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农业建设国际经验实现路径

生态农业建设国际经验实现路径

摘要:要推动农业走入高效、资源节约、产品安全和环境友好的现展道路,需由原来的主要依靠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型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上来。从原始刀耕火种、传统小型农业、农业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生态化等方面阐述了农业发展的主要形态及农业的生态转型,从各国农业生态转型过程及其农业生态转型的经验两个方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农业生态转型的经验,而后分析了中国的生态农业概念,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发展脉络和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前景三个方面对中国的农业生态转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态农业;转型发展;生产活动;国际经验

当今社会,农业生态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农业的一股潮流,所以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有很多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为了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国际经验进行探索。很多国家都在推进农业的生态转型,然而为了方便交流,不同的国家都会为这种新型农业形式取一个名字。比如,日本给它取名为“环境保全型农业”,欧盟叫它为“多功能农业”等,而在中国,可以称这样的转型方式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积极采用生态友好方法,它全面发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农业方式。生态农业却需要通过建立新的管理经营的主体、需要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吸收,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来适应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一、农业发展的主要形态及农业的生态转型

(一)原始刀耕火种人们为了获得耕作的土地,往往通过砍伐自然界的植被等方式去获取。而土壤的肥力有限,通常在耕种了几年之后,就会造成水土流失以及土壤养分的匮乏。土地急剧下降的生产力,已经无力再承担人类的生存需求,因此人们不得不转移农业生产区域,去开辟新的地区进行耕作劳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被弃用而荒废的耕地重新被植被所覆盖,自然演替让其逐渐恢复生产力。由于人口的数量较少,相应的需求小,这种生产方式才得以维持并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农业形态甚至延续至今,从国际上看,今天的第三世界的很多国家仍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在国内,我国的南亚热带以及热带地区仍有不少人,仍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农事活动。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大部分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已被弃用,因为这种生产方式面临着很多弊端和危机,比如,演替更新较为脆弱极易中断、土地的周转时间太短、大量破坏植物损害生态环境、产出效率较低等。

(二)传统小型农业在工业化以前,世界农业的主要形态是传统小型农业。几千年来,它也是我国农区的主要农业形式。这种农业形态对人力和畜力的依赖性较大,对农区所具有的天然资源的依赖性也比较大,因此往往具有较小的生产规模,但因为其所要求的耕种地段比较固定,所以居住地点通常也较为固定。对于传统小型农业的定义,主要看其是否主要依赖区域的自然资源,是否主要依赖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如果是,那就是传统小型农业,比如以养鱼、打鱼为主要形式的渔业生产活动,以及以放牧为主要形式的牧业生产活动,均属于传统小型农业的范畴。由于与自然有着长时间的亲密接触,依靠传统小型农业形式的农民、渔民以及牧民,都对自然怀揣着敬畏之心,积累了很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比如如何保护自然、如何利用自然等,非常值得发掘和传承。因此,联合国进行了研究、保护和发掘农业重要文化遗产的工作,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都开展了上述工作,当然也包括中国。如今,工业化农业表现出很大的优势,这对传统小型农业生产方式的冲击很大,虽然从国际上看,小型农业形态仍占据着现阶段的大部分农业生产,但仍需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农业的工业化18世纪末,西方率先进行了划时代的工业革命,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提升的工业能力、不断进步的科技水平、逐渐拓展的商品市场还有日益成熟的市场机制。到了20世纪初期,农业的工业化也紧锣密鼓地发展起来。农业的机械化大量的代替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一直以来,土壤的养分不足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的产量,有害生物的危害也是制约土地高产的重要因素,而这些都随着工业化的到来,以及工业合成化学品的使用而得以解决。

(四)农业的生态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方面的工业化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且还对水体以及土壤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严重威胁了农产品的安全,并且使全球温室效应加剧。当然,即便是传统小型农业,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造成上述问题,比如可能会降低地下水位,可能会由于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为此,人们开始寻求农业的替代生产方式,开始着力推动农业与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发展模式。这就是农业的生态转型。在最原始的刀耕火种阶段的农业是为了追求吃穿不愁的社会效益,在传统小型农业阶段其目的亦是如此,到了后来又增加了经济效益的目标,这就到了工业化时期。而到了向生态转型的时期,除了追求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以外,还追求社会文化效益,同时对生态环境效益也有较高的追求。

二、国际社会农业生态转型的经验

虽然在很早期的时候,世界范围内就开始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究,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真正自觉、系统的对农业生态转型进行探索。

(一)各国农业生态转型过程为了寻找可替代的农业发展模式,最开始只是在小范围内以试点的形式进行,比如北美进行的“有机农业”以及欧洲进行的“生态农业”等,都属于个别的实践探索过程。而真正的转折点是“关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丹波兹宣言以及行动纲领”的发表。1991年,农业环境大会召开,本次大会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召开地在荷兰。上述文件的发表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转折点。随后的1992年,日本颁布《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同时颁布了相应的法规以及措施,自此开始实行“环境保全型农业”。1992年,欧盟修订了“共同农业政策”,自此实施“多动能农业”。1998年,在中国的邻居韩国制定了名为《关于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和渔业,并管理和扶持有机食品法案》的农业法规,推行“环境友好型农业”,开始农业转型。1999年,“农业最佳管理措施”开始在美国推行,此项措施基于资源与环境,农业最佳实践指导也分别在各州推行,并详细说明了相关措施以及奖励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拉丁美洲在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带动下,自下而上地开始了生态农业运动,这甚至对相关国家在农业方面所采取的发展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在这场运动的推动下,巴西于2013年通过了相应的法律,来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从2014年开始,生态农业也得到了粮农组织的高度重视,农业向着生态的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农业的趋势。亚太地区、拉美地区以及非洲地区,于2015年开展了生态农业的研讨会。而国际上的生态研讨会,也于第二年开展,举办地就在中国的云南省。可以看出,这已经是一种国际上的大趋势。

(二)各国农业生态转型的经验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自己所特有的社会背景,也有着自己不一样的社经济背景,因此其农业进行生态转型的突破点往往不同,其时机也不尽相同。转型时机:1994年,韩国于1998年提出的农业发展方向为“环境友好型农业”,此时其人均GDP为1万美元,同时取消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往往简单地以量产为衡量标准。日本的人均GDP到了1992年为3.1万美元,1983年为1万美元,此时提出的农业发展方向为“环境保全型农业”。1992年欧盟的人均GDP为1.78万美元,1987年,欧盟的人均GDP为1万美元,而且由于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的感触极深,明白其严峻性,所以计划“多功能农业”的发展方向。在1978年,当时美国的人均GDP为1万美元,1999年,美国的人均GDP为3.46万美元,采取的措施是“基于资源环境的最佳管理措施”。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表明污染水平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的先增后减的趋势。通过各国的农业转型案例也可以看出,由工业化转型的拐点就是在人均GDP达到1万-3万美元期间。选择路径:(1)对于比较小国家,转型的实现都重视经济激励政策。比如,对于“共同农业政策”的修订,规定要想获得欧盟的基本农业补贴等优惠政策,一定满足“交叉承诺”的标准,不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不准损害环境、不能出现虐待动物的情况、更不能破坏传统的文化。在日本和韩国,也有相关的指标,只有达到指标才能获得优惠贷款等,这些都有相关的法律制度做出的规定[5]。(2)规模不小的国家,采用的激励办法往往需要与当地的经济相适应,因此通常采用由地方推荐的生态友好措施。比如,基于资源和环境而提出的最佳管理措施在美国实行时,其具体奖励补贴办法以及措施就是由各州自行的。农业最佳实践手册于美国的明尼苏达州,手册对补贴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比如在坡地地区,用本地植物充当水平植物进行缓冲的,多于4hm2的部分,补贴为578美元每公顷,对于豆科植物或禾本科覆盖土地的,补贴为123.5美元每公顷等。除了交叉承诺,还会追加具体的绿色补贴标准和政策,其制定方式为欧盟组织成员国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分别制定。(3)还有一种典型的农业生态转型方式,就是在中南美洲地区采用的自下而上推行发展的方式,这种方式最初多由民间组织进行动员,适合政府决策或者执行能力比较薄弱的地区。(4)而像我国政府,则实施了“退耕还林”项目,类似的还有“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节水农业”项目、“草畜平衡”项目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种政府推进实施的方式,适合于政府决策以及执行能力都比较强的国家和地区。(5)1991年通过多方协商,制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丹波兹宣言以及行动纲领”。系列国际会议也由FAO生态农业组织召开,并通过共同参与等方式达成一致意见,并最终以公报或者宣言的形式反映出来,对在国际上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在多边国际场合,对于不同利益的相关方,适合采取协调共识、共同参与以及平行推进的方式,这种方式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国际社会上,推动农业生态转型的运作方式最为典型。

三、中国农业生态转型的实现

中国农业目前的进步状况,相对于国际上的农业的进步状况来说,既有许多雷同的地方,也有很多自己所具有的特色。为了使中国的农业能正确的向生态方向转型,必须要先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所具有的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

(一)中国传统农业特点在古代,游牧民族几乎摧毁了欧洲所具有的古代文明,并且让欧洲进入所谓的“黑暗时代”。同样地,中华民族也饱受游牧民族的侵略,但由于华夏农耕文明所具有的相对先进性,结果却与欧洲截然相反,不同的统治者均接纳了它。与西方不同,西方采用的是轮作的生产方式,即放牧和作物生产相结合,而中国的传统农耕文明却是田园式的生产方式。而且家庭养殖业并不影响耕地对作物种植的持续性,它仅仅是种植业的附属品。早在20世纪初期,不少西方的农业专家在发现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等的传统农耕方式时,都表示极为震撼。也正是为此,他们写了一批诸如《农业圣典》以及《四千年的农民》等主要描述中国传统的农耕经验的著作。这些书籍在西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后来各国的农业向生态方向的顺利转型都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而且,农耕文明的影响远远超过农业本身,它对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这个民族大众的审美特点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农业形式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积累的经验和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去发掘、传承和弘扬。因此,和西方相比,我们不应妄自菲薄,也无须骄傲自大,世界文明本就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国农业发展脉络中国农业发展的脉络可以大致归纳如下。(1)在我国的部分偏远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农业实践活动,诸如“天时地利人和”等理念仍渗透其中。(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直向农业工业化的方向前进。但是由于工业状况的落后,农业的工业化进行的步履维艰。直到70年代,才得以发展起来。机械化发展的时间更为短暂。现在我国已不用再担心化肥农药等农用品的供应问题,反而应该担心的是其过量使用的问题,以及不合理使用的问题等。(3)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方面受世界环境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亲眼看见了生态恶化的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生态农业这个名词,并于80年代最先进行实地探索。到了90年代,全国开展了100个生态农业县进行示范,此项工作一直延续到2002年。(4)接下来,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关的计划进入实施阶段,比如,众所周知的沼气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草畜平衡以及绿色防控工程等,实施的项目以单项为主。(5)2012年,召开了十八,十八大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产品的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高。2014年,我国位于沿海省市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万美元,依据“库兹涅茨曲线”,我国生态转型的拐点已经到来。

(三)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前景农业生态转型的态势:2015年,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农业的生态转型(表1)得到全面的推进,这些措施遍布于指导思想、实施手段、发展目标以及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2016年8月,人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草案)”进行了审议,9月,从金融领域与税收方面促进国民经济向着生态转型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并由国家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同时,我国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文献自2015年以来,其数量每年都在10万以上,并且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也反映了生态农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当前,无论从政府层面来看,还是从民众的层面来看,都具有较好的环境与前景。当前我国进行转型的优势在于:政府的决心较大执行力较强,传统农业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专业科研人员也在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挑战在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资源短缺,基层群众和农业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并且还在摸索如何处理好粮食现实产量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关系,同时,在技术标准、物权制度等方面还远不如发达国家,所以仍可谓任重而道远。农业生态转型的方略:需要在点线面的层面上采取措施,对我国的农业生态转型作正确的引导:(1)建立典型区域,继续研究高水平应用型和基础型示范区,对科技成果进行储备,同时重视一些系统的研究,比如不同类型的农业方式的对比,以及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关的大范围长时间的对比等。(2)对于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应开展实地应用示范:对其实用性进行评价,并在各地进行适应性的改进,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详细建议。(3)需提高对面上实践的重视程度,需深入基层进行广泛的教育培训,传授相关的知识。(4)建立健全法治防线,同时建立以经济的方式进行鼓励的绿色名单等。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在农业方面的生态转型还面临很多的挑战,比如未大众化、常态化,体系还尚未完善等,但我国对于农业生态转型已经进行了初步的计划与措施,同时方向也比较明确。为了农业的生态转型能够顺利地进行,需进一步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进一步采取适当的措施,并且进一步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的发挥传统农业的优势等,总之,还需克服众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章元,许庆,邬璟璟.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之路:中国降低农村贫困的经验[J].经济研究,2012(11):76-87.

[2]骆世明.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01):1-7.

[3]严火其.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J].中国农史,2015(04):12-28.

作者:吴自涛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