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艺术探讨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艺术探讨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佳作,很多学生读完以后说看不懂。假如单纯地分析课文结构、分析词语应用,学生仍旧对文章一知半解,那我们就可以通过审美教学,把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统一起来,通过抽象和形象去牢牢地去品读课文中的每一句话,特别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个经典句子,去体会其中所包含的韵律美、诗句美。引导学生进入一片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那么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展现在他们眼前只有一幅美丽的画面。那些枯燥的文字一个个都变成了画面,怎么能让学生不产生美感呢?怎么不让他们产生愉悦呢?

音乐是有旋律的语言,美术是有色彩的语言,文学是一门饱含情感的语言。在诗词鉴赏中有一道题专门鉴赏诗词歌赋中的关键“字”,要我们去领略其中所饱含的情趣,在上《唐宋诗词选讲》课中,我们就会常常根据诗词中的文字引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鉴赏“直”“圆”两字去欣赏边塞风光的美,就那么简单的两个字,整个塞外风光就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用一个“绿”字让我们去感受领略江南春色的美好,“吴哥荡漾,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眼”中的一个“惊”字描绘出江面动态美等等,由此可见美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要能能够有辨别和审美的能力,看山不是山,看谁不是水。如此才能跟随作者走进他们的作品去品评其中的动人之处。学生在课堂中即使面对中外优秀作品也无动于衷,就是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审美艺术,片面地追求所谓科学严谨、精确的教学模式,以此来达到成绩的提高。其实这样反倒是事倍功半,试想一位连课都不想听的学生,他如何能够提高成绩,我们只有让学生乐学、趣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然会让学生保持身心愉悦,假如动不动就呵斥学生,让他们神经高度紧张,每天胆战心惊的上课,时时处处保持警惕,连课都无法上好,何谈审美艺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课堂必然也是一个处处充满和谐的课堂,学生的情趣得到激发,思维得到调动,他们必然会主动地跟随着教师的引导而深入地去探讨和发掘文学艺术之美,去领略课文中的美学思想,了解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通过文字去和他们交流思想、感悟生活。沈从文的《读一本小书的同时也读一本大书》写的是作者小时候的一些童年趣事,里面充满童真的语言常常把学生逗得嗤嗤直笑。他们从文字中看见了自己的童年,联想到自己的童年也是那样的有趣,那样的生动,他们觉得整篇文章充满了乐趣,我们上课几乎不用怎么讲解,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我们不是单纯的审美,而是通过审美更好地进行教学,进行鉴赏,语文本身应该是一门美学课,如何去感受美,欣赏美,这就必须依靠我们老师自身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美好的心灵,要懂得艺术。因为只有懂得艺术的人,整个世界才是美的。

一个懂艺术的老师,必然会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审美的激情,要让学生保持“艺术的心态”,那么首先就要教师自身能够充满激情,而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慢慢进入情境,如此才能体会到文字中的美,教师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正是审美情趣的首要条件。王国维先生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写道“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展,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与智之手段”。

借助单纯地文字引导学生进入佳境,仍略显单薄,特别是我们这样的乡下学校,大多数孩子视野并没有那么开阔,如此我们既可以借助图像也可以借助声音,从声音、画面几个角度去感染,熏陶学生。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感受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美”,由此,让语文课堂中的审美艺术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教学并非是枯燥的,干涩无味的,它应该是美丽的,诗意的,语文它本身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我们永远也不要忽视课堂上的审美艺术,正如王国维先生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教会学生去审美,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这才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本文作者:谢秀媚 单位:广东河源市东源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