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篮球训练论文范文

篮球训练论文全文(5篇)

篮球训练论文

第1篇:篮球训练论文范文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系统查阅了21世纪前十年(即2001-2010年)间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体育与科学、北体、上体、武体、成体、西体、沈体、天体、广体、山体、南体(社会科学版)、首体、哈体、河北体院等学报以及体育科学研究、浙江体育科学、体育科技、四川体育科学、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3种国内具有影响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体育科研综合类期刊以及第7、8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有关篮球教学理论的科研论文369篇。

1.2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论文分类,并运用Excel2003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1.3逻辑分析法

采用归纳、类比等思维形式,对10年来篮球教学理论科研论文进行分析,并进行逻辑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篮球运动已走过61年的风雨历程,期间有曲折有停滞,但篮球运动还是在和平的社会大背景下不断前进,并逐步走向强盛。进入新世纪,社会一切事务都有新气象、新规划,对过去几十年我国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就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少走弯路,是我国体育工作者矢志不移的重任。因此,对21世纪的前十年我国篮球教学理论科研情况进行研究,正是对过去几十年篮球教学理论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的一次系统总结,从而为更好地指导我国篮球运动科学有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本研究从数量、篮球教学理论内容分布、论文作者的基本情况(职称、年龄结构、单位)、基金项目、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2.1十年来科研论文总体发表量分析

如表1所示,23种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体育科研期刊、两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和优秀硕士毕业论文,10年间共计刊登论文66079篇,其中篮球运动科研论文3260篇,在所刊登的论文数量中占4.9%。如果就中国篮球运动整体的发展对篮球运动理论研究的需要而言,这个量显然是有差距的。在篮球科研论文中,有关篮球教学理论的论文524篇,在研究篮球运动的论文中占16%。其中优秀硕士毕业论文155篇,因此,在23中体育科研期刊中实际论文数369篇。说明目前中国篮球教学理论研究的整体力度是明显不够的。

2.2十年来各期刊量情况分析

十年间,我国体育类科研论文数量整体上呈逐年递增趋势,研究篮球运动方面的论文亦如此,但对篮球教学理论方面的成果情况并非如此,据表2分析。从表2可知,十年间,23种体育类重要期刊共发表篮球教学方面论文369篇,平均36.9篇/年,1.6篇/刊/年。其中年份最多的是2004年,共发表62篇,占总量的17%,但是当年是第7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年,其中有八篇论文被选用此次大会,而在这之前已经在期刊上发表,所以2004年的实际论文为54篇,占总量的15%。纵观10年间各期刊总量可发现,《哈尔滨体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和《四川体育科学》是篮球教学理论科研的重要阵地,10年里共刊登论文149篇,占总量的40.4%。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我国体育类最核心的《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两家期刊10年来仅各有一篇有关篮球教学理论的论文,不难想象在篮球教学的科研成果方面还没有达到更高的水平,距离更高的科研殿堂还有一定差距。为了清楚表明10年间23种体育期刊的篮球教学理论论文的年度变化情况,绘制了“十年来各年度论文变化趋势图”(见图1)。该图清楚的显示出10年间变化趋势,各年度数量波动起伏状况。由图1可知,2001-2004年呈逐年递增状态,2004年达到10年来的最高峰。2005年突然减至波谷,2006-2007年又一次呈递增趋势,但2008-2010年又逐年递减,10年来篮球教学理论论文数量整体上呈逐年递减趋势。表明了我国篮球教学科研的松懈,很多科研工作者把目光从教学转移到其他上去,忽略了教学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性。

2.3十年来我国篮球教学科研论文内容分布情况

2001-2010年十年间,有关篮球教学理论的内容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在新形势下篮球教学的目的与指导思想的转变、教材教法改革的思路与建议、技战术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最优化和篮球教学与考核的标准化与科学化等几个方面。根据研究的需要,依照多年来我国篮球教学理论主体结构,将篮球教学理论内容划分为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原则、教学基本理论、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文件制定和考核与评价等7个部分。论文分类结果表明(表3):在369篇论文中,教学手段与方法134篇,占总量的36%,大大超过其他方面的研究,其中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使篮球教学、训练和竞赛朝着自动化、遥控化、轻便化、模拟化的方向发展,促进篮球科研从定性描述到定量研究的科学发展。因此,开发现代化设备成为篮球科研的重要工作,例如多媒体CAI课件的研制,但从统计数字来看还是太少,10年来仅14篇关于这一类的研究,占总量的4.3%。但从数量上看,这十年来篮球科研工作者在篮球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采用新手段、新模式和新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还是下了很多工夫。其次是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技术、战术和裁判方面90篇,占总量的24%,表明篮球技战术依然是研究的重点、热点。教学原则方面的研究论文仅有1篇,占总量的0.3%,研究还有待加强,原则是处事的准则、方向不能偏离。

2.4篮球教学理论科研队伍及研究方法运用情况分析

10年间,对369篇篮球教学研究论文作者职业群体分析,研究者包括:专业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的篮球专项教师;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的公体部体育教师;中小学体育教师;业余体校篮球教练;省、市及俱乐部职业队的高层次的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体育科研刊物的编辑;篮球专项研究生等9个职业群体的人员。10年来,篮球教学科研成果所获得基金支持项目主要有:部级课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省级课题、院校级管理课题以及其他优秀的论文和博士论文,这四大类基金项目。10年来,篮球教学科研论文撰写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大致有六大类,以教学实验法、文献法、访谈法、数理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2.4.1篮球教学理论科研论文第一作者情况

2.4.1.1队伍结构

表4可知,我国篮球教学科研工作者所在单位呈大分散、小集中状况。在标明作者单位的369篇论文中,作者来自全国85个单位,其中普通高校大学公体部126篇,数量最多,占总量的34%;专业体育院校76篇,占总量的21%;而体育科研所最少仅有4篇,仅占总量的0.9%;其他单位如师范类体育系、普通高校体育系、专科院校以及职业学校共计130篇,占总量的35%。说明普通高校大学公体部和专业体育院校是篮球教学科研的主要阵地,而师范院校和体育科研所应加强对篮球教学理论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师范院校,是培养我国体育师资的重要输出地,教学科研成果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影响深远,关系重大,所以必须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另外,从统计资料反映出体育专业科研人员和高水平专业队教练员,科研成果严重不足的情况是值得注意的,体育专业科研人员有扎实的科学研究功底,有较强的科学抽象和理论概括及逻辑分析能力,掌握了系统的科研和理论研究方法,对教学的实践把握能力也很强,能够凭借其自身素质总结出很多有益的教学经验。而专业队的教练员,其首先就是一名教师,工作在训练和比赛第一线,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篮球运动训练、比赛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刻程度又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两部分人在研究队伍中的明显不足,反映在他们身上的这些优势便无法体现在中国篮球教学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这无疑是一种缺憾。在美国、俄罗斯、法国等篮球强国,篮球教学理论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高水平专业队的教练、体育学院的专家教授和体育科研人员这三部分人构成研究队伍中,在此基础上辅以其他群体的研究人员,共同构成篮球教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完整结构。中国篮球教学理论研究队伍目前的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状况,对于我国篮球教学理论研究的整体发展是很不利的。

2.4.1.2年龄结构

表4可知,在统计的369篇论文中,注明年龄的275篇,35岁以下的47篇,占总量的17%;35-45岁的112篇,占总量的41%;45-55岁的论文88篇,占总量的32.2%;55岁以上的26篇,占总量的10%。可见我国篮球教学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35-55岁这部分中青年教师群体的年龄段,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为评定职称的需要。职称反映的是教师、教练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而评定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便是取得科研成果。中青年教师正处在人生各项事业的“黄金时期”,为了能在学术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获得成就、取得很好的成绩,逐级成功评定职称,他们便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科研当中,以实现自身价值,达成目标;第二,对篮球事业的热爱和追求。然而,更多的缘由是二者兼顾的。55岁以上的科研工作者就相对较少了,主要是因为在职称的评定上他们已经处于“金字塔顶”了,主要是出于对篮球事业的关心、热爱,希望就平生所学、所沉淀的渊博知识、经验通过文字的形式留给年轻一代参考、借鉴和学习,同时也为决策者出谋划策。35岁以下的群体,主要是刚走入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教练员、科研人员和在校篮球方向的研究生,十年来发表篮球教学方面的论文47篇,占总量的17%。教学经验的欠缺和科研能力的不足,是他们在教学论文的阵地上还不能发挥更大作用的缘由,还需努力。

2.4.1.3职称情况

369篇论文中,注明职称的283篇,283篇中正高职称22篇,占7.8%,副高职称83篇,占29.3%,讲师124篇,占43.8%,其他52篇,占18.4%。说明篮球教学科研的主力军主要是副高职称人员和讲师。究其原因:一是正高职称人员总体人数较少且年龄偏大,许多已经离开了工作第一线。二是副高职称人员和讲师正是事业高峰期,且需要向更高职称冲击。

2.4.1.4基金项目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在369篇论文中,属于基金项目的论文40篇,占总量的10.8%,其中部级管理课题8篇,占2.17%,省部级课题15篇,占4.06%,院校级管理项目14篇,占3.8%,其他包括博士论文3篇,占0.8%。随着社会的发展,篮球运动在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中地位逐渐提升,篮球教学科研受到了体育总局和各体育院校的重视,但在大多省市仍处于被忽略的边缘。基金课题项目总数不多,说明我国篮球科研工作依然以分散型和自发性的科研为主。增加篮球教学理论研究课题基金项目的研究,是今后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2.4.2研究方法运用情况

从图2可,10年来所发表的369篇篮球教学理论论文,使用1种研究方法的论文117篇,占总量31.7%;使用2种的61篇,占16.53%,使用3种的75篇,占20.32%;使用4种的59篇,占16%,使用5种及以上研究方法的14篇,占3.8%。在对369篇论文调查中发现,使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教学实验法、计算机处理以及个人经验总结等方法最常用,其中教学实验法和计算机技术在这10年中运用的频率逐渐增加,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他几种方法在篮球教学理论研究中最为常见。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每一项新的探索,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巨大支持;体育科学的每一个新的成果,都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去推广”。我国篮球教学科研方法由最初的经验总结、图片表格分析、技术统计,逐步发展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录像、影片解析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运动力学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等多种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统计理论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使篮球教学科研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显著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科研工作者收集资料和加工资料的效率,进而提高科研能力,使得研究内容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3结论

(1).十年来,我国在篮球领域的研究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有关篮球教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却在减少,学术上重复性劳动现象明显,缺乏创新,没有形成篮球教学理论的完整体系。

(2).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技术、战术、教学和训练理论与方法、职业联赛经营运作以及重大赛事的技战术数据分析上,同时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上也有成果,但不多。

第2篇:篮球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篮球运动体能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心理素质训练体能恢复

1现代篮球运动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1.1体能的充沛程度是篮球运动员能否承受大负荷、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基础

研究表明,长时间的体能训练可以调节运动员身体适应能力,当面对剧烈运动时,身体会不自觉地适应剧烈的运动。通过针对性的训练,篮球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敏捷性等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因此,运动员通过长期训练可以适应长时间的比赛,承受身体上的对抗和高强度的负荷,通过强大的体力支撑直至比赛结束。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出色的体能素质会增加比赛胜利的概率。体能训练不到位的篮球运动员,或者是本身身体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就会在比赛过程中经常出错,进攻效率低下,最终导致失败。相反,最成功的篮球运动员可以利用身体和体能上的优势服务于整场比赛,可以承受长时间的运动负荷,也可以在对抗过程中取得优势地位,尤其是在后半场比赛过程中,他们仍然可以进行灵活的拼抢和积极的比赛,采取最有效、迅速的手段进行进攻和创造机会[1]。

1.2体能的强弱是运动员能否发挥技、战术的基础

篮球比赛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篮球场上受到对方战术的限制,会导致篮球比赛路线不定向、防御和攻击战术需要随时切换等,使得球员在比赛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保证较高的体能是运动员有效发挥战术和战略的基础和前提。现代篮球比赛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技术战术,如果缺少良好的体能,即使篮球技巧再高超也难以获得比赛的胜利[2]。

2现代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原则

2.1体能训练系统性原则

良好的体能是保证在篮球比赛中获胜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因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不能够半途而废,应该做好长期规划,坚持锻炼,按照科学的规划并严格执行,才能让体能得到极大提升。

2.2力量训练是基础的原则

运动员的体能在篮球比赛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如果缺少力量素质,就算有再高超的篮球水平,也难以抵挡对手的攻击。因此,要坚持力量训练的原则,不断增加篮球远动员的力量。在力量训练中,特别是在运动员训练开始时,应确保全身肌肉力量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并提升身体关键部位的肌肉力量[3]。

2.3体能训练与篮球技战术相结合的原则

篮球体能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合理有效地实现技战术运用。缺乏体能就无法全面发挥技战术能力,特别是在比赛的后半段,体能下降会影响技战术发挥,因此,拥有良好的体能有利于赢得比赛的胜利。

2.4速度训练是核心的原则

篮球比赛中,队员在进攻中占主导地位,防守的侵略性和压迫性在防守中将得到加强,尤其是在进攻或防守速度较高的情况下。篮球比赛的要求不同于田径比赛的要求,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必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考虑到同伴和对手的位置。因此,速度训练是篮球体能训练的核心和重点[4]。

3现代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主要特征

3.1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

篮球比赛越来越激烈,身体对抗也越来越激烈,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与先进的科学理论是分不开的。对不同体育项目的世界纪录历史的分析表明,提高一项运动的表现总是与发挥重要作用的先进理论和训练方向联系在一起。篮球训练涉及多种学科,需要不同知识相互配合,才能够实现科学的体能训练,目前体能训练不仅要求提高运动员的实践能力,也要求运动员掌握丰富的篮球理论,以丰富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夯实基础,并支撑起篮球赛场上技巧的运用。

3.2以高科技设备作保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篮球比赛也实现了巨大的创新和发展,现代篮球比赛训练配有相关技术含量较高的仪器和设备。在普通的物理训练中,高科技设备为运动员科学的体能训练提供保障。例如,使用相关设备观察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从而判断体能训练是否真正符合运动员身体素质的需求,如果实施监测发现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应该及时地进行方案调整[5]。

3.3现代篮球体能训练重视训练后的恢复

虽然在经历了大量的体能训练后,运动员的体能素质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运动员在进行了大量的体育锻炼后,身体的疲劳程度也很高,这时只有做好训练后的恢复,才能确保运动员体能水平正常。

4现代篮球体能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4.1现代篮球体能训练内容4.1.1力量素质。力量素质的训练即训练运动员与阻力做对抗时所施加的最大力量。同时对于快速力量的训练也是力量训练的重要内容,快速力量要求肌肉发力,训练的目的是使肌肉达到快速发力的作用,从而实现快速的传球和突破。4.1.2速度素质。速度素质是篮球运动员必备的素质之一,篮球属于团队合作项目,考验球员的反应和身体的速度,受到比赛时间的限制,有时传球或突破速度的快慢会成为比赛的制约因素。4.1.3耐力素质耐力素质也是球员的重要素质之一,因为篮球比赛时间较长,耗费的体力较大,在后半场时主要是考验球员的耐力,身体素质过关且耐力较好的队员就会有很大机会赢得比赛。耐力分为肌肉的耐力和器官机能的耐力,训练应该从这两方面重点进行。4.1.4弹跳素质。弹跳素质也是篮球运动员的必备素质,因为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盖帽或者投篮,需要较好的弹跳能力才能加大篮球入框的概率,进而赢得比赛的胜利。4.1.5灵敏素质。灵敏素质是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因为球场上要想获得球权,必须要靠灵敏性,这样才有得分的机会。灵敏素质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长时间和有规划的训练才能得到提升,这也与先天性的遗传因素密切相关。4.1.6柔韧素质。柔韧素质能够帮助运动员在球场上更好地保护自己。运动员在进行剧烈的拉伸和碰撞时,如果身体柔韧性较好,就能够减少身体上的损伤,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5提高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水平的基本手段

5.1强化供能系统

5.1.1磷酸原供能系统。篮球比赛过程中,以磷酸原和糖酵解为主的代谢特性,要求运动员发展磷酸原供能系统功能,并为能源供应系统提供能量,主要是以磷酸原供能系统在短时间内参与最大强度、最大力量和最大速度的运动为手段。例如,突破、快速攻击等,主要作用的时间为10s左右,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自由投篮训练的效率。如果训练组数大,则应适当延长时间间隔,以确保磷酸原物质的回收[6]。5.1.2糖酵解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能够为运动员提供充足的动力,因此需要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功能,需要以速度阻力为中心,驱动强度控制在最高速度的75%~90%,持续时间为1~2min,间隔时间为负荷时间的2~4倍。国内最常见的训练方法是400m和800m的间歇性跑步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在改善糖酵解能量供应系统的功能和提高耐力方面非常有效,但缺点在于较枯燥,运动员对此积极性不高,因此应该创新培训的模式和手段,通过进行竞赛和游戏,有效提高该系统的功能[7]。

5.2间歇时间的安排

许多教练采用高技术和物理目标的方法实现对间歇训练的实践。然而,篮球运动员的数量众多,练习是轮流进行的,对练习的时间把握如果不够合理,会造成其他人休息时间过长,浪费训练时间。训练时间间隔过长,运动员的训练结果就不够理想。训练内容的改变,可以调整训练中的负荷和时间;提高进攻性和防御性转变的意识、速度和固定清晰的技战术,改善训练的内容和密度[8]。

5.3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恢复措施

积极的休息、合理的营养搭配、良好的作息制度、适当的心理恢复。

6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篮球要求运动员具备多项素质,尤其是要保证体能素质过关。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合理地规划训练的时间和内容,只有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够保证篮球运动员体能素质的提升,才能充分发挥篮球比赛的技战术,最终战胜对手,赢得比赛。

参考文献

[1]董芮.我国篮球身体素质训练的研究进展——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8:129-130.

[2]刘子瑞.简论篮球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J].运动,2017(8):22-23.

[3]陆畅.高中男子篮球运动员专项耐力训练方案设计的实证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9.

[4]李峰.山东体育学院男篮运动员专项耐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体育学院,2015.

[5]文世雄.CBA与NBA球员传球技术应用特征的比较研究[D].中北大学,2019.

[6]高淦.近两届世界大赛男子篮球“内外结合进攻打法”的特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7]张子业.当代中锋位置技术的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

第3篇:篮球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学;篮球运动;开展现状

引言

篮球运动是一项可以提升身体素质及团队意识的体育运动项目。对正处在成长发育的中学生来说,具有积极促进效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相同年龄学生中,参加篮球运动学生的团队意识要高于未参加运动的学生。此外,其动手能力强,具有很高的情绪控制能力,他们利用篮球运动培育了特定的信心、控制力及独立的思想能力,在生活中他们的反应敏捷,动作比其他学生灵敏和协调很多。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的对抗性体育项目,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运动。中国的篮球水平不是很好,和国际篮球高水平的国家比较相差更多[1]。其中制约中国篮球发展的很多因素中,后备人才缺乏是影响我国篮球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后备人才培养也是篮球运动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努力发展学校篮球运动能够让我国的篮球地位持续上升,保证我国篮球运动的稳定发展[2]。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汤池镇中学篮球运动发展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翻阅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和书籍,从书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储备大量的理论知识;查找本课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范围,同时在选定的文献之中获取相关研究信息,从而达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对事实的科学性认识形成了一种方法;并对通过本课题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3]。

1.2.2 问卷调查法对汤池镇中学的学生与教练进行问卷调查,学生318份,教师18份,一共发放了336份问卷,其中回收了281份,有效率273份,回收率97.15%,统计出汤池镇中学学生篮球运动情况,帮助本文分析汤池镇中学校园篮球的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2.3. 访谈法在进行调查问卷的时候,为了使调查更加的严谨,笔者与进行调查问卷的中学生谈话,对调查问卷没有反映的内容进行填充,使论文更加有依据,并且严谨。

2汤池镇中学校园篮球发展的现状分析

2.1汤池镇中学教师参与体育运动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汤池镇中学共有80位教师,参与篮球运动的教师人数最多共25人,占百分比31.2%;参与羽毛球运动的有13人,占百分比11%;参与跑步运动的有13人,占百分比16.2%;参与乒乓球运动的有12人,占百分比15%;参与游泳运动的有10人,占百分比12.5%;参与其他运动项目的有11人,占百分比13.8%。由此可以看出汤池镇中学参与篮球运动的教师最多,在学校起到带头作用,并营造了很好的校园篮球氛围。汤池镇中学学生对篮球场地设施、器材满意度情况见表2。学生是篮球运动的参与者,他们对于当前学校篮球场地设施、器材是否能够满足他们的教学以及学习需要是最有发言权的。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前中学中的学生认为场地等能够满足需求的占比为15%,基本满足的占比34%,不能满足的占比38%,非常欠缺的占比13%。

2.2学生参加校园篮球的现状

从表3可以看出当前汤池镇中学中非常喜欢篮球的占27%,喜欢的占38%,一般的占20%,不喜欢的占15%。从整体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处于青春期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喜欢运动,从学生的态度来看,汤池镇中学的篮球运动还是比较好开展的。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有122名中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动机是为了强身健体,还有72名中学生是为了锻炼自身的意志,球星崇拜的有18人,只有10.62%的中学生是为了提高运动水平,其中通过篮球运动结交朋友的有15人,受同学影响参加篮球运动的有17人,这就说明汤池镇中学生参与篮球运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意志。

2.3中学家长对于孩子参与校园篮球的态度

通过表5显示结果了解到,仅仅有19%学生表示家长非常愿意孩子参加篮球项目;有28%的学生表示家长对于自己参加篮球项目持中立态度;有38%的学生家长对孩子参加篮球运动是持反对态度的;还有15%的学生家长对于孩子参加篮球运动是持非常反对的态度。在和家长的访谈中得知,他们反对孩子参加篮球运动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中国篮球这个大环境下家长对于篮球的认识不是很全面,国家队成绩不是很好让大多数家长对篮球项目没有足够的信心;第二,篮球运动量较大,非常耗费体力,打篮球之后会影响学生上课的效果。

3汤池镇中学校园篮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学校缺乏专业的篮球教师

作为体育教师,就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领路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引导人。汤池镇中学体育老师中,篮球专业的老师所占比例非常少,篮球专业知识了解不足,对篮球教学产生一定影响。

3.2学校场地不足

因为汤池镇的经济水平有限,加上学校主管不重视篮球,学校篮球的场所设备不能很好地提供篮球的顺利进行。部分校园就没有建立标准的篮球场所,更别说在学校打篮球了[4]。还有校园是建立了比较好的篮球场所,不过也就是面子场地,担心学生损坏场所和器械,以后的维护费用不够,就不让学生在学校好的场所上打篮球等进行体育活动。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渐渐地,就打消了学生参加篮球项目的主动性和热情。

3.3学校领导对校园篮球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我国的教育制度规定,学校开展篮球运动的情况是否顺利主要看中学领导是不是支持。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非常支持学校开展篮球运动的领导,除了个人方面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都是上级领导的要求。现在社会普遍现象就是,学校比较注重文化课程的成绩,忽略了体育课程的教育。除了篮球运动不能顺利进行之外,还有每个星期两节课的体育课也经常被其他文化课程占用。有部分学校甚至把体育经费公开的用到别的地方,导致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最基础的器械设备都不能保障,这样的思想会给篮球项目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4汤池镇中学校园篮球的发展对策

4.1提高篮球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汤池镇中学的篮球老师大部分是本科学历,有着良好的知识基础,不过带队练习比赛的实践经验太少,降低了在培养中学生篮球练习方面综合成绩。第一,有关机构每一年组织举行的篮球教练员职位培养工作应该落到实处,培训工作进行之后应该设立教练员之间的报告会和交流大会,对培训内容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分享,进而提升汤池镇中学的篮球水平。第二,针对带队成绩好的,培养学生有自己独特练习方式的教练给予鼓励和奖励,营造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

4.2学校应该改善场地不足的问题,为校园篮球的普及

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目前汤池镇中学的篮球场地是阻碍校园篮球开展的主要因素。篮球场地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解决的,应该多方面一起努力,做出长期的发展计划,逐渐改善汤池镇中学的篮球场地设备。篮球场地的改善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因此国家和机构需要增加对学校篮球项目的资金投入,为其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汤池镇中学应该把资金来源转移到当地的著名品牌公司中大型公司,和他们进行合作,达到互赢的目的。

4.3学校领导应重视中学校园篮球的开展

国家有关高管和校园相关主管需要很好地意识到要想提升汤池镇中学整个篮球能力,就应该重视起学校篮球运动,设立好中学篮球项目制度,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给汤池镇中学的篮球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

5中学校园篮球发展的启示

5.1通过创新优化基础资源配置

创新的概念是1912年由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作为一种机构、组织、产品的创新,需要投入诸多禀赋要素,如技术、资本以及人才等,以上要素均非独立的、割裂的,而是通过彼此间的协同,构成系统性整体,从而发挥创新效用。在校园篮球发展资源配置中,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化企业与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展开体育内容方面的合作,并加大合作的范围、广度以及深度,充实中学校园的发展专项资金,并构建竞争性分配制度,对表现优异的中学校园篮球发展,要提供更优质的资源配置,并在技术、资本以及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

5.2树立科学的价值导向

校园篮球的要注重对“以人为本”的体现,“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观和历史观,将“人”的发展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发展核心,认为只有人的进步与发展才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人的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主义的拥护者要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校园篮球只是校园教育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还是要落回到教育上,通过对校园篮球的支持和促进,让学生参与到篮球活动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才是校园篮球的真正意义。

5.3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将校园篮球息息相关的每一个主客体联系起来,例如:学校、学生、社会篮球爱好者、政府、社区社团、相关企业等。因为,不同领域、不同地位的主客体能够针对校园篮球给予不同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有机整合,能够使校园篮球更加多元化、系统化。这样不仅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提升,还有利于学生在进行校园篮球教育时接收整合信息,突破传统体育教育在时间、空间、对象上的局限性,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体会校园篮球的教育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校园篮球在发展中自有其发展的规律和规则,社会公众参与校园篮球时,必须认同并尊重校园篮球的这一规律。

5.4塑造校园篮球文化内环境

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学校园篮球的内环境主要是指篮球思想、篮球理念、篮球理念、篮球兴趣爱好以及篮球价值观等。校园篮球文化内环境的塑造,是中学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需要全校领导与广大师生的不懈配合与努力,从而使篮球文化内环境日臻完善,并与外环境相互促进,比如,在长期篮球活动的作用下,学生的体育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均发生了重大转变,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篮球建设中,自觉参与校园篮球文化内环境的塑造过程,这也是自我教育的实现过程所在。为此,塑造校园篮球文化内环境,不仅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者的主动性,更要发挥受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共同促进中学校园篮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论

汤池镇部分中学领导和家长因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篮球运动的了解太少,这就阻碍了汤池镇中学校园篮球运动的开展。汤池镇中学篮球教练学历大部分是本科学历,缺少执教和实践经验,缺少深入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而且受过专业篮球训练的人太少,教练的综合水平有待提高。社会对中学生篮球的推广和认识太少,尤其是学校篮球运动的关注度不够。因此应该加大对校园篮球的积极推广,完善学校篮球场所和器械设备,做好对家长的宣传工作,让更多学生加入到校园篮球运动中来,促进我国篮球运动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朋.西藏民族大学校园篮球运动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拳击与格斗,2019(08):95.

[2]苟映辉.川东北中小学校园篮球运动开展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1):111.

[3]张波.四川省南充市高中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现状分析[J].卷宗,2019,09(035):247.

第4篇:篮球训练论文范文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广州分行党校根据现代化教育培训的先进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坚持自学、看录像、面授、交流、讨论、调研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同时,注重强化学员参与学习研究的意识,实施教与学过程的互动,突出学员主体地位,保证学员学有所思、学有所用。概括起来,主要的教学形式包括:

一是研讨式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研讨式,邀请中央党校或总行党校资深专家、省委党校和高校知名教授、分行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级和处级领导等人员授课。在老师授课后,利用10~20分钟的时间,由学员根据课程的内容进行讨论及与授课老师互动,当堂进行简短的学习体会交流。此外,还邀请广东省委党校资深教授前来进行阶段性辅导答疑,在两次的辅导答疑课上累计20多人次提出了涵盖各类问题30多条。辅导答疑形式既启发了学员自己的思维能力,又分享了同学的学习问题及成果,更吸收了专家的思想智慧和丰富学识。

二是“互动交流”体验式教学。在抓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安排了辩论、演讲、学员论坛、社会调查、考察参观、与基层中心支行领导班子交流互动等教学活动,为学员搭建一个充分沟通、交流、释放、展示发挥的平台和机制。例如,第四期处级进修班开展了“与基层央行互动”的开门办学活动,邀请办学所在地的佛山中支领导班子到党校与学员们座谈交流,增进了各中支之间的工作经验交流,使学员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辖区先进单位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是课题研究式教学。开展学员课题研究式教学,是把培训变被动“要我学”为主动“我要学”的重要方式。广州分行党校组织学员围绕央行工作实际,围绕当前经济金融热点难点问题和“两个带来”开展基层课题调研,调研课题涵盖了产业经济、金融发展、外汇管理、央行建设、反腐倡廉等、农村金融等。例如,第十一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和第七期县支行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成立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课题”“农村土地融资课题”“区域金融稳定课题”“移动金融与普惠金融课题”“央行履职与县支行建设课题”“央行廉政文化建设课题”等六个课题组,通过举行座谈会、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开展了实地调查工作,并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内容充实、观点鲜明的课题研究报告。为了进一步提高调研报告质量,进修班举办了课题研究交流论坛,由六个调研组分别汇报调研情况和调研成果,三位专家评委当场点评,从而促进了调研成果的优化和共享,学员们感到收获很大、受益匪浅。

四是现场考察式教学。组织学员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等方式,让学员边考察、边思考、边研讨,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效果。例如,组织第十一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和第七期县支行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参观了黄埔军校、辛亥革命纪念馆、TCL企业和东江纵队旧址。通过现场教学方式,提高了学员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让学员亲身体验了现场教学的的重要环节,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二、创新党校班务管理,体现党校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班务管理工作是党校主体班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工作。广州分行党校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中组部《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引导学员自觉用党员标准和党的纪律规范言行,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和行动相统一。在此基础上,创新党校班务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班务管理的艺术,做到严中有理、严中有情,使学员乐于接受,自觉地服从。主要的做法包括:

一是组建临时党支部和班委会。在每期进修班开班之初,及时组建临时党支部和班委会,提高学员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员党支部、班委会充分发挥集体管理作用,每周召开党支部、班委会工作例会,讨论本周出现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通过组建临时党支部和班委会,有效发挥了学员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了团结、进取、勤奋、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是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文体活动。党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安排以接力传球、风雨同路、信任背摔等项目为内容的户外拓展训练以及气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训练和比赛。此外,每期进修班都举办生动活泼的学员生日晚会和毕业晚会。通过寓教、寓学于文体活动,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又丰富了课余生活,使学员之间加深了相互了解,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与和谐意识。

三是利用简报、网络等形式搭建学员学习交流的平台。一方面,编制《党校工作简报》。每期进修班在校期间,党校都会组织临时党支部和班委会编发4-6期《党校工作简报》,记录学员的学习生活动态,登载学员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发挥学习参考、交流思想、对外宣传的作用,充分展示进修班学员丰富的学习成果、多才多能的素质和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在广州分行内部网络《教育培训之窗》刊登进修班的相关动态。将党校学习动态、《党校工作简报》、毕业论文等挂上广州分行内部网络的《教育培训之窗》,供学员相互学习、交流。

第5篇:篮球训练论文范文

高职院校是培养国家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的摇篮,而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作为为国家输送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学生的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完善提高才能有效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高职院校篮球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篮球专业技能的掌握,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本文将对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篮球课程改革提出创新策略,以期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出更多为国家所用的体育人才。前言:高职篮球体育专业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以及体育教育的重要课程,篮球运动一直受到广大人群的喜爱,在篮球这项体育运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技巧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因此篮球专业是一项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运动。随着篮球运动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从而加强了学生与这项运动之间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要利用这一特点,将篮球课程与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融合,才能营造课堂中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提高篮球专业技巧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一、加强培养学生篮球战术的重视程度

在进行对篮球课程改革措施之前,要培养学生在篮球比赛中的战术意识。篮球运动是一项极其重视团队合作的体育运动,无论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还是日后参与正式体育比赛都需要极强的战术意识,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篮球战术意识培养力度不仅可以为篮球课程改革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还为学生的长期职业发展提供战略性帮助。

1.提升学生对战术判断的准确性

在对学进行篮球战术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及篮球基础技能水平。要建设具备极高文化素养的篮球团队,使学生在训练以及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篮球战术提升,从而加强学生在篮球比赛过程中对战术预判的准确性,并有效增强学生的篮球专业技能水平。

2.提升学生在篮球比赛中的预判性

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参加各种各样的篮球比赛。而在篮球比赛的过程中,双方队员都会积极施展篮球技巧以为赢得比赛、赢得荣耀。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可以在篮球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脱颖而出,在进行篮球课程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攻守之间的配合,从而避免在比赛中出现漏球、漏人的现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在篮球比赛中对战术的预判性。

3.提升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灵活性

在篮球比赛的赛场上可谓是瞬息万变,因此要让学生充分掌握篮球战术,才能在赛场上被灵活应用。在平时进行篮球课程的过程中,如学生出现对战术的意识错误,教师要即使指正并对其进行正确示范,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对正确篮球战术的巩固练习,可分成小组相互进行比赛,从实践中真正掌握篮球战术的应用并将其运用到比赛中。

4.提升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协调性

在培养学生篮球战术协调性的过程中,依然要通过大量实践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战术意识。篮球运动是集体性运动,因此要加强学生之间的篮球战术配合,通过大量实践训练来达成团队一体的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篮球课程改革策略分析

1.创新教学理念,将基础与实践相结合

在对高职院校篮球课程改革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学生不仅要充分掌握基础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极强的篮球技巧。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篮球技巧的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多进行友谊篮球赛,并根据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侧重点,教学方案要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完整性,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技巧。例:教师在进行篮球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采用5人篮球比赛来加强学生对于战术的预判、控制,以及学生控球、与团队之间合作的技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来充当裁判,使学生更加充分地掌握篮球技能以及篮球规则。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篮球游戏来提升该层次学生的篮球技巧,并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对于篮球学习兴趣热情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利用合理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通过播放较为激烈的篮球比赛来调动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最后对于可以良好掌握篮球技巧的学生,教师要多对其进行篮球技巧以及篮球战术的培养,从而使该层次的学生的篮球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2.构建合理评价制度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是提升学生篮球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在部分高职院校中,过于看重学生的应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运动技巧能力,从而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并逐渐对篮球运动丧失信心。因此教师要联合校方根据篮球体育专业的特色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篮球技巧掌握水平来制定合理且公平的评价制度。例:在进行篮球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热情来记作课堂表现分数,而在课堂表现优异并且可以很快掌握教师所传授篮球技巧的同学可以进行适当奖励或分值奖励。而对于课堂表现较差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给予耐心的心理指导,不能采取蛮横的语言对其进行教育批评,从而保障学生学习篮球课程的信心以及积极性。而对于笔试方面,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过程中,题目要结合篮球项目专业特色来进行编制,以巩固学生的篮球基础知识水平。最后,校方可以在期末进行篮球技术考评以及期末篮球赛,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来展示出真正的掌握水平。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且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更为完善而不是从单一的试卷成绩来看,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篮球技巧,并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鼓励机制,为学生增加学习篮球的信心。高职院校中的篮球课程改革是培养实用型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篮球项目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篮球技巧水平、基础文化知识认知水平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大量实践训练以真正提升学生的篮球技巧为目的,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相信广大教学在不断探索下,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篮球课程可以得到更好的创新、优化。

作者:陆志宇 单位: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索

摘要: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有条不紊地进行开来。在国际竞争激烈的今天,体育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能力,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高中作为学生学习体育的关键性阶段,为学生的体格成长和身体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阶段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有效教学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通过组织各类的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安排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这种体育教学模式根本不会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在高中体育新课改的背景下,实施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提供借鉴。

一、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在高中阶段,虽然学生上过很多年的体育课程,但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熟悉具体的动作要领,教师需要在体育活动课中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同时给学生做必要的示范练习,便于学生理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例如,在讲高中体育(科教版)《短距离跑练习方法》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短距离跑步中“站立式起跑”的一些基本动作要求,同时训练学生的速度和灵敏程度,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进具体的训练教学。由于在课堂上一些学生懒于运动,教师需要创设“比赛”训练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现场演示“起跑动作,摆臂,小跑步和高抬腿,30米加速跑,呼吸节奏问题”等,使学生掌握跑步的基本要领,以免在跑步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教师讲述完之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百米的跑步比赛。体育教师在体育训练课中设置具体的教学练习模式,使学生在可见的、可触摸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体育,真切感受到体育学习的魅力,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有效了解,提升学生的体育专业素养。例如,在讲高中体育(科教版)《人体结构和功能概述》的时候,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人体中的一些基本结构,并且熟知这些人体结构的具体功能,学会在生活和体育运动中保护自己的身体。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个小视频,对人体的重要结构进行一一介绍,使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继续展示一系列的动态图画,对人体一些重要结构的功能进行阐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由于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开展体育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高中体育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体育训练,不断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从而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良好的身体素质。例如,在讲高中体育(科教版)《投掷的竞技》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组织一些竞赛,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高中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比较好,活动能力比较强,所以教师给学生安排合理的投掷训练和比赛很有必要。针对高中生的身体状况,每周安排三次训练、一次比赛比较合理。这三次训练分别安排在周一上午、周四上午和周日下午,每次的训练时间是四十分钟,先进行十分钟的热身运动,再进行握持器械、助跑、最后用力等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仍然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小组内部设置一个组长,带领学生练习。在练习完成之后,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练习活动中,真正学到专业的投掷知识和投掷技能。另外,校园投掷比赛设置在每周日的下午,进行高中同一年级之间的投掷比赛,并且设置丰厚的奖品来激发学生的竞争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投掷专业素养。在高中体育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在体育课堂上引进一些新型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和竞争精神,贯彻新的体育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整个过程的贯彻实施,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宣传,学校的推广,教师的实施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进行。总之,改进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一兵.对目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西青年,2015(19).

[2]管水法,夏积仁.对目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1(6).

作者:王汉举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

第三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摘要: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就成为了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此次我们着重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细致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的是一线的技能型专业人才,而我国的高职院校起步相对较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对接不上。再就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缺乏职业性和针对性,而且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还非常单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一方面在极力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而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凌乱等问题。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够真正地促进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

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1.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并没有考虑到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始终停留在中等教育教学的目标上,除此之外,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体育教学依旧向着普通高等体育教学看齐,这样一来也导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培养目标变得非常模糊。总体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发展已经进入到了重新探索时期,但是这种探索是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并没有对其进行任何的创新处理,而且这种探索目前还是停留在少数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增强学生的体质,对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状态进行全方位的发展,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这一点来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在完善学生的身体状态阶段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及身心的协调发展。这一点也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最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的体育基础知识、技术能够发展学生的竞技体育才能,为我国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从上述目标来看,这与我国普通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最终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我国普通院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也没有真正体现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优势。健康的体魄与岗位适应性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而高职院校体育运动技能与岗位要求的强度、身姿等之间的关系都没有被提及。

1.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严重缺乏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文化建设意识不强是主要的原因,再加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设施相对比较缺乏,导致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开展的相对比较困难。从目前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体育课程教材如果单从数量和品种上来说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大部分都是编写性质的,而且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还是相同的,对体育课程的体系梳理也不是很明确,很多的高职院校体育课都是自行编写的,这样一来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除了要获得运动技能以外,还要保证促进学生的体质提升,再就是还要承担着对我国文化的传承。而体育文化不仅代表着体育教学领域的固有文化,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体育素养,是当前社会公民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公民的整体素质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从目前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情况来看,很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文化、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等这类概念完全不清楚,体育知识也是了解的非常少。这样的一种教学现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兴趣都没有了,那么最终的体育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

1.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形式单一

这种单一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过度地强调学生体能和技能的培养判定,对学生真实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等能力的评定基本上是忽视了。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采用单一的总结性评价,用相同的方法来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除此之外,对体育课程考核内容不全面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的一个漏洞。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有学生的体育考核都是采用相同的标准,缺乏充分的研究和调研,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需要学习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而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即便是学习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这就是当前采用统一体育考核的弊端。由此可见,现阶段实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总的来说就是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全面有效地体现学生真实的体育学习情况。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及发展

现如今,我们要从本质入手,把握好高职院校的根本性质,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除了要为社会各个行业的生产、建设以及管理等一线技术培养人才以外,还要承担文化传承的艰巨使命。再有就是要把握好高职院校人才发展的适应性,对人才进行培养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突出技能培训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的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建立社会联动机制,这样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1创建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仅带有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特点,而且还具备职业教育的相关特点。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年龄、知识理解上都比中职学生强很多,所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虽然很多都是借鉴了大学体育的课程内容,但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职业教育特点是非常明显的,让学生能够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所学习的就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模式。所以说一定要将其在目标定位上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和大学体育区分开理解,不能照搬中职体育的教学内容,要制定符合高职院校体育发展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还要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紧密的结合,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只有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长久发展。

2.2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进行职业类型分析和身体机能分析

只有进行上述分析之后,才能够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因为职业病是学生毕业之后在岗位上一定会遇到的身体问题,职业病是可预防的,做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各项分析工作,未雨绸缪才能够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效率。而为了有效避免职业病的发生,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体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预防职业病的措施。

3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起步相对较晚,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教育教学内容陈旧,评价方法单一,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教材相对比较缺乏,体育教师的文化建设意识非常淡薄。针对上述问题,此次提出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重新构建体育课程的内容,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不断丰富体育课程资源,通过这些方法来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武文.浅谈农职学院体育教学改革[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

[2]章文春.再论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与气功修炼[A].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四届理事会2010年年会暨医学气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3]谷磊,刘毅.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

[4]徐兴国.中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影响的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

[5]王淑英,吴畏.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进程看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演变[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

[6]戴路,陈湘文,赵群忠,等.健康教育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15.

[7]栾奕.高等院校开办医学编辑学专业的可行性分析[Z].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5年全国医药卫生报刊主编和编辑岗位资格培训班讲义,2005.

[8]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发展之我见——高等音乐教育扩招后带来的若干问题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

[9]但昭彬.简析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

作者:王垚 单位: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进行着不断的改革,而课程改革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路,希望能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正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力求让高校体育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针对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对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学生放在主要的地位。用创新的方法来对课程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课程质量,让学生对体育课程更加感兴趣,有效地加强教学效率,让体育教学改革更加有成效。

1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重复单一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重复性高。虽然已经加入一些新颖的体育项目,但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体育教学课堂并没有很好地实施新型教学项目,还是在重复以前的老项目。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仍然是以一些球类及田径类的项目为主,以武术、健美操等作为辅助。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些课程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基本上从小学开始的体育教学内容就是这些项目,学生难免对这些教学内容感到厌倦,从而失去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导致学生厌烦的情绪。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

1.2课程结构不丰富

除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单一之外,教学课程的结构也不丰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以及保健课这几种,这些课程的设置仅仅只重视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对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但不太注重体育人文学以及相关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的设置比较局限。这样的课程结构没有长远性和针对性,只注重了眼前的效果,没有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不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缺乏深层次的内涵和精神。

1.3课程评价体系比较笼统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在综合评价体系方面做的不足,仅仅只强调了教学的方法和目的,在评价方面没有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作为考核标准,导致教学目标和内涵缺失,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体育教学的评价采用的是传统的定量和终结评价,这一评价体系只看到了结果,并没有追求过程,没有重视学生的感受。这种评价体系没有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情感状况满意程度包含在内,没有照顾好学生的情绪,仅仅将技能考核作为唯一的指标,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很多体育成绩不好的学生会因此产生挫败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对体育越来越不感兴趣。一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能会从体育学习中找到成功的喜悦,而更加喜爱体育课程,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不愿意上体育课,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是非常不利于体育教学的。

1.4教学方法陈旧单调

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单调,在理论课程的部分往往是照本宣科的模式,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对着黑板进行教授,授课的方式比较沉闷。在实践课的部分,教学的方式也是传统的讲解、示范与练习的过程,将教学动作进行完整与分解的演示,最后利用重复练习、游戏和比赛的方式来进行加强训练,这些教学手段都比较传统,学生对其已经非常熟悉,难以调动学生的热情。针对这些情况,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尽快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入新的教学资源,充分与现代的体育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有热情、更加有创造性,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2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2.1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以往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很大的变化,为避免学生失去兴趣,高校的体育教学应该针对大学生进行量身定制,制订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从而满足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高校的体育教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将复杂的体育技术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制订更多的综合教学项目。将一些相关的体育教学项目综合在一起进行关联教学。例如,将篮球教学中的运球、移动的项目和技术与短跑的项目相结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同时又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选修体育教学内容除了加强传统的教学项目之外,还应充分吸收其他体育教学项目。例如,兵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针对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开设武术、体育舞蹈、健美操、攀岩、射击等体育项目,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可以依据自己的擅长和兴趣,在体育课程中找回自信和学习的动力。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在体育教学课堂中能更加投入的进行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任课老师、上课的时间和学期进行自主选择,让学生自己根据兴趣合理的进行安排,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不再畏惧,而是逐渐喜欢上体育教学课程。

2.2强化和培养终身体育教学的思想

高校体育教学的设定既不能太过容易,也不能太难,需要有一个恰当的设置。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旨在长期和锻炼身体,而不是短期的任务式的,仅仅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思想是对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指导,也是对体育教学的扩展和补充,让学生不仅是在体育课堂上进行锻炼,而是将体育锻炼的习惯带回到生活中,时刻有健身的意识,培养健康强健的体魄,引导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观。针对这一思想,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在教学的目标、方法和内容上与这一理念保持一致,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对体育的继承与发展,同时注重新型教学项目的加入。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认识到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尊重学生的个性及特长,让学生能够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培养。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

2.3构建多元化客观的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的评级体系应该多元化,便于推进教学的整体实施。教学的评价体系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对教学的导向激励和控制有着指导意义,可以引导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建立多元化客观的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得到更好的发展,让课程质量能够真实地反应出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课程相匹配与切合的评价体系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力保证,所以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有教师、学生以及专家多方面组成,让评价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更加科学民主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施,推进多元化教学的顺利实施。除此之外,高校体育教学不能在采用原有的单一成绩评价和量化的方式,要针对学生的特长和差异进行评价,更加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在只注重考核与评价的结果,而是更加注重过程,让考核的指标更加客观、公正。运用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正确的指导思想,来进行评价原则、指标、内容的设定,用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将学生从枯燥的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更加注重身心和兴趣的培养,将身体素质的锻炼放在第一位,积极探索多元化项目的开展。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权衡,让评价更加客观和具体。

2.4与计算机多媒体结合改善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要想改变教学手法陈旧的现状,则需要多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随着信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多媒体已经运用到各种不同的领域,尤其是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与计算机多媒体的结合还不够,远远滞后于其他的学科。高校体育教学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认识还不够,计算机知识和水平也不足,硬件软件设置比较局限,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教学多媒体化亟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多媒体是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将高校体育教学与计算机多媒体相结合是发展体育教学的必经之路。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辅助体育教学是新型的教学方法,必须加强理论和实践,多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针对如何将计算机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多进行相关理论的研究,让多媒体教学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让体育教学更好地开展。在一定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开发更贴合体育教学的辅助系统,注重创新与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创新。加强计算机多媒体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体育教师计算机水平。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为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让计算机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让体育教学能有更多的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持。加强体育教学硬软件的开发,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多聘请这方面的专家,让体育教师与计算机技术人员多交流,研制和整合计算机软件,更好的为体育教学服务。加大推广力度,让教师积极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

3结语

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必须解决课程内容单调、结构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地丰富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制订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终身体育的思想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让体育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祥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李志有.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设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

[3]谢静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整体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7).

[4]王威,张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外企业家,2009(12).

[5]宗有智.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3).

作者:张斌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得到诸多教学工作者的一致认可。初中体育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但是目前初中体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改变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成为越来越多初中体育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围绕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体育教学这一中心论点,浅析了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体育教学;问题;策略

笔者总结多年初中体育教学的经验,发现初中体育课堂中存在诸如教师单向教学、忽略学生感受、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理论老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本文就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对策,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单向教学

笔者发现,在以往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将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单向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2.教学方式单一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部分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依旧单一,教学模式依然是“讲解动作要领—示范演示动作—学生练习掌握”。对于有些动作难度较大的体育项目,教师对动作完成质量的要求过高,学生对反复枯燥的动作练习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3.教学理论老旧

初中生正处在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以及对外面的世界十分期待的年龄阶段。随着教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体育教师原本的知识理论和教学理念跟不上时展,与初中生接触到的新事物和新思想不能有效融合,课堂教学不新颖,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应明确“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例如,初中体育教师在足球教学中,可以先询问学生,了解学生对足球和足球技能的掌握情况。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大家平时关注足球比赛吗?你们都知道哪些足球踢球技巧或者足球比赛规则呢?学生可能会说“踢足球要做好跑步锻炼”“练习足球要掌握运球、接球、传球这些基本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足球知识的了解情况,参考学生的想法和建议,提高学生自身的存在感和被重视感,引导学生进行足球技能的训练。

2.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很多学生对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方式感到厌烦,认为体育课就是跟着教师的讲解学习动作,觉得体育教师教的内容不够新颖,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教学效率很低。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创建新型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平衡力和反应速度时,可以采取趣味游戏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踩踩猫”的游戏形式,将班级学生两人分为一组,面对面两脚前后开立站,两人以猜拳的方式决胜负,胜的学生以较快的速度用前脚去踩对手的脚,负的学生则快速躲闪,但每次双方只能动一只脚或动一步。可以一次一局,也可以连续进行,教师要制订游戏规则,防止恶意踩踏。这种有趣的体育课堂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平衡力和反应力。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体育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体育课堂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开展的保证。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应及时更新理论知识和教学理念,加强对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广博的知识储备能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更丰富,也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最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案,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学校也可以结合自身校情,给初中体育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学习或者远程培训学习的机会,或者邀请初中体育教学界的优秀教师开展教学心得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开拓教师的教学视野,推动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师应认真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单向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理论老旧等问题,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明确“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许军.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体育教学[J].学周刊,2016(8):201.

[2]丁志强.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J].学周刊,2016(30):36-37.

[3]汪武山.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4(5):135.

作者:冯贤武 单位:驻马店市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站

第六篇: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摘要:大学体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必须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调查、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发现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由此,该文提出相应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策。以便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丰富和创新现代化体育教学。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课程;改革

1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现状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固定统一的教学模式,不同的高校所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不能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研究。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思想为培养良好的技术。以确保能够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提高运动成绩。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具体表现为重技术、轻理论、重教学形式、轻教学效果。

2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高校理论教学课时少、授课质量差

据统计,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理论知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而且所占的课时相对于来说较少。考试制度也不是很健全。体育老师往往都是注重技能的教学,甚至有的老师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缺乏对授课技巧的研究。这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由此也阻碍了教师对体育理论教学的开展。

2.2高校体育教学课时和课外活动设施欠缺

目前有许多高校体育的硬件设施不是很充足,再加上课时的安排有时候会导致很多班级一起上体育课,还有就是一些公共体育设施会受到外界的因素损坏。这对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了很严重的影响。

2.3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而言,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对其进行评判的主要途径。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许多问题:其一,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内容过于单一。其二,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中所设置的评价内容往往更重视考试、技术与结果。从而忽略了教育、兴趣及过程;也忽略了体育意识及体育精神的灌输与培养。其三,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方法上面比较单调。忽视了开展体育教学的最初目的。过于重视了学生在实际体育活动中的水平是否真的到达了某一个标准。显而易见,这样的评价方法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也极其不合理。

2.4高校体育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是体育科学教学的核心力量。体育教师教学的技能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学历结构层参差不齐。整体的学历较低,本科学历所占的比重较多,而硕士以及博士学历的人员较少。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高校的体育改革有很大的影响。(2)教师的年龄老龄化。随着高校对招聘教师的制度越来越严格,新一代的年轻力量受很多条件的限制,例如:从业人员的证书限制、学历限制等等因素,导致进入高校教学相对来说较难。因此,部分学院的体育教师年龄趋向老龄化。

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分析

3.1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现在学生普遍身体素质不是很好。几乎没有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唯一能锻炼的时间就只有体育课上。所以,教师应该在体育课上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有自主的学习空间。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仅有实践的内容,而且还包括理论方面的内容。因为体育课程安排较少,教师可以采用报告讲座的形式进行理论授课。这样既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3.2充分利用体育馆,增加体育器械设施

对体育场与体育馆的设施与器械设备应该进行科学的管理。首先,学校要强化使用体育器材的安全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建立领导小组,领导、指导学校体育器材、体育设施等的安全正确使用。其次,建立检查制度,对体育器材、设备设施要经常检查;体育器材要由专人管理,体育设备设施要由专人负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坚决消除体育器材、体育设备设施的安全隐患。最后,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正确使用体育器材设备设施的教育,使学生养成安全正确使用体育器材、设备设施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体育自护能力。这样就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充分发挥和实现体育馆各项设施的各项功能。

3.3建立合理的体育学习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首先,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体育学习评价应该把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运动技能的单一学习,还要重视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其次,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学校特色和优势,针对在校学生运动的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可以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真正做到将时间让给学生,将空间留给学生,将自由还给学生。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享受、人人成功的目的。效激发全体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和技能,增强体质,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综合评价,不能只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3.4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与专业培训

(1)提升体育教师的学历。首先,将教师学历达标情况纳入申报职称和年终考核评价体系,增强教师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统筹安排,全面推进。由领导小组对全体教师学历结构进行核实,在不影响正常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参加函授学习、参加自学考试等。最后,对于参加在职研究生学历提升的教师,学校将按有关政策予以鼓励。(2)补充新生力量。教育形势在面临变化,教育对象在发生变化,教育的使命也在发生变化。在教师的聘用过程中要增加高学位中青年教师数量,确保教学方法和方式上能够与时俱进,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摒弃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教师应该继续注重教育实践,并强化从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经验,使之上升为可以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因为教育实践及其由此积累起来的经验是极其可贵的,它与教育科学理论构成了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4结语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但是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健康的体质基础上。体育课程一方面是为了学习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另外一方面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塑造的过程。总体来说,体育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受教育者的生长、发育、健康、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及品德培养有积极促进作用。由此,当前高校应该积极建立一个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系统。而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完成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达到增强教学的目的。高校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把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帮助学生把体育的学习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高校的体育教学要坚持尝试,大胆创新,争取从教学目标、教材选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改革等方面提出更多深层次、前沿性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国强,田爱梅.试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0):31-32.

[2]吴丽萍.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几个新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60-61.

[3]林克明.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8(3):64.

[4]王宗平.关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C]//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1994.

[5]程毅.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变革[J].体育与科学,2006,27(1):95-96.

[6]栾丽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5(4):72-74.

[7]雷哲.河南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1(2):58-62.

作者:袁敏 单位:成都市沙湾路小学

第七篇:现代科技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在科技的带动下不断发展,也体现出很多的弊端,本文对此做一些讨论。

关键词:现代科技;体育课程;改革

整个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创新和变革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类的文明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便捷,也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变化。科技的发展迫使人不断地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适应社会的进步。科技使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必须在这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发展自身,才能生存下去。

一、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和人的影响

1、人的生物性的退化

高科技的发展,生产劳动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劳动力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变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减少,人的身体素质有弱化的趋势。在物质生活方面,比起几十年前,人类越来越富足了,便捷的生活使人运动的机会减少,适应环境的能力变差,患心血管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因为运动不足造成的。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的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变弱,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2、人物关系的强化和人际关系的淡化

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千家万户,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解决很多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与客户交流,成交生意,只是利用文字交流,不需要面对面。这样的好处是非常方便,不利的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很多的问题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就可以独立完成,网络是虚拟的,网络的普及和使用,使人类的道德和情感面临危机。

3、社会应激的增加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人的生活压力变大,每一个人都能感到危机感和竞争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方方面面,在工作中、生活中,还有情感的变化,信仰的危机,生存的压力,人的情绪很不稳定,伴随着紧张和焦虑,有时会感到失去方向和目标,这些都是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带给人的负面的心理影响。

4、健康内涵的扩大

在科技进步的大环境下,人们希望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身体,这就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学生释放自己的压力,以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二、现行体育课程的弊端

体育课程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的心理,提高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释放,身体得到有效地锻炼,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水平,避免身体体质的退化。人类对健康的定义和追求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从一开始的生存竞争扩展到了增强身体素质,再到追求自身精神层次的需求。[2]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在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有了更多的时间投身于体育运动中,社会和学校对终身体育观念越来越重视,体育课程势必会成为培养学生团结和竞争意识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社会面前仍然表现出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1、未能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体育能力

我国的体育课程教育受到了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当前我国的体育教育依旧是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以教授知识、培养技术为主要目的,认为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间接的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可以说是将学习体育运动技术和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看作是主从关系。在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运动量和学习成果过于重视,把体育教学的意义片面化了,只是从纯生物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体育运动学习成果,单纯地追求学生身体素质的加强,将体育课变成了“体质课”,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无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得到全面的发展。

2、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将课堂、教师和教材看做是教学的中心,过度强调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紧抓体育课程组织的严密性和纪律性。学校的体育课程在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体育教学完全变成了一种统一教学模式,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完全忽视掉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这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学生对体育课的热衷之情完全被体育课程的程序化、成人化和训练化淹没,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施展,甚至于对体育课产生厌恶的情绪。

3、课程中的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

由于我国的体育课程教育思想受到了前苏联体育教育经验的长期影响,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思想和理念都持否定态度,以至于我国的体育课程发展至今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过度重视,使得体育课程显得过于空洞,过于强调体育的工具性和阶级性,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没有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

4、忽视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授

我国目前的体育课程教育没有将终身体育观的思想视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没有对学生灌输终身体育观念,忽视了对学生体育爱好的培养,只是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后就没有体育运动的习惯。有的学校虽然也对学生的体育思想进行强调,希望学生可以养成终身体育观的习惯,但是强调力度不够全面和深刻,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将“三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只注重学生在校这一阶段的效益,忽视了学生长期的效益。

三、现代科技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1、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几个因素

1)社会和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对体育的需求目前,我国已经开始注重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社会和学校也在积极配合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体育课程必须以经济文化建设为中心。特别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学校体育课程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体育课程教育体系的改革已经深入人心。2)教育理论20世纪70年代,新技术革命开始兴起,很多国家的经济都因为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许多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对这些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进行了关注和研究。[4]新技术革命带来经济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论,这些新的思想和理论主要有: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未来教育思想和理论、创新教育思想和理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和理论等。①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审美”,教育要面向全部的学生,要求学生在学校包括离开学校后的一生时间里都要去学习各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来加强自身的全面发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②终身教育理论.在我国,终身体育观的理念和思想被人们普遍接受是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出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命题》一书之后,终身教育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人们受教育的时间不应该仅仅是在青少年时期,应该贯彻落实到人的一生中去;人们受教育的地点不应该仅仅是在学校,应该延伸到社会中去。在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一次性教育已经不能够一劳永逸了,现代社会已经将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终身教育学习者,终身教育已经贯穿到人的一生中。③未来教育理论.[6]未来教育理论的主要思想是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有个性的,可以对新的环境在短时间内适应的,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人才。这就要求人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要学会在短时间内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对多变性的事物和环境能迅速做出选择。④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的主要思想是要通过教育对人们的首创精神进行激发,让人们学会应对现代社会带来的新的环境、新的技能和新的价值观,为未来社会的种种新事物和新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2、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受到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体育课程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要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标准、固定的教育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容丰富的、灵活有个性的体育课程教育体系,塑造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学生对未来社会的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芹,马来平主编.中国科技发展与人的现代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吴光宗,戴桂康主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3]卢元镇著.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顾苑彦主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曲宗湖,杨文轩主编.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6]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肖建国 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体育学院

第八篇: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改革新构想

摘要:教师教育问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的重点问题之一。研究在对我国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传统“项目划分模式”与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的理念、各学段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以及与未来的施教对象、教材等方面存在着的错位现象,并提出了“学段划分模式”的新构想。新模式将解决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形式演变中的断层现象,同时为推动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和促进各学段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项目;学段

教师教育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发展道路上的重点问题之一。伴随着十八大后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培养体育师资重要途径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问题则成为改革中的焦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多采用“运动项目”划分依据设置专业方向来培养中学体育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构建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多年未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三级师范转型、升级后,本科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基础层,本科阶段以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为使命的传统培养模式在发展中已经向培养“多个学段体育教师”的方向转变。根据形势变化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1我国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狭隘视野表现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职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却很少涉及职前的事实[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经了5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修订。从1980年的“专修课”到2003年的“方向选修课程”,30多年过去了,“专修课”依然稳居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首。研究将这种以“运动项目”为划分依据的人才培养模式称为“项目划分模式”。虽然不同时期课程方案中课程名称有所调整,但新名称下的旧理念还在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并没有实质性转变,更难以引领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证明,“项目划分模式”课程体系下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已经很难满足“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体育教师专业化要求。2012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实施,标准中“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2]76的核心理念理应指导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面对我国新一轮体育课改中“体育教师观念需要不断更新、对新课标的精神还需进一步理解、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等内部问题和各地对体育课程的培训和指导差异较大、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系不紧等外部问题”[3],研究者必须在“标准”下再度审视体育教师教育问题,纠正“项目划分模式”在新理念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错位弊端,加快“以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而进行的课程体系统整,尤其注重能体现其专业性的课程构建,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课程支持和支撑”[4]。

2传统“项目划分模式”下的几个矛盾

2.1“项目划分模式”与各学段的教师专业标准理念错位

2003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设定的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项目划分模式”下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表现为,一方面比较笼统、宏观,另一方面在达成目标所采取的途径和要求上,更多体现是“教化”和“训练”。2012年我国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小学、中学3个学段的教师专业标准,成为我国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每个标准都包括4个基本理念,分别是“幼儿为本”或“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2]19-24。“幼儿为本”或“学生为本”理念充分反映了我国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标准”强调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并要求提供适合的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当前专业化理念下应该培养“一专多能”的体育教育人才。“一专多能”是一个专业,多种能力,能力越强说明专业性越强,而“一专”应指培养某具体学段的体育教师的专业,而非其他专业。因此,从国家层面对课程指导的角度来讲,应设计、出台培养不同学段体育教师所需要的课程方案;各培养单位则可根据自身的条件状况,参照不同学段的课程方案进行校本课程的方案制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合格的“小学体育教师”“中学体育教师”“中小学体育教师”,甚至具体到培养“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等等。

2.2“项目划分模式”无法满足各学段对专业体育教师的需求

2.2.1基础教育各学段的体育教师数量不足2013年的一项全国统计表明,我国平均每一所农村学校只有0.7个体育老师,很多学校面临没有场地、没有师资的尴尬境地[5]。另一项除西藏、新疆、港澳台外的29个省(市、区)共计11190位教师的调查显示,小学体育教师中,体育专业毕业者仅占4.1%,中学阶段担任体育教师者毕业专业排名第一的并不是体育教育专业,高中阶段体育教师从业者只有2.1%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6]。这些数据表明:从高学段向低学段、从城市到农村,专业体育教师的缺乏程度呈递增趋势,基础教育阶段专业体育教师缺口较大;从当前我国体育师资的培养现状来看,培养中学及更高学段体育教师的经验较为成熟和丰富,而幼儿、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经验则明显不足。面对当前扩招之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师资又极度缺乏这一尖锐矛盾,改变“项目划分模式”、按学段需求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可以较好解决这一矛盾。

2.2.2各学段的体育教师质量难以达到新课改的需求传统“项目划分模式”下的培养方案较多关注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传授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的掌握,而对基础教育课改的有关精神缺乏及时的学习和了解,教育实践对象不明确,导致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所学”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所教”严重脱节。不少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中小学实习时,对新课标一无所知、工作经验几乎为零,教育教学水平极差,不少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依照大学期间老师教授自己时的套路或者实习指导老师的套路照猫画虎,体育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健康第一”“考虑地区和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体育兴趣、意识的培养”的新理念、新思想根本无从谈起。

2.3“项目划分模式”

与各学段的教学对象、教材没有准确衔接当前,教育部出台的是幼儿、小学、中学3个学段的教师专业标准,那就意味着幼儿、小学、中学所需要的各科教师应具有所从业学段对应的教育知识和专业知识;从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育特点以及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师更应该接受靶向性培养,从而掌握拟从业学段所需要掌握的教育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假设一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接受专门针对小学体育教育的理论及热点问题而进行的学习和讨论、对小学所用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解读、学会就小学所出现的体育教学现象予以分析、到小学进行教学实习,由于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靶向性,当其入职成为小学体育教师时就会得心应手。可是,目前国内各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仅用一套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来培养体育师资人才,学校的学习并没有和具体的教学对象、教材密切结合,这样缺乏靶向性的培养结果就是体育教师无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分析,面对不同教学对象和教材,教学实践中的茫然、慌乱可想而知。

3“学段划分模式”新构想

3.1“学段划分模式”构想思路

中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的“癸卯学制”。演变到今天,在《教育法》第17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这样就构成了我国不同层次而又互相衔接的学校教育系统。不同层次的教育担负着不同的任务,由不同的教师按照社会需要来培养各职能人才。其中,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较强[7],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较高。笔者认为,“学段划分模式”是改变“项目划分模式”诸多问题进而产生“蝴蝶效应”的“点”。所谓“学段划分模式”,就是以我国不同层次的教育为划分依据而进行的体育教师教育新模式。“学段划分模式”下,体育教育专业可以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将体育教师教育划分为幼儿体育教育、小学体育教育、中学体育教育3个方向,学生在通识、选修、必修之外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学段的专业方向。该模式下,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将会以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为依托、以学段教材为依据、以实践为手段、以基础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的需求为指挥棒来设计教学,并以解决基础教育各学段的教学实际问题为宗旨来展开实践性教学。在实践课程的开设中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对接,也为“双校”共建举措在体育教师教育中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学生从1年级开始进行自由式选听课,从而达到自我认识和兴趣的发现,2年级或3年级开始按“学段划分模式”实施分流,由于学生在分流前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和自我的感悟,盲目选择性将大大降低。

3.2“学段划分模式”课程体系的特征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是导致课程体系设置不清的直接原因。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目标是培养体育师资,各个学校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应根据本校的资源和条件做好定位,根据定位进行靶向性培养方案的设计,在课程内容体系上凸显和明确所培养体育教师的类型、学段。与“项目划分模式”相比较而言,“学段划分模式”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靶向性和针对性。可以看出,“学段划分模式”与“项目划分模式”的课程体系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以“学段”为划分标准,后者以“项目”为划分标准;在课程理念上,前者体现“以人为本”,而后者“以项目为本”;前者注重“教育实践”,以“如何培养人”为其目标、遵循“人类动作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以“如何完成不同学段的教学”为内容,“分析人、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环境”,突出“如何有效施教未来教学对象”并以“学段教学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为评价依据;而后者则注重“训练实践”,体现“如何提高技能”,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并以“如何完成项目的内容”为内容,“分析动作”,凸显“自我能力的提高”,并以“专项理论、技能、实践”为评价依据。

3.3“学段划分模式”的实践价值

3.3.1“学段划分模式”将解决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断层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原有的针对幼儿、小学、中学的3级体育师范教育形式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已被冲垮,本科阶段成为3个学段体育教师教育的基础层。由于培养目标缺乏靶向性,于是就业时自然出现了“能去中学绝不会选择去小学,能去城市绝不会选择去农村”的现象。而“学段划分模式”在培养目标中对学生做了清晰的定位,通过不同的课程体系分别面向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需求进行定向人才培养,毕业之后合格的学生就直接是小学体育教师、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等。如此以来,既避免人才浪费,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部分学段专业体育教师的断层问题。

3.3.2“学段划分模式”能够推动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教师教育”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系统化形成;教师教育的过程被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过程,体现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8]。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尚未形成,体育教师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突出地表现为提高质量的要求与提高质量的能力之间的矛盾[9]。正如前面的分析结论:“项目划分模式”的培养难以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的要求。通过“学段划分模式”推动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成为解决当下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解决职前、入职、职后培养的对等与衔接问题。作为一种职业,体育教师是一种终身的、连续的职业。这就需要促成体育教师教育有效的一体化设计。研究中对“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设计包括2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纵向意义上的一体化,即打破体育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的割裂局面,将整个过程有机衔接,使得内部的各个阶段具有相互支撑和相互补充的功能。二是横向意义上的一体化,打破原来按照“运动项目”来培养体育教师的思维,使本科、研究生毕业后研究小学体育教育问题成为现实。也促使学校内部体育教学和外部体育活动相结合、体育教学与培养相结合,能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各种资源,建立学历教育、正规学校学习、各种形式的交流、实践、自学等相结合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其次,将为体育教师专业人才学位授予打开通道。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和实践考核与特定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容与特定职业人才工作实际有效衔接,推进专业学位授予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有效衔接。明确改革的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10]。根据文件的精神和指示,研究认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也已经驶入快车道,终身学习的体育教师教育已经取代了师范时代的一步到位。不同学段体育教师的规格在不断升高,高学历的各学段体育教师将成为基础教育中学校体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力量。国际上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高学历专业人才对口基础教育早已成为事实,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教师必须是硕士以上学历。今后我国教师教育也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学段划分模式”将为今后培养不同学段的高学历专业体育教师提供思路。

3.3.3“学段划分模式”有利于促进各学段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顾明远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具有不可替代性,才会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11]。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体现自身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身对“如何使施教对象学会和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技能。这种能力是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下对体育教育对象的充分了解、对自身工作性质的了解以及对所处社会背景和教育理念的了解,这种综合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和批判性的省察能力,是专业环境下长期教育的积累。而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困境是,“重多元课程设置,轻专业内涵建设;重知识内容传授,轻教学能力培育;重专业技术教学,轻人文素养形成”[12]。针对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问题的现状,必须理性地分析和批判,为了能更好地推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改的正确举措,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化的职前教育,职前教育是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开端和起点,只有建立一体化并从职前教育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师现存的诸多问题。“学段划分模式”作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载体,将极大地影响体育教师培养的理念和方法,是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形成的突破口。

4结语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标准的时代,各个领域都在试图通过标准来加快发展。面对标准,既不能无视也不能盲从,体育教师教育亦是如此。体育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必须在系统观下进行思考和最优化实践。“学段划分模式”新构想就是在系统观下探索发现的“突破口”。虽然提高体育教师教育质量不是简单的课程改革就能解决的问题,但不通过课程改革将永远不可能提高体育教师教育的质量,课程改革将是突破口下的重要抓手。因此,只有全面领会《标准》精神,根据基础教育的需求,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积极尝试“学段划分模式”,加大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才能全面提高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尹志华,汪晓赞,季浏.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5):95-100.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季浏,汪晓赞,汤利军.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10年回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2):77-79.

[4]王健,季浏.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专业化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1):70-73.

[5]教育部释放积极信号,学校体育工作有望出现拐点[EB/OL].(2013-03-21)[2015-10-12].

[6]丁钢.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2.

[7]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421-423.

[8]钟启泉,王艳玲.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12(6):22-25.

[9]袁振国.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4(5):29-31.

[10]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2013-11-13)[2015-10-12].

[11]顾明远.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5(3):1-6.

[12]李冬梅,王海静.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审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96-101.

作者:王硕 吴本连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第九篇: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方法

摘要:从当前高中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现状出发,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存在的不足展开了详细的探究,并以新课改为着眼点,创新性地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期为促进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实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形势;体育与健康;师资力量;学习兴趣

近年来,伴随国民健康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育与健康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日渐凸显。加之,新课改的进一步落实及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所存在的不足不断涌现,所以如何选用恰当的方法,促进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实,使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便成为当今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重文轻体意识的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便存在特别严重的过分看重升学率的现象,许多人甚至将一所高中升学率的高低看成评价其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所以便造成了不管是校方、家长,抑或是学生,均仅注重文化课,而忽略体育与健康发展的现象。毫无疑问,这种重文轻体意识的存在对于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顺利展开是特别不利的。

(二)师资力量短缺

当前,我国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这门学科师资力量短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数量方面:老师流动性高,流失现象严重。除了第一点所提到的“重文轻体”意识的存在是导致体育老师流动性逐年攀升的主要原因外,“同工不同酬”这一因素的存在也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体育老师流失现象的出现。(2)质量方面:鉴于新课改的推行,体育与健康教学对老师所提的要求日渐严苛。然而我国的高中体育老师却普遍存在教学水平良莠不齐、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很难符合新课改需求的现象。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伴随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求日益提高。然而当前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现实却是:学生由于高考等因素的影响,对体育与健康学习并不重视,如此其学习兴趣自然不高。此外,鉴于校方对体育教学也不重视,最终便造成了学生认为体育与健康是高中阶段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逃课现象层出不穷。

二、新形势下促进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有效落实的方法探析

(一)摒弃“重文轻体”理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总体要求。所以作为担负着提高学生体质任务的高中体育教师理应摒弃“重文轻体”的理念,将“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当成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学生健康看成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高中体育教学理应将培养健康的学生当成目标,将终身体育看成主线,将体育健身教学当成主导,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当然,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应深入地为学生解读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其健康意识,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二)扩大体育老师团队,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

毋庸置疑,老师综合素养及教学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体育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扩大体育老师团队,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1)加大资金投入,推行“同工同酬”,降低体育老师的流失率;(2)聘用优秀体育老师来学校任教,让他们在本校体育老师团队中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3)定期举办相关的培训、讲座及经验交流会,让体育老师充分意识到自身教学对高中生健康成长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倡导老师从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认知与教学技能多方面入手,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身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伴随新课改在各地高中的持续落实,各式各样的教学法也先后被运用到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比如,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翻转课堂及微课等。对于上述新式教学法,由于每个教学法各有侧重,所以老师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时,理应综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权衡利弊后,再科学挑选恰当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的提升,老师在展开体育与健康教学时还应拥有创新精神,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现实情况创新性地引入轮滑及攀岩等运动,抓住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喜爱,让他们慢慢爱上体育学习。总而言之,体育与健康教学是高中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之一,而且其教学效率的高低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当下,为了使自己培育出的学生能够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我们理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主动发现问题,积极优化创新,从而顺应新课改的发展潮流,确保自身教学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贺英.新时期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2015.

[2]史海峰.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观察,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