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下文化自信浅析

网络下文化自信浅析

【提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文化自信的实践中,也不得不考虑网络在文化自信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阻碍与优势。破除其阻碍,利用其优势,才能为网络中文化自信的生成探索出一条适宜的生成路径,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发扬与延续,使中国文化不断时代化、国际化。

【关键词】网络 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思想形成过程及其内涵

在2011年中共成立九十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第一次从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层次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将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方面融入“两个一百年”计划之中,形成了“三个自信”的命题,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随着时展和实践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将会不断完善,体现出其优越性和真理性,中国的发展前景也必将更加广阔。在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就是要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有这样的自信、对自身的理论体系有这种自信、对我国的制度优越性有这种自信。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思想体系,不可否认其对社会存在也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因此,在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中,构建和完善自身的文化体系,同时对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四个自信”思想正式形成过程来看,“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基于中国当前的发展现实而提出的,是为了巩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执政基础。“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关切、对中国当前发展道路的完善以及对中国优秀制度导向的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宣传和培育文化自信,将更好地为全党全军及全国各族人民的砥砺奋进铺下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更丰厚的精神力量。

二、网络背景下“文化自信”思想生成的阻碍与优势

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断加速,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数据技术逐渐渗入到不同的领域。同时,国际交流与沟通日渐频繁,各种文化和繁杂的信息展现在人们面前,文化与信息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在文化自信的实践中,不得不考虑网络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只有对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详细分析,才能为网络“文化自信”思想的生成探索出一条适宜的生成路径。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类进行社会交流只能在现实中产生。互联网构建出虚拟的社会,使人们得以在这个新领域中进行交流与分享,拓展了人们的活动领域与交流方式。不仅如此,网络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拓展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对自身认识的实践领域,网络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作为主体的存在与发展。在网络中传播信息更为便捷与快速,这使得文化自信教育能够更广泛、更全面地开展,群众也能在文化自觉后,根据自身兴趣与实际,多方位、多层次地完善自身文化缺口,让文化自信更加顺畅地生成。网络文化传播潜在的危险也不可小觑。首先,网络信息繁杂,但信息质量参差难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更难让人们有效接收和获取有益信息。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仍然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时期。然而网络空间中真假难辨的信息容易使大学生在接收到有害信息时产生错误的反馈,导致不良后果。其次,网络便捷使国际交流日渐频繁,不同文化的冲击在潜移默化中很容易使人们思想改变,失去身份认同感。各种文化的碰撞往往使人们因为新鲜感而更加关注外来文化,忽视本国的优秀文化,并逐渐丧失文化认同感,殊不知我们所接触到的只是外来文化的冰山一角,是“滤镜”下的虚假繁荣。再次,网络交流不可避免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大数据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暴露在所有人的视野下。因此,必须谨防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被污蔑或者被“移花接木”地盗取。最后,网络带来的行为规范、价值观与交往方式的矛盾也容易使人们产生迷惘与失衡。因此,面对特定人群、特定人文因素等背景,更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三、“文化自信”思想的生成探析

思想的实践,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阶段的发展。“文化自信”思想的培育也要经历从“明理”,到“悟道”“笃信”和“力行”的发展。在网络文化传播中要抵防不良影响,充分利用优势,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发扬与延续,使“文化自信”思想的培育接续递进,使中国文化不断时代化、国际化。针对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编纂,使其形成一套正统的、完备的知识体系,使人们在学习与交流时做到有据可查、有据可依;另一方面,针对三观尚未完全建立的网络使用者,在提高其文化素质,培养其区分是非黑白的能力的同时,也要对其网络交流权限进行一定设置,维护其思想的健康发展。针对网络各种文化的碰撞与冲击的问题,官方媒体应积极宣扬与引导主流文化,使公民理性对待、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同时应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意识形态导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公民的思想政治与文化素养,培育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为文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针对网络带来的安全风险,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呼吁公民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与渊源,使其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而让更多人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特印记,实现文化的“自觉”与“自信”。针对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问题,应将“文化自信”思想的网络引导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在虚拟与现实之间认清身份、在国际动荡局势下稳住航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制度的引领下一往无前。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磨练中孕育的优秀文化,蕴含着党和劳动人民的意志与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新时代、新背景,面对新的形势,应实事求是地准确把握网络背景下文化自信生成存在的痛点、难点,逐一击破,全方位、全景式地培育文化自信的精神气象。

作者:李琴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