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本科高校线上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

本科高校线上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为应对这种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利用网络学习优势,建设优质的线上学习资源供学生自学,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参与式教学活动,利用学习平台相关功能进行选人、上传作业、发帖讨论、投屏,提高课堂参与度及学习效果;通过线上方式组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实践活动,在参与、体验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学生中心;人文素养;线上教学

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往往通过产教融合的模式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构建行动导向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及专业核心课程是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但是,相对学术型高校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及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做法相对滞后。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职业替代”的现象。这就对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1]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中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可见,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毕业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会更加沉着冷静,懂得调整心态,利用所学综合知识、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发生改变。当前高校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课上学习,大多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师的授课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在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以鲜活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针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高校教师可利用电影、电视、影像、视频等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将知识内化为素养。线上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顺应时展需求切实可行的做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线上学习具有三点优势。[3]首先,线上学习教学资源丰富,选择多样化。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可以给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取相关线上学习资源。其次,线上学习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利用大数据平台,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跟踪反馈。最后,线上学习的教学手段多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利用多种学习平台的签到、选人、抢答、投屏、分组任务等功能,增强课堂互动效果。以笔者所授大学语文课程为例,本文将阐释利用“学习通”学习平台,在线上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笔者所教授的大学语文课程共32学时,为全院本科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本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打破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程以文学鉴赏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审美性的同时,突出其工具性,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程共设置了文学品读、口语交际、经典诵读、职场写作四个学习模块,将学生职场应具备的语文基本素养融入其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一、建设优质线上资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多平台云集,建设优质资源依据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理念,学生应在课前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课上通过参与、体验的方式,将知识内化,从而提高技能。要使学生能够借助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制作与知识点精准对应、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微课视频是关键。笔者所在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除了自行录制部分微课视频外,还通过任务分工,在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多平台上共享了优质教学资源。目前,教学团队已经建立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授课课件、学习视频、音频、习题库、案例集等。

(二)加强考核,跟踪学习效果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本门课程将在线学习环节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共占20分,学生利用超星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在线学习、互动。其中,签到占5%,访问数占5%,课堂互动占30%,课程视频占30%,讨论占10%,阅读占20%。教师通过“学习通”后台大数据,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未及时完成线上学习任务的学生及时进行反馈。这样的教学策略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主动查阅资料,观看线上学习资源,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效果。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参与式教学,提升综合素养

(一)签到选人抢答,增强课堂互动性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教师在选取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增加随机性。教师可利用“学习通”的选人、抢答等功能,随机选取学生回答问题,并制订评分细则,再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频次及质量对其进行相关奖惩,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二)录制演讲视频,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形成独特观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设置演讲环节。学生可讲解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学生的演讲内容要充实,能表达自己独到的想法,并有心得感悟,表达流利,最好做到脱稿演讲。学生在每次课前将录制好的演讲视频传至班级群内,由其他学生进行线上点评,教师课上进行总体点评。为了完成演讲任务,学生须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发言稿。这一过程可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学生讲解相关演讲话题,能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教师结合演讲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体悟,能够教育、感化学生,提升其人文素养。

(三)线上撰写应用文,提高文书写作能力公共课要服务学生所学专业,服务学生成长。因此,笔者教学团队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设置了“职场写作”模块,教授学生常用的职场文书。为了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师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结合实际,撰写新闻、求职信、总结等常用应用文,在规定时间内上传至学习通“作业模块”。教师可及时检查学生上交作业情况,对不符合写作要求的作业第一时间“打回重做”。上课前,教师对学生上交的作业进行分类、汇总,整理其写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作业,通过对比、纠错的方式教授应用文写法,并总结相关知识点;课下,学生结合上课所学知识,对课前写作的应用文进行修改,并再次上传至“学习通”,教师根据学生撰写文书的规范度、结构完整度及内容可行性进行点评打分。学生提升自身写作素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教师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多实践,在“做”中学习应用文基本常识,掌握应用文写作结构,慢慢形成应用文写作思维,从而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

(四)设置分组任务,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学习文学作品不应仅停留在作者介绍、背景介绍、篇章结构、字词句段分析等浅层方面。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布置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如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作品背后所渗透的文化思想解读、对典型人物进行评价、根据作品内容进行再创作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想法、设计方案、完成初稿、再次加工等环节,完成小组任务,最终在课堂上利用学习通的“投屏”功能进行作品展示。如在学习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作品时,教师可根据内容布置问题,并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自主进行线上学习。有的学生还可以结合北京故宫之旅的实际体验准备任务。汇报交流时,教师需要求每个小组随机抽取一位发言人进行发言。在小组交流之后,教师可以通过“PPT+讲解”的方式,对学生所交流的内容进行总结、深化,学生学以致用,并学会对身边的建筑从美的角度进行点评。最后,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及校园文化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益处,让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发现美、体悟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其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五)在线积累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一环。为了使学生能够阅读经典书籍,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可设置线上阅读任务督促学生进行阅读。笔者教学团队共设计了两类阅读任务。一是精细化阅读。教师要求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学期阅读一本经典书籍,将阅读内容写在笔记本上,每周提交一次,上传至学习通作业模块。阅读内容包括阅读书目、阅读页数、主要内容及心得感悟四方面。学生每周坚持阅读,能促使其慢慢形成阅读习惯。此项任务的设置,重点在精,不在多。学生可以一学期只读一本经典书籍,但只要能认真阅读、体悟经典,就是一种收获。如学生可以阅读《弟子规》,虽然篇幅很短,但通过精读,学生也能学习到有关孝悌、谨慎、诚信、仁爱之礼的知识,并在日常生活摒弃不规范的行为,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二是拓展阅读。教师要求学生开课学期利用学习通进行60分钟阅读时长的积累,并纳入平时成绩。此环节主要利用学习通平台资源进行电子阅读。教师根据每次课的学习内容,上传相关的电子资源,供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如讲授李清照的诗词作品,教师布置学生课下阅读相关电子资料,包括关于李清照生平经历方面的文章《金石录后序》、书籍《李清照词传》、诗词作品《李清照诗词文选注》。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有利于加深对课上所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学习作者虽经历国破、家亡、再嫁、财散,但仍能保持旷达心境、继续前行的精神品质。

三、组织线上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还要进行课外体认,不断实践。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三课堂,也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学习、才艺展示的重要平台。线上交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大大拓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渠道,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大学语文课程应鼓励学生多参加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利用学习通平台,组织丰富多彩的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观看网络资源,根据自己对展示内容的理解,自己创编剧本、布置舞台、选择服饰、演绎作品;学校可举办线上经典诵读大赛、读书汇报大赛、国学知识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并鼓励学生参加。此外,线上活动要与课程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网络比赛优势,扩大学生参与面。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比赛要求,自行录制相关比赛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学校根据大众投票及教师评选,评选出优秀作品。评选结束后,学生可在学习通平台对其他选手的作品进行点评,相互交流心得感悟。学生参加线上语文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体认、实践,能够品读经典,提高其对作品的理解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牛宇翔.理工类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9(10).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袁慧,柳叶.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林区教学,2020(3).

作者:于丽媛 郭磊 王倩 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