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煤炭经济环境保护分析

煤炭经济环境保护分析

1引言

淮南矿区位于安徽中北部,矿区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倾斜宽约30公里,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煤炭储量丰富,总储量占安徽省的74%,华东地区的5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咨询研究中心的专家认定,淮南矿区煤炭资源是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资源最好,也是最大的、唯一的煤炭资源,是一块难得的整装煤田,建设亿吨级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基地,比较优势明显。2004年,煤炭产量2982吨,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实现利润8000万元,上缴税费10.7亿元。煤炭开采在本市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在矿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并存;经济结构单一;经济极化现象突出;产业结构不完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不高;造成许多“矿城”、“矿区”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本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煤炭开采带来的影响

2.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与国外煤炭工业和国内加工制造行业相比,中国煤炭工业形成了有特色的生态环境问题。其特点是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并存,造成煤矸石、废水、废气和塌陷区“三废一沉”等环境问题;以资源消耗和生态损害为主,消耗大量的土地、水和环境旅游资源。煤炭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引起了桂和荣等专家的关注,大量矿井水排放造成地下水资源流失,致使许多矿区矿业、工农业及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紧缺。煤炭开采地面沉陷损害了土地资源,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煤矿固体废物堆积占地,部分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工业废水、煤矸石等对环境的污染也较为严重。

2.2对经济的影响

煤炭作为本地区煤电化三大支柱产业的龙头,2004年,煤炭产量2982吨,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实现利润8000万元,上缴税费10.7亿元,在岗职工人均收入2.6万元。2005年目标是,总产3260万吨,利润1亿元,在岗职工人均收入3.7万元。煤炭开采的繁荣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淮南地区的积极发展功不可抹。但是,这种过重依靠煤炭的格局造成了淮南市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极化现象突出,体现为“二个单一”,主要表现为“二个单一”,即产业结构单一和经济成份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体现在煤炭及其初级加工业在全市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经济成份单一,具体表现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在各种经济成份中占据绝对优势。过多的依靠煤炭产业的经济结构,形成了本市经济随着国际煤炭市场的波动而大幅度震荡,不利于经济稳定。当前煤炭能源市场过热,行业收入差别过大,过多吸引了本地区的资金、人才和其它资源,对其它非相关产业和弱势产业形成较大冲击。短时间过多的资金收入出现资本寻租。在短时间煤炭市场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一时难以适应,资金过多集中在少数几个“短平快”行业,特别是房地产行业,房价上涨过快,带动物价上涨,出现经济过热的趋势。行业的极化还拉大贫富差距,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208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4元,淮南矿业集团在岗职工人均收入3.7万元。造成淮南市行业收入差别上的天堑,行业收入差别的过大可能直接冲击其它行业的发展,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2.3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淮南市经济明显存在“两多一少”的结构特点,即以煤炭为主体的采掘业和以电力、化工为主体的初级加工多,而其它深加工产品少。在淮南市,以煤炭及其初级加工为主体的煤、电、化等基本部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未能有效地波及关联行业的发展。主要行业的规模发展较快,但门类与层次较少。与此同时,城市的其它行业和辅助行业发展不够。这种单一的行业结构,存在着以下二个方面的缺陷:第一,矿产品加工深度不够,资源利用面窄;第二,社会经济环境较差;第三,科技结构、人才结构单一。从而对城市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结构性障碍。根据淮南市统计局的数字,淮南市的煤、电、化产业的产值在乡及乡以上全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从1993年的30.6%增加到1997年的37.3%,这反映了非煤、电、化产业发展缓慢的状况。煤炭开采是以消耗土地和水等资源为代价的。这些资源的消耗显著的影响了本地区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淮南市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的99874.2hm2减少到2003年的96892hm2,11年累计减少量2855.2hm2。

2.4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煤炭开采的迅速扩张,随矿建城,城市规模也随之扩大,但同时,城市建设并没有相应的跟上,形成了百里煤城,城乡交错。城镇分散、布局失调、城市功能弱化。这种格局给市容、生活、交通和治安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过快的煤炭发展影响了本地区的生活质量。张桂芳对淮南矿业集团职业病防治院1998年至2002年间所收治的煤工尘肺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与分析后发现,煤工尘肺真菌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合并真菌感染的死亡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矿区的环境不仅形成了尘肺、关节疾病多种职业病,危害职工的健康,矿区的环境污染也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淮南采煤沉陷区范围大,约有1.7万余户、12.8万百姓生活在沉陷区内。

3对策

3.1做好长远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矿产资源的储藏量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因矿产资源枯竭而衰亡或转型,是矿业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矿业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焦作市是以众多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典型煤矿城市。但是,近年来,焦作矿区步入大规模衰减阶段,陆续关闭了位于城区的王封矿等多个矿区,其它开采区也面临资源枯竭,濒临关闭。矿业城市大都要经历“起步-成长-成熟-衰退或转型振兴”四个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如果非矿业经济发育不充分或停滞不前,受资源可耗竭性的制约,矿业城市会随着矿业经济的衰竭而走向衰亡;相反,如果非矿业经济在资源枯竭前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支撑矿业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则会出现矿竭城荣。

3.2保护环境,走生态发展道路

矿业城市必须坚决摒弃“先开发后治理”或者是“严格环境限制下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而应走一条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协调发展道路。这就需要矿业城市不断加快资源型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步伐,构建清洁型产业结构体系和绿色产业结构体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环保产业,使原来以黑色的重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逐渐向绿色生态的、轻重比例协调的国民经济体系转变,由“黑色生存经济”向“绿色生态经济”转变,由资源主导向科技主导转变,由“地下”向“地上”转变,由开发矿山向开发旅游转变,由加工矿产资源向加工农副产品转变,由黑色主宰向绿色主题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和生态化,突出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特色化。

3.3注重科技,走科技兴市道路

煤炭型经济特点关键是科技发展。我国煤炭业“十一五”战略任务第一项是在保证安全清洁生产的前提下,煤炭产量到2010年翻一番;要求开发总量与环境总量基本平衡。到2010年,SO2不超过1200万m3。第二项任务是生产清洁煤炭23亿吨,加强煤炭绿色产业建设,加大综合加工利用力度,如矸石利用率超过50%,这些任务离不开科学技术。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科技。1990年8月,淮南市提出了“科技兴市”的决定,1993年2月,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城市,1995年9月又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但是形式并不乐观。目前在全市68家国有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只有9家,仅占13.2%,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GDP的1.09%.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值的1.72%。

3.4优势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在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纵向发展和技术改造,扩展原有产业链,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从而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原有的产业优势转化为矿业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优势。在煤、电、化三大支柱产业继续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求有技术优势、市场前景的新技术、新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3.5国有和民营、外资相结合

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促进未来城市顺利转型,民营资本本身具有资本小、转型快、外资资本掌握较高的技术的优势。合理地利用这些优势,协调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优化产权结构,双轨并行,大力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并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一方面要从政策、法律法规方面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国外和国内其它地区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租赁、参股等多种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开发利用的多元化和灵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