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语文教学体现的公民素养教育

语文教学体现的公民素养教育

摘要:从中学语文教材、语文作文教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挖掘公民素养因子,切实做好知识文化、道德修养、传统美德等公民素养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加强情感教育,渗透公民素养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公民素养

公民素养,即当代公民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生活技巧、素质或能力。主要包括知识文化素质、法律和自律意识、道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之类)等。公民素养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语文教学则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公民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传授和培养与思想品质等公民素养的教育和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公民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以收到潜移默化之效果。

一、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挖掘公民素养教育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的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具有共产主义思想,有的表达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有的则提供给读者认识世界的科学立场、观点、方法,都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有的还具有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公民素养教育因素,使公民素养教育在教授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对学生的公民素养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教授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我在分析大堰河的形象时,让学生讨论“什么是造成大堰河悲惨命运的根源?”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大堰河生前艰辛死后凄凉,其悲剧产生的根源是不合理的旧社会,她是旧社会里受剥削受压迫的勤劳善良的底层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诗人在这首诗中既讴歌和同情旧中国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又控诉那个存在剥削与压迫的不合理的旧社会。通过这样的挖掘,学生既接受到孝心与同情心的教育,又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反封建、反剥削、反压迫的民主意识。而公民素养教育则在这种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

二、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公民素养教育

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作文教学,作文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所以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素养教育。在语文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记得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题是以“孟子三乐”为主题,“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此题我曾给学生习作,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孟子的三乐你怎么看?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人生怎样度过才是快乐的?于是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这样的作文课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无形中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快乐,体会人生应如何活得快乐。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也是对学生公民素养教育渗透的一个广大天地。

三、在中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接受公民素养教育

公民素养教育渗透不能只停留在语文课堂上,也应与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在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中接受公民素养教育。例如,我校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在高一和高二开设过传统文化与公民素养的课程,并且由语文老师编写了校本教材《雕刻心中的天使》和《铺就人生的基石》,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公民素养教育。再如,语文教学中曾教授过古人二十而行冠礼的知识,鉴于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我校的高三学生举行了成人礼仪式。通过成人礼仪式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学会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还有穿插于语文教学中的课本剧表演活动,与语文有关的红五月爱国诗歌朗诵活动等语文实践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自然地感受到爱国素养的教育。

当然,公民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把学生的良好素质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除激发学生情感、以情动之外,还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如学习了《沁园春•长沙》后,笔者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后,就教育学生使自己成为一个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有集体荣誉感的爱国志士;学习了《再别康桥》后,则让学生对母校永远报有一份感恩与眷恋之情。将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从而可以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公民素养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能喧宾夺主,要把握渗透的可行性。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公民素养教育,从而谱写出大语文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谈新敏.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研究[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魏南予 单位:江西省上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