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信息化下的现代农业建设

信息化下的现代农业建设

1农村信息化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1.1创新了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方式,保证了信息快速、有效地走进农民家中。

宽带入户,网络致富,提高了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农民找到了“商机”,尝到了甜头,同时也激发了广大农民上网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这种培训既克服了集中培训方式中存在的众口难调、难以重复、效果欠佳的缺点,又解决了科技下乡中存在时间短、次数少、覆盖面小等问题。农民想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市场前景如何,想学什么,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学习、了解;行政部门想推广什么、培训什么、传播什么,方便快捷。现代远程培训为农民提供了有技术可找、有技术可用、有问题可问的一个技术信息平台。

1.2促进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推广,增加了农民收入。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汇集各类农业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各种信息 ,具体指导良种选育、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综合栽培技术等。通过互联网,农民不出家门便可得到专家指导,增加生产效益,真正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加快了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四是缩小了城乡“信息鸿沟”,引导农民群众进入文化新生活。一直以来,农村被人们称为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要突破这“最后一公里”,环境是基础,环境不仅指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软环境的建设。硬环境就是设备配置、网络稳定和服务平台内容;软环境也就是培养农民了解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上网找信息的学习环境。晋城市的农业信息化使农民像城里人一样,在给农民带来技术信息转化增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真正缩小了城乡“信息鸿沟”,做到了信息城乡统筹发展进步。

2对进一步搞好农业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2.1真正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政府主要领导,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才能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实现“村容整洁”。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保持农村社会长治久安,是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和基层“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当作新时期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2.2充分发挥政府信息资源作用。

目前,各级政府上网工程搞的较多,但其信息资源收集与信息产品提供方式受计划经济影响很大,向上流动的统计信息主要是为“上面”服务的,信息质量与农业生产者的关系不大;向上流动的信息农民感兴趣的也不多,信息流与物资流的分离现象十分明显。因此,政府信息服务引导应当尽可能改变这种局面,提高信息的针对性、适用性。

2.3切实搞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农业信息化最集中的体现是信息的网络化。现在各地的农业网站很多,为各地信息迅速地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相当一部分的网站只注重表面宣传,局限于刊登或转载一些无关大碍的新闻和普通知识,而忽略了对农业发展作用最大的农业数据库资源的开发和充实,使农业网站难以真正发挥共享雄厚资源的优势。因此,各级农业网站,特别是市、县两级,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作用,下大力气将本地的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信息等内容建立地方个性化数据库,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四是注重农业信息人才培养。农业信息化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得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得现代化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各级都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县、乡、村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尽快在农业科技人员中普及农业信息化教育,并要抓好乡村科技人员的培训,至上而下地逐渐培养一支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农业信息队伍。同时,要加大对农民信息知识、信息技术的普及,提高全民信息意识,扩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量。在一些地区还需要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为推动农业信息化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五是搞好基层农业信息站点建设。从晋城市建设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点的实践来看,农业信息的使用最终要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村,落实到农户。因此,在统筹考虑农业信息化建设时,要把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点作为重点,根据农村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站点配置方案。乡镇农业信息站要严格按照“五个一”标准建设,行政村、农业企业、种养大户信息服务点也要规范管理,真正使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发挥应有作用。通过农业信息服务站点的建设,实施“农业信息落地入户工程”,延伸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把信息送到最需要的广大农民手中,使农业信息这一潜在的生产力,真正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全面推动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刁书中 单位:山西省晋城市农业委员会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