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旅游流特征下的地方旅游景区发展

旅游流特征下的地方旅游景区发展

摘要:本文以灵谷寺景区为例,将“流”概念引用至景区内游客行为的研究中,使其不再仅仅限于目的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研究和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研究,从流速、流量、流向三个维度研究游客的“流”特征,分析游客的时空移动规律,为景区内旅游景点的布局、旅游景区发展、旅游景区有序组织方面提供建议与方案,拓展了目前已有游客流研究的外延与内涵,为景区发展提供建议参考。

关键词:旅游流;活动记录;旅游景区;灵谷寺

旅游流研究一直以来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通过分析游客的“流”特征,分析目的地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制定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等提供策略指导。纵观目前关于游客流的实证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从目的地出发分析游客的区域旅游行为[2-3];从游客主体出发分析某一类游客的区域旅游行为[4];或探究影响区域旅游流变化的因素[5]。总体来说,目前旅游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宏观的旅游区域层面,景区层面的研究很少[6]。本文以灵谷寺景区为例,将“流”概念引用至景区内游客行为的研究中,使其不再仅仅限于目的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研究和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研究,从流速、流量、流向三个维度研究游客的“流”特征,分析游客的时空移动规律,为景区内旅游景点的布局、旅游景区发展、旅游景区有序组织方面提供建议与方案,拓展了目前已有的游客流研究的外延与内涵。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案例地灵谷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是钟山风景区的重要景点,占地约140万平方米,主要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景点分别有山门、文武方门、无梁殿、灵谷塔、松风阁、灵谷寺、宝公塔、将士公墓、谭延闿墓、邓演达墓八个重要景点组成。灵谷寺景区空间上具有相对封闭性,景点的分布比较均匀,景点之间的路线距离较长,坡度较大,方便获取游客连续的空间行为信息。本文以灵谷寺景区为例,概括出游客流的特征,分析其客流管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游客流管理的优化措施。

(二)研究方法采用活动分析法作为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活动分析法能够反映游客和景区环境之间的交互过程,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域中记录游客所产生的行为并能对具体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团队4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记录游客的活动,一种是跟踪记录法,主要记录游客在一次景区游览过程中的旅游活动情况,包括游客在各个景点的停留时间,选择旅游景点的顺序,在游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另一种是时间记录法,记录游客在景区主要旅游景点的游览情况,包括该景点的流量情况,流速情况等。本文选择灵谷寺山门、文武方门、无梁殿、将士公墓、松风阁、灵谷塔、灵谷寺、邓演达墓、西部三号公墓、至公殿10个景点于2017年10月1日~10月3日的8:30、11:00、13:00、15:00、17:00五个时间段内记录半小时内游客的流量情况,并进行规律统计,分析游客的旅游流特征。

二、数据分析

(一)景区流向分析总体来说,由于受到景区环境的限制,游客在进入景区后,会按照景区入口—万工池—山门—文武方门—无梁殿—将士公墓的顺序游览。游玩将士公墓后,部分游客会从灵谷寺—谭延闿墓—邓演达墓三大旅游景点,从游客的谈话中,得出之所以选择这条线路,主要是这里有一个最核心的旅游景点即灵谷寺旅游景点。部分游客会前往松风阁—灵谷塔方向。前往灵谷寺—谭延闿墓—邓演达墓游玩后会前往松风阁—灵谷塔方向,前往松风阁—灵谷塔方向游完后,会前往灵谷寺—谭延闿墓—邓演达墓方向,基本上所有游客在游玩这两个方向的主要景点后,才会前往志公殿、志公殿—飞来剪—西部三号公墓的方向。

(二)景区游客流量分析结合游客在景点内的停留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下表。早上8点钟起游客开始陆续入园,大部分为南京市当地市民,外地游客所占比例较少,以休闲放松、锻炼身体为主,游玩速度较慢,主要停留的景点为无梁殿、将士公墓、灵谷塔、灵谷寺五个景点,其中无梁殿的停留时间大约在10~15分钟之间,将士公墓停留时间较长,大约在20~30分钟左右,1/2游客会选择登塔观光,停留时间在15~30分钟之间,进入灵谷寺景区的游客较少,大部分游客只在进行观光,4/5的游客途径此地,不进去游览观光,前往邓演达墓的游客数量较多。上午10点钟起,游客数量逐渐增加,以外地游客为主,主要是家庭前往或亲朋好友前往。流量最多的景点为山门、文武方门、灵谷塔、灵谷寺、无梁殿、将士公墓、松风阁。文武方门、山门、松风阁仍然是游客游玩的途径目的地,很少有游客停留下来参观,主要停留的景点为:无梁殿、灵谷塔、将士公墓、灵谷寺和志公殿。游客在无梁殿景区停留时间延长,停留时间在25~45分钟左右。大约1/2的游客会选择爬上灵谷塔景点参观游览,停留时间也逐渐加长,在30~45分钟左右。灵谷寺和志公殿的游客明显增加,区别于早上游客的参观情况,2/3的游客会前往灵谷寺景点观光,部分游客在灵谷寺的景点前吃素斋,很多游客在志公殿祈福,参观游览。从下午1点起到下午3点左右结束,游客进入游览高峰期,游客量明显增加,很多游客是在参观完中山陵景区或明孝陵景区后,来此参观,主要停留的景点依然是无梁殿、灵谷塔、将士公墓、灵谷寺和志公殿。但在无梁殿和灵谷塔参观的时间略短,无梁殿的参观时间在25~35分钟,灵谷塔的参观时间是25~45分钟。前往灵谷寺和志公殿游览参观的比例增加。但前往谭延闿墓和邓演达墓的游客占比依然很少。下午5点起,前往景区游览的游客数量越来越少。

(三)游客流速分析—景区游客时间行为分析1.游客整体游览时间通过对20组游客的活动记录分析,得出游客在灵谷寺景区的游玩时间在2~3小时之间。2.游客景区内步行速度结合对20组游客的活动记录分析发现,游客在景区内游览速度较为缓慢,在主要道路上步行时间约为10~15分钟100米的速度,在有文字介绍的地方,1/3的人会驻足观看,整个景区游客游览过程相对悠闲,尤其是上午8点钟入园的游客和上午10点半左右入园的游客。下午3点钟入园的游客步行速度相对比较着急,但他们的步行速度仍在10分钟100米的速度,只是一些文字介绍会自动忽略。3.景点游览速度无梁殿、将士公墓、灵谷塔、灵谷寺是景区内的核心景点,游客会在此地进行停留,每个景点的停留时间主要在20~35分钟左右,拥挤现象不明显。通过对20组游客的活动记录分析发现,游客在10点半左右入园,每5分钟30人左右进入无梁殿观看,在里面停留25~35分钟,如果在黄金周期间会出现部分时段的拥挤现象,这种情况,在灵谷塔景点表现也很明显。

(四)整体分析总体而言,游游客前往灵谷寺景区游玩主要有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上午8点~9点,这个时间段的游客是当地市民为主,他们来到灵谷寺景区是为了休闲放松,瞻仰烈士公墓;第二个时间段是上午10点30分~12点,这部分游客是从中山陵或明孝陵游玩后到此参观的游客,及南京市的亲子游游客;第三个时间段是是下午1点~3点半左右,这个时间段游客人数最多,这部分游客是以外地游客为主,他们乘坐钟山风景区的公共交通,途径中山陵、明孝陵到达此地。从景区内各景点的流量情况看,无梁殿、灵谷寺、灵谷塔景点是灵谷寺景区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是游客停留时间最长的三大景点,也是游客前往灵谷寺景区观看的最主要景点;将士公墓景点的受欢迎程度受季节性影响大,九十月份金桂飘香的时候,将士公墓的吸引力最强,逗留的游客最多,其他时间游客在此逗留的时间相对较短;山门、文武方门、松风阁虽然在南京也具有代表性,但由于缺少相关介绍和缺少活动设计的原因,游客停留时间较少,由于山门、文武方门本身就是一种游客通道,所以游客往往不在意它的历史价值,更多的是直接穿过;松风阁目前是一个旅游购物中心,且商品特色不够突出,这成为难以吸引游客驻足停留的主要原因;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景点由于距离较远,景区标识不明晰的原因,游客到访率很低;西部三号公墓景点标识不明确,周边的游览项目关闭,游客到访率也很低。

三、对策建议

针对灵谷寺景区的旅游流特征调查,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策略,如下:

(一)优化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景区空间结构,将整个旅游景区根据景点主题、景点间的临近程度、景区文化及资源特色,进行有效功能分区,主要包括主轴线和两大片区,主轴线为山门—文武方门—无梁殿—将士公墓—松风阁—灵谷塔西线,东部片区为灵谷寺、谭延闿墓、邓演达墓处,西部片区包括志公殿、飞来剪和西部三号公墓及周边的园林区。三大区域分别从景区历史沿革与发展、景区生态文化、景区宗教文化三个主题出发,有效进行景观建设、活动设计与线路开发。通过优化旅游线路设计,发挥景区之间“叠加效应”,合理使用交通设施改变景区旅游竞争格局,形成互利共生的良性发展格局,共享旅游客流,引导游客流在景区之间的合理流动,将景区打造成互相联系、合理分工有条不紊的旅游网络体系,从而增强景区的整体竞争力。

(二)提升景区景观吸引力灵谷寺景区内游客虽然经过,但是很少驻足欣赏的重要景点有山门、文武方门、松风阁等,原因在于它们已经成为游客前往核心景点的重要通道,周边又没有景点介绍,被游客忽略。谭延闿墓景点处,有少部分游客前往,但扫兴而归,主要原因在于谭延闿祭堂虽然有展示,但是小路旁全是杂草,让游客误认为是废弃的景观,与此相类似的景点还有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及西部三号公墓旁的景点。因此,重新修缮这些重要的旅游景观,整理两侧道路,增加标识系统,吸引游客前往,带给游客更好的体验。松风阁景点是景区的核心建筑,但目前却成为旅游商店,游客基本没有游览参观,这让人感觉尤为遗憾,建议增加对该建筑的文字介绍,将此景点改建为与景区主题相一致的展厅,吸引游客参观游览。

(三)完善旅游设施灵谷寺景区占地较大,草木较为茂密,环境绿化较高,但景区服务设施设备不足,如景区景点指示牌、景区地图标识、景点景观介绍牌、公用电话以及交通工具等都处于匮乏阶段。这就要求景区尽快完善对景点景观设施设备,保证游客在游览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佑印,顾静,马耀峰.旅游流研究的进展、评价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3(06):38-46.

[2]赵景波,牛俊杰,黄芳.四川省旅游流空间扩散方向及路径[J].地理科学进展,2010,27(01):56-63.

[3]张江池,夏璐瑶.福建省旅游流流质与流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动力机制[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8(03):35-44.

[4]程钰婷.基于数字足迹地自助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以目的地大连市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8.

[5]阮文奇,张舒宁,郑向敏.中国游客赴泰旅游流网络结构及形成机理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8(04):34-44.

[6]董培海,李庆雷,李伟.中国旅游流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15,24(04):152-162.

作者:尹立杰 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