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综述

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综述

本文作者:刘庆、郭瑾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国际品牌观察杂志社

一、媒介素养的概念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素养,泛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媒介素养即是接触媒介时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包括识别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个概念缘起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的界定,即媒介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①具体而言,媒介素养是指“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②对大众传媒的充分认识、有效利用、引导和控制,就是要具有对纷繁复杂的媒介形式与媒介内容的选择、辨别和驾驭能力,即我们所说的传媒素养能力。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早在1992年就提出,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可见,西方对媒介素养的重视和研究是在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快速发展起来后才兴起的。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首先提出的,随后媒介素养教育相继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逐渐兴起。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情况相比,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我国学者较早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是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她在1997年就发表了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这是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在此后的11年时间里,全国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新闻院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2004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了媒介素养小组并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对于推动我国媒介素养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相对迟缓。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综述

纵观近年来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大致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以在校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从宏观视野审视大学生群体触网的整体概貌,总结大学生上网行为的规律。最早关注此领域的调查是中国新闻网于2005年2月8日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该调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同完成,调查对象分布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应用网络的能力越来越强,66.3%的学生在学校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4小时,其中一半时间被花费在与学习无关的网络活动上,在校园网上最受欢迎的并非学习资源,而是BBS(80.5%)、检索各种学习资料(49.0%),收发电子邮件(48.7%),看新闻(46.5%),社会交际活动(36.4%)和娱乐活动(33.1%)”。③此类调查较为普遍,研究者只对大学生上网行为做宏观分析。调研结果多为大学生群体总体素养较好,能够较理性识别网络信息真伪,判断网络舆论导向,具有一定的政治立场。但少数学生也表现出令人担忧的倾向,从众、趋同的非理性行为,极易被煽动性强的舆论信息蛊惑而被利诱。

第二,以某所高校为调查对象,从微观视野审视大学生群体接触某类网络信息的情况以及接触心理。如2007年5月5日南京市玄武区一项针对南京587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9%的大学生沉湎于网络而荒废学业。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46%的大学生曾浏览过色情网站,其中36%的大学生主动寻找过色情网站,57%的大学生在网络上抄袭过论文,13%的学生承认上网使自己更虚伪”。④又如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于2009年开展了以“大学生博客使用与媒介素养研究”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浙江某高校在校本科生,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大学生网络消费度和博客接触度都极高,大学生拥有博客的比例占51%,但缺乏恒定性和目的性。49%的学生没有固定的浏览目标。其次,博客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但缺乏主动思考。调查结果显示:‘评论社会热点或社会现象’的博客在大学生书写博客类型中只排在第七位。大学生博客使用多关注私人领域,对公共事务关注度不高”。⑤此类调查结果较之第一类,研究对象更为具体,研究程度更深,调查对象范围更小。从此类调查反映出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在关注网络信息时由于缺乏理性引导,对负面信息不能较好地控制,容易产生失控行为,媒介素养较低,需要理性引导和规范训练。

第三,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选择个案作为调查对象,深入了解大学生触网的动态和动机。如以高校校园论坛为调查个案,研究大学生触网的行为,“在苏州大学论坛上发现,10个热门话题中感情话题竟然占到了6个。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论坛当天发帖量最大的版块是情感空间,55个帖子,而校园文学是2个帖子。在兰州大学论坛10个热门话题中,没有一个话题是有关学习或学术交流的。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接近一半的学校论坛上出现了征男、女朋友的帖子”。⑥此类调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正处于旺盛的青春期,对爱情的憧憬和热情正处于最炽热的阶段。因此,大学生关注情感话题本属正常,只是校园论坛的建立初衷是沟通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使之更便捷和舒适。但现在已完全变味,仅仅具有情感维系功能了。可见,大学生不能合理地调适情感与学习的冲突,在网络接触中存在媒介选择偏好,过度关注情感话题。

第四,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选择个案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大学生接触网络中某类信息的动机并进行概括。如2010年对山东某高校大学生接触QQ空间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QQ空间信息的关注内容依次是新闻(65.3%)、娱乐(56.5%)、读书(32.3%)、时尚(23.4%)。而对其他方面如体育、科技、汽车的关注较少。对QQ空间信息的或传播方面,大学生转发、分享他人日志首先考虑的是能否满足生活学习需要(77.0%);其次为思想深刻、视角独特(73.0%);日志内容新奇有趣(61.1%);而日志、文字和图片赏心悦目所占比例相对较低(31.7%);少部分人是跟随别人转载(6.4%)”。⑦说明大学生对于QQ日志更重要的在使用层面上,具有一定的批评意识和批评能力。但是也有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大学生缺少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仅四成多学生能够谨慎选择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而女生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远超男生。在回答‘是否能够谨慎选择网络中的色情、血腥、哄骗、反动和恐怖等不良内容’这一问题时,选择‘从不能’的占8.8%;‘很少能’的占16.6%;‘有时能’的占18.4%;‘经常能’的占47.7%;‘说不好’的占8.6%”。⑧

三、构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纵观我国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成果,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大学生群体总体而言是理性的,并具有一定的信息辨识能力和批判思维,但少数大学生不仅无法辨识网络信息真伪,而且极易受不良信息的毒害,甚至存在成为不法分子利用工具的危险。处于中间层的学生不太关注公共事务,只关注个人情感问题。这是令媒介教育者担忧的问题。大学生肩负着兴国安邦的重要历史使命,他们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因此,他们受网络负面影响的危险必须引起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笔者不避浅陋,尝试从三个方面探索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路径:

1.树立媒介素养教育终身制理念,对全民实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只有让大学生树立媒介素养教育终身制的理念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笔者主张对全民实行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在学校内部,还可拓展至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每个上网的人都应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工作后,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应不断接受媒介素养教育。对于每个在校大学生而言,可能他们觉得自己的媒介素养非常完备了,不需要再进行基本的技能培训和信息识别能力培训。而事实上,信息的更新速度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和比拟的。信息时代的飞速运转必须让全民树立终身接受媒介素养培训的意识,深刻认识媒介技术带来的利与弊,辨识网络信息的真与伪、善与恶,只有让人人都树立了这种思想,并且从学校教育、社会再教育等各个领域都重视和关注此问题,才能从源头上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当然,这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业,这是关于信息时代如何获取制高点,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和核心。只有相关职能部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贯彻全民教育的行动;而每个大学生、每个公民只有意识到此问题的利害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

2.提升培训教师的能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提升培训教师的能力才能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大多是经过良好的新闻传播教育,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媒介素养,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除了针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外,还要在其他专业大学生当中普及通识教育。应向学生详细地讲解各种大众媒介的演变历程、信息内容的生产流程,以及用控制论、系统论观点让学生明白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与政治、经济、体制、文化等各个社会系统密不可分。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学习、了解并掌握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运作,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新闻和网络舆论,不会轻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就需要相关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传播主体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素养。

3.利用学校、网络、地方媒体的资源优势

笔者主张对大学生以及全民实行终身制教育,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媒介素养的相关课程教育,还可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如“校园网、广播站、校报、校内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为大学生提供媒体制作的机会,让他们把学到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熟悉媒体运作的各项流程,进而培养他们用批判态度对待网络时代各种资讯的能力”。⑨离开学校后可从网络中通过远程教育获得媒介素养教育的技能培训,社会青年也可通过远程收获媒介素养知识,提升辨识信息真伪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与地方新闻媒体加强联系,把从业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请进校园,通过举办讲座和聘请客座教授等方式,加深大学生对媒介的感性认识,并鼓励大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增加媒体实践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