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媒介融合下的农业影视创作分析

媒介融合下的农业影视创作分析

所谓“农业影视”既是一种影视创作体裁,也是一种以“农业题材”为基础的文化产品。从我国影视艺术发展历程来看,农业影视在农业发展的早期就已经存在了,农村社会不仅是影视创作汲取养分的土壤,也是影视作品传播的主要空间。而农业影视在推广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宣传“三农”政策、传承与弘扬乡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现状,农业影视落寞的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变迁,这其中既包括新兴城市文明“后来居上”的繁荣,也包含传统乡土文明在科技、经济、教育等推动力下的自我湮灭。因此原生态的农业影视创作之路已经行不通了,特别是在媒介融合态势之下,农业影视创作面向的受众群体更加多元、价值取向更加复杂、评判标准更加个性,要恢复农业影视文化生态的繁荣景象,就需要积极展开农业影视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农业影视创作与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一书由逄格伟、李艳英、丁宁、田秀玲共同著作,全书回顾了我国农业影视发展历程、客观评价了农业影视的社会作用与价值、总结了农业影视种类与特征,并基于媒介融合态势论述了农业影视创作新语境、新危机与新任务。总览全书,具有三个显著特色。

一、具有强烈发展意识,构建媒介融合态势下的农业影视创作的新语境

《农业影视创作与传播》全书包含九个章节(不含绪论),在绪论及前四章内容中,通过对农业影视“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地位与作用”及“种类与特点”等方面研究,为读者梳理出农业影视创作及传播的时空脉络。时空是具象的存在,随着时空不断轮换,农业影视创作的语境也在不断更迭。作者把时空作为研究脉络,分析不同时空下农业影视的创作主体、受众人群、主题内容、传播介质等的异同和发展,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时空农业影视具有的鲜明时代特色。在当前“融媒体语境”下,农业电影与农业电视呈现出高度聚合、相互渗透、一体呈现等特色。作者把研究视角从选题到包装、从制作到发行、从投资到管理等延伸至各个环节,综合分析这种“新语境”之下农业影视(如农业电视频道、农业题材电影等)创作的影响因素,总结出农业影视创作“受众为中心”的规律,并且把内容生产划分为娱乐类、信息服务类等,从细处着手,构建出一个合理的体系。不同于电影观赏的“专门性”与电视欣赏的“随意性”,新媒体平台欣赏介于两者之间,即媒介融合态势下人们需要更容易“快速切入”的欣赏语境。据此,作者结合媒介融合和农业影视创作的特征,提出农业影视创作应趋向于走“中庸路线”,这对于今后农业影视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构建媒介融合态势

下农业影视创作的新媒体生态媒介融合实现的前提是“新媒体技术”,作者在书中先后分析了主流媒体、社交化平台、视频app等对农业影视创作和传播的影响,认为这些媒介共同形成了一个“媒介融合机制”,进而构建了一个“新媒体生态”。在这种“新媒体生态”下,可以将传统的电视、电影内容融合一处,打造“一站式呈现”的传播模式。媒介融合态势下的农业影视创作,不仅要考虑目标受众的需要,还要顺应媒介融合的特征。作者在书中构建出的这种“新媒体生态”打破了目前农业影视创作中电影、电视内容仍然相互分离的僵局,在遵守“时空现实性”等共同创作原则的前提下,平衡了电影创作与电视创作的标准。同时,作者在书中构建的“新媒体生态”还让现代农业影视传播和创作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重新界定出了农业影视创作的“综合性”,这为后来者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提出媒介融合态势下的农业影视创作的新任务

本书高度肯定了农业影视创作价值,面对城市文明越发强势的所起到的文化引领作用,基于媒介融合态势创新农业影视创作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最大程度还原、保留、展现中国独特的乡土文化意境,体现出作者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从创新角度出发,媒介融合态势下的农业影视创作之路重构,需要以“新任务”为落脚点。本书对于“新任务”的界定遵循现实环境表征,作者指出“自媒体”泛滥的当下,造成农业影视创作的泛化,其中不乏一些精良作品,但也有很多糟粕。农业影视文化的“新任务”仍应以宣传三农为核心,不断提高自身的权威性、专业性、动态性,将与“三农”相关的科技、政策、文化等内容及时传播给社会公众,打造新媒体时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叙事范式。

作者:刘震 王伟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