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语文教学理论范文

语文教学理论全文(5篇)

语文教学理论

第1篇:语文教学理论范文

一、制订语文课程教学目标

教研员作为代课老师的指导者,有责任、有义务和老师共同合作,将语文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因此,教研员需要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深入把握了解,从而制订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一,必须保障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首先,教研员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改要求,将课程目标主体定位到学生身上,而不是继续坚持传统的老套教学理念;其次,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可行、合理、具体、可评等特征,保证教学目标的价值不被落空;最后,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语文教学的共同目标和个性化目标进行完美结合,尽量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第二,引进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教研员和普通代课老师职责不同,他们需要对学习规律和各类教学理论做以研究,旨在挖掘出更适合语文教学的方案,因此可以利用有效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引进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不单只注重成绩目标,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成长,从而在促进学生进步成长的基础上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机制。

二、变革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大胆取舍语文教学内容

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特征,使得初中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系统内容十分庞大,繁重的教学任务量给老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针对此种现象,教研员应该切实发挥自己的价值和职能,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大胆舍弃一些学科中重复、繁杂且意义疏浅的内容,争取筛选出代表性强、深入层次够、通透贯彻的知识内容,这样既能够减少老师的教学任务量,也能够让学生学得更清晰、透彻、深入。

2.选定合适合理的教学方式

依据人的成长规律,初中阶段的学生依旧处于各方面机能不成熟的层次,致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略显吃力,为了迎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教研员和老师应该努力合作并探讨,力求寻找出适合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将有效教学的理论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方式中。教研员可以将初中语文学科教材中所选的内容进行归类,将《紫藤萝瀑布》《珍珠鸟》《春》此类描写性文章规整到一起,采纳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直观展现自然和生命之美;将《桥之美》《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之类状物文章归纳到一起,采纳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合作之美;将《桃花源记》《马说》《五柳先生传》此类文言文规整到一起,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洞悉文章深意和古文字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更容易领会到学习的快感和欣喜,也更容易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就必须创造出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这不仅是老师个人的任务,也是教研员必须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教研员应该认真指导语文代课老师,让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认可与赞同,让学生渴望并期待着自己能带领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其次,教研员应该根据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双方表现,给老师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比如劝诫老师上课尽量表现得幽默、平和一点,积极主动地走到学生的周围,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营造和谐真情的课堂氛围;再者,鼓励老师和学生多互动,在欢乐宽松的环境中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最后,教研员必须明确民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将这一内容传达给教师,让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在给学生民主、自由且平等的基础上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4.适当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

第2篇:语文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有效教学理论;语文;教学过程;优化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标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而想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全面了解有效教学理论,并对语文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鉴于此,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经验重点阐述语文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所谓的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获得的进步和发展,简单来说,在有效教学理论当中,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指标,学生是判断的对象[1]。

二、语文有效教学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对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首先,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新课标要求的研究,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增减和整合,注意学习重点和难点知识。最后,教师还需要认真备课,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需要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掌握,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的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2]。

(二)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长时间保持精神高度集中,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认真设计课件,在课件中融入视频、图片等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3]。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圆明园的视频和图片,铭记我们民族遭受的重大灾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三)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解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主动关怀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提高对课堂导入的重视程度

课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堂导入的重视程度。小学生在课堂开始的一段时间仍然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导致课堂纪律比较混乱,这时候教师要想顺利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就需要认真的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课堂学习。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有效理论的研究,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进行优化,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曲道鹏.基于有效教学理论下的课堂教学[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3,(4):109.

[2]宋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3):209.

第3篇:语文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理论;翻译教学;应用

翻译教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功能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实践能力,因此翻译教学自身存在着与其他学科教学中的特殊性,它更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翻译课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集合的能力,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紧密结合,学会用翻译的语言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教学生怎样翻译,首先要教给学生的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思考,将思考的过程转换为思维定式,将整个翻译的过程在心中完成,让翻译者不再拘泥于书面的翻译,而是变成自己的思维过程。这种方式方法才是翻译教学中的精髓。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种翻译的技能,让学生们拥有语际间灵活转换语言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们能够提高自身翻译水平的必备综合素质。我国的翻译教学课程的现状还是与传统的课堂一样,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是被动听讲的一方,将某些典型例句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这种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多数学生是持有不认可的态度的,而教学成果也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的翻译水平仅仅停留在理论水平,不能应用于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很多翻译教师也只是将教学理论植入翻译课程当中,并不知道应当建立怎样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达到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究竟怎样将语文教学理论应用到翻译教学中

一、语文教学理论与翻译教学的有机结合

翻译课程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史,有关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将翻译理论与语文教学理论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很多专家学者对翻译理论抱有不一致的态度,有人认为翻译不需要理论支撑,太多的理论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翻译来说意义不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不大。他们认为拥有一定数量的词汇量和语文理论基础,翻译便可以顺利开展。也有人认为,所谓的翻译理论不过是原来翻译人员总结的一些经验而已,笔者认为,翻译的理论是客观存在的,它对具体实践过程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翻译者掌握一定数量的翻译理论可以将自己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有效解决,而不必通过自身实践一点点钻研,是翻译人员快速成长的有效捷径。翻译理论及语文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翻译课程应当将语文教学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一定数量的理论后再开始实践。但是教师怎样将理论有效传授给学生,学生如何学习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是现阶段值得商讨的问题。

1,在翻译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比如,培养学生具有语言的分析能力,要学会快速翻译,将听到的语句快速在头脑中组织语言,将词汇按照语法顺序排列组合,形成正确的语句。让学生拥有合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拥有系统的价值标准,了解所翻译的内容需要遵循哪些原则,掌握系统的理论,不能仅凭感觉翻译。

2,教师在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理论,应当让学生明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本领,更重要的是掌握研究能力,学会在具体实践时找到能够帮助自己完成工作的理论基础,让学生不断强化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技能。但是,现阶段的翻译课堂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翻译的发展历程及翻译技巧还应当更加深入探讨,不能仅靠教师的几节课就将整个过程讲解完毕,之后就再不提及。这种做法在翻译教学中是不可取的,它完全忽略了这些理论知识对今后学生的翻译实践有多么重要的指导作用。日后,在学生翻译具体实践中会发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其实多是因为当时学习翻译理论时对这些知识积累不足造成的,因此这些理论知识应当及时贯穿到教学理论中,并不断在实践中进行补充。

二、怎样利用语文教学理论解决翻译教学中的问题

翻译课程中的一切理论都是为翻译的具体实践起指导作用的,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应当更好的为指导实践服务,这也是翻译课程的教学目的。我国传统的翻译课程主要采用的是讲授理论、学生练习、批改练习、讲评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但是也有它的独到之处,针对学生的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针对自身的问题纠正翻译方法,并对翻译中的真实困难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练习,可以加强学生自身的翻译能力,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不少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多是由于对英文及语文的语法掌握不牢固,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语句不通顺,语法错误等常见现象。这些问题的根源便是语法知识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语文的理论知识植入到翻译课程中来,让学生在掌握翻译技巧的同时,对语文及英文的语法掌握透彻,打实语言基础。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经常出现的语法错误及重大翻译错误进行分析和点评,让学生对自己出现的问题反复思考,找到错误出现的原因,并在今后的翻译课程中杜绝相同的错误出现,这对学生翻译实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让学生既体验了翻译的整个过程,也将语文理论和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对学生练习评述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对翻译实践的理解过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并升华整个翻译过程。

三、如何采用语文教学理论进行翻译教学

传统的教学课堂过于单一,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在针对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反复讲述时,不免让学生感到翻译实践会有这么多错误,感觉自己的学习没有成绩,产生消极心理,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过多参与到课程中来,而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听起来没有兴趣点,学生的热情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翻译教学应当吸取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的优点,比如在今后教学中加入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入到教学中来,采用交互性的教学方法,与传统课堂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口语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加深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印象,巩固理解和思考,让他们能够快速掌握翻译的技能,尽量学以致用,摆脱课本中八股文式的束缚。遇到问题,师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方案,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方向感,问题得以解决会使学生们产生成就感,从而主动去完成接下来的翻译学习。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入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觉分组,就翻译中的案例进行讨论,互相探讨解决方法。有目的的选择优秀的译文供学生们鉴赏,通过各式各样的灵活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1,有选择性的选取教材及教学内容目前,有关翻译课程的教材多种多样,各类教材良莠不齐,不同的作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对翻译理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翻译教材类的数目繁多,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也是一门学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选择具有方向性,符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材,教师在讲授某些章节的时候,选择某一本教科书进行讲解,按照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掌握教授课程的具体内容,做合理的删减和添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应当将教学时间灵活掌握,让不同的教材占用的学时根据教材内容的比重自由组合,相互补充。分量重的内容可以详细讲解,多用课时,分量轻的课程内容则可以略讲,将更多学时分配给其他内容。这样才能细化教学课程,力争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成果测试多样化教学成果如何要通过测试进行判定,因此,在翻译课程中,教学成果测试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测试内容对检测学生翻译水平的影响很大,因此测试的题目需要经过认真的考量,早期翻译课程的测试内容围绕阅读理解、判断正误等题目进行,后来逐步发展成为选择、填空等形式,而在语文教学理论中,教学测试内容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根据测试的目的及测试的重点不同,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多样化的题目和针对性较强的题目,测试的成果检测越客观公正。除了必要的选择、填空外,适当加入对于翻译策略的探讨、译文的评析等内容也很有必要。所以在翻译教学中应当借鉴语文教学的实践理论,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结语:

综合而言,语文教学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只是翻译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翻译教学现状,教学过程中不断遇到的问题,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不断地思考,将翻译教学课程的理论内容得以充实和发展,以得出更多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内容,这些都是翻译教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建立在教育学还是心理学,亦或是语言学、翻译学,翻译教学所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计划,让更多更有助于翻译实践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1.

[3]钱春花.基于心流理论的体验式翻译教学对翻译能力的作用分析[J].外语界,2011,(3):23-30.

第4篇:语文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教学环节语文教学

一、中国古代语文反思性教学思想。

反思内省方面,有“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邪”(《管子•戒》);教育教学方面,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专门论证学与思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宋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提倡深思、精思,提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韩愈认为“行成于思,毁于随”;在教学主体之间的教与学方面,《学记》中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的论述,可知教师与学生在主体间互动的具体实践中的良性互动,通过教与学的不断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素养提升。

二、区分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

按照熊川武教授的概念界定,反思性教学的主体是“学会教学”教师和“学会学习”的学生,让教师在教学中学会教学的方法和智慧,让学生在反思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反思性教学并不是在告诉我们一种具体的教与学的方法,它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哲学和教学实践,在不停的教学反思中逐步完善和发展。反思性教学以“会教”和“会学”为宗旨,通过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改善教学方法、手段和目标,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教师通过反思,丰富自己教育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和学会发展,故反思性教学应是“教学的反思”和“反思的教学”有机的统一体。教学反思应是反思性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更侧重在教学中如何反思,怎么反思,什么时候反思,反思什么,在反思性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探究和输出,反思性教学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中的实践过程,侧重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性教学主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的始终,是一种方法指导,也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

三、语文反思性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差异。

(一)常规教学的五个环节。教师语文教学的五个环节是:备课、授课、批改、辅导、测验。常规教学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通过教与学五个环节的常规教学设置,可以看出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与学的主体互动性较弱,评价机制的一元化,对教师及学生培养方式也较为单一,对教师教育经验的关注更大过专业技术的培养,知识上的进步不是最终目标,还有技能的,能力的,品德的,等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进步和教学科学技术和教学工具的发展,教学多元性、差异性、开发性和实践性都有待发展和进步。(二)语文反思性教学的教学环节设置。反思性教学是一种研究性和实践性的教与学,需要教与学主体的合作,共同参与,在思维碰撞中研讨出结果。反思性教学的语文教学环节设置可概括为三个部分:反思性教学的设计、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和反思性教学的评价。1.反思性教学设计。反思性教学的设计过程既要吸收常规教学的必要环节,如备课、预习等必要环节,又要超越常规教学的可操作性环节。教学设计过程同样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参与,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和实践知识参与其中,把教学问题带入到研究性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相对于常规教学设计,反思性教学设计需要课题研究计划,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措施、教学时间、教学总结。其中教学目标和教学措施学要关注到教学主体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培养,研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设计过程尽可能的弥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脱节。2.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反思性教学实践过程要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调控。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课堂状况,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课时和教学难易度,把研究性学习、引导性学习、项目制学习等各种互动式学习方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更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专研精神、教学热情,更全面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及提升其核心素养。3.反思性教学评价。常规教学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在学生考试成绩上,通过知识测验实现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了解和评估,评价体系单一,单一的评价体系也容易导致教学导向的单一,学生学习过程也将只依考试成绩评定。故反思性教学评价要求科学评价与人文评价的统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统一。

四、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现状。

自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一书出版后,语文教学研究便开始向“学会学习”和“学会教学”方向发展,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更为完整、全面的窗户,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但关于语文教学这方面的研究,专门论著很少,大部分出现在论文期刊和硕士论文著作中,在倪文锦的《语文教育学引论》、周庆元的《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等语文教学论著中,零散地聊到了“语文教学反思”的话题和亮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但也因此意味着中国语文教学中反思性教学的研究潜力之大。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语文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实践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中对于朗读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教师朗读意识不强,能力不强。从社会、学校、教师的层面来看,高考的应试教育影响着课堂设计,学校也没有对朗读教学提出完整的管理和评价标准,教师对于朗读教学不重视以及自身朗读能力有限,等多方面因素限制了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语文水平以及教学质量,必须制定一定的策略来解决朗读缺乏这一问题,让朗读回归到语文课堂当中。

一、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授课时间短限制阅读课开展相较于初中和小学语文而言,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复杂且课时紧张,除去高三总复习的一年时间,可供教师规划和利用的时间只有两年,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成繁多的教学任务,教师已经是疲于应付,若是在此基础上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朗读教学上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许多教师不得不放弃开展朗读教学。此外,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得到了培养,到高中时已经形成一定的朗读能力,不需要再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单独指导。而且朗读只是语文教学当中的一种辅助方式,而非独立的教学体系,无法直接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于高考而言没有太大的作用。(二)高中生学习功利心较重忽视朗读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积累,在高中阶段,他们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高考,而朗读不作为高考的考查内容,从而在思想上忽视了朗读,对朗读缺乏兴趣和动力。而且高中的课业负担较重,日常的作业和课堂练习几乎占据了高中生的所有时间,导致他们对于课堂上老师布置的朗读任务不以为然,甚至拿出阅读时间来完成书面作业。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朗读教学活动

(一)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范读课文能够使无趣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教师的优秀朗读能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是学生努力规范朗读的榜样,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此外,范读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完成教学任务,很少在课堂上进行范读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学生朗读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朗读、自由读,在学生分别朗读之后,教师对朗读效果进行点评和指导,无论是参与朗读的同学还是听众,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照自身,发现自己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和补救。

三、课文朗读的实践策略

(一)诗歌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中国是诗歌的发源,诗歌作品分为古体诗和现代诗,诗歌以其和谐的声韵以及充沛的感情流传千古。诗歌中蕴含着韵律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被激发和表现出来,诗歌的语言表达大多简短,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复杂的感情浓缩于简短的词句中。例如古典诗歌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对于不同体裁的诗歌,韵律停顿也是不同的。经典的《短歌行》是四言诗,每两个音节停顿一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重音一般在前两个音节上。(二)散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散文的语言文字大多婉转悠扬或是清丽活泼,阅读散文就如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所以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要注意情感的变化,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寓景于情,寓情于声。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几个叠词连在一起但绝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在流畅中包含着婉转,在衔接中夹杂着停顿,这样才能让学生与作者的心境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独自一人观赏荷塘的心境。(三)文言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白话文有很大差异,并且文中存在大量通假字、生僻字以及特殊句式,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流畅阅读的因素,文言文的朗读需要经过正音、会意、断句的过程,才能准确把握文中的情感、音韵和谐读出古文的精妙。例如《琵琶行》中对声音的描写,由“大珠小珠落玉盘”转而“凝绝不通声暂歇”最终“银瓶乍破水浆迸”这一过程需要朗读者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表现出琵琶曲的声音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表现琵琶女的情感变化。

参考文献

[1]黎晖.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6.

[2]姚盼.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