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研究生三学时制的课程设计

研究生三学时制的课程设计

摘要:三学时制课程在国内各高校中普遍存在。随着单次授课时间的增加,三学时制课程要求授课老师对授课内容、方式及方法都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以研究生三学时制课程为关注点,分析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以研究生“声学基础”理论课为例,介绍了三种不同授课方式的教学案例。通过多种授课方式的结合,达到了良好的授课效果。为了保证三学时制课程设计结果的落实,还对实践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三学时制;课程设计;研究生

目前,在我国各高校中均设有三学时制的课程。[1]所谓三学时制课程,指的是每次授课时间为三个学时的课程。相较于传统两学时制课程来说,三学时制课程最直接的改变是每一次授课的时间增长了。虽然各高校之间情况略有差别,但是一般来说,三学时制课程每次授课时间在2.5~3个小时之间。另一方面,由于单次授课时长的增加,也使得每次课程的授课内容相应的增多,进而对授课方式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1三学时制课程的特点

从出发点来讲,三学时制课程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两方面需求的。一方面,可以使教学活动集中化,优化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安排。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特定类型的课程需求。从课程的角度来说,对于单个模块内容较多,或理论与实践交叉结合较为紧密的两种课程较为适合三学时制授课形式。单个模块内容较多,集中在三个学时内系统讲授,有助于知识点及内容的完整性,可以系统深入地进行讲解,避免了对整体内容的零散化和由于两次课程之间的停顿还带来的遗忘,对学生的认知和理解都有帮助。而理论与实践内容交叉明显的课程,即在理论内容授课过程中会穿插进行实践教学,以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一般来说,研究生专业课程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交叉课程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单次课程时间增加,一次性需要理解吸收的内容相应增多,从而对其课前课后预习复习的内容也增加了。如果没有来得及预习或者吸收消化,则会造成后续课程理解难度加大,问题堆积过多,对于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都是阻碍。对于老师来说,单次课程时间的增加,要求其对于课程内容的准备要更充分,以满足近三个小时的连续的授课需求。长时间的教学,会使学生产生疲惫感,精神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下降等影响。这也要求授课老师能够合理设计单次教学内容,丰富授课形式,通过多种方式改善课堂效果。研究生课程体系中一般包含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等多个层次的课程。[3]不过从教学内容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课程,即完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如数学类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融合的课程,如理工类学科的一般专业课程;最后一种即完全为实验教学的课程,实验类课程即属于这一类。对于完全为理论教学内容或完全为实验教学内容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多将关联性较强的部分作为一个模块进行组合,尽量在一次授课,即三个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不对这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进行讨论。接下来主要以具有一定实践性的专业课程为核心,对这类课程在开展三学时制课程授课过程中的教学内容设计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2三学时制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还是要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遵循,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参与感,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目的。(1)合理选择授课方式,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次三个学时的授课量,可以保证授课教师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一般来说,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讲授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及演示参观教学等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翻转课堂、微课及MOOC教学方式也都不啻为一种良好的选择。[4]不过,无论选择什么教学方式,归根结底是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所传授的知识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保证学生相应能力得到培养。所以,要根据具体课程,具体内容来选择相应的授课方式。各种授课方式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使所授知识更易被吸收。(2)一切以学生为本,不可增加额外负担。以学生为本,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落实到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来说,也是这样。授课方式的选择、授课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目的的设置都要从学生的培养目的出发。想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传授什么内容的知识,采用什么手段,是一个层层递进,彼此关联的问题。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首先要思考的是本节课在整个课程和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想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现怎样的教学目的。进而结合学生特点,知识基础及能力水平等因素,决定设计结果。不过,课程内容设计及方式选择方面,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本末倒置,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把过多的要求提给了学生,造成其负担过重,反而不利于课程学习。(3)坚持开放平等,鼓励创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即老师和学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双方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教学相长,相得益彰。虽然老师对课程的授课内容,方式方法等都有主导的权利,但也要本着平等开放的原则,尊重学生的意见、建议和想法。认真听取学生关于课程的相关建议,不断改进提高,让学生真正得实惠。增强授课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要坚持鼓励创新,对于有新意的观点,想法要保护、肯定,这样既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当然,在考虑三学时制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上述基本原则,还必须结合多方面的内外因素和现实条件,才能最终确定授课内容和方式方法。

3三学时制课程设计案例

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及相关要求的不同,授课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在作者多年来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三学时制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5]通过多样化手段的合理应用,授课内容的科学安排,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文对作者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声学基础”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案例进行了系统总结,希望可以对相关教职人员有一定启发和帮助。案例一:增加研讨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研讨学习是研究生课程授课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三学时制课程单次授课时间较长,结合研讨环节,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疲劳,调动其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习效果。在时间安排上可以灵活处理,如讲授一个知识点安排一次小的讨论,或者首先讲授1~2学时,剩余时间安排讨论。具体形式需要根据本次课程具体内容来选择。在研讨组织过程中,讨论内容应该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具体问题。问题的具体性,有助于对研讨过程的把握;问题的开放性,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声学基础”授课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声波在管中的传播”这一节安排了研讨式教学。首先利用前两个学时对有限长直管、带负载的管和带旁支的管的问题进行介绍。第三学时,要求学生分组对上述章节中研究内容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通过学习,学生已对研究有限长直管中的声波问题有了初步认识。通过启发思考,分组讨论,得到以下要点:有限长管的研究过程中,无论末端还是旁支,都可以作为一种声阻抗影响到管中的声场。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声阻抗形式对管中声场的影响,讨论长波及短波近似下声场的特点等等问题。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及有效引导,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一类问题的分析方法、解决思路及问题特点。配合有限的例题和课后习题,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节内容。在研讨过程中,除了限定学生在所授课范围内进行思考以外,还启发其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引出新的问题。对于研究生来说,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指望授课老师给出确定唯一的答案。因此,往往老师需要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研究领域给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其形成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要求其进一步思考截面连续变化管的研究方法等问题,对研究生学员自主学习,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非常有帮助。案例二:有限的翻转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与科研能力。翻转课堂通常指的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室转移给学生。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由学生在课堂外完成,老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进行讲授,而只是引导大家关注于项目式的研究工作。这一方法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但是完全放开的翻转课堂,会将所有的学习压力都转嫁给学生,而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会带给学生更大的压力。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对有限的翻转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第一次授课过程中在课堂讲授一部分,通常为基础知识内容,提出一定的问题,留待学生在课后进行研究;第二次课利用一部分时间对学生研究结果进行报告、分析和讨论。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提高效率,增加实践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培养科研精神。在进行旁支管为亥姆霍兹共振腔结构的管道中声传播问题章节授课过程中,教材中有一段扩展讨论内容,具体如下:“为了展宽消声频率范围,也可以在主管上装上共振频率各不相同的多个共鸣器”。[6]这一结论是有条件的,而且通过多年来的研究发现,其中包含的物理内涵是要比这这句话本身丰富的多的。但是,如果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他们不一定会完全理解,同时对于这一结论的正误、适用性等问题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将其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结论,安排给各组学员进行课后研究。一定时间以后,集中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安排学生通过报告和答辩等多种形式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展示,培养其综合素质。通过资料集中调研分析,配合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学生们会发现,教材中所给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说是有较为严格的适用条件的。随着声人工结构领域研究的深入,关于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所以,并非增加亥姆霍兹单元就一定能够展宽声禁带,而是展宽禁带的同时还会出现更多耦合的声通带等带隙形式,使得结果更加复杂。在得到此结论的同时,作为拓展内容,还会要求学员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进行充分调研,对怎么进行参数的优化、研究方法的选择及实验研究工作进行展开讨论。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安排其进行更深入、具体和前沿的科学问题研究。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们都对此部分内容有了深入的认识,对声学课程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发现,即使我们平常认为的经典理论内容,也有其不完善、不充分的地方,更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为其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启发了思路,拓展了思维方式。案例三:增加参观演示内容,增强对具体理论内容的直观认识和理解。长时间的讲授式教学总难免限于枯燥和乏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授课需要,将参观演示教学与课程内容相联系,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直观认识,增强运用能力。安排参观演示可以在理论授课后进行,也可以系统的安排一整次课程进行。不过,无论何种形式,参观演示内容一定要紧紧围绕整体课程内容需要,不可流于形式。另外,结合理论课程内容的参观演示教学也要区别于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分清主次关系。如在进行管道声学介绍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困惑于经典理论模型过于简单,如何才能付诸应用。在教材中已给出了声阻抗管的应用案例,我们正好结合单位现有实验设备,安排学员现场参观,并且演示其使用过程。通过对某材料声阻抗的测量,使学员们掌握了入射波、反射波及透射波等相关概念,通过实际案例加深了对管道中声波特性的认识,同时对相关声学实验装置也有了一个具象的了解。通过参观演示教学,可以使学生们更加懂得怎样将理论知识付诸应用,怎样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当然参观演示教学内容可以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如参观实验室,我们通常在课程学习之初便安排学生们参观专业的声学实验室,针对每一种声学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进行简单的介绍。那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相关声学原理应用的时候,便可以对相关实验设备或现象进行关联,使授课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诚然,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还有很多,比如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网络教学,使课程水平向国内外一流水平看齐;以及走出课堂,实地教学等等。通过多种方式方法的结合,定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充分发挥三学时制课程的巨大优势。

4对三学时制课程教学实践的思考

为了达到三学时制课程授课效果,不单需要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还需要多种因素同时保证。(1)提高教师个人素养,保证课程效果。教师个人基本素养是课程效果的根本保证。对于较为开放性的教学过程来说,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深入的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针对课程实际特点设计较好的授课环节,通过不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课程大纲保证课程要求的充分落实,以及在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掌控课堂进程。(2)需要高校提高自身保障能力,保证课程内容顺利进行。具有开放和互动内容的课程必然需要多方面机构、人员和物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因此要求高校从多个层面的技术与政策上保证教师能够对所需人、物与财的调动和使用。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环节的落实,进而保证课程效果,保证学生真正掌握到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3)改变考核方式,增加教师对课程安排的自主权。课程考核方式其实也是课程授课方式的一种指导和约束。对于开放和互动课程,要改变传统考核方式,不以固定模式为标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肯定其自主探索结果。对于授课效果好,能力突出的教师要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这样能够更好地推广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研究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汤金陶,赵荣,郑治国.军校研究生教育三学时单元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2):59-60.

[2]李国辉,李博,王新峰.研究生三学时制教学的问卷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4):34-36.

[3]韩开锋,蔡清裕.声学学科发展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分析研究[J].大学教育,2015(1):91-93.

[4]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10:17-18.

[5]赵云,曾新吾,张文,龚昌超.声学基础教学中增强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6(2):148-149.

[6]杜功焕,朱哲民,龚秀芬.声学基础(第三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65.

作者:高东宝 韩开锋 赵云 田章福 单位: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