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的知识后应具有的、与本学科基本特征相一致的重要成就,是该学科对人教育价值的最集中体现。本文将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基础,以高中生认识自我的教学设计为例,从辅导理念的澄清、辅导目标的设定、辅导活动的设计几个方面作一阐述。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心理辅导

自从2014年教育部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个重要教育概念以来,学科核心素养引起了教育部门和教师在深化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广泛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应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性。

1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根据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内容,申喆在中小学生心理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中指出[1],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包括自我认知素养,学科学习素养,人际交往素养,环境适应素养[2]。①自我认知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克服自卑和自负的不健康心理,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行为符合教育的要求;②学科学习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积极应对考试压力,达到一种有效学习的状态;③人际交往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形成乐于交往、主动交往的心理,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技巧,妥善处理与老师、父母和同伴的关系,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状态;④环境适应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不畏惧挫折,珍惜生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上面四个要素相互联系、互相补充,都是该学科“心理和谐”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和培养内容。

2基于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下对心理关键能力的培养

①心理健康核心素养是通过心理关键能力的培养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应该能够体现出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而心理关键能力应该包括心理的自助力、心理的调适力、心理的发展力和心理的实践能力;②心理自助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并且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能力;③心理调适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对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等内部心理活动的调节,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④心理发展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到潜能的激发,获得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⑤心理的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能够将自己所学的心理知识和技能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帮助别人和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

3结合本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将以自我认知素养为基点,以高中学生认识自我辅导为例,从辅导理念、辅导目标、辅导活动几个方面作一阐述。

3.1辅导理念

辅导理念是心理教师设计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指导思想和指南,反映的是心理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的整体把握和理性思考。下面从学情分析和主题把握进行阐释:①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发展尾声,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接近成熟,在这样的心理转折时期,内心的矛盾冲突激烈。虽然对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心智的某些方面表现的不够成熟,对一些事情感到迷惑和内心矛盾,急切希望更进一步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主题把握:认识自我作为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心理,身体和行为以及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3.2辅导目标

①认知目标: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学生了解本年龄段自我认识的发展状况,并体会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的感悟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接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客观的自我概念;③能力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自我认识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从自己和同伴的角度对自我形象进行认识与评价,形成清晰的自我形象,做到自我认识的进一步提升。

3.3活动设计

①团体暖身阶段:出示绘本《失落的一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境下体会没有充分认识自己带来的烦恼。形成轻松、信任的课堂氛围,调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②团体转换阶段:活动—我眼中的自己,让学生用象征、比拟的方式描述自己。这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和激发学生探索成长困惑,达到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阶段;③团体工作阶段:镜子游戏—同学眼中的我。这个阶段是解决实质问题的关键时期。通过小组同学彼此对对方真诚的描述与评价,让学生从他人角度对自己有个更清晰的认识;④团体结束阶段:讲述故事《斯芬克斯之谜》结束,提升主题。让学生对本节辅导活动有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并且将自己在团体中的所学,带入到现实生活中。

4总结与反思

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中形成所要求的主要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新课程心理健康教学,要求教师把握真实的情境,从学生的真实表现和感受推动课堂的进展,来实现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内化。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5):71-75.

[2]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25(3):5-11.

作者:魏鹏 单位: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