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铁路作业生产环境重要性探析

铁路作业生产环境重要性探析

摘要:本文从铁路现场的生产情况入手,分析了生产环境对提高职工的软实力和任务的完成质量两个大方面的重要性,其中明确了从意识上、从激发工作潜力上、从养成良好工作习惯上,强调了好的生产环境可以提高企业中劳动生产率,之后又从生产任务、作业方式及新型企业工作方式等方面阐述了生产环境的影响力,最后从现场职工和学校学生两个角度说明设置优越生产环境的必要性,也给全文做出了结论。

关键词:软实力;新型的生产环境;安全保障;大联锁

在当今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和技术不断进步的形势下,越来越需要高效、快捷、准确的工作方式来适应铁路高速、便捷、正点的运输需求,尤其是新型的“集约化”的综合一体化生产结构的实施,更是需要培养铁路专业人才的高职学校更新原有实习实训环境,建立新型的铁路作业生产环境模式,从而完成提前适应“职场”的目的,就担负着铁路效率和安全的铁路供电、工务、电务等部门而言,只是单一的管理和运营已经远远赶不上技术的发展脚步。下面结合铁路单位实施“集约化”生产的条件,阐述作业生产环境的重要性。

一、适应的生产环境提高人的软实力

(1)从尽快提高人的生产意识方面分析,意识的改变是尽快适应新型的生产环境的前提。就拿铁路实施综合一体化维修改革来说,有一部人不能做到很快适应,还是停留在分散作业的状态下,所以会因对工作的不熟悉而耽误了生产的效率。另外,刚刚毕业的学生就是要看谁最先形成适应生产环境的意识,这样才能让职工懂得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定位自己的价值观念,形成牢固的质量标准意识。(2)良好的生产环境会影响人的工作兴趣。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使职工更喜欢工作,从而热爱岗位,铁路沿线工队的“五小”建设都很到位,生活区的小食堂、小菜园、小浴池、小活动室、小图书馆都是让职工工作之余有“家”的感觉,职工在这样环境中工作的会更舒服和安心。(3)良好的职场环境会让人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为保证行车安全,铁路往往更加强调在工作职场的文化建设,形成特色的文化氛围,例如在工作职场的显著地方标清安全口号,还会用一些家庭照片等方式温馨的展示来自家庭的嘱托,提醒职工时刻遵守安全生产规则,做到平安快乐的工作过程,其实这些也是一个团队形成什么样的工作风气的关键,实践证明好的文化宣传会让职工养成规范的工作习惯,保证更好的为安全生产服务。

二、适应的生产环境决定任务的完成质量

(1)生产环境是一个广义的名词,生产环境中更重要的是合理布置工作环节,包括卡控工作进度,预防安全风险等,尤其在合理有序的工作安排中,要重点突出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工作验收-问题完善-工作总结-效果检验等全过程,这些工作环节都是要靠合适的生产环境来保证,如用年度工作计划、月度工作计划,以及日常工作计划,都要用安全风险卡控点防范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用春检、秋鉴等手段完成工作验收,用安全大检查等方式总结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问题,用回头看的方式达到进一步完善的效果,用月度工作会议、年度工作会议形式完成工作总结,铁路上实施的这一系列围绕生产环境建立的工作体系,重点是要让人清晰的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的问题。(2)在铁路建立有效的生产环境就是建立了完成任务的安全保障,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质量是铁路运行的基础、效益是新型企业结构下目标要求,就拿铁路的安全保障来说,在作业环节上,铁路从生产环境中突出五个过程,即作业前的准备过程,工作过程中的单项作业过程,工作后的检查试验措施,安全防范及卡控制措施,出现问题时的应变措施。在工作质量保障方面会突出标准化检修、流程化天窗、标准化施工等制度,从检维修、集中修及大中修等方面体现标准的生产环境。在效益保障方面,铁路上采用了科学的统筹作业来适应生产变化,不断完善和改革运输组织方式来保证铁路运输效益的最大化。(3)有序的生产环境建设可以保证让现场生产更加贴近铁路改革发展的方向。第一,合理的生产环境建设有利于统筹效果,好的生产环境建设容易让生产的效果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第二,合理的生产环境建设有利于实现标准的统一,制定的标准大都是来自生产实践,而又要在生产实践中完成统一实施。第三,合理的生产环境建设有利于干部职工形成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铁路一盘棋的思想,牢固人人有责的劳动意识。第四,合理的生产环境建设有利于落实当今铁路运输中的“大联锁”理念,从而为铁路运输提供系统保障。

三、结论

(1)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现场职工能在一个较好的生产环境下工作,对于意识的形成、习惯的养成、任务的完成,以至于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涉及国家民生的国有企业(铁路)设置规范有序、舒适合理的职场环境,是行车安全、运输效率、职工幸福感的基础。(2)对于交通运输类学生要提前适应现场的工作生产环境更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适应现在铁路运输生产模式的细节,了解铁路运输生产任务清单,建立适合新型企业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要求更加具体,作为在交通运输类学校要切合实际的加强模拟企业现场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铁路生产无缝的人才对接,保证为铁路现场提供实用型人才做好支撑。

参考文献:

[1]冉嘉洛.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

[2]陈明忠,戴丽君.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分析[J].现代教育职业,2018(28).

作者:李欣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