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

语文课程辅导全文(5篇)

语文课程辅导

第1篇:语文课程辅导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语文;实践活动

一、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人文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而重要作用。小学语文中的很多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大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现实社会,尤其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传统文化精髓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授与灌输,但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很难满足学生对于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需求。尤其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中有很多较为抽象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还不太健全的小学生来讲,课堂教学的先天局限,使小学生很难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得间接经验的讲授完全理解与掌握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因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社会实践,家庭作为小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庭的家风家规、以及父母亲等长辈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示范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社会都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阅读”活动,家庭作为“全民阅读”的最小组织单位,通过积极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一方面,能够对小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孩子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弥补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局限;另一方面,家长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身人文素养也得到提升,无论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开外辅导能力,还是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引导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家长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行为示范,以及及时的教育引导,让抽象的东西变得贴近生活的同时更鲜活,让学习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养成人文素养在每一位小学生家庭蔚然成风。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科学等相关领域与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单纯的依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是不现实的。小学生作为思想和行为还不太完善的特殊个体,单纯的依靠自身的主动性与兴趣去弥补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可能只适合个别孩子,对大多数的孩子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小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有相当多的时间需要在家庭,尤其是父母亲的身边度过。尤其是周六、日,以及寒暑假,小学生可以在这期间在家长的帮助与指导下去发现自身的兴趣,有针对性去探索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在发现与探索中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家长通过包括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参加夏令营、旅游,观看电影、戏剧,写日记、观后感、读后感等形式,让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与学习的新内容。让语文学习成为小学生家庭生活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让小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让小学生学会在家庭生活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第2篇:语文课程辅导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课程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P.1)。新形势下,挖掘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功能,推动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课、专业教育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于培养未来的好医生具有重要作用。

一、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医学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集基础性、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2],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一)课程目标与思政教育相协同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将“以病人为中心”“大医精诚”的高尚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讲授当中,将仁心和仁术教育融入课程教育教学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些鲜明的课程目标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二)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党史、国史、医学史的学习,通过三大历史的纵向学习,培养学生爱国、爱医、爱校的信仰,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实现入脑入心的价值塑造,丰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涵,实现与思政教育的交互融合。

(三)课程组织与思政教育相契合

一方面,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在保证思政教育内容首要地位的同时,结合医学长学制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要素,强化思想政治课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注重运用柔性的方法赋予课程思想教育的功能,充分挖掘和深化思想政治课的隐性教育功能,实现与思政教育的相互契合。

二、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现状

课程思政是指课程中的专业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相结合,达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虽然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学校重视不到位

医学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将大学语文列为选修课,但由于医学院校多重视技能训练,轻视人文教育,大学语文的课时呈下降趋势,教材编写、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大学语文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逐渐弱化。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与其他的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相互割裂,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作用。

(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强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任课教师虽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课程思政能力偏弱。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够敏锐,对课程思政的热点、难点把握不够精准;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多为硬性组合,亲和力和针对性不强;教师课程思政方法科学性、合理性不够,教学的生动性、可接受性有待提高,难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大学语文课。

(三)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各个教学环节的标准尚未全面建立,教师对大学语文课程专业元素与思政元素如何有效组合、课程思政过程如何规范管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规律如何凝炼、课程思政效果如何科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还不甚清楚,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体系化、规范化建设亟待完善。

三、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实施原则

(一)融入性原则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内容应当融入医学生的日常实践。思想教育所要影响的主要是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等,关键在于与他们心灵的沟通,在于与他们生活经验和现实境遇的契合。[3]相对于医学院校显性的医学专业教育课而言,大学语文传授的是隐性的人文知识,重点要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内容与学生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隐性知识与显性专业课合力,这样才可能触及医学生的个体实践和心灵深处,从而实现感性认知与理性内化的契合。

(二)职业性原则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内容应强调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所要求的重点内容之一。大学语文应坚持价值导向,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医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4]坚持人文导向,将家国情怀教育与医学生职业素养相互结合,在潜移默化和长期熏陶中塑造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情怀。

(三)多元性原则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主体应多元化,调动学生、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家长等多元育人主体的积极性,推动社会资源支持和参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探索协同育人制度。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内容应多元化,强调德、医、技兼修,实现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评价手段应多元化,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清理“五唯”的各项要求,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综合采用多种人文性评价手段,为推进课程思政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坚持目标导向,分层推进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宜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医学人才的目标,遵循学校课程思政总体设计,以专业为点,分年级、分学院、分群体协同推进。以专业为点,推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校级层面遴选重点专业实施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试点,予以政策扶持,培育孵化课程思政精品课程、重点课题、教学成果等项目,总结推广试点项目成果,切实发挥项目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引领全校各个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效果提升。以年级分层,对不同年级医学生设立不同的课程思政培育目标、考核指标,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分级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以学院分类,引导各学院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意见,充分考虑各学院的办学定位,统筹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课思政、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确保学院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效支撑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岗位分类,制定管理人员、专任教师、辅导员等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中的岗位要求,让教师明确自己的育人职责、育人规范,提高广大师生认识和理解课程思政的高度,确保医学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国家需求“同频共振”。

(二)坚持需求导向,构建新模式

以胜任力导向的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给医学领域带来了重大变革。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必须顺势而为,探索新的融合教育模式。抓住融合思政的关键领域。一是知识的融合,找准医学与人文的契合点。把握战疫“可教时刻”,挖掘这场抗疫大事件的育人价值,把抗疫大事件转化成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资源,使医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医生这一职业的本质,并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同、内化与践行。二是队伍的融合,汇聚群体与个体的能量。在群体层面,有效联结教师与学生两大群体,提供双方对话的线上线下平台,确保师生课程思政教学渠道的通畅;在个体层面,调动师生个体积极性,交叉融通师生个体优势,共同关注课程思政的难点热点,形成联合动力。三是实践的融合,意义既不存在于行动之先,也不存在于行动之后,而是存在于行动过程之中。[5](P.123)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分层分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低年级医学生以国情、省情、校情考察为主,着重参观体验式实践;高年级医学生以验证专业理论为主,着重临床专业式实践。贯通课堂内外,整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引导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内化,在内化的基础上践行,在实践中彰显人生价值。

(三)坚持问题导向,持续保障

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就是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这样一项系统工作必然要求有健全的保障体系。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践者。针对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师思政知识薄弱、人员单一的现状,建立跨学科、跨部门师资合作机制,探索多学科、多领域优秀师资合作授课;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帮助教师互助互学,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针对任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偏弱的现状,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学改革研究,钻研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推动理论研究回归课堂实践。针对任课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不足的现状,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医学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新范式,推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立体化。制度保障是课程思政运行的保证。梳理有关职责,完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工作体系。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修订完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实施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形成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融合医学、人文、自然等学科基础知识,找准大学语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度,打造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医学生提供思想或精神的引领。加强党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健全教研室—学院—学校三层联动工作体系。教研室层面重在寻找调动师生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学院层面围绕切入点研究谋划,对接教研室热点难点,学校层面统筹谋划,确保精准服务学院需求,形成三级育人强大合力。总之,我们要用好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这一重要渠道,与其他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2]王越,高翔,付洁.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机制及实施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

[3]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6).

[4]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3)[2020-09-20].

第3篇:语文课程辅导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改进策略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外阅读认知存在误区

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师针对课外阅读的认知上存在诸多误区。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常常忽视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人文素养、健康人格的培养。在这种理念下,致使课外阅读遭到忽视。还有一部分语文教师,由于对新课改、语文核心素养等内容研究不够深刻,在教学中常常将“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等同起来,导致其在教学时常常局限在语文教材中,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拓展和延伸[1]。

(二)课外阅读指导不科学

小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年龄比较小,自身的思维、思想尚未发育到成熟阶段,在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给予一定的引导,才能达到既定的阅读教学目标。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指导时,还存在不明显的不合理、不科学现象。一方面,教师常常采用“放任自流”的方式,将课外阅读寄希望于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小学生的自主性比较低,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常常是走马观花、随意翻阅,难以真正提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课外阅读时,并未将课外阅读和课外阅读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致使学生在课内阅读中总结出来的方法难以应用到课外阅读中,导致课外阅读效果不佳。

(三)课外阅读活动单一

基于小学生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优化课外阅读教学时,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魅力,并在积极参与中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但在调查中发现,一线语文教师受到课时压力、教学任务重等因素的制约,常常忽视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即便开展了相关的活动,形式也非常单一。在这种情况下,难以真正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四)课外阅读评价体系不健全

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评价体系中,依然存在不够健全的现象。一方面,学校缺乏课外阅读评价标准,致使课外阅读评价中存在较强的盲目性。如此,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还会导致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无从下手、无法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在当前课外阅读教学评价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自主评价。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外阅读教学的深层次发展[2]。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改进策略分析

(一)转变理念,重视课外阅读

虽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等要求,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关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之余,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针对语文课程、语文核心素养等内容进行全方位、深刻的研究。一方面,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尊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新语文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并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在优化课外阅读教学时,还应结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引领学生在多元化的课外阅读中,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科学选择课外阅读书目

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想达到既定的阅读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水平选择课外阅读书目。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教师应结合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择阅读书目,确保其与小学生的阅读需求相契合。其次,结合语文课程标准选择课外阅读书目。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内容,可选择童话类、寓言类、故事类的课外阅读书目。针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内容,可将阅读内容推向更加深层次方面,向学生推荐一些深层次的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概括其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揣摩其语言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在选择课外阅读书目时,应朝着“多维目标”的方向,向学生推荐一些有深度、有内涵的书目。最后,还可以结合专家、名师的推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拟定课外阅读书目[3]。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为了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全面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具体来说,可结合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指导。首先,兴趣阶段。在初期阶段,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非常低下。在这一阶段中,应以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作为首要目标。具体来说,在这一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应结合阅读内容设置意想不到的悬念,进而唤醒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从阅读文本中选择一段优美的章节或者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以此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在经典片段的阅读中,逐渐感悟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其次,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圈画。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逐渐加强,且自主阅读能力也随之增强。此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还应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利用不同的阅读符号,将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关键词语、精彩语句、疑问之处等针对性地圈画出来,以便于学生在深入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内涵。最后,批注阶段。待到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已经能够自主圈画的时候,就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进行更高层次的活动——批注、撰写读书笔记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选择关键的词语、简单的话等,做一些批注。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

小学语文教师在优化课外阅读活动时,要想真正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升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第一,积极开展名家、名作的推荐活动。基于小学生文学常识比较缺乏,针对著名作家代表作品了解不够全面的现状,可积极开展名家、名作介绍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作者、作品,下课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介绍给其他学生。第二,开设语文特色的诗文创作活动。为了强化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中,通过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以创造者的身份对其进行审视和思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可积极开展诗文创作活动,引领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感悟文本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第三,开展话剧表演。为了强化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还可以结合阅读书目中的经典篇章内容,引领学生对其进行改编,使其成为话剧剧本。接着,指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将其演绎出来。第四,积极开展读书竞赛活动。也可以结合阅读书目,灵活借助课外阅读竞赛的方式,通过设置一些诗歌朗诵会、三分钟速读等活动,促使学生在有效的阅读学习中,逐渐爱上课外阅读。(五)优化和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有效健全的评价体系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果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不仅难以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也难以及时发现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进行评价时,应尽量保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具体来说,教师针对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必须要及时进行检查和评价,最终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还可以灵活借助续写文章、改编文章等方式,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在优化课外阅读评价时,还应基于学生的综合性,立足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实施差异化的教学评价。具体来说,针对课外阅读兴趣低下的学生,在评价时应与其进行主动沟通,使学生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针对阅读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在评价时应借助深层次的追问,持续强化其课外阅读的效果,并引导其主动带动不喜欢阅读的学生[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要求。但就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来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致使当前小学语文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必须要从理念上给予足够的重视,科学选择课外阅读书目、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优化和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子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探究[J].新课程,2021(22):26.

[2]蒋玉英.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智慧,2021(13):109.

[3]杨强.探讨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5):24.

第4篇:语文课程辅导范文

〔关键词〕生涯教育;高中作文课;教学探索

一、问题提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关于“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的精神,“要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中小学的生涯教育在心理课程中得到关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启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提出“落实学生的选择权”,代表生涯教育需要前移,也需要生涯教育的开发和发展。国家政策、新高考制度的出台,要求中学阶段为学生高中选课与高考选专业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服务和生涯教育,生涯教育也同时满足了学生的自身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当前高中生在面对新高考选课、填报志愿等“人生抉择”时,往往依赖父母、师长的建议,或出于从众心理,人云亦云,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师长或同学作为“人生的旁观者”,并不能对学生的情况完全知情,因而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还不具备决策的知识和技能,但却要做出决策,就未来发展情况而言,这对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都是不利的。同时也说明生涯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在我国还未全面开展生涯教育的时期,将生涯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中是较好的选择。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在语文课程中融入生涯教育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度探究。生涯教育以人格特质作为主要影响因素,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称为“新课标”)中“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中多次提到语文课程应深度挖掘生涯指导的任务,为学生个人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配备相应的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各个学科还要做到学科内有意识无意识地渗透生涯规划指导内容,使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做到常态化。本文所分析案例来自Y市Y中学的语文教师Z老师。该教师深刻感受到我国生涯教育的欠缺,同时也体会到高中阶段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对学生个人专业性发展及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探索将生涯教育内容融入语文课程。本文就作文课中融入生涯教育进行分析,并进行反思。

二、生涯教育融入作文课的实践

(一)学科价值,指点迷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涯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体现语文的学科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社会的理解、对生活的关注、对文化的认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学科的社会文化价值。“作文课及课外作文讲解”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作文课作为研究案例,作文课的主题是“话题作文讲评——以‘理想’为话题”,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课程设计中,帮助学生在课程中正确认识自我己的理想。具体教学过程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结合评分标准,通过合作与交流进行自评互助,做到取长补短;另一方面通过探究,进一步正确认识自我,并写出符合标准的话题作文。有一篇作文提到:“虽然喜欢文学,可我却选择了理科,只因它缜密的逻辑思维会对我今后的翻译工作助一臂之力。”这体现了语文课在未来生涯中的功用。从课程设计上看,充分发挥了语文课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的学科独有的实用价值。(二)深挖素材,独具匠心。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素材,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拓展思维,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本研究中的教学素材包括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学生畅谈理想、小组内作文、各小组推荐的最佳作文等,并依据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对全班进行分组。每组推选的作文都成为课上的现实素材,既可以作为学生完成作文写作课程的基本内容,又可以通过理想的主题探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例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现在社会环境问题已成为焦点,那么我就要带领我的团队研制出‘汽车尾气排放控制器’‘太阳能房屋配套设备’‘道路充电系统’等产品,相信它们肯定会有市场。”作文中提到的内容都可作为课外补充,丰富学生对于该领域的认识。课上可以让作文分享人进行介绍,这样会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也会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不同的语文教学素材,可以进行互相补充和佐证,通过不同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形成多维情景的创设,增加记忆点,促进学生内在心理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对社会和文化的认识。课堂上还可以增加其他形式的素材,例如VR眼镜,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增加学生的体验感。(三)生涯规划,特色鲜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涯教育,将有助于学生从学校获取职业规划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对比自身与社会职业需求的差距与匹配性,从而树立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涯观,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明确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指引道路,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作文分享内容进行探讨,通过对“我与职业”“人生价值”“努力方向”三个方面的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理想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一理想”“如何去做”。教师发现,在探讨“如何去做”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如出一辙。分析原因,原来是学生们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计划,对生涯规划还处于懵懂状态。语文课程需要结合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在作文讨论中增加生涯理论,并结合“六个W(what,why,when,where,who,how)”进行探讨,明确在什么阶段需要做什么,在哪里可以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什么人可以提供帮助等等。例如学生在作文中提到:“我的父亲能为我提供一些帮助。而我本身也是一个同情心极强,喜欢帮助别人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前期的铺垫——专业化知识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会努力学习,打好理科基础,并且克服胆小的致命弱点,锻炼胆量,提高心理素质。”作文中涉及了“who”“what”“why”“how”,但是还没有清晰的计划,关于怎么做也写得过于笼统,可以在本次作文课后再增加一节辅导学生做计划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梦想卡”“平衡轮”等技术帮助学生行动起来。(四)结合理论,分析点睛。在教学实践中,该教师会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例如对于选择某一职业的原因,可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分析。有一篇作文写道:“我想用我自己的双手去治好每一位病人,让他们的生活像以前一样开心无忧。”这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还可以利用人格理论分析学生的人格倾向,并结合人格倾向进行职业选择。有学生提到:“从小我就是一个典型女孩子的性格,不爱张扬,更不爱斗嘴,喜欢一个人过着安静的生活。对于这样的我,当医生是个再好不过的选择,既安稳,又符合我细心、耐心的特点。”这里可引导通过人格特征建构自我,并匹配适合自己的职业。另外上文提到,教师在课前会根据霍兰德兴趣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组,把有相似性格类型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上课中组员进行互动时,能够更加深入地对自己进行认知。在分组方面,也可以根据作文主题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同质组或异质组的分类,做到分组与教学的灵活化。(五)因材施教,尊重个性。Z教师认为,“互评、互改”是作文课提升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这种做法否定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语文课程,尤其是舒展个性和自由的作文课,学生主体性的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霍兰德的类型理论对学生进行分组,将性格相近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内,不仅可以在生涯教育时对职业的可行性及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交流和研究,同时通过仔细阅读小组成员的作文,还能从组员处汲取经验,取长补短。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多视角的交流,触发思想碰撞和融入;另一方面,从学生未来就业形势来看,无论何种职业都离不开人与人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思维。

三、在作文教学中融入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教学内容:生涯教育内容纳入教材。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为教学编选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也是知识体系的载体。在语文教材中设置生涯教育的内容,能够将生涯规划与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够学以致用。生涯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建构系统、生涯决定理论等[1]。学校可以开设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当地的社会文化特色进行编写,并应用于教学中。我国在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道路上也有值得参考的案例,例如青岛某高中一名教师主编的一本教材名为《风筝》,将已毕业的学生发展情况汇编到一起,以本校毕业生亲身经历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在校学生合理规划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可参考借鉴国外生涯教育优秀案例,北欧、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均开发了相应的生涯教育课程。结合语文课,教育者更应该利用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涯能力。尤其是当前我国提倡“核心素养”的热浪不断涌起,在生涯教育的内容上结合当前所提倡的核心素养观,进行具体的学科内容设置,可谓是“两全其美”。(二)教学目标:以树立生涯意识为目标。普通高中生涯教育旨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帮助他们了解自我,了解所做的选择,了解所做的决定,反思自我决策,从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未来人生打下知识基础和积累社会经验。从教育目的看,生涯教育旨在为学生梳理人生目标。通过语文课堂与生涯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为人生“扣上第一颗纽扣”,不仅为语文课程本身增添色彩,也使生涯教育闪耀人文关怀的光辉。这种教学是帮助学生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最佳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的发展都有助益。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建立角色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可以结合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特点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渗透生涯意识,从小事做起,以“点”带“面”。通过分析学生作品中不完善的部分及错误理解,引导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理想,然后根据高考的评分标准进行写作。同时,在教学中渗透生涯意识具有时效性,避免学生存在困惑而不知如何解答,还可在学校中设立生涯规划指导办公室,在课余仍可针对不同学生的疑惑进行指导。(三)教学实施:角色扮演法与“读写结合”教学。“读写结合”教学法近年来受到语文教师的追捧,“读写结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阅读素材和写作素材,将二者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教材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2]。布鲁纳认为,认同就是叙事里的自我,布鲁纳叙事理论通过解决和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达到学生自我的提升[3],而自我是生涯教育十分关注的,“读写结合”的教学形式能够很好地应用叙事的方法指导学生建构自我和规划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叙事,通过与别人的对话和倾听对方的故事达成对其他人的认同。教师可首先让学生自行组队,以理想为主题创作剧本,并增加叙述故事的曲折程度,让学生能够在角色中体验到不同职业中面临的困难,并且能够经过努力解决问题。把生涯的理念贯穿表演当中,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社会角色的认识、人际交往的能力、抗击逆境的能力以及对生涯的认知。除此以外,还可以融入阅读、演讲、表演等方法,可以把“阅读名人传记”“创业史”作为课前准备作业,通过阅读为写作积累丰厚的文学底蕴和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多元评价模式:利用课外活动整合学习内容。将生涯能力作为语文学习评价的能力之一,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手段。当今的学生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但应试过程对学生的影响依然较大,因此借助评价手段强调生涯教育内容是可行的方法之一。另外,还要增加评价手段,结合课前、课上、课后的多元评价模式,帮助学生拓展课程以外的活动,针对自己的理想进行探索并形成系列行动,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对日后选课及报考志愿提供依据。在评价写作和阅读能力时,不能以单一的课本知识作为评价手段。应拓宽高中生的阅读渠道,例如结合人物传记的阅读考查内容、结合生涯计划书的写作能力训练,都能在减弱甄选性的基础上增添课程评价的趣味性。核心素养的培养提示语文教师,语文评价应注重语文能力的提升,应重视语文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未来踏入社会增强适应力。融入生涯教育的语文评价模式,更应重视语文课程中学生的社会胜任力,包括交际能力、表达能力、文化接受能力等。例如,在测试中加入“写一封求职书”“向领导毛遂自荐”等试题,不仅增强评价的趣味性,也满足了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结语

生涯教育已经成为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需求,虽然我国还未正式将此列入教学系统中,但其可以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应用叙事理论,高中语文作文课可以在阅读、阐释、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挖掘自我的潜在价值。进而,在未来的普通高中课程开发研究中,可以尝试探索教学研究与课程开发并尝试进行纵向研究,以探讨生涯教育的全面作用,发现生涯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5篇:语文课程辅导范文

〔关键词〕生涯教育;高中作文课;教学探索

一、问题提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关于“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的精神,“要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中小学的生涯教育在心理课程中得到关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启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提出“落实学生的选择权”,代表生涯教育需要前移,也需要生涯教育的开发和发展。国家政策、新高考制度的出台,要求中学阶段为学生高中选课与高考选专业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服务和生涯教育,生涯教育也同时满足了学生的自身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当前高中生在面对新高考选课、填报志愿等“人生抉择”时,往往依赖父母、师长的建议,或出于从众心理,人云亦云,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师长或同学作为“人生的旁观者”,并不能对学生的情况完全知情,因而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还不具备决策的知识和技能,但却要做出决策,就未来发展情况而言,这对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都是不利的。同时也说明生涯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在我国还未全面开展生涯教育的时期,将生涯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中是较好的选择。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在语文课程中融入生涯教育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度探究。生涯教育以人格特质作为主要影响因素,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称为“新课标”)中“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中多次提到语文课程应深度挖掘生涯指导的任务,为学生个人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配备相应的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各个学科还要做到学科内有意识无意识地渗透生涯规划指导内容,使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做到常态化。本文所分析案例来自Y市Y中学的语文教师Z老师。该教师深刻感受到我国生涯教育的欠缺,同时也体会到高中阶段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对学生个人专业性发展及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探索将生涯教育内容融入语文课程。本文就作文课中融入生涯教育进行分析,并进行反思。

二、生涯教育融入作文课的实践

(一)学科价值,指点迷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涯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体现语文的学科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社会的理解、对生活的关注、对文化的认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学科的社会文化价值。“作文课及课外作文讲解”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作文课作为研究案例,作文课的主题是“话题作文讲评——以‘理想’为话题”,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课程设计中,帮助学生在课程中正确认识自我己的理想。具体教学过程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结合评分标准,通过合作与交流进行自评互助,做到取长补短;另一方面通过探究,进一步正确认识自我,并写出符合标准的话题作文。有一篇作文提到:“虽然喜欢文学,可我却选择了理科,只因它缜密的逻辑思维会对我今后的翻译工作助一臂之力。”这体现了语文课在未来生涯中的功用。从课程设计上看,充分发挥了语文课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的学科独有的实用价值。(二)深挖素材,独具匠心。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素材,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拓展思维,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本研究中的教学素材包括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学生畅谈理想、小组内作文、各小组推荐的最佳作文等,并依据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对全班进行分组。每组推选的作文都成为课上的现实素材,既可以作为学生完成作文写作课程的基本内容,又可以通过理想的主题探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例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现在社会环境问题已成为焦点,那么我就要带领我的团队研制出‘汽车尾气排放控制器’‘太阳能房屋配套设备’‘道路充电系统’等产品,相信它们肯定会有市场。”作文中提到的内容都可作为课外补充,丰富学生对于该领域的认识。课上可以让作文分享人进行介绍,这样会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也会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不同的语文教学素材,可以进行互相补充和佐证,通过不同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形成多维情景的创设,增加记忆点,促进学生内在心理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对社会和文化的认识。课堂上还可以增加其他形式的素材,例如VR眼镜,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增加学生的体验感。(三)生涯规划,特色鲜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涯教育,将有助于学生从学校获取职业规划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对比自身与社会职业需求的差距与匹配性,从而树立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涯观,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明确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指引道路,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作文分享内容进行探讨,通过对“我与职业”“人生价值”“努力方向”三个方面的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理想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一理想”“如何去做”。教师发现,在探讨“如何去做”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如出一辙。分析原因,原来是学生们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计划,对生涯规划还处于懵懂状态。语文课程需要结合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在作文讨论中增加生涯理论,并结合“六个W(what,why,when,where,who,how)”进行探讨,明确在什么阶段需要做什么,在哪里可以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什么人可以提供帮助等等。例如学生在作文中提到:“我的父亲能为我提供一些帮助。而我本身也是一个同情心极强,喜欢帮助别人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前期的铺垫——专业化知识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会努力学习,打好理科基础,并且克服胆小的致命弱点,锻炼胆量,提高心理素质。”作文中涉及了“who”“what”“why”“how”,但是还没有清晰的计划,关于怎么做也写得过于笼统,可以在本次作文课后再增加一节辅导学生做计划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梦想卡”“平衡轮”等技术帮助学生行动起来。(四)结合理论,分析点睛。在教学实践中,该教师会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例如对于选择某一职业的原因,可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分析。有一篇作文写道:“我想用我自己的双手去治好每一位病人,让他们的生活像以前一样开心无忧。”这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还可以利用人格理论分析学生的人格倾向,并结合人格倾向进行职业选择。有学生提到:“从小我就是一个典型女孩子的性格,不爱张扬,更不爱斗嘴,喜欢一个人过着安静的生活。对于这样的我,当医生是个再好不过的选择,既安稳,又符合我细心、耐心的特点。”这里可引导通过人格特征建构自我,并匹配适合自己的职业。另外上文提到,教师在课前会根据霍兰德兴趣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组,把有相似性格类型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上课中组员进行互动时,能够更加深入地对自己进行认知。在分组方面,也可以根据作文主题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同质组或异质组的分类,做到分组与教学的灵活化。(五)因材施教,尊重个性。Z教师认为,“互评、互改”是作文课提升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这种做法否定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语文课程,尤其是舒展个性和自由的作文课,学生主体性的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霍兰德的类型理论对学生进行分组,将性格相近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内,不仅可以在生涯教育时对职业的可行性及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交流和研究,同时通过仔细阅读小组成员的作文,还能从组员处汲取经验,取长补短。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多视角的交流,触发思想碰撞和融入;另一方面,从学生未来就业形势来看,无论何种职业都离不开人与人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思维。

三、在作文教学中融入生涯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教学内容:生涯教育内容纳入教材。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为教学编选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也是知识体系的载体。在语文教材中设置生涯教育的内容,能够将生涯规划与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够学以致用。生涯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建构系统、生涯决定理论等[1]。学校可以开设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当地的社会文化特色进行编写,并应用于教学中。我国在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道路上也有值得参考的案例,例如青岛某高中一名教师主编的一本教材名为《风筝》,将已毕业的学生发展情况汇编到一起,以本校毕业生亲身经历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在校学生合理规划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可参考借鉴国外生涯教育优秀案例,北欧、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均开发了相应的生涯教育课程。结合语文课,教育者更应该利用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涯能力。尤其是当前我国提倡“核心素养”的热浪不断涌起,在生涯教育的内容上结合当前所提倡的核心素养观,进行具体的学科内容设置,可谓是“两全其美”。(二)教学目标:以树立生涯意识为目标。普通高中生涯教育旨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帮助他们了解自我,了解所做的选择,了解所做的决定,反思自我决策,从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未来人生打下知识基础和积累社会经验。从教育目的看,生涯教育旨在为学生梳理人生目标。通过语文课堂与生涯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为人生“扣上第一颗纽扣”,不仅为语文课程本身增添色彩,也使生涯教育闪耀人文关怀的光辉。这种教学是帮助学生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最佳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的发展都有助益。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建立角色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可以结合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特点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渗透生涯意识,从小事做起,以“点”带“面”。通过分析学生作品中不完善的部分及错误理解,引导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理想,然后根据高考的评分标准进行写作。同时,在教学中渗透生涯意识具有时效性,避免学生存在困惑而不知如何解答,还可在学校中设立生涯规划指导办公室,在课余仍可针对不同学生的疑惑进行指导。(三)教学实施:角色扮演法与“读写结合”教学。“读写结合”教学法近年来受到语文教师的追捧,“读写结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阅读素材和写作素材,将二者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教材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2]。布鲁纳认为,认同就是叙事里的自我,布鲁纳叙事理论通过解决和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达到学生自我的提升[3],而自我是生涯教育十分关注的,“读写结合”的教学形式能够很好地应用叙事的方法指导学生建构自我和规划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叙事,通过与别人的对话和倾听对方的故事达成对其他人的认同。教师可首先让学生自行组队,以理想为主题创作剧本,并增加叙述故事的曲折程度,让学生能够在角色中体验到不同职业中面临的困难,并且能够经过努力解决问题。把生涯的理念贯穿表演当中,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社会角色的认识、人际交往的能力、抗击逆境的能力以及对生涯的认知。除此以外,还可以融入阅读、演讲、表演等方法,可以把“阅读名人传记”“创业史”作为课前准备作业,通过阅读为写作积累丰厚的文学底蕴和打下坚实的基础。(四)多元评价模式:利用课外活动整合学习内容。将生涯能力作为语文学习评价的能力之一,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手段。当今的学生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但应试过程对学生的影响依然较大,因此借助评价手段强调生涯教育内容是可行的方法之一。另外,还要增加评价手段,结合课前、课上、课后的多元评价模式,帮助学生拓展课程以外的活动,针对自己的理想进行探索并形成系列行动,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对日后选课及报考志愿提供依据。在评价写作和阅读能力时,不能以单一的课本知识作为评价手段。应拓宽高中生的阅读渠道,例如结合人物传记的阅读考查内容、结合生涯计划书的写作能力训练,都能在减弱甄选性的基础上增添课程评价的趣味性。核心素养的培养提示语文教师,语文评价应注重语文能力的提升,应重视语文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未来踏入社会增强适应力。融入生涯教育的语文评价模式,更应重视语文课程中学生的社会胜任力,包括交际能力、表达能力、文化接受能力等。例如,在测试中加入“写一封求职书”“向领导毛遂自荐”等试题,不仅增强评价的趣味性,也满足了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结语

生涯教育已经成为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需求,虽然我国还未正式将此列入教学系统中,但其可以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应用叙事理论,高中语文作文课可以在阅读、阐释、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挖掘自我的潜在价值。进而,在未来的普通高中课程开发研究中,可以尝试探索教学研究与课程开发并尝试进行纵向研究,以探讨生涯教育的全面作用,发现生涯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