因时而化,并且以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手段真正赢得学生的兴趣、互动与认可,否则即使再缜密精美的教学设计也只能是徒劳无功。以“Excel电子表格公式和函数”内容为例,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情况需要,教师在“深入教材、超越教材”的基础上,可对基础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增减或者相应调整其前后顺序。而且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采取“任务驱动法”,组织他们参与制作“全班期中考试成绩总表”等实践活动,内容包含班级成员的各科成绩、平均成绩、各科平均分、班级总分与平均分、最高与最低总分以及平均分在90以上的人数、不及格人数项目等。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以自学和小组合作形式,按部就班地学习Sum(求和函数)、Average(求平均值函数)、Max(最大值函数)、Min(最小值函数)、Countif(统计函数)和if(条件函数)等,然后进行综合性实践应用[3]。

整合性原则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虽然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基础性技能课程,然而它与许多学科之间始终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联。正因为如此,积极开展以优化教学为目标的学科整合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熟能生巧。如在文字录入训练活动中,可与语文等学科之类的知识,也可根据班级专业情况实行整合:对于机电专业班,选取机电安全规程等方面的一些文字资料录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班,选取旅游法规、旅游管理常识等方面的一些文字资料录入。又如在Word图文混排教学过程中,也可根据班级专业特点选用训练素材,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选取一些旅游景点图片以及景点介绍等作为练习素材;对于机电专业的,选取一些机床图片、操作规程等作为训练材料。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并有效放大学科整合的“双赢”作用,而且能够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自主性原则如果说学习能力培养是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要求,那么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则是“核心之核心”。由于中职院校有着较大的地区差异,学生群体的计算机基础和水平起步也大不相同。有鉴于此,学校可首先对入学新生开展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班,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开展循序渐进式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直接开展计算机应用教学。也就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主要采取个体自学和同伴合作的形式,积极开展自主化学习活动,以逐步锻炼自己的上机操作能力。历经一段时期的教与学之后,也可激励并引导学生以“自愿+指定”为原则,开展互相之间的“面对面结对帮扶”和“网上结对帮扶”活动,使之把“师教生”和“生教生”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值得提出的是,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学习中,教师都要通过相应的主题活动形式,如图表制作竞赛等,持续保持学生群体自主学习的热情[4]。

发展性原则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因人而异的分层教学活动,积极引入以激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比如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评分为“过程评价”“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等3个部分。前者主要以学习态度与品质、课堂出勤与纪律、学生平时成绩为依据;笔试考核主要是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等知识进行考核;后者则主要以实训成绩为考核依据,指向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如果条件允许,可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用证书成绩来考评他们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汤毅.情境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施: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64.

[2]伍励涛,吴柏雄.案例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信息,2008(17):109-110.

[3]钟琦,武智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张哲.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2009(5):80.

作者:刘立勇

第二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能够培养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各项综合素质,同时也对教育者的教学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是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很多基础知识被归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导致涉及的知识面广,更新速度快,加上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一些特点,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在大部分的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全部为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例如计算机的特点、优势等等。另一个就是计算机的应用,像word、excel等实际性的应用,教育者利用教学软件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或者是案例教学等方法,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二、关于中职学校学情的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中职学校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教育者的教学要求也特别严格,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教学能力,还要有在教学上随机应变的能力,关心学生的感受。因此我们也是针对中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进行分析。例如有的学生在初中或者小学的时候,自己就接触过计算机,但是大部分都是用于在电脑聊天或者是玩那些网络游戏,对于计算机的各方面的应用程序知识是非常欠缺的。所以,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时,要学会灵活的教学,针对不同学生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有更深一步的理解,然后再让这些学生给那些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1.分层次教学

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主动性对比高中生都比较差,所以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采取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对于中职生来讲,起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习好的学生把知识学好的同时,还要让那些专业知识不太好的同学也能够学好。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掌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不仅能够让基础知识牢固的同学学到更多,还能够让差一些的学生掌握知识更轻松。例如,教育者可以针对每个中职生个人本身的学习能力,给他们进行分类,有些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比较扎实,有些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不好,教师可以让那些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担任组长,让学生来教学生,鼓励他们之间互相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还可以让师生关系更加的和谐,让教学更加的简单。

2.兴趣教学

教育者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这样能够让课堂氛围更加的温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那么紧张,认为学习原来也可以这么简单,这样学生自己就会主动的去学习这门课程,真正的做到从内心接受这门课程,然后喜欢学习这门课程。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现在非常流行的多媒体教学,用计算机直接制作三维动画,然后模拟成实物的形成过程的特点,把这种教学方法完全的应用在中职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上,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方面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3.互动教学

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上台讲课这种模式,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真正的实现互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应用在平常的课程当中,还可以在其他的课程中,例如在实训课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进行相互学习,师生一起动手做项目,这种互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性,还能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以上就是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的几点分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要求教师具备创新的能力,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做到灵活应用,不断探索,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

参考文献:

[1]司永琪.浅谈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考[J].计算机与网络,2015,02:38-39.

[2]徐苏.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53-54.

作者:王苏州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红星职业中专学校

第三篇: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然成为社会基本工具。中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计算机实际能力培养,对学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提出提升本门课程时效性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常识及应用计算机常用软件工作的基本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硬件、软件安装等知识能力,这些技能是社会工作较为常用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所以,如何有效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时效性,提升中职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是每个中职计算机教师面临的共同难题。

1.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不足分析

1.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缺乏明确学习目标。尽管在教育部号召下,大部分地区中小学相继增开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给多数中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进入中职学校后,很多学生觉得再次接触计算机课程内容一定简单,不再紧跟教师教学节奏,而对于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而言,计算机课程相对较吃力,有着明显的学习动力不足。鉴于学生学习基础存在偏差,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范围。

1.2计算机上课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课程安排两学期,每周3节课左右。但为了学校机房资源合理利用及教师排课方便,很多中职学校将3节课安排在一个下午,这样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自然取得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1.3考评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考核主要是全校统考、考教分离的形式,而且考评成绩中考试成绩比重较大,平时学生的课堂成绩和作业成绩比重较小,学生学习成绩很难反映学生实际计算机水平,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实际能力的提升。

2.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方法

2.1科学安排课时,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课时的合理安排对学生计算机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为保证学生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采用单双周形式授课,如单周2节、双周4节课,具体教学计划可以调整。可以参照如下教学计划编排方式组织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需要适时增加实训环节,并将其纳入教学内容所用课时中。

2.2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按照学生专业选择不同授课方式,中职生对理论知识的专注力有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对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既缓解学生学习疲劳,又直观地看到教学内容。如讲到多媒体软件应用时,可以采用有趣而丰富的教学视频或者教学口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多媒体应用有直观的理解,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2.3改进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学校实践教学都是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情况安排学生在机房上机操作,教师统一指导。在这个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适当改进教学步骤,每完成一章节知识学习,就安排学生进行一定计算机知识内容的项目练习,通过小组合作或者独立完成这样的方式掌握所需内容,形成计算机操作能力,在掌握上一章节内容后,接着进行下一部分内容讲解和练习。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同屏演示教学,并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一步一步指导,强调“先使用后,总结,然后理论提高”;从浅入深,使学生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学习,掌握基本电脑知识,运用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提高应用把课本知识的能力。在多媒体课件同屏演示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FrontPage个人主页,使用幻灯片制作小课件,建立小型网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4采用多样化考核模式,以考促学。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沿用单一考核模式,而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首先可以安排开卷理论知识考试,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其次,注重学生平时操作水平,检查学生上机情况,必要时进行个别指导;最后做好期末考试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检测,并按照一定比例计算出学生课程成绩,确保每个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技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更新较快,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无定法,全靠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和创造,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敏.浅谈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41).

[2]黄海涛.探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J].都市家教月刊,2012(4):220-220.

作者:杜旭高 单位:晋城技师学院

第四篇:如何高效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摘要:中职教育当中计算机理论的教学非常重要,但由于计算机教学内容多,理论抽象,课堂教学效果普遍不太理想,怎样才能通过合理的措施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是本文研究的课题。本文在深入研究教学理论基础上对中职教育如何高效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有效教学;兴趣;策略

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当今时代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科技进步已经深入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职教育当中有关计算机理论方面的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计算机知识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各类相关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理论必修科目,对于学生了解计算机知识,建立计算机知识的理论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这一课程内容繁多,理论抽象,课堂教学效果普遍不太理想,而怎样才能通过合理的措施改进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效果?以下本文就从具体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一些进入中职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不同程度存在中考考不上理想的学校,退而求其次而选择了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这造成一些学生并不是真正对职业教育感兴趣,在学习上缺乏内在动力,自然也不会对计算机知识感兴趣,而被动地进行大量计算机理论的机械学习必然造成学生在学习上感觉枯燥无味,学习效果不佳。

(二)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

计算机知识是跟当今时代科技密切结合,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脱离开计算机理论的应用环境而纯粹学习理论知识,会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这使得一些学生在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上不求甚解,一味地死记硬背,造成很多关键定义和概念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体系没有有效建立起来,自然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有鉴于以上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要改进中职教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丰富的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依托于教材进行单方面自上而下的讲述,而学生只能被动听讲,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仅仅依靠听觉作为接受知识的单一途径,而要改进这种不足最佳的措施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与计算机课堂教学当中,充分调动起学生视觉,听觉,动手操作等多方面的感官来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可以有效打破单一感官学习模式在知识认知上不足,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与注意力。因此,笔者认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以特定的案例进行分解与探究,从而让学生学习相关计算机概念与理论的方法,由于教材内容有限,案例故事教学要进行一定的脱离开教材内容的案例引用,教师就课堂涉及到的内容援引现实中出现过的或有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为案例进行理论分解或方法分析,通过分析与讲解案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例如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一个具体案例:操作系统蓝屏并出现一些英文提示“AproblemhasbeendetectedandWindowshasbeenshutdowntopreventdamagetoyourcomputer...”这时系统是出现了什么问题,接下来应该怎么处理?教师可以就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教给学生怎样通过查对英文提示中所显示的代码查出问题类型,并根据问题选择相应的解决措施。(2)问题情境教学情境问题教学是通过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完成,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习相关问题的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能够避免抽象和脱离实用环境的计算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现象,对于计算机理论学习来说,情境问题教学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实用脱节的现象,从而更好地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WORD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你用WORD写作一篇文章并且已经写了一半,WORD系统的自动存盘功能将你写作的文章存在电脑硬盘中某个位置,现在你的WORD突然坏了,你应该怎样查找刚才WORD自动存盘的那个文档?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探索并讨论后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进行必要的辅导和讲解。(3)运用多媒体设施开展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涉及到操作,如果教师仅仅依靠口头讲解,这些内容会显得很不直观,难以被学生理解,而如果采用多媒体视频或图像课件的方式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可以将操作问题十分直观的呈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安装和卸载常用应用程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移动电脑和微型幻灯播放一段安装和卸载常用应用程序操作过程的演示PDF课件,通过直观的视频图像将具体的操作过程呈现给学生,使得整个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学生只需要观看一遍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课的相关操作。

2.设置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机制

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进行完课堂教学后并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到底怎样,而通过考试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需要一段时间,这并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措施的改进和调整。而通过设置一定的评价反馈机制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每节课课后为学生发放一个简单的打分表,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打分,打分后还可以就自己学习上的困难提出要求和具体的建议。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及时地评价和反馈了解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为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所提出的策略是基于目前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育方法上存在的不足所提出的教育模式上的改进与调整,是在对现有教育措施进行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教育方法与措施上的改进和调整应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开展,中职教育只有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上的不足,不断改革与提高,才能使中职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

作者:苏俊杰 单位:石狮鹏山工贸学校

第五篇: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的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主要对民办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民办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民办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由于现阶段社会科技发展速度较快,原有的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计算机技术的要求,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间教学进行改革,使其发展符合现有科技的发展,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知识,以后进入社会,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1]。本文基于民办高校的特点和教学,来研究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民办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较低

在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而言,较难理解和实际操作。比如:学习Excel表格制作时,很多学生只知道,利用Excel可以制作表格,对于Excel中的数据进行求和或者求平均值,学生就无法正常操作,拥有较低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差距不同

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计算机能力较强;理工科专业类学生和其他专业类的学生相比,计算机能力较强;大多数男生和女生相比,对于计算机的掌握和应用比较强;有时候每个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以及对于对计算机兴趣的不同,都会出现学生计算机基础之间的差距,因此,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存在差距。如果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时,就会出现学生学习的程度不同,比如:爱玩游戏的学生和不爱上网的学生相比,爱玩游戏的学生打字速度会比较快,同时对于电脑知识学习的速度也会比较快。

(三)课时较少,学生难于掌握

由于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相比,有很多方面的限制,比如:教学资金有限,开设专业有限等,并且有些学生没有自觉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后不进行课下练习,到考试的时候临时看书,只保证考试合格就好。这种情形导致了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没有很好的掌握学习任务,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

(四)考试模式固定

因为卷面考试的监考不严格,学生就会抄袭来完成考试,平时就不会花很多时间在计算机应用的练习上,就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较差,比如:考Word文档的知识,书本上关于Word文档的知识都是固定并且有限的,学生在进行卷面考试之前,临时看书或者考试时抄袭一点都会使考试成绩达到合格,学生就不会花很多时间或者精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操作练习上。

(五)课堂管理混乱

由于民办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高考失利、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这些学生本身就对学习产生的兴趣不是很大,并且自制力很差,在实际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代课教师难以去管理课堂纪律,一些学生就会上网玩游戏或者看网页,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去听老师的讲课,比如:在机房中,教师的电脑不能控制学生的电脑,由于教师讲课是通过计算机讲课,所以教师不能离开自己的计算机,也就不知道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做什么,有没有认真听讲,不能实行良好的课堂管理。

二、开展民办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改变课程设置

在学生刚进入学校时,开展简单的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思维中形成学习计算机的知识体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一些简单软件的应用;然后再进行程序教学,让学生学习程序代码、程序设置等操作,考取相应的计算机证书,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为以后工作提供保障;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侧重化教学,使其以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如: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强网页设计的学习,与专业相差不大,可以将设计的内容缩小化,有助于学习具有针对性,巩固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以后工作提供知识和实践的保证。通过在不同学期学习不同内容,逐渐深入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以及完善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应用的技能。

(二)丰富课堂教学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学时,可以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要回顾,然后用案例引入新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讲解新内容时,可以顺着学生学习的方式来开展教学,知识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变难,将案例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教师在上课时,需要简要理论讲解,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学习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程度,及时对学生不懂的知识进行加深讲解使其记忆,以及发现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利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

(三)应用新型计算机设备和系统

原有的计算机性能已经在社会科技更新换代中被淘汰了,所以民办高校需要购买新型的计算机设备和系统来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学习顺应社会科技发展,同时也能完善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不足,采用新系统的计算机,教师可以直接控制所有学生的计算机,避免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下面玩的现象,以及在计算机上进行作业操作和提交,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产生重视,同时提升教学效率。

(四)开放计算机教室

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就是将其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同样,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目的也是为了运用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开放学校的计算机教室,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进行练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的知识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三、结束语

目前,随着社会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应用,可见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所以,进行民办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促进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以及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参考文献:

[1]高美真.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7,(4).

[2]郭宁.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3,(20).

[3]赵晓春.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考新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煤炭技术,2011,30(2).

作者:马利帅 单位: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第六篇:案例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从高职高专办学特色着手,将案例式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提出该课程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并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实践部分以案例式为主导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协作与创新能力等,从而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计算机;基础应用

案例式教学,是目前计算机大部分课程采用的方法之一,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个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转变成一个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设计者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淡化理论、强化实践,坚持以理论够用,实践过硬的原则,注重学生专业续航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入每堂课的案例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基本理论,加强学生对案例的了解,并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小组内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解决在实际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式教学的基本方法

案例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从生活中实际案例出发,进而引入基础理论,适当地讲解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知识重难点,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多少,懂多少,不便于在学习中把控。而案例教学方式,每一个案例都是独立知识结构,每个案例之间又有着知识相通性,使得学生在整个课堂时间中,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教师从案例教学入手,理论、实践、学生理解案例,再次模仿案例,真正做到灵活掌握知识点,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也符合国家对高职学生的教学要求。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色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直是各大高职院校入门级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公共必修课,重点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以及基础技能的操作。对于计算机使用相对普及的年代,学生不再像十几年前对计算机一无所知,而是相对有一些的操作了解,但缺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发展概况、软件使用等系统了解。故此,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不同的基础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案例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使学生在课程中能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3实际教学环境中的体现

3.1分专业类型设计案例教学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根据需求利用Word编辑处理文档,能用Excel制作报表,能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能利用网络查找信息、下载信息,能对计算机中的文件进行管理的能力。现对文科和理工科学生为教学对象分别给出案例式教学的方案口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案例教学设计方案。文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会偏向专业性强一些的案例制作,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本能力目标以及在专业中的应用,设计递进式案例操作,例如针对文秘类专业,会规划一些办公室基本文档制作,通知类、邀请函类、报告类型的文档操作,主要涉及长文档格式编辑,公式编辑器的使用和图文混排的技巧;在Excel数据表格的设计中,穿插一些简单的财务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在PPT演示文稿的制作方面,尽量根据办公室需求以及专业特色,定制一些汇报性强的展示文稿制作,提高学生的汇报展示能力。据此,设计了下列类型的案例进行递进规划。理工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案例教学设计方案。根据理工科的专业特色以及毕业生工作调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这个分类中的案例设计就需要更偏向于数据整理一些。例如针对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而言,从基础知识到实践动手就一定要将基本功打扎实。在文科的难度系数上要更上一层。比如:在Word文档编辑中,就需要强化对类似于软件开发合同书的编辑、使用手册、宣传手册等的编辑工作。因考虑到计算机专业后续会涉及Vivso的使用特点,故此,在案例规划中,也设计这部分的知识讲解。据此,文章设计了如表2所示的类型案例进行递进规划。

3.2案例式教学的实施与考核

(1)案例式教学实施的途径与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与人交流的能力,在开课初期就提醒大家本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明确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学会合作等综合能力。故此,在每次布置案例要求过程中,教师需要先讲解每一个案例的目标、基本操作以及完成情况等,引导学生。在讲解时,增加知识点的印象以及让学生主动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甚至于可以边听边练习,为后期小组完成创新案例做准备。每个小组独立完成各自特色的项目,相互讨论,共同完成。这样,更增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实验课程的拓展,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下次课堂中,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案例以汇报的形式和大家分享过程和结果。(2)案例式教学的考核。目前,本门课程很多学校采用的考核方式为过程考核和卷面考核。那么,在案例式教学在考核方面要重点偏向于过程考核中的实践能力考核。首先,在每一次案例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与学生沟通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讨论好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勾画出基本实施方案,并在学生实施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指导。其次,教师对学生每次完成的过程和结果严格把关并加以总结。对理论课程提出指导性建议。之所以采用这个方法教学,一定要从典型案例出发,讲解好知识点,起到示范作用。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案例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以及举一反三,而案例实施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知欲。知识就是一个将理论和实践结合,通过实践强化理论知识的过程。故此,采取案例式教学,考核方案就会突破与传统的卷面考试。案例式教学的主要采取过程考核方法。即根据每组在完成每一个案例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其中考核包括:每组中各队员在案例中的角色主次表现相互给分、各组中案例效果的相互评分、教师对每组的评分。因此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在案例式教学法中的表现。学生也非常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

4结语

案例式教学法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主动接受,对知识掌握也能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并加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以及提高了他们对案例问题的分析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更符合国家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强化培养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在整个案例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职业能力也会得到训练,职业素质得到了培养,正因为案例式教学法的益处很多,那么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前期的准备工作就需要更加充分,提前做好各专业的调研工作,分析专业特色,了解专业知识点的融入,做好每一份递进式案例,从学生角度出发,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在毕业后将所学知识用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曹风华.案例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月刊),2010(12):41-42

[2]黄晋.具有专业特色的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29):329,355.

作者:裴浪 单位:武汉晴川学院

第七篇: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误区与对策

摘要:技校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为教学目的。但是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存在很多误区,技校教育应该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在计算机教学中,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误区,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技校学生应该如何学好计算机知识,旨在为我国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误区;措施

现阶段社会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的竞争,并且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技术,并且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很多技校也抓住了这股趋势,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但是技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和误区,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学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技校应该要不断地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深化和改革,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文章就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展开分析,对提高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率进行讨论和探索。

一、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误区

1.教材教学上存在的误区

第一,在教材内容上技校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本为主要的教学实践参考,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教材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微软开发的软件和系统展开的,但是微软系统和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例如,WindowsXP、Windows7、Windows8、Windows10,但是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主要是针对比较旧的WindowsXP系统展开的(最新也还是Windows7),所以导致在教学实施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第二,在教学模式上,虽然技校的基本计算机硬件设施已经趋于完善,但是教学模式依然呈现“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计算机知识,对学生创新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三就是重复教学,技校的学生在小学、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例如,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Word排版等,但是在技校接受教育的时候,依然重复设置这些教学内容,没有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升级和优化,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失去兴趣。

2.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上的误区

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积极性,盲目地采用对学生进行视觉冲击的教学方法,虽然短期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其次,技校学生展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因为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只是单纯的完成学习任务,很少用学到的计算机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

3.计算机教师知识结构与“互联网+教育”不符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以及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现阶段技校互联网+教育技术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的技术范围浅薄,融入的程度不足,学生并不能在接受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互联网技术。当前技校的计算机教师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互联网+教育要求,大部分教师虽然有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面对“互联网+”这种新型的互联网形式,不能及时有效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所以对推动互联网+教育的技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提高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率的措施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技校学生心理的发展依然不够成熟,活泼好动是这部分学生的天性,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通过电脑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计算机知识,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学生自主的研究和探讨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可以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所以技校计算机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课堂归还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在自主的实践操作中掌握计算机技能。

2.上课时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

技校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应该主要以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基础,学习实用性的计算机知识,所以教师在知识理论讲解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组织的通俗性,不能阐述太多的专业术语,否则会使学生一头雾水,不仅没有听懂基本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也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以太网”,教师可以描述成“以为主操作系统的网络”,“交换机”,教师可以描述为“网络设备,用于处理不同网络间的通信与数据交换”等。

3.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本教材内容的设计很多时候并不严谨,很多教材的内容没有按照学生的知识掌握进度进行设置,所以技校计算机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情况下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例如,刚开始学生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然后才能进行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软件设计等的学习。

4.计算机课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例如,在计算机上机操作的时候,教师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中等学生分为一个小组,针对不同的小组,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任务,体现计算机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

5.将“互联网+”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

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专业课程的时候,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与计算机应用之间的关系,设置云端课程。例如,教师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云盘,学生可以在网络覆盖的情况下,直接登录云盘实现教学资源的浏览、下载等,逐步实现线下教学,云端储存、终端共享的“云教学模式”。其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时候,增加设置云储存、云服务器维护等知识内容,增加学生关于云端设备系统研究和开发的知识技能,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技校学生技术能力的要求保持吻合。

三、小结

综上所述,实现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技校应该克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误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将“互联网+”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提高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亚静.谈技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2010(31).

[2]张元芳.技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浅析[J].职业,2013(18).

作者:方春芳 单位:临安市技工学校

第八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

摘要:计算机是中职学校教学科目中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中职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所以中职教学中较为重视对计算机的教育。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中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计算机技能水平。本研究就对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迁移;教学策略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情况以及对计算机的学习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基础迁移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是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新型教学方法,其能突破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所以有必要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分析。

1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的价值

1.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具有较高实践性的学科,而传统教学主要采取说教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较为枯燥单调,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学习的时候会对教学内容失去学习兴趣。而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应用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个性成长,能有效调动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积极性。另外,基础迁移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关注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促进学生将计算机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活动中,能有效提高学生个人综合能力,使计算机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发挥。

1.2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

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巩固以及应用,需要构建起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而学生要构建计算机知识体系,需要将已经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内容与计算机实践技能相结合。基础迁移教学在中职计算机中的应用注重对学生计算机思维的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在计算机实践操作活动中,逐渐培养起计算机思维能力。教师在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计算机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使知识迁移的作用得到真正的体现。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的有效途径

2.1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大多具有共同性,较为适合进行基础迁移,但是很多学生在进行计算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较为注重对教师操作行为的模仿,并没有真正将基础迁移进行体现。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需要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比如,在进行ppt制作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了解知识迁移思维,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word图文混排这类技术结合进行基础知识迁移教学,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ppt制作相融合,以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整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

2.2营造计算机基础迁移教学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基础迁移教学,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使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营造基础迁移教学的计算机教学氛围,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注意力吸引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比如,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对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位进行认识,让学生能对计算机各部位的功能、形态以及所处位置进行直观的了解。学生在对这些部件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组装,先将各个计算机元件打乱摆放,让学生自行组装计算机。学生就能在实践操作中将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迁移,从而能使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得到巩固,进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

3总结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用基础迁移教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能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联系,保证学生能通过自身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是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本研究从基础迁移教学在中职计算机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讨论,提高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基础迁移教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阮杰林.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3-124.

[2]张涛.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5,(7):150-151.

[3]张丽刚.浅析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旬,2016,(3):146

[4]宦培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迁移教学策略的应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5,(10):封3.

作者:杨敏斌 单位: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

第九篇: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的“订单”培养模式是顺应人才培养实用化、针对化的趋势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要网络化、实用化,将网络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订单;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课堂设计

随着时代的变迁,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需要顺应当下教育的发展趋势,将互联网与课程教学设计紧密结合,不断对课程教学设计进行创新与整合,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专业计算机人才。

1.互联网+时代的中职教育

“互联网+”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社会将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使该行业产生顺应时代的变革。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教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过去“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更先进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应的现代化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是学习的引导者。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的共享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所需的知识。而教师则要改变教学观念,学会指导学生“如何”学和倡导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订单培养模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现在的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提倡自主学习,还重视教学的实用性。根据时代的要求以及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出了一套“订单”培养模式。订单模式是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由校企双方以“订单”的形式商定人才规格、培养目标,并联合实施培养行动的教学模式。它的目标旨在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实现学生、企业、学校的共赢,让学生与用人单位实现“无缝”对接,利用企业的实训条件和专业人才对学生进行实践培养,以补充学校师资、实践课程的不足。

2.“互联网+订单”培养模式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2.1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将学生的实训与理论学习结合,学生需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常规管理,还要接受学校的考核。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加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能加强教学的实用性,还符合了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2.2模板化教学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计模板化是将课程中的知识整体划分成多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再将这些知识点以某种联系整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1]。这个体系包括教材、课程目标、教学方式、实训内容和课件等。模板化教学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强,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

2.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订单培养模式下,学校要根据合作单位对人才规格、目标的需求来进行课程设计,要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在设计课程时,要追求“教、学、做”的一体化,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并加强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订单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计不仅要迎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还要满足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个性需求。

2.4课程设计网络化

课程设计网络化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讲,既是实践也是学习。将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环节与网络相结合,能将网络上海量的教育资源用于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课上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化为实践经验,学以致用[2]。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计网络化能将理论知识用实际操作演练出来,能加快他们对知识的消化,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的网络化能使学生在讨论与合作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帮助他们提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订单模式下,中职学校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要以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运用工学结合、模板化、网络化等方式进行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加大他们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赵俊明.基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计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8:248-249.

[2]郭登科.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8:259+261.

作者:张荣华 单位:湖南省桃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十篇:多媒体环境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摘要:当今,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都发生着变化,等待着新的突破。本文将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教学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如此,教学亦是如此。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培养目标,国家教育部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计算机作为现代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对非计算机专业人员而言其最终目的即有效应用,如何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好是计算机基础教学重中之重。

1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特点

现今,电子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飞快,计算机设备及其上的应用软件也不例外。计算机硬件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更新使得课堂教学和使用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与丰富。这一特点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进以往的备课方式,时时搜集丰富生动具有时代意义的教学素材和用例,以跟上时展的脚步,为培养具有计算机素质人才做好准备。

2计算机基础采用教学模式分析

黑板加粉笔的板书式教学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计算机这个多媒体设备的教学。教师单一的灌输知识只会使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操作方法越来越失去兴趣,变得彷徨甚至会出现厌烦心理,最后是充耳不闻。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无论教师认为自己讲授得多么详尽,知识脉络多么清晰易懂,都容易导致学生学不进去。大屏幕投影教学设备随之进入了计算机教学课堂。与板书式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更加吸引学生,使那些摸不着看不到,听起来晦涩的内容得以展现,特别是计算机应用中涉及的实际操作部分,有了展现的平台。但大屏幕投影下的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是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和掌握有待提高,多媒体教学绝不是机械的、刻板的把板书换到投影的幕布上显示那么简单。其次,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中不同的内容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某些过程的推导,板书写起来表现得更为灵活,更利于动态调整,将二者的长处结合起来,是我们改进、研究的方向。另外,长时间在昏暗的多媒体教室观看大屏幕容易使人产生困倦和疲劳,也不利于学生做课堂笔记。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最终还是无法营造富有吸引力的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交互式多媒体实验室授课模式。这种教与练相结合的实验室授课模式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做到了边讲边练的交互式教学。屏蔽了普通多媒体教室上课的不足。在明亮的教室中教师利用网络配合教学控制软件的使用使得师生之间有了近距离的交互学习。建议采用小班授课方式,这样在课堂讲解后便于教师管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当时改正。学生们在听、学、练三种模式交换中学习会适当降低他们的疲劳与困倦感。这种方式使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何有效使用这些设备,怎样安排教学过程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是老师们面临的新课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讲求站功,讲课时教师在向学生演示操作过程时可能会为了方便操作计算机而坐下来讲课,如果长时间坐着演示就如同学生面对着显示器,缺乏了与学生间的交流,所以在实验室上课时教师应尽可能站立或走动着讲解,这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比坐着只顾操作的讲授方式的效果要更好。其次,适时控制学生机器,以免反感控制现象和无所适从的现象发生。用身体语言与学生交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提问不能少,通过这个经典方法让学生们振作精神,调整课堂气氛。最后,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发放课后作业,提供教学素材与教学课件及录像,开通网上教学讨论组。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关键在于计算机应用离不开实践,实践操作是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的保证。加重实际操作分量,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理论有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动手操作能力,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3教学反思

上课后的教学纪录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只有通过反复琢磨、推敲的过程才能提高授课水平。首先,从知识点入手总结记录下是否有遗漏或过多的知识点。其次,记录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选用的案例是否成功,有没有引起学生兴趣,是否与同学们产生共鸣,以及讲课时的语速、时间长短等因素。另外,及时记录课堂的灵感,搜集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便再次上课时有针对性的讲解,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最后,再静下心来从头梳理课程,查缺补漏,成功之处要记录,失败的地方也要记录下来,以待改进。相信经过这样一个反复思考总结的过程定能找到更适合的讲授方式。同样的课程相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切入角度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哪种更好,就要靠教师的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地摸索了。坚持写好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能力提升的途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郭启明,赵林森.教师语言艺术(修订本)[M].语文出版社,1998.

[3]黄明友.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