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急诊医学教学效果分析

急诊医学教学效果分析

急诊医学是一门边缘或跨科的新兴专业,它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灾害医学等多项内容[1]。我科自2012年以来,立足于急诊医学的学科特点,与武汉市急救中心120丁字桥急救站联合,在国内已开展此类教学的基础上,制订联合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为一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应用到急诊医学教学中,在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实践中融入院前急救实习教学,即通过增加进入急诊科实习的医学生到武汉市急救中心120急救站参与院前急救实习课程,在我校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学生中实施,强化学生急救操作能力,提高急救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各7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两批(每批39人)先后进入急诊科实习。这些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以及其他临床医学课程,并且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内科的大部分科室轮转实习了1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将第一批学生设为对照组,即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将第二批学生设为实验组,即院前急救教学组,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进行教学。通过入科考试对急诊实习前摸底考核,结果表明,两组学生的前期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实验组: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进行教学,包括(1)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跟车实习);(2)严格依据各种急危重症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来开展临床带教工作;(3)开展综合演练,教师将各种突发情况、急救技能综合到一个具体的实际抢救病例中,每次让3名学生一起操作共同完成,依据正确的诊疗顺序开展急救操作;(4)急诊思维:降阶梯思维、先开枪后瞄准、判断暂不诊断等;(5)临床医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病历、谈话、签字)、全面分析能力(致伤因子、经济能力、家属需求)、敏锐的观察力(各种关系、精神异常)、特殊原则;(6)急诊施救措施与流程;(7)急危重症识别、现场救护、转运。对照组:我们对“传统教学班”的教学采用传统的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包括(1)急诊医学教材中的内容;(2)围绕急诊常见病种进行病例分析;(3)临床查房不特别介绍突发事件;(4)急救技能学习不增加“综合演练”这一环节。入科考试:所有学生在刚刚进入急诊科实习时,接受一次摸底考试,试题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出科考试:在实习结束后,理论试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技能操作考核则具体模拟多种内科合并症急发病例、车祸创伤病例、群体中毒病例(抽签),要求学生组成急救小组开展现场急救,主要考察学生的院前判断和急救能力以及运用急诊医学知识的能力。

1.3教学效果评估

78名学生在刚刚进入急诊实习时,接受一次摸底考试,试题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习结束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出科考试,理论试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技能操作考核则具体模拟一个车祸创伤现场、群体中毒事件,要求学生组成急救小分队开展现场急救,主要考察学生的院前判断和急救能力以及运用急诊医学知识的能力。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评估结果采用(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学生不同教学方法的考试成绩比较:对照组:入科成绩(82.10±6.23)分,出科理论成绩(83.25±5.14)分,出科技能成绩(84.69±6.34)分;实验组:入科成绩(81.34±5.68)分,出科理论成绩(91.38±6.15)分,出科技能成绩(94.36±5.18)分。对照组学生和实验组学生摸底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学生在进入急诊实习前的前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是,实验组的出科考试成绩,无论是理论考试成绩还是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P<0.05),表明院前急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增加,较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诊医学临床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对各种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效果明显。

3讨论

社会的发展使急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急诊医学已成为反映临床医学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医学本科五年级学生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已经有一定的内外科知识,已经历临床见习、实习课程,并即将进入毕业前阶段,在这个时段学生渴望能在即将面临的临床工作中独当一面,他们即将成为一名临床医师,无论从事何专业,面对的患者是一个整体,可突发各种本专业或本专业外的急症,故必须掌握基本的急诊抢救技术,熟悉常用的监护技术,具有一定的急诊基础理论。所以医学本科学生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提高整体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学习和掌握急诊医学课程十分必要。“急救要从现场开始”的观念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2],当前国际上有两种主要类型院前急救服务模式,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前者强调在现场紧急处理后尽快把伤病员安全转运到医院再进行有效治疗,就是“将病人带到医院”;而后者强调由医院抢救小组尽快到达现场,在现场对伤病员进行救治,然后再转运到医院继续治疗,就是“将医院带给现场的病人”。此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最关健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模式。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参加急诊医学院前急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生在急诊、急救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成绩均优于未参加学习的学生,通过对答卷得分分析,发现两者在涉及心、肺等其它专科急症的诊治急救处理方面的得分差距不大,而对突发事件如群伤、群体中毒等的得分上存在差距。在临床技能上,实验组学生在处理院前急救患者面前,如车祸患者的伤口包扎,止血,运送及药物的治疗,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由于受到学生急诊临床实习时间短,参与研究的学生数量有限等不利因素影响,本项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在今后教学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2]桂莉,曾友燕,陶红.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3,2(5):331.

作者:尚桂莲 朱元州 周咏明 钟帼 阮科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