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立路径研究

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立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变革的日新月异,作为新媒体主力军的青年学生,其媒介素养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水平将直接影响高校综合教育的成效。开展媒介素养系统化教育,培养有较高媒介素养的师资队伍,发挥校园媒体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自我教育能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合体系,将是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立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立路径

一、开展媒介素养系统化教育

综合素养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新媒体时代,高校育人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挑战性。在媒介传播手段多元化、信息复杂化、学生自主学习途径便捷化的时代,课程设置以及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是一种必然。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开设媒介教育课程

当前,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度信息化、资源密集化的群体,在接触媒介、宣传媒介方面拥有诸多便利条件。而新媒体在引导学生的德育观,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社会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利用媒介的目的、对媒介知识的判断、对网络媒介的选择等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媒介素养结构也存在明显缺陷。如何正确引导他们的媒介认知,提高媒介素养水平,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他们在“网络传媒和传统媒体交错的新媒体环境已经成为定局,学校要想使大学生在这样复杂的媒体环境中充分获得传媒知识、发展个人应用各种媒介的能力,就必须将媒介素养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全校范围内的系统教育。”[1]从目前我国高校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来看,存在起步晚,地区差异大,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少等问题。在学校设置系统化的媒介素养课程,对全体学生进行媒介知识的通识性教育,引导学生的媒介知识认知和媒介批判能力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合媒介素养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网络热点,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媒介理念和媒介思维的渗透。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应从系统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价值评估能力出发,结合当地现有教育资源实际和学生专业方向,开展媒介素养的系统化教育,围绕媒介素养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我,提升媒介素养能力。

(二)拓展媒介教育阵地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媒介已经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利用网络学习、购物、交友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常态。在课堂集中教育以外,还应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高校在媒介素养课程设置方面还要考虑大学生的网络媒介使用习惯和现状,条件具备的地区,课堂教育的阵地可适当向网络自我教育转移。要“考虑到在虚拟社会中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2]。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应结合学生的网络使用能力,适当引导,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和甄别有用价值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的教育除了课堂,更多的还在于实践。高校应积极开拓各类实践平台,整合校园媒介资源,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积极探索与当地电视台、新闻传播中心、日报等机构通力合作的有效模式,最大水平地挖掘社会媒介资源为学生所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媒介实践平台。各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活动以及媒介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中,激发大学生媒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如辩论赛活动中可设置有关媒介知识的辩题,举办微视频大赛,暑期社会实践中设立相关主题等。同时,各高校还应该结合所在城市媒体资源实际和本校专业设置实际,充分发挥新闻传媒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引导一批喜爱新媒体的学生,在校园媒体实际运营中,为他们提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机会和条件,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走近新媒体、认识新媒体,了解媒介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校园媒体实践提升媒介素养。

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师资是关键。强调,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是校园主流文化传播的营造者和监管者,也是利用新媒体传播思政信息的急先锋。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受到重大冲击,这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党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媒介素养师资队伍,还将关系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

(一)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理解新党章和报告精神,以意识形态工作为重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科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引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外,还要学习相关的传播学知识和新媒体技术和知识,“借助新媒体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传播理念,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提高正确辨别信息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成为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3]2018年4月,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在学生活动开展、党员发展、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牢牢把握党的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引导学生正确传播和使用信息,提高网络道德素养。”高校教师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守意识形态理论阵地,引导学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媒介素养参与的道德水平。

(二)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媒介理论学习

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学习传播学和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意识到媒介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影响,揭示新媒体的工作机制和传播特点,提高对网络媒介信息的敏感度和辨识批判能力”。[4]牢牢掌握网络传播主导权,严守理论阵地,遵守媒介使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责任和道德自律,提升个人网络道德修养,以实际行动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媒介自我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切实履行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的主体力量,应增强自我综合素养,掌握学习多种必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自觉抵御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蚀。

三、发挥校园媒体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网络校园、智慧校园的大力推进和建设,校园媒体呈现多样化、智能化的趋势。校园学报、新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网站、海报、横幅等校园媒体承担了宣传介绍校园文化、满足师生需求、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使命,课堂教育的补充,也是校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媒体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校园媒体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媒介实践以及节目制作、新闻编写、媒体应用等活动,为学生创造直观感受媒介的条件,激发他们认识和研究媒体的兴趣,增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效。

(一)选拔高素养的校园媒体学生队伍

校园媒体的受众主体和实践主体是大学生,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媒介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校园媒体的受欢迎度。大学生校园媒体参与者更能贴合实际,洞悉大学生的媒介需求,建立有效信息的采集和传播渠道,增强上下沟通的能力。校园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信息的筛选者。高校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拔培养一支从事校园媒体管理和运作的高水平学生队伍,构建高效的校园媒体运作机制。在具体媒体操作中应紧密围绕学校主要工作,取长补短,优化资源配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宣传效果。

(二)发挥校园媒体的导向作用

与一般的社会媒体相比校园媒体具有互动性、贴近性的特点,其实践性和体验性在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促进大学生的媒介认知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校园媒体在人员操作、新闻内容传播等方面都反映着大学生的媒介认知水平。文化的多元和信息的泛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校园媒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媒体学生办的理念,给学生以充分的发挥空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高雅文化传播、正能量传递、有效信息传播方面的作用,过滤不良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弘扬高雅文化,引导他们自觉抵制低俗文化。校园媒体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阵地,要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教育认知作用,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媒体,发挥他们在新闻采集,新闻热点探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对校园文化的热爱。弘扬主旋律,引导学生学会自动过滤和筛选信息,构建校园品牌文化,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塑造人文精神。

四、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应充分了解媒介素养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媒介运用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加强大学生媒介道德教育

增强大学生媒介信息、媒介知识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当今社会,网络、手机等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学生学习交友的第二阵地。在网络监管和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网络暴力、网络谎言、网络诈骗等现象层出不穷。对高校而言,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还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有的大学生沉溺游戏而不可自拔;有的大学生陷入网络贷款而不能完成学业;还有的学生过度依赖网络而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甚至还有的大学生因缺乏媒介批判能力盲目加入网络暴力,性格扭曲。高校教育中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媒介使用的现状,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修养意识和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积极传播的理念

传播理念和传播技巧的创新,提升大学生媒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嗅觉敏锐性,是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必然。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大学生作为好奇心和学习模仿能力都很强的特殊群体,网络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但同时由于媒介素养的匮乏,也面临着信息言论不当和传播失当的不足。因此,大学生既要提高主动学习媒介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开阔视野,同时还要提高信息鉴别的警惕性和敏锐性,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获取和传播相关内容,自觉维护网络环境。高校要不断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媒介实践平台。大学生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技术,丰富自我知识体系,加强自我教育。高校教育中应增强互动性和批判性,引导学生参加媒介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传播意识,增强信息互动,提升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交融。

五、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体系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2016年12月9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强化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针对新媒体时代学生信息获取的渠道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要革新传统的说教模式,转换教学思路,从满足和适当引导学生的目的出发,通过分析大学生所关注的新媒体中的热点问题,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探究他们的心理需求,提升媒介素养。同时,要借助具体的新媒体热点事件,强化大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发挥新媒体技术便捷、信息含量大、案例鲜活的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入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共享最大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和自我教育水平。

(二)发挥媒介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高度关联性。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高素养的受众,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离不开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重视教育过程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化虚为实,增强实践性,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适当增加网络课程,挖掘学生主动学习、抵制不良信息的潜力。要转变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范式,用贴近学生实际的媒体语言传播思政知识,转换话语方式,“以一种亦师亦友的平等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站在学生的角度引领其思想的发展。”[5]各高校要严格按照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6]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增加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网络教育内容,建立务实高效的立体交叉网络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媒介素养意识。

结语

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媒体、家庭、教师和大学生群体的合力。要努力探索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机制,构建社会参与平台,引入社会媒介,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平台,建立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才能适应对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婧.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5(6):291.

[2]孙光磊.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构建[J].艺术科技,2015(10):64.

作者:李金娥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