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校园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校园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知识密集、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校园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缓解当代大学生压力具有明显的帮助效果。对校园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校园体育教学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情绪、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校园体育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需求

1校园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开始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改变了人们生活习惯的同时对当下社会内学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影响[1]。导致在校学生出现一系列的心理方面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辍学、自杀、校园暴力等较偏执的行为,结合目前综合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校园体育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进而实时分析校园体育教学在学生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是具有十分现实意义的。随着有关部门对校园体育教育关注度的提升,其健康教育方法成了高校体育工作人员的重点调研方向,如何基于体育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更是成为高校的研究重点[2]。根据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在校大学生的心理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仅有5%的学生具有心理上的独立意识,同时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挫折或困难,大部分学生选择逃避现实,不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且日常生活圈较小,存在交流上障碍,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表现出对生活不积极的状态,一旦面对社会压力与生活困难,笔者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活现状做出调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协同发展。结合研究发现,超过85%的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时长不超过2小时,不但心理上存在健康方面的问题,身体素质及免疫机能均较差。因此,结合校园体育的教育方法,开展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为培养一批高素质学生专业化的指导,改善当下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以此提高学生离开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能力。

2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结合高校对学生开展体育教育,从调控学生情绪、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开展校园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1调控学生情绪

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过程中,对外界事物产生的不同认知态度称为情绪,同时情绪也是一种对客观事实以及主观需求关系的反映。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其行为、意志等外在的情绪表现都会反映出当下学生内心的真实活动状态。因此,通过体育教学可以更容易的发现存在不同类型心理障碍的学生[3]。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对知识、技能进行传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了学生在情感上获取不同程度成功感受的体验。学生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并治疗某些潜在的心理疾病,使学生紧张、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反映得到释放,让学生身心放松、心情愉悦。结合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学生心里潜藏或已经表现出的心理障碍,并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此外,由于每一项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对学生产生的情绪调控作用也是不同的。例如:排球、足球、篮球等团体项目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团体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结交更多的朋友,改变学生孤僻的性格。在运动过程中,需要学生与团队中其他人交流沟通,一般体育项目等活动的开展形式均为公开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每名学生的机会均是相同的,学生可通过努力体现生命存在价值、感受到生命的延续,使学生在得到人生价值延续的同时,经历挫折进而调整自身情绪。

2.2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与向教师学习、调整运动方式,宣泄情感表达情绪,以此可将学生自身潜在消极情绪、负面因素发泄出来,降低学生出现负面情绪的概率。同时,在校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组织符合学生自身心理的体育活动,在学生锻炼的过程中要善于找出学生潜在的不良情绪,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从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4]。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因此,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理想化的社交平台,由于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人数众多,因此需要学生充分考虑“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高效的途径对彼此之间了解”,从而默契的配合。因此,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扩大人际圈,增加学生与他人交际的能力,提高日后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例如,在生活中,与父母沟通可提高父母对学生身心发展现状的掌握,与教师沟通,有利于学生后期就业发展,与同学、朋友沟通,可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以此改善生活或心理亚健康现状。对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学生的焦虑、紧张情绪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心理障碍疾病起到预防的作用。

2.3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将学校近似看作一个微型社会群体,将每一项体育项目都看作一个整体,评估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所以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所造成的。在校园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类团体活动,使得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群体多向性。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不仅可以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对其他各类体育锻炼中的适应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日后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5]。再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竞技体育与体育竞赛实际上是社会的生产及生活的模拟,体育精神可以充分映射学生的现代社会精神,并且,许多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也是对社会生活的缩影。在这些体育活动中,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等不同的体验。教师若能在其中进行深入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正确的认识体育、生活及社会,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及价值观的正确建立起到积极的作用。

2.4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校园体育教育中的运动项目是十分考验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的一种活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增加具有挑战性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如通过篮球比赛、4×100米接力、1500米长跑等,采用公平、公正的方式和规则,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都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体会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生命延续的价值,使其受到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以此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良好意志品质,培养公平竞争和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让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得到最好的实践,促进学生身心个性化发展。同时,通过教师设置的多个体育教学项目,学生自主地对体育竞技项目进行选择,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项目,更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2.5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校园体育教学中,学生作为被教育的主体,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通过学生与教师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次数越多,越容易使相互更加了解。随着交流的实践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使其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6]。教师在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让学生的身心得到统一,从而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的各项发展得到完善。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运动项目,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学生多元化形式的教学方法,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可以采用体育竞赛、体育评分、音乐伴奏等形式,让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下,有意识地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仅使整个课堂得到活跃,同时也能够提高校园体育的教学质量[7]。

2.6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体现学生个人意志行动中稳定的、具体的品质特征,是学生具备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通过校园体育教育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8]。例如,在体育教育中的中长跑训练中,由于课程全程枯燥单调,且十分艰难,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对这一项目都是十分畏惧的,甚至会找各种理由避免练习。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中长跑运动是最能够锻炼学生毅力和意志等心理素质的,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最佳培养方法。同时,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是在相同的规则下完成的,在比赛的过程中,既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在平等条件下超越别人的感受,又能够从中学会应当如何在指定的规则约束之下满足自身的好胜心理,在比赛过程中通过公平、公正的竞争,体会到追求成功的喜悦[9]。体育竞赛是一种将智慧的较量与智力的较量结合的竞赛,因此可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等多方面的竞争意识,学生从中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例如:定期开展校园体育项目竞赛,以此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根据学生身体综合机制,有意识地提高针对学生群体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采用此种方式不但有效的活跃了校内体育活动氛围,同时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可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7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心理实际需求

在校园体育教育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要对象,教师仅起到带领学生的作用。学生只有与教师不断的交流沟通,教师才能切实的掌握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活动与需求。为此教师应适当加大与学生的交往密度,统一学生的“身”与“心”的协调一致,使校园体育课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调整体育运行项目,安排不同类型学生不同运动方向的体育项目,例如,对于身体综合素质或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安排其进行乒乓球等桌面项目运动,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量。对于身体综合素质较高或热爱大型体育运动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穿插极限类运动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野外生存挑战、极限攀岩等运动项目,在保障学生运动安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压力、对体育项目的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项目教学方式,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放松的体育互动氛围,使传统校内体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10]。

3结语

校园体育教学符合现代学生对精神压力缓解的目的,改善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对于面对沉重学习负担的学生而言,是一项对心理健康影响十分重要的教学。在今后的校园体育教学中,学校应当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身心的健康要以健康为本,包括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通过校园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进行研究,证明了其对学生心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建议各个高校加强对学生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吕伯文 单位: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