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计算机专业是工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分析了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和我国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主要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实训方案等方面提出了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有广泛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普遍缺少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偏差,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是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与技术人才培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1]。本文对校企合作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了探索。

二、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分析

计算机专业是工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一个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的职业素质,这些能力仅仅依靠在学校学习是远远达不到的,还需要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培养才行。校企合作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被实践证实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能够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的紧密结合,那么,应用型本科院校该如何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以利于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呢。目前各国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上还各有不同。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2],通过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针对企业相关岗位确定课程体系,使学校的教学内容始终与企业的需求一致,避免了毕业生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相脱离的现象。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间交替进行,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理论后,大部分时间是在企业里实训,仅有30%-40%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训练以在企业实训为主,学生在企业接受“师傅带徒弟式”的指导,学校派出教师进驻企业给予理论指导;理论学习以在学校课堂传授为主,企业的技术专家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给予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建议,双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美国是“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3],通过法律规定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可以和需要的企业签订相关的合作合同,学生是在学校掌握一些基本专业理论后,就被派到企业针对所学到的理论进行实习,实习时间通常为两个月,然后再回学校继续专业理论学习,企业实习和学校理论学习交替进行,企业有专业的技术师傅指导,到毕业前半年再回学校集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是通过操作训练再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模式。国内校企合作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存在一些问题,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没有与时俱进的实践规划,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不强,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导致目前的校企合作达不到实质性的人才培养效果。因此,汲取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成功的经验,注重校企合作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相结合,政府政策支持、企业经济效益与高校服务能力相结合,寻求适合我国应用型高校与企业间一对一、一对多的深度合作教育[4],以便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在我国校企合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校企合作模式也发展为多种,主要模式有[5-6]:“订单式”教育模式、“工学交替”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融”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等,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实践,分析了每一种合作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情况。“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通常是企业的规模较大,也有较大的人才需求,企业根据其岗位需求和高校协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对学生实施量身定制培养,学生毕业后即去企业工作。“3+1”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合作企业有适量的工作岗位,校企根据社会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3年时间学生在校完成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在第4年安排去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式”校企合作模式适用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学科学习,需要较长时间的企业实践才能掌握的专业技术。学校根据企业生产需要有计划地分阶段到选派学生去企业实习,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训练后,再回学校学习理论的交替式学习过程。“共融式”校企合作方式是指企业办学校或学校办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教育资源一体化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优势。“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度合作,适用于研发型大学,教师的科研水平较高,学生独立钻研能力强。教师和学生参加企业的产品研发,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攻关。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我校计算机专业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3年,合作企业实践1年,我校同时选派指导教师全程带队并参与项目的实践,让教师的实践水平也得到充分提高。

四、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课程体系建设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调整原有课程体系,去除理论性、技术性过时的课程。具体做法是:首先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对专业相关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学生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再确定职业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的技能,考虑相关的方向性课程。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构成整个课程体系,其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为必修,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有利于拓宽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总之,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校企合作实训方案建设

实训方案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章程制定、实习科目规划等方面。实训基地建设要从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角度出发,本着科学规划、与时俱进的原则,针对职业需求来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由学校提供实验设施,企业提供实训项目、技术手段和技术人员的支持。学校和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共同制定实习实践科目及实训目标。学校制定实训基地管理章程,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由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帮助学生制定实习计划,全程指导学生实习,并负责学生实习成绩的鉴定。企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做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做贡献。企业如有用工需求,可以优先从实习生中选拔优秀人才,为企业排忧解难。企业在学生实训的过程中往往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而经济效益却未必有多少,因此,学校将对那些大力支持我校学生实习的企业予以申请政府扶持,以促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三)实践教学改革

1.构建多层次渐进式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通过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企业实践多层次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通过经历项目分析与设计的实践课程,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顺利适应工作环境,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标。课内实践以课程的单元实验为基础,使学生巩固每个知识点,而课外实践以课程设计为目标。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课外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多种,其中广受关注的慕课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因此,我们将学生分组在课外完成课程设计,通过课外实践提高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师生间讨论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慕课平台来寻求问题的解决。以《JAVA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为例,由于设计的多层次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幅度增加了实践内容,要想在课堂上完成全部实践训练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课程设计。我们在课程教学初期(基础知识理论授课完成后),由企业引入专业技术人员给学生布置课程设计项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研究,以组为单位在课外完成项目。对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教师将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借助慕课平台实现师生讨论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分析能力。

2.企业实践

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基本掌握了主流的专业技术,但是他们没有经历真实的企业场景、管理制度、竞争压力、团队协作的氛围,也缺乏开发项目的实际经验,还不能胜任职业需求。我校采取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的项目开发训练,在大三下学期进行为期3个月的校内实训。合作企业派来技术人员,给学生小组指派实际项目,进行项目开发训练,并且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学生体验了项目的开发和设计的全过程,提高了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为在企业顶岗实习奠定基础。学生经过“校内实训基地”的训练后,去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合作企业的工程师和我校教师联合指导。实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学生按不同的专业方向(如软件工程、网络及嵌入式系统等方向),参加企业的开发团队,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第二阶段,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学生实习工作要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生根据所做的实际项目确定其毕业设计,按企业或用户要求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答辩。经过一年的项目经历,使得学生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都会有显著的提高,为他们日后参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教师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技术工程师素质,能够更好的承担指导学生工程实践的重任。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我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学生去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的1年期间,我校同时选派指导教师全程带队并参与项目的开发,强化在职教师的工程实践技能,并且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7],以利于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有效手段,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工程特性,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在构建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及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提高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质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夏玲,宋建军.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66-68.

〔2〕檀明,袁暋,钟伯成,许强.借鉴德国FH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6(13)3431-3433.

〔3〕周建阳,潘宇晨,薛斌,谢积锦.北部湾地区本科院校机械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5,(11).

〔4〕吴元欣,王存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联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育,2012,(9):75-77.

〔5〕王育桥,何玉兰.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与内容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3(1):38-41.

〔6〕蔡天作,蔡冬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5):137:139.

〔7〕王岳斌,陈华,严权峰,刘利强.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J].电子技术,2015,(1):68-70.

作者:李凌霞 李俭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计算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