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环境治理维护农村优美环境

生态环境治理维护农村优美环境

一、农村环境难题是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集中表现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历年来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在新时期的突出表现。2003年,中共中央首次将“三农”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4年至今,连续19个中央一号文件都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中心。笔者曾在2012年将新时期的“三农”问题归结为农村经济难题、农业环境难题和农村社会难题。其中,农村经济难题可以表述为: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政策导致农民在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中分享到的利润愈来愈低。农村经济难题必然会伴随农村环境难题,即越来越严峻的人口与耕地资源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得更多的农产品产量成为常态。在生活和经济压力下,农民无暇考虑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只能不断施放化肥、农药以获得更多没有虫孔的农产品,换取更高收入。久而久之,农业生态系统全面衰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结构和质地受到破坏、土壤污染、农业生物多样性逐步降低、农产品品质下降甚至残留有毒物质。农村经济难题与农村环境难题交织,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引发了农村社会难题。在上述三个难题中,农村环境难题是新时期“三农”问题最集中的表现。曾几何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生态环境优美、人文环境和谐。随着工业生产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渗透,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著名环境摄影家卢广2005年在广东省某镇拍到了一位农村妇女在污水横流、臭气四溢的小溪流中洗涤的照片,记录下了农村生态环境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而遭到极大破坏的历史。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不仅表现为居民生活环境的恶化,城乡工业污染物、农用化合物、生活污水等输入农业生态系统中,更让生产食物的土壤、水、大气遭到破坏与污染,最终酿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2013年前后出现的湖南“镉大米”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应当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障粮食和食品双安全

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后,中共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战略均指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与必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态宜居”一方面是治理农村生活环境,还广大农村居民一个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另一方面是治理农业生产环境,维护洁净的土壤、水和大气,为全国人民生产出足量、安全的农副产品,实现粮食和食品双安全,在解决农村环境难题的同时,助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难题。

1治理农村生活环境,实现“生态宜居”,推进乡风文明

治理农村生活环境,即通过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河湖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还农村居民一个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其中,生活垃圾分类是重要环节,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目前全国城乡地区都面临严峻的垃圾处理难题。可再次利用的厨余垃圾占城乡居民生活垃圾总量的近2/3,采用合适的循环利用方式处理厨余垃圾,对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利用意义重大。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推进垃圾分类,但普遍存在分类不彻底、收集体系不完善、利用途径缺失等问题,关键是尚未找到厨余垃圾和其他有机废弃物末端处置及循环利用路径,缺乏可操作和高效率的沼气、沤肥、堆肥制作办法。农村垃圾分类更是难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建设宜居环境理念深入人心,农村垃圾分类及末端处理已被提上日程,很多农村地区已开始着手推行垃圾分类和收集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成效并不显著,厨余垃圾和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基本处于空白。因此,应当借助当下我国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机会,提倡利用城乡分类厨余垃圾和农村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制作,倒逼城乡垃圾分类及收集体系的完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也可以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支撑点。2治理农业生产环境,助力“产业兴旺”,保障食品安全过去30多年,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长期、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物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有机质降低、结构破坏,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污染严重,并通过食物链传递有害物质残留,威胁国民健康。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范围广、难度大,需要系统思维、城乡融合,从农产品的需求侧和供给侧两头发力,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工业物质,净化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是保证城乡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食品安全的根本出路。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维护

农村优美环境的根本途径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管理手段有机结合,以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农业体系。生态农业的目标在于促进投入到农业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充分利用,降低系统外的物能(化肥、农药)投入,减少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和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残留。通过近40年的生态农业实践,我国已形成三大技术体系,为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持久维护农村优美环境提供了多目标合一的通道。

1应用多维用地技术体系促进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

多维用地技术体系是利用生态学的生物演替原理,开发利用自然空间资源的一种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在垂直空间上,利用农业生物的不同特性及其对外界条件的不同要求,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建立多个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农业生产方式,也称立体种养或立体农业。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林下经济”,就是利用森林林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栽植农作物、中草药植物、食用菌,甚至养殖畜禽,形成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农林牧复合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充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通过生物种群之间的循环相生及相互制约关系,防治有害生物对农林作物的危害,减少系统外的物能投入,形成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造就美丽的环境景观。

2应用物能多级利用技术体系建立自净的生产系统

物能多级利用技术体系是利用生态学的食物链原理,采用增加食物链环节的方式组建新的食物链,使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吸收多次转化、利用,形成无废物、自净的生产体系。例如,稻田养鱼就是一种最简易的生态农业模式,利用稻株之间的水体空间养殖适合的鱼类:首先,为保障鱼类生存,稻田中不宜多施化肥和农药;其次,鱼类会取食稻株上的有害生物,鱼粪可以肥田,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又如,利用畜禽粪便沤制沼气,可以有效消除畜禽粪便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利用分类出来的厨余垃圾和有机废弃物制作堆肥,用于替代化肥,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发展了垃圾分类的下游产业,反过来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和收集体系不断完善。5应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保障食品安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是利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原理,综合利用栽培技术、物理手段、生物防治和农药的合理使用,挽回农作物因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实现农药实质性减量,长久维护健康的农业生产环境,保障城乡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的供应和食品安全。综上,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创建“生态宜居”的农村生态环境为核心目标,兼顾“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助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推进乡村的真正振兴。如此,真正的“美丽乡村”就在眼前。

作者:王松良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