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热点谣言传播特征及动因

网络热点谣言传播特征及动因

【摘要】本文从谣言类型、地域传播、传播信源、传播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热点谣言的传播特征,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心理和技术两个角度分析网络热点谣言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治理网络谣言。

【关键词】网络谣言;谣言特征;传播动因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是由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新华网承办的辟谣平台,平台于2018年8月29日在北京正式上线,并于次月推出8月十大网络谣言榜单,此后的两个月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依托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不断完善榜单的呈现内容,在2018年10月的热点谣言榜单中增加了谣言信息总量、地域传播Top3两种维度,2018年11月又新增了传播信源维度。为便于分析,本文基于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网络热点谣言榜单,选取了2018年10月-2019年8月11个月的109条谣言作为研究样本,从谣言类型、地域传播、传播信源、传播形态等方面分析网络热点谣言的传播特征,并在对谣言传播规律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案例分析这些网络热点谣言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

一、网络热点谣言的传播特征

网络热点谣言除了具有辐射广、程度深、传播快等网络谣言的一般特征外,[1]还具有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更迅速、社会影响力更大的特点,更加容易引起网络舆情危机。笔者对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网络热点谣言榜单进行梳理后发现,网络热点谣言的类型以社会、政治谣言为主;地域传播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为主;传播信源方面,微信与微博成为了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在传播形态上,网络热点谣言常与舆情事件相伴相生。(一)热点谣言传播类型:社会谣言占比最大。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谣言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根据谣言发生的领域,将谣言划分为社会谣言、政治谣言、文化谣言、科学谣言、健康谣言和食品谣言六种类型。通过对109条谣言样本进行梳理分析,网络热点谣言的类型主要集中于社会谣言,谣言总数为59条,在所有谣言类型中超过了半数,其次为政治谣言(22条)、健康谣言(13条)和科学谣言(7条),最后为文化谣言(6条)和食品谣言(2条)。有研究者认为,社会谣言本身具有可信因素是其广为传播的内在因素。[2]社会谣言屡屡出现在公众视野,往往是因为谣言本身具有可信性,谣言的某些要素是真实的。例如2018年11月谣言榜单中排名第一的“上海快递员因快递被偷雨中暴哭”这则谣言,造谣者在微博上传了一名快递员在雨中哭泣的视频,但并没有证实快递员哭泣的具体原因,而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其哭泣是因快递被偷。其所的文案有地点、事件起因等要素,再辅以视频,网友缺乏证实的渠道,自然容易信以为真。(二)热点谣言地域传播:北上广发达地区是主要传播地域。在有地域传播统计的79条上榜谣言中,北京(75次)、广东(69次)、上海(51次)等地是谣言传播的重点地域。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方媒体发达,自媒体林立,有些自媒体为博人眼球,获得流量,对信息不加以证实,很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的助力者。另一方面,一线城市网民的媒介素养从一定程度来说并没有跟上媒体发展的步伐。凯迪数据研究中心2015年12月的《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与一般人印象相悖,一线城市网民的媒介素养得分并没有得到最高分,相反的是二三线城市网民的媒介素养得分更高。[3]当受众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筛选能力、表达能力无法适应信息环境时,受众就成为了谣言的潜在传播者。(三)热点谣言传播信源:微信、微博是谣言传播主渠道。腾讯和新浪的财报显示,微信月活跃账户达到11.3亿,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了4.65亿。众多的活跃数,便捷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渠道构成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谣言传播主信源。在99条统计有传播信源的热点谣言中,微信占据了其中的87条,微博紧随其后,占据了86条,微信和微博成为热点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热点谣言假借“新闻”传播的特征明显,74条热点谣言以“新闻”的形式传播。以2019年5月的热点谣言“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为例,多家商业媒体客户端将2018年的旧闻当作新闻进行推送,闹了个乌龙。此外,网络热点谣言并不仅局限于单一传播途径,其会被网民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从而使谣言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四)热点谣言传播形态:常与热点舆情相伴相生。一方面,热点舆情事件发生时常出现网络谣言。网络舆情热点,是网民思想情绪和利益诉求在网上的集中反映,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是民众议论的集中点,反映出一个时期网民的所思所想。[4]这意味着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具有较强的话题性,易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和传播,有关舆情事件的报道都有可能会被无限放大,期间一旦有关于该舆情事件的不实信息传播,就有转化为热点谣言的风险。另一方面,网络热点谣言易发展成为网络舆情事件。某些造谣者出于报复性心理或为满足自身的诉求,恶意捏造谣言,当谣言与社会或公共安全等领域相关时,经过发酵和蔓延,就易形成舆情事件。

二、网络热点谣言传播的动因

谣言传播既有技术动因也有其背后的心理动因。在心理动因层面,王国华等从网络谣言传导主体的角度分析了谣言形成、传播和模仿的动力机制,认为不同行为主体都有强烈或传播网络谣言的动力;[5]宗益祥、马雅妮认为恐慌心理、趋利心理和宣泄心理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三大个体心理动因,理性缺失、从众心理和群体极化为代表的群体心理也与网络谣言传播存在密切联系。[6]宁雪文、王虎在分析了2015至2017年30起微信谣言事件后指出,微信谣言产生的本因是一种社会心态投射,是民众对于社会矛盾及社会问题的应激性反应。[7]熊炎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时则更直接地指出,焦虑感、可信度、不确定性(或含糊性)、相关性(或重要性)是直接影响谣言传播力的四类心理因素。[8]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网络谣言得以形成和传播,既有出于个体某种目的的心理动机,也有更深层次社会心态的投射。在技术动因层面,雷霞认为删帖容易、查根源难,拷贝陈贴、死灰复燃,情景拼接、以假乱真,娱乐先行、技术恶搞,植入广告、营销造势是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技术推动因素。[9]靖鸣、王瑞则将网络谣言得以产生和传播的技术根源归因于互联网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低成本的基本特性。[10]根据学者的研究成果,技术动因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心理动因是热点谣言形成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技术动因也为推动因素。(一)热点谣言传播的心理动因。作为网络热点谣言传播的主要类型,社会谣言一般具有较强的话题性和相关性,网民易于形成求证心理、恐慌心理和宣泄心理。如“2035年养老金将耗尽”这则谣言,最早于2019年4月形成和被广泛传播,并登上了该月热点谣言榜单的第二位,尽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时进行了辟谣,但2019年7月这则谣言还是再次被广泛传播,占据了7月热点谣言榜单的第二位。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养老金被耗尽”无疑会引起网民的恐慌和担忧,在这种恐慌心理之下,网民一方面通过转发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则希望国家能对此给出权威解释。(二)热点谣言传播的技术动因。互联网时代,网络除了为谣言提供更便捷、更快速的传播途径外,还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形式,增强了谣言的“真实感”。在网络传播中“有图有真相”并不一定能告知大众“实情”,“有图有真相”的错觉,让网民更容易相信谣言,进而传播谣言。正如雷霞指出,技术提供的虚拟“在场”感,是谣言蛊惑大众最重要的杀手锏。[11]谣言传播中人们运用网络技术更容易将相关信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8月份热点谣言榜首的“XX地凤凰山路漏电”,后被证实为谣言。在这则谣言中,造谣者仅仅篡改了事故的发生地,就能使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传播。在网络技术助推下,造谣成本更低,谣言传播也更迅速、更广泛。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热点谣言相较于传统口头谣言和网络非热点谣言,有了许多新的传播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在治理网络谣言时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网络热点谣言的形成和传播既有作为内在根源的心理动因,也有作为推动因素的技术动因,注意到网络热点谣言传播的心理和技术动因,对于谣言的预防和处置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韦守 单位: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