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筑室外大型陶瓷雕塑艺术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陶瓷雕塑是公共环境设计中重要研究对象,这赋予了陶瓷雕塑新的使命,不再只是艺术家个人自由创作产物,还要充分考虑多个因素使其符合公共诉求,进而成为公共艺术的一员。在这一背景下,室外大型陶瓷雕塑艺术创新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在公共环境中既彰显本身艺术魅力,也能为营造更加良好公共环境做出贡献。
一是素材创新
艺术创作要有素材支撑,素材越丰富,艺术创作也会如鱼得水、佳品不断。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发掘生活之中相关素材是素材创新重要入手点,而从公共环境设计层面分析,生活素材能够为陶瓷雕塑符合公共诉求提供助力。图1所示陶瓷雕塑路灯便是以“路灯”为素材设计而出,不仅能发挥“路灯”应有功能,其精美外表也能为周遭增色添彩,并营造古色古香氛围,带给人以古朴审美之感,尤其夜晚降临时光影效果更为绚丽多姿。素材创新要以“美”为纲领,不能盲目追随潮流而在审美中迷失方向,比如“裸体”雕塑便不适于在公共场景放置,原因在于其与我国内敛含蓄文化风格相背离,贸然放置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由于生活处于动态发展中,素材创新也要不断推进,不能停滞于不前,否则会与时代脱节,造成陶瓷雕塑难以满足大众审美。
二是理念创新
陶瓷雕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受“以形写神”艺术创作理念熏染,不刻意追求客观物象逼真呈现,而是注重气势与神韵塑造。但在经历近现代向西方学习风潮之后,我国陶瓷雕塑创作中西方特色逐渐增多。随着我国国力日渐强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陶瓷雕塑作为中国艺术重要组成,也要重新沿承“以形写神”理念并将其发扬光大。在某种程度上,理念创新建立在传统理念基础上,而在实行过程中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都要勇于创新,比如“线条”应用中既要根据表诉要求选择相应线条形象,如直线、折线等蕴含阳刚力量,曲线则能表现温柔典雅之美,也要灵活采用工艺手段进行针对性塑造,以图2所示周国桢作品《角马》为例,创作者使用了基于泥土特性的盘筑工艺,使线条呈现充满对比与变化,也将泥土原始韵味得以保持,给人以天然、稚拙艺术美感。烧制程序在先进技术支撑下能够更好控温,确保陶瓷雕塑作品更好成形,不影响作品神韵表达效果。
三是材料创新。陶瓷雕塑
所用材料包括陶与瓷两种,两者在原料使用上较为接近,都是以黏土为主,而在新的时代很多新的材质得到引入,使得陶瓷雕塑美学特质有所变化和丰富。材料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与天然材料结合运用,比如木质材料可以为陶瓷雕塑融入宁静质朴特色,主要源于木质材料特殊纹理与自然造型,如图3所示达摩雕塑上部分是陶瓷材料下部分是木质材料,如此结合更能体现佛陀朴素修行至理,也将佛教“尊重自然”价值观渗透其中。另外,木质材料更易精雕细琢,也能为陶瓷雕塑与其更好嵌合提供条件,从而使整个作品更显一体性。除了木质材料,石质材料、天然纤维等也能应用于陶瓷雕塑中,带给陶瓷雕塑稳定均衡、温暖亲和等审美特质。另一方面是与人工材料结合运用。人工材料更为多样,包括金属材料、玻璃材料、树脂材料、光影材料等,其中金属材料坚硬冰冷与特殊光泽可以使陶瓷雕塑更为绚丽有型,玻璃材料透明特性可以增加赋予陶瓷雕塑晶莹剔透感,树脂材料刚柔并济特征既能与陶瓷雕塑更好融为一体,也能提高陶瓷雕塑强度,使其不易受损,光影材料虚幻飘渺特征可以使陶瓷雕塑走出俗世走向神秘更显视觉冲击力。材料创新要与合理应用同向而行,避免因盲目应用影响陶瓷雕塑创作效果,既浪费材料又与公共艺术诉求背道而驰。
四是内涵创新
室外大型陶瓷雕塑不能只有外在精美形象,还要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精神内涵,引导公共氛围良性塑造,让受众受到良性熏染。一是传承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应是陶瓷雕塑创作重要使命,创作者要在创作过程中积极融入传统文化,如图4所示为古人陶瓷制作程序之一,其中渗透古人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值得当代人学习与效仿,同时这项技艺也能被大众所知晓,通过扩大影响力为培养接班人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塑造生态内涵。立足于当前严峻生态形势,倡导绿色生态生产生活方式成为重点,在陶瓷雕塑中融入生态思想可以通过公共传播扩大影响力,在塑造生态内涵的同时引导广大受众形成生态意识,积极规范自身行为并“集腋成裘”为生态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内涵创新应持续进行,积极基于时代发展走向做出调整,这对创作者来说是一项挑战,必须加强学习提升综合素质才能承担起应负使命,通过陶瓷雕塑创作驱动内涵创新,为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室外大型陶瓷雕塑艺术创新会以提升公共艺术水平作为目标,但是这并不等同于艺术创作要走“共性”道路。个性仍旧要张扬,陶瓷雕塑只有风格多样才能带给受众更多审美体验,进而丰富受众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创作者来说,艺术修养、造型技艺等只有不断提升才能为个性张扬提供土壤,才有足够能力形成自身风格,在陶瓷雕塑创作领域留下自身痕迹。
作者:黄蔚 单位: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