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信息化下审计学一流课程改革探究

信息化下审计学一流课程改革探究

摘要:一流课程建设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审计学》作为高校财经类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同时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部对于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建设目标,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审计学”一流课程建设为例,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丰富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为应用型本科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行途径。

关键词:审计学;一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2019年10月,按照对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精神要求,教育部出台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各大高校要将教学改革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将课程建设落实到实处,同时要求课程建设不能忘记教育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植根课程才能做好一流课程的建设工作。课程建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只有做好课程建设才能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提升国家发展水平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更好落实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各大高校都积极开展了一流课程的建设,《审计学》一流课程改革建设就由此展开。本文主要探讨和总结《审计学》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实施路径和收获,以便总结经验,为后续其他课程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和启发。

二、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现状调查

《审计学》课程是高等院校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审计学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严密的审计思维能力,掌握专业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为毕业后从事会计、审计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审计学》课程知识点十分繁多,并且涉及很多准则、概念的学习,枯燥且较难直观理解,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欠缺和效率低下。为了改变现有学习状态,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同时本着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课题组开展了《审计学》一流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在具体实施教学改革前对本校《审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做了相应的调查,主要通过“问卷星”和面谈等方式对本校大三大四接触过审计学课程的学生进行调研。通过收集整理汇总反馈数据发现,学生认为在学习审计学课程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知识点繁多且太过理论,专有名词、概念太多,教材文字表述难以从字面意思上直接理解,很难在第一时间提起学习兴趣。(2)教师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设计,单纯字面意思的解说缺乏师生互动,课堂相对比较沉闷,不能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3)课堂教学缺乏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资源的运用,课堂上缺乏结合课程知识点的视频资源、案例资源的运用。(4)课程配套资料缺乏统一性和完整性,习题库、案例库等资料库欠缺,导致学生课后复了教材以外,欠缺其他的辅助教学资料,不利于学生课后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和进一步的理解消化。(5)课堂时间有限,课堂无法完全听懂,课后没有其他途径复习和重复学习,老师对课堂后的辅导不及时,往往要等到下一堂课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不利于学习的连贯性。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课程知识体系的优化与整合

审计学一流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中首先对审计学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针对教材中专业术语太多,专有名词难以理解等现实问题,组织本校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调整与补充,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审计学》和《审计习题与案例》二本教材,并且在教材编写中特别注意了教材的前沿性、实用性和针对性。(1)前沿性。教材在编写中参考了国内外审计和会计最新的发展态势、研究成果、业务实践和准则规制,按照审计基本理论知识点介绍到审计业务流程和最后的内部控制审计编写,既阐述审计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流程,也介绍审计的历史沿革与新近动态,从而有利于把握审计工作的内在原理、基本规律及变动趋势。(2)实用性。教材编写在每章开篇明确了学习目标,便于教学内容和计划的安排,也便于学习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之后通过案例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对接下来所学知识内容产生兴趣,有利于教和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每章教材后面附有本章小结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有助于复习和思考。同时自编教材中加入了编写老师对专业术语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理解难懂术语和名词,学生学习和使用起来会更方便实用。(3)针对性。教材编写主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来编写。教材紧跟信息化审计知识不断更新和变化的需要,在审计循环部分结合审计实训软件加入了更多需要学生思考、理论结合实际才能解决的问题,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自编教材在自用过程中学生的反馈可以了解到,本教材对审计学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构和优化是具有一定成效的。

(二)信息化教学手段+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施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说明启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比直接传授知识更重要。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自主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审计学课程老师授课的难点和痛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和痛点,课程组在课程内容改革的基础上也对教学方式手段和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不断改进及创新。审计学课程组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教学工具,结合自编教材和教学大纲录制了在线课程视频资源,共12个章节,54个知识小点,每个小点录制时长在10-20分钟左右。视频资源主要将审计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线上资源,方便任课老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在教学方式上,课程组坚持以“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将教学思维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进行转变。课堂上老师不仅对知识进行梳理,还从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关联等角度进行讲授,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老师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先“学”后“教”,在课程自学过程中先“去伪存真”,并通过“雨课堂”的教学手段,注重创新、注重互动,保持学生对审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通过自主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程思政的融入

古语有云“做事先做人”“为学先为人”。《左传》将立德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首位,说明了德的重要性。宋代教育家朱熹认为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本,相对于“教”掌握知识和技能外,“育”更为重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一直都强调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格塑造和高尚品德形成的黄金时期,需要通过教育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塑造。为响应思政进课堂的号召,审计学一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案例、教学资源中加入了学生思政内容,时刻将思德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内容贯通在教学过程中。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特点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独立、客观、公正、诚信,其社会责任十分重大。为了加强学生个人行为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组主要通过在审计风险模型、职业道德、审计目标等知识点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加强了课程思政的实施和落地。以下通过举例说明如何在审计学教学中具体实施课程思政:(1)审计风险模型,通过风险导向审计产生背景的介绍,让同学们理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和特点。在结合案例教学,通过雅百特、佳电股份、康得新等上市公司财报舞弊造假的审计失败案例讨论,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无论造假手段如何高明,最终都会被发现,所以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要做到诚信,遵守职业道德。(2)职业道德,审计的基本职业道德中就包含诚信。首先要让学生们对审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树立责任观和大局意识。课程思政的融入是先让学生课下观看《安然:房间里最聪明的人》这部电影,并写下道德与价值观主题的观后感。这是一部纪录片电影,揭露了美国最大的财报舞弊丑闻。电影主要讲述了一群没有职业道德的人,通过不诚信的错误行为最后将公司推向破产倒闭的过程。在美国“安然”事件中,安信达会计师事务所违背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帮助安然公司损毁会计资料,最终也导致了安信达会计师事务所的倒闭破产。相信通过观看这样一些有启发的电影,能够让学生对职业道德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道德与诚信的重要性。(3)审计目标,在具体审计目标和管理层认定讲解中会涉及企业收入的跨期入账问题。如:财务人员将本属于2021年度的收入提前确认到了2020年度,从而导致2020年度会计利润虚增。老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除了讲授知识点本身的内容以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财务人员一个小小错误或舞弊行为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巨大的阴谋;管理层的工资绩效与会计利润是否挂钩;管理层是否面临业绩指标不能完成的压力;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退市风险或者因要满足上市条件而虚增利润等行为。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老师可以借此机会展开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单位对国家负责。作为财务人员,在诱惑面前要坚守会计人的本心,按照会计准则规范做账,不偷税漏税,不违法违规操作,不占用国家资源,要让学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树立行得正才能走得远的观念。

(四)配套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

《审计学》一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完成了教学内容整合与课程教材、资源建设,并结合教学方式的改革研究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创新,建设和完善了配套教学资源。课程组主要对课程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课程配套资源,按照自编教材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同时还进一步建设了教学资源库,包括配套的习题库、案例库、试卷库等教学资源库,方便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和保证教学资源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四、总结

《审计学》一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程组贯彻教育部的《意见》要求,按照建设中国特色、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一流课程进行建设,通过自编审计学教材、习题册重构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审计学在线视频课程的录制,结合“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学习,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组还结合案例教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通过要求学生对典型审计舞弊案例分析,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课程组还按照《意见》要求通过分组学习,提交案例论文式报告等作业,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同时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授给学生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审计学》一流课程建设中,课程组在对应章节融入了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建设的认识与有机融合,让学生德育观念得到认同和内化,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实施基地。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基础,而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课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质量高低。各大高校只有真正做好课程建设,夯实人才培养的根基,才可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美娟,廖雪琪,施平.“互联网+”时代高校审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审计月刊,2020(07):15-18.

[2]李文晶.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建设思路[J].企业导报,2016(18):111-112.

[3]徐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作用探析[J].山西青年,2018(15):127.

[4]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坚守本科教育底色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EB/OL].

[5]康楚意.“课程思政”在审计课程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170.

作者:张丽 单位:广州华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