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书籍设计中的手工方式分析

书籍设计中的手工方式分析

摘要:在科技进步的今天,电子科技充斥着我们的视觉世界,市面上的书籍设计在新技术之下呈现缺乏情感调动的状态。随处可见的电子屏已渐渐使我们的手失去感触万物的敏锐性,炫目的时尚文化在渐渐销蚀手工的存在。运用手工方式的书籍设计令人重回温润亲切的情怀中,从传统手工技术上、不同质感的形态性、对材质的敏感性中让观者感受到书籍设计的艺术性表达。

关键词:书籍设计;手工方式;工艺性;形态性;敏锐性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世界经历了疾如旋踵的飞速发展。我们使用机器来提高生产效率并减轻人类劳力上的负担,计算机的发展还解放了设计师制图的双手,多种设计软件的层出不穷也在不断更新作品表现方式。在新科技风潮中,我们赞赏机器高效率、数字化的益处,似乎在渐渐忘却手工这一曾经贯穿于我们生活中的艺术。在这样一个科技兴旺发达的时代,将手工与机器生产推向对立的局面并不是这个时代的趋势,我们能否重温往日手工制作的岁月?丢掉手中的电子书,在纸页翕动的书籍中找到手工方式与设计之间新的共融。

一、书籍艺术与手工方式的历史联系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狭长的木头或竹子小片制做而成的,用毛笔在上面写字。这种书籍称为“竹简”或“木简”,编册多用麻绳、丝绳或皮条[1]。一本竹简的制作水平体现在这一道道工序中,映出浓浓的古朴意趣。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物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帛属于丝织品,受中国自殷周时期以来不断发展的丝织工艺的影响,帛书不仅是文人雅士间交流的文化媒介,也是中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标本。东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文字依附的材料渐渐成为纸张,书籍形式终于走向了多页面形式。唐代以来,雕版印刷术的兴起,书籍才逐渐由手抄改为木版雕刻印刷。雕版面的制作是木刻工艺与印章艺术综合发展的新型工艺,雕版工艺的出现使得文字实现快速的传播。此时的装帧艺术亦日益多样,先后出现了卷轴装、背包装、蝴蝶装、经折装、线装等装帧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书籍材质制作与整体制作中,与传统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工艺美术文化孕育出的书籍设计艺术带有手工艺隽永的情味,每一本书籍的出现都离不开数代工艺师的精心雕琢。

二、手工方式在现代书籍设计上的运用

信息时代资讯快速传播的性质使得设计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而变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区域文化共生相融,令设计创新富有生命力,种种形势下使得没有哪种设计风格能处在一统天下的霸主地位。国际上稳定而庞大的市场为个性化设计打开了大门,满足读者追求品质与个性的需求是当代设计师面临的设计问题。今天设计界的困惑正是没落已久的手工方式复兴的绝佳契机,手工方式是精致的,这份精致的形式表现需要工艺师注入时间与耐心才得以实现的,里面含有工艺师高超的匠艺与独特的创意。手工制品每一件都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可能是不同的形式创作,也有可能是在不同时间和制作状态下呈现的细微差别。这些细小的差别是一种不完美,但同时也代表着作品经过时间、空间、材质、情绪的不同打磨下呈现出的“有故事的物品”。机器可以生产出毫无瑕疵的完美产品,但这样的产品终归缺少“故事”,不具有人性化的气息。在书市中经常看见琳琅满目的书籍,但大多采用简单的印刷胶装,封面大多采用摄影图片、插图或简单的抽象图形等平面化表现。看到如此多花花绿绿,但形式表现与结构表现皆单一化的书籍,不免感叹今人虽拥有如此多喜人的科技成就,却没有给自己的“精神食粮”以更多关注。这样的情形也许是出版商考虑大批量生产的成本问题,也许是书籍设计师的努力还未见明显成效的缘故。在书籍这个领域真实体现了“科技与设计”分离的问题,人们没有更精美、优质的书籍可以选择,所以只能任由这些简单印刷品充斥书架。经由细心设计与含有手工方式的书籍会给读者传递出设计者的诚意,也能带给书籍设计师一些启迪、一些新的突破口。

(一)运用传统技术的工艺性千篇一律的简单化书籍设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打破这一单调的局面,需要开拓书籍设计新的表现领域。作为一个造物活动,设计需要呈现创新性与功能性特点,将手工方式运用于书籍设计并不是复原古代的书籍,而是将手工方式与现代机器生产相结合,设计出具有现代感的新手工艺书籍。这样的书籍具有立体感,可以从多个角度欣赏,有丰富的层次感与厚重感。中国的传统工艺涵盖多个领域,如刺绣、剪纸、陶瓷、漆器、编织等。不同领域有着各自独特的工艺技术方法,这些技术方法经由手工艺人世世代代的薪火相传,而且在传承过程中不断革新,是无形的文化遗产,也是手工艺品得以继续流传制作的精髓。手作书籍中,传统手工艺术的运用可以归纳为几点:拼贴、刺绣、折叠、木刻、裁剪、线装等。这些艺术手法并不独立地存在一种书籍中,而是共同构造书籍形态[2]。关于手工艺方法,刺绣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方法,它以线为基本元素,构成形态万千的图形,而且刺绣是一种表现于平面的手艺,非常符合书籍设计版面上的设计表达。以线为基础的视觉表现在现代书籍设计中例子非常多,朱赢椿的《不裁》封面上运用了两排红色缝线装饰,该书荣获“世界上最美的书”称号。有了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那么刺绣方法制作的文字和图形在书籍上的表现无疑是可取的,营造一种真实的观感和传统针线活的质朴,比起软件绘制的线型图案来得更真实、更加触动人心。将手工艺中的雕刻方法运用于书籍设计的有吕敬人的《朱熹榜书千字文》,封函模仿宋代木雕版,将朱熹的一千字反雕在桐木板上,在触摸凹凸不平的字版时令读者感受到雕版工艺的力度与笔画的厚重。厚重的木板像一座记载雕刻文化的纪念碑,记录下历史传承下的工艺味道。该封函以皮带串联,用如意木扣合,形如古代书籍函套,却只取两木板夹住,使封函内设计的三本书得以四个面的展示,是新颖而富有古意的书籍设计。

(二)扩宽表现质感的形态性一本书的内涵由书的文字来表现,而如何使文字内容披上视觉化的外衣是书籍设计师们的重点工作。结合书的内容加上合适的工艺以及材质表现将使书籍富有趣味性与指明性,面对新的时代特征,书籍能够重新回归手工,设计者进行创意的设计,让读者体会到手工元素所带来的美感,传统手工书籍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传递,更多的让读者参与其中,去品味书籍艺术给我们带来的阅读享受[3]。获得2014年“中国最美的书”荣誉的《乐舞敦煌》(如图1)是一本敦煌壁画中表达舞蹈音乐部分的临摹本,封面选用了廉价而富有质感的毛边纸,随机撕出不规则边缘,细碎的纸片装裱在一起形成丰富的肌理形态,断裂的纸张与敦煌壁画的残垣断壁质感相接近,从残卷效果中表现敦煌壁画的年代感。点染在封面上的污迹每本书上各不相同,带有制作者(如图2)手工的温度和全新的质感。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曾经说过:“纸张使得装帧设计师得以自由施展的天地,经设计家精心创意构成,将文字、图形、色彩、材料四要素有机地动作之后,将印制后的纸折叠成册,然后拿到手上阅读,这就是一本书的基本创意的完成。”[4]

(三)培养感知能力的敏锐性手工方式对于材质的把握与理解是真正循着所造之物的内涵而选取的,而手工重点在于手。手感触世间万物的敏锐性是慢慢积累的,这是心与手同时作用的结果。机器生产使得人类智慧的思维过程在制造阶段完全省略。现在的设计工作大多是在电子屏幕前完成,而手工艺则是在纸张上完成草图或者找寻合适的材料制造出小模型去制作。整个制作过程既是为以后成品的制作练习,也是在不断地试误,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够随意配合作品的特性与内涵,手工方式使得人们在不断选择和尝试中培养对材质的把控能力,开发感知能力,这就是手的力量——现代人如此熟悉缺不一定熟练的工具。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需要能够触发人们的感知体验能力,获得2019年“世界最美的书”荣誉奖称号的《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如图3)就极具人间烟火味,封面运用了老点心铺包装用的粗糙纸张,页面特意保留了毛边,不进行机器化的裁切。采取古老而民间的装订方式,页码设置奇特,材质与形态都透露着民间之味。黑白图形在粗陋纸张上印出了斑驳的质感,玫红纸张和灰蓝色(如图4)类似老行当运用的记账纸张,从多个角度带领读者重温那段逝去的岁月。书籍的页面随着读者的手触而掀动的,合适的材质选择可以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如果缺乏对材质特性的理解与把握,并将这种不足投射在设计中,这样的设计作品不一定是差的,但一定是不合适的。手工制品体现出制作痕迹的温情以及材料的质朴感,提高对感触材质的敏锐性,结合手工艺对于材质的理解,为书籍设计表现找到一条通往真实的生命体验的途径。

三、结语

手工是温暖的,富有人性的文化遗产,在于它是人们运用手的力量表现出具有温润质感的物品。现代设计缺少的就是一份能够勾起人们血液里文化印记的探求。书籍设计单调化表现不会是一个永久的状态,但打破这一僵局则需要书籍设计与手工方式的不断交流与努力。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如果能够找到手工方式对于现代设计可借鉴的地方,单调乏味的单一化设计将没有市场,必将被具有人情化气息的设计所替代。

参考文献:

[1]唐玮.从书籍装帧形式的历史演变看数字时代设计思维方式的转换[J].美术观察,2016(6):129-130.

[2]梁妍.后书店时代背景下手作书籍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3]吴悦.手工为本——论书籍设计中的工匠特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55-60.

[4]吕敬人.书纸的表现力[J].广告人,2002(2):101-103.

作者:陈彦霏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助教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