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施工企业BIM体系建设重难点思考

施工企业BIM体系建设重难点思考

国内BIM应用呈现两个明显趋势:一是施工企业的BIM应用率比设计企业更高;二是越来越多施工企业开始注重BIM体系建设。出现这两个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施工企业对于将传统粗犷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BIM技术在我国发展至今,随着中央、地方政府、各级协会的政策推动、标准建立、大赛举办,再加上企业不断实践,其价值已经得到了建筑业企业的普遍认可。并且国内的BIM应用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势:一是施工企业的BIM应用率比设计企业更高;二是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注重BIM体系建设。出现这两个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施工企业对于将传统粗犷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

施工企业BIM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笔者所在市政集团BIM中心成立于2016年,成立之初便确定了“提升企业形象、解决技术问题、引领行业发展”的发展路线,重点任务包括:全面推广及应用BIM技术、构建企业BIM标准体系、强化BIM技术人员团队建设、建立基于BIM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企业数字化资源库、研究行业前沿信息化技术。有了清晰的顶层设计与发展目标,笔者便着手企业BIM体系的建设,目前已完成企业标准及管理制度的编制,完成了企业BIM组织系统的建设,形成了“集团BIM中心—公司BIM分中心—项目BIM工作组”的三级管理模式,搭建了企业BIM族库、标准化施工工艺视频库,在集团内建立了一批BIM示范工程,开展了集团BIM劳动竞赛,目前市政集团地铁工程BIM覆盖率达到100%,其它重点工程BIM覆盖率达到74%,完成了既定目标。因此,企业BIM体系是推动BIM在企业的快速落地、规范应用的重要手段,此外,BIM体系还起到了评估监督作用,通过一定管理手段规范公司、项目的BIM应用,对推动企业BIM技术进步有很大作用。

施工企业BIM体系建设的重难点及应对建议

建立组织架构。组织架构的建立是体系建设的基础,其适用性是关键。目前各大企业主要有两种路线:一是由企业总部组建BIM中心,服从企业调配,负责企业的BIM日常管理,免费给项目服务,员工享受企业薪资待遇。二是企业单独成立BIM中心,由中心负责人调配,自主承接企业内外项目,自负盈亏。目前来看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路线的优势是BIM中心可以兼顾到集团的BIM管理工作,包括创优报奖、汇报、日常检查等,并且BIM中心人员有较多的项目锻炼机会,可以快速积累项目经验。但缺点是BIM中心人员通常会被安排到项目驻场,服务周期长,长期脱离团队,不利于团队稳定,并且这种模式一般薪资待遇比较固定,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员工积极性受挫,长此以往便会导致人员流动性大,削弱企业BIM实力。第二种路线的优势是BIM中心较为灵活,有一定项目选择的自主权,并且往往会有灵活的绩效考核激励措施,团队更加稳定。但缺点是无法很好的兼顾到企业BIM管理工作,长期来看不利于企业BIM发展。

因此,如何根据适合企业自身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组织模式很重要。市政集团采用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集团BIM中心建立在下属科技公司内,对于集团内部管理方面受集团总工程师和技术质量部管理,负责集团日常BIM管理工作。在生产经营方面,受公司总经理管理,制定了内部BIM服务收费定额,对接集团内部重点工程,对项目提供有偿服务,采用独立经营核算的方式,在绩效考核、人员提拔上有一定自主权,可以较好的维持团队稳定。制定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企业推行BIM技术的根本,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主营业务、组织结构模式等特点来制定。市政集团BIM中心于2016年了《市政集团BIM建模标准》《市政集团BIM应用指南》,作为集团各项目建模、应用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其中建模标准明确了轨道交通、道路与桥梁、管廊等多专业的建模工具、建模流程、模型精度、信息粒度、模型整合、模型交付等基本要求,应用指南中则是根据市政工程BIM应用特点规范了三维图纸会审、交通导改、可视化交底等基础应用的技术路线、注意事项、成果格式等。两部标准的实施,让集团各项目BIM应用产生了标准化的成果,可以纳入到集团的模型库、族库、可视化工法库中,成为企业的数据资产。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考核机制是企业BIM技术能够科学、可持续推广的保障,是体系建设中的重点。目前项目应用BIM技术的主要驱动力有三点:一是甲方要求使用BIM技术;二是工程结构非常复杂,不使用BIM技术无法施工;三是项目有评奖需求。由此可见能够自发性的应用BIM技术的项目仍然较少,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往往都面临着领导认识不充分,项目应用不积极的困境,长此以往会导致企业BIM水平停滞不前,制约行业发展。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市政集团做过许多尝试,比如专项支持示范项目,以示范作为引领,以点带面的进行推广,最终结果收益甚小。因此,市政集团制定了《市政集团BIM技术推广应用管理办法》,通过强制手段先让项目把BIM技术用起来,在应用的过程中总结BIM技术的优势,做好技术储备与人才培养,逐步将BIM应用常态化。办法中制定了BIM应用点推荐表(见表1)和项目考核等级划分表,具体考核分两部分,一是项目考核,要求工程量在3000万元以下的工程项目宜应用BIM技术;工程量在3000万元(含)至10000万元的工程项目,可进行针对性的建模,模型精度不低于LOD300,BIM应用级别不低于C级;工程量在10000万元(含)至30000万元的工程项目,应针对主体结构进行建模,模型精度不低于LOD350,BIM应用级别不低于B级;地铁工程及工程量在30000万元(含)以上的工程项目,须建立合同范围内的所有施工内容的模型,按照《北京市政集团BIM建模标准》或竣工模型交付要求建立全专业模型,主体结构模型精度不低于LOD400,BIM应用等级不低于A级;明确要求创建省部级及以上优质工程奖的工程项目,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创优目标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展BIM技术研究和应用工作,模型精度不低于LOD350,BIM应用级别不低于B级。二是公司考核,办法中制定了公司BIM考核评价表,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年终考核结果与公司领导绩效奖挂钩。同时,办法中明确了奖惩规定,如“符合BIM技术应用条件的新开工项目,未推广应用BIM技术的,对该项目部、项目领导班子处以罚款,取消其项目经理参评集团优秀项目经理的资格”等,对于项目通过北京市BIM应用示范工程验收的、取得各级BIM大赛奖项的、参与BIM标准的、形成BIM专利、各级工法的,集团会予以相应的科学技术奖励。通过建立考核机制,企业的BIM应用率有了明显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BIM应用项目与个人,在企业内营造了良好的BIM应用氛围。

人才培养与储备。施工企业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培养适用的BIM人才,二是如何留住BIM人才。首先是培养适用的BIM人才。对于施工企业而言,适用的BIM人才应当是同时具备BIM实施能力与施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各大建筑高校均开设了BIM相关课程,但更多是局限于理论知识,因此施工企业招聘的新入职员工往往BIM实施能力不强,而企业内部员工大多懂施工技术但又不具备BIM实施能力,因此造成BIM人才短缺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招聘有BIM基础的新员工,对其进行BIM技术培训。有基础的新员工学习能力较强,能够较快掌握,然后分到各工作岗位学习施工技术,使得高校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这部分人员将作为未来BIM实施的主要生力军。二是针对现有员工,可针对不同层级开展不同深度的BIM培训,作为BIM技术在项目落地的中坚力量。市政集团的BIM培训工作主要由BIM中心负责,目前已经为集团各单位培养BIM人才400余人,在项目BIM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是留住BIM人才。BIM人才流失严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职业发展受限,从行业角度来说,BIM工程师虽然被纳入到国家承认的新职业发展方向,但仍未被列入职业评价标准,职业发展不够明朗。从企业角度来说,受限于传统观念,BIM人员的晋升通道不够健全,个人发展受限。二是收入较低,大型施工企业普遍为国有企业,有着严格的薪资标准与晋升原则,很难做出革新,导致国有企业的BIM人员收入普遍低于行业平均收入水平。笔者认为,BIM人才的职业发展问题,应当由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努力解决。2020年上海市已将BIM设计人员纳入到高级职称评审范围,BIM专业首批高级工程师职称证书已经下发,未来应当有更多地区加快革新步伐,为BIM人员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让BIM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如今随着5G、GIS、AI、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进步,BIM技术的发展已呈多元化、复合化的趋势,因此需要将科技创新与企业业务进行交叉融合,为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笔者建议企业在科研项目的立项选题上应当有的放矢,选择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有发展前景、转化价值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尤其要重视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与施工结合起来,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市政集团的信息化科研项目由BIM中心承担主要研究工作,通过科技研发,持续研究建筑业新技术,形成了专利、工法、软件著作权、标准等多项成果,并且将成果转化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团级BIM管理平台、智慧工地平台、盾构智能监控平台、智能监测平台等软件,形成了封闭空间人员通讯系统、基于UWB技术的人员定位系统、地铁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分析及矫正系统等一系列科技成果。

作者:司典浩 单位: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建造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