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1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1.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认识

始于1972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到现在已经发展了近半个世纪。在这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始终存在,虽然早已有各种声音警示我们重视环境保护,从1981年美国布朗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出版,到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再到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分量越来越重的报告和文件都向世界展示人类对环境的担忧和环境保护的任重道远。从最初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延伸,也展示了人们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推动的广度。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后,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话题就一直处于热议中,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同时也将导致地球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一些不可逆的生态环境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发出警示,避免环境危机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均衡发展。意识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后,如何测度和评价可持续发展并指导实践中的可持续发展就迫在眉睫。各类测度指标应运而生,所有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中都把生态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所属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提出了高度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模型,解释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同时选取了25个表征着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的指标,构成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除了国际的各种组织提出相关测度指标外,各国也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发展的指标体系。2017年12月19日,中国首次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研究对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等指标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CSDIS)。

1.2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难关

人类追求经济发展,推动贸易全球化的结果是财富的不断增长,是贪婪和赚取的不断满足,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之久,影响深度之大都是生态环境向人类发出的警示。生态环境的外部性使得各国都不可能独自面对生态环境,只有大家共同行动起来,才可能给我们和子孙后代留有一片蓝天。虽然各国都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进行环境改善,但是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问题发生了区域性的变化,生态环境的恶化通过国际贸易更多的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这种区域化的调整并不能改变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延缓了发达国家环境恶化的脚步,但是发展中国家就要首当其冲的承担环境的“回馈”。

1.3生态环境发展的战略思考

20世纪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只要我们放眼未来,则经济问题就绝不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的问题。”但是,当今世界面临着如何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因此,只有摆正经济发展及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凯恩斯的愿望才能真正实现。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效处理以下问题:首先,我们要理清生态环境中的国家、市场与社会状况的关系问题,要充分做到各司其职。国家机器要避免环境监管过程错位和缺位问题;市场运作中要防止利益诱导下实际环境保护被利益架空问题;社会全方位参与环境管理中心的责任不清,参与渠道不畅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时要充分协调国家、市场和社会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做到环境保护中“不缺、不漏、不扭曲”。其次,要充分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是长期的战略部署,要让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保持稳定而持续增长的注意力。要在制度方面设立长久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确保制度不因部门领导人的变更而变化;同时需要加强地方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建设,完善局域范围的环境立法。最后,我们要具体落实优化空间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建设要先解决空间开发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根源问题,因此需要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同时我们要放弃沉重的发展包袱,调整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2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问题分析

2.1可持续的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满足后展的需要。国际贸易作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经济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它的实现要求国际贸易与社会效益、经济环境等密切相关,并相互间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传统能源密集使用生产的商品在国际贸易的比例下降,新能源成为国际贸易追逐的方向,抢占新能源市场是国际贸易关注的重点;国际贸易的地区格局也发生变化,技术壁垒引导下的国际贸易促使贸易向发达的技术强国集中,由此还会引发贸易参与国之间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对比变化,并促使贸易规则发生相应变化。

2.2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2.2.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要素存量不均衡

经济全球化通过带动商品的跨国流动替代要素的跨国流动,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向世界提供附加价值较低的要素密集生产的产品,发展中国家以高消耗要素为代价融入国际贸易,短期带动经济增长,长此以往,要素的稀缺性更加突出,尤其是不可再生得自然资源。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以及不同国家之间资源存量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资源的消耗速度。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缓解本国资源压力,采取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进口资源,从而实现保护本国资源的目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的过分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2.2.2全球技术引领的创新资源的集聚加剧资源的不均衡

十年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各国为了自保都不同程度进行贸易干预,海外投资减少,国际市场需求放缓,这些都引发人们对贸易增长的担忧,传统的比较优势的影响力日渐下降,在这一背景下,创新资源成为贸易和经济关注的焦点,基于资源创新的科技研发投入也在大幅提高。作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欧盟和美国及日本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014年的数据表明创新已经成为全球潮流,但是全球创新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发达国家凭借在创新投入中的雄厚资金以及良好的创新产出加之极高的产出回报继续引领世界创新浪潮。发展中国家近几年也加强了创新投入,但是在科技影响力方面明显弱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产期在技术领域内以来技术转移,在商品生产周期中处于模仿国地位,这种技术创新的历史和现实都让我们不可回避的意识到,在创新竞争中,发展中国家竞争劣势日渐突出,尤其是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鸿沟”愈发明显。由“技术鸿沟”所引发的新能源产品也表现出高度的集聚,异军突起的新能源贸易也主要掌控在发达国家。

2.3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鉴于经济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为经济发展的支出之一,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一国对其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传统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是经济量化发展的表现,在中国经济从“重量”向“重质”发展的转变中,生产结构调整首当其冲,原本廉价要素的高投入使用的商品出口结构也要予以改变,积极推进新型资源建设,减少不可再生资源需求。坚持可持续贸易发展的战略,要求重新审视和处理各个利益主体的冲突,将国内生产和国外需求有效结合,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统一的把握。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我们要重视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营销和绿色物流。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还应重视绿色的营销理念和推进绿色物流发展。外贸企业营销决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这是绿色营销首要的考虑。基于绿色生产及营销的考量,外贸企业需积极生产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绿色产品,采用先进技术改良生产,利用先进的生产理念提升管理效率,通过生产和管理的改革,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样企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降低成本;在绿色物流方面,企业也要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大数据的支持,优化物流布局和规划,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注重对运输车辆的养护,使用清洁燃料,仓库选址要合理,有利于节约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仓储布局要科学,使仓库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仓储面积利用的最大化,减少仓储成本。通过贸易的生产结构优化,配以绿色营销和管理,借助绿色物流的推动,实现贸易全流程管理的绿色观念。推动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也助推生态环境的优化。

3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分析

自2018年1月中国正式实施禁止“洋垃圾”进口以来,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也相继对“洋垃圾”宣战。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促使人们重新看待国际贸易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如何促使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良性协调发展,这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3.1可持续发展下,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1.1国际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助推环境保护的实施

国际贸易促使贸易各国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精细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国际间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达到产出增加,经济增的目的。同时有效利用国际需求,促使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推动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促使本国产业结构技术升级,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助推本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根据Urossman的实证研究,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污染水平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因此当经济增长,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时,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欲加强烈,一方面,人们会在消费领域内选择绿色产品,这种绿色消费的理念降低了消费品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人们选择“用脚投票”的行为在带动优势资源集中的同时也促使各地政府强化对环境的保护。贸易中的原产地要求具有向进口国消费者提供物品原产地的准确信息,给予生产国的生产者提供市场差别化的同时,也在一定领域内促使人们对国际贸易商品的生产环境标准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在选择生产时就要把环境因素纳入考虑范围,环境成本也就成为生产成本不可忽视的构成。

3.1.2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不仅为贸易生产提供优质的生产基地,确保生产的商品迎合全球消费者绿色要求;优质的环境资源直接参与贸易,另一部分的环境资源可以通过人类劳动对环境资源的改造转化而适应贸易需求,这部分是发展中国国家参与贸易的主要构成。例如一些生态环境较好的国家利用原产地的影响力而拓展国际贸易,新西兰的奶源就是典型的例证。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吸引消费者的跨境消费,而且在产品出口方面也占有一定的优势,从而促使贸易得到健康发展。

3.2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困境分析

3.2.1外溢性的生态环境会使贸易的全球“搭便车”行为扩张

当一项经济行为主体在实施自己的行为时对外部其他主体产生成本或收益的不对等问题时就产生了外部性。而生态环境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容易导致其成本和收益的外部性,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迁徙主要表现为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这种产业的战略转移短期内可以带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这种经济发展的代价却是落后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随着国际贸易的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国际间流动会使一些“携带”的污染源也随着由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贸易中这种主观或客观携带的污染源却由于技术、政策等因素而不能得到市场有效的监管,从而不能在源头防止生态环境的跨国界污染行为,正是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以及人们的短视现象,所以在国际贸易中,一国难以主动在贸易中强制约束生态环境的跨国界影响。

3.2.2追求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导致生态环境的极端变化严重阻碍贸易的正常进行

发展中国家为了达到快速经济增长的要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粗放型经济和贸易增长,经济总量在增长的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埋下重大隐患,而且这种环境的隐患没有被有效重视就会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环境恶化的极端影响,例如稀有物种的绝迹,不毛之地的增加和厄尔尼诺现象的频发等。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如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将会使之受到不可逆的影响,而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将使人类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家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和贸易中如果没有有效的保护环境的制度和政策,将使原本“虚弱”的生态环境遭受更为严重的破坏,而生态环境的这种恶化会使资源稀缺性更为突出,也会受到各种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贸易条件恶化。

4结论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一国生态环境可能会得到改善或者更加恶化。虽然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之间不是完全对立关系,但是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却会诱发国际贸易主体的“自利性”行为产生。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各国之间要坚强合作,要让全世界的每个人从内心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与我们休息相关的地球生态环境不仅给我们带来自然资源,同时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源泉,因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和后代都要始终重视的战略议题。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产生的各种关于环境治理的理论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结论,实际中,各国在指定贸易政策时都是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难以兼顾其他国家甚至更大范围。因此难以实现有效合作,以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作为生态环境的“重灾区”发展中国家就更需要指定保护本国生态环境的贸易标准和贸易政策,以实现对外贸易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作者:王华玲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经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