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文学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网络文学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摘要]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发展仅十余年的新型文学态势,虽然受人诟病甚多,且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它的生产创作机制却实实在在地给传统写作带来了良多启发。传统写作教学应该在原有重视写作原理、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敢于借鉴网络文学写作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与互动,多领域、多学科丰富知识储备,勤于书写、笔耕不辍等有益元素,促进传统写作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写作;启示

近年来,随着网络应用技术在日常生活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进入大众视野。这是一种网络普及下的社会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兴起给写作领域带来了变化与新的挑战。网络写作有别于传统写作生产、审稿、出版的流程,它是借助网络平台,让更多对写作心怀梦想的人通过网络进行写作。网络写作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让们增加了更多的价值认同感。而这种互相促进的写作模式使得网络文学创作一时呈现兴盛之态,给传统写作教学带来了很多有益启示。

一、兴趣是学习写作、坚持写作的绝对原动力

传统写作教学重视对写作原理的渗透分析、对写作技巧的精细分解、对写作研究对象的关注,这种重视和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写作主体写作能动性的考查,忽视了对写作主体写作兴趣的关注与培养。相比传统写作,网络文学的创作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涉足网络写作的,他们身份、年龄不同,职业迥异,但他们每天坚持繁重的巨大文字更新量的工作,是出于对文字、对写作本身的酷爱这个共同点。有调查显示,网络主要是高中生、大学生和社会闲杂人员。“一份小说网站的重点作家名单上,记者留意到11人中硕士仅一人,近一半并未跨进过大学校门。退伍军人、流水线工人、网管等这些看似与写作不沾边的职业,竟然是他们成为网络之前的糊口活计。”[1]我们不否认,有些走上网络写作道路是被高额的收入宣传所吸引,但在每天巨大文字更新量的压力下仍坚持这项繁重工作的原动力是内心对写作的兴趣。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学的问题,乃是寻找材料使一个人从事特殊的活动的问题。这种活动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或对他有兴趣;同时,这种活动不把事物当作操练的器械,而当作达到目的的手段”[2]。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美国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也指出,“在教育上,兴趣既与目的有关,又与手段有关。也就是说,兴趣既是目标,又是与旨在达到目标的经验相关的动机力量。然而,在这里,我们把兴趣看作是一类目标”[3]。因此,传统写作课程在重视写作原理讲解、写作技巧传达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人们才可能拥有主动求知、探索、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同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和体验,而这种愉悦的情绪和体验会促进人们进一步探索。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也指出,“趣味是可以培养的。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4]。

二、交流与互动可以为写作提供更多有益的资源

传统文学作品创作基本上是写作者独坐书斋,或找一僻静乡野,完全沉浸在独立的创作世界中,外人很少参与的生产过程。网络写作则有强烈的交互性,读者可以参与故事的生产、创作,或就故事情节发展给出自己的意见,或就男女主人公的行为举止发表看法,甚至可以对故事发展的结果给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这样说,读者在线阅读作品的同时,也直接参与了作品的创作。正如著名网络“李寻欢”在《我的网络文学观》中所说:“在过去的文化体制里,文学是属于专业作家、编辑、评论家们的事情,他们创作、发表、评论,津津有味,却不知不觉间离‘普通人’越来越远。现在我们有了这个网络,于是不必重复深更半夜爬格子、寄编辑、等回音、修改等复杂的工艺了。想到什么,打开电脑、输入、发送就OK了。你甚至可以在几分钟之后看到读者给你的回应。”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就曾明确表示,自己创作的小说《第七天》就受到了开放网络的影响,“不仅许多素材来自网络,一些句子,如‘你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相信’也被读者指为典型的网络用语”。这样直接面对读者、面对市场的创作模式虽然也存在一些诟病,但是开放的创作系统的确给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文学更能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更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因此,传统写作应该吸收与借鉴网络文学创作中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交流与互动可以是与网络间的、与志同道合朋友间的、与写作爱好者间的。只有作者与读者增进交流与互动,才能打破作者一己思维,让写作更丰满、更充满神奇性。具体到写作教学,可以在课堂上就一题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然后通过全班的探讨分析进行优中选优,选出一个最好的方案,共同完成一部作品。针对学生的课下写作,要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不成熟的作品示人,接受大家的批评与意见,并借鉴这些批评建议修改,最终完善作品。

三、多领域、多学科深厚知识储备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

在传统写作领域,稿件完成后需经编辑审核通过后方能发表,这样严格的发表流程中往往使得只有接受过良好教育或正规写作指导的人才能从事写作,或者说在这样的流程中从事写作的多是文科背景的人。但在网络文学中,网络平台对人人开放,只要你有文字表达的欲望,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完成写作生产、即时发表、意见反馈。这种写作、发表流程一时间吸引了很多不敢在传统写作中涉足的人。于是,人人皆是的局面迎面扑来,尤其是大量理工科出身的加入,让读者瞬间感受到写作题材的开阔、专业知识带来的新气象。同时,他们的理工科专业知识、异样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写的很多东西是文科出身的作家无法匹敌的。当然,我们也承认众多涌向写作平台的确带来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不少粗制滥造、低俗、媚俗的作品,但是作为研究写作、关注写作的人,我们更应该重视其积极因素,让其为提高写作教学服务。网络文学的繁盛景象,跟其背后写作者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储备不无关系。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尤其不应局限于自己所学专业,只要有兴趣的学科均可涉猎。读书也不必限定领域,只要对自己有帮助、有提高的,都可以拿来阅读。

四、勤于书写、笔耕不辍方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我国清代唐彪在《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中谈到,“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若荒疏之后作文艰难,每日即一篇半篇亦无不可;渐演至熟,自然易矣。又不可因不佳而懈其心,懒于做也。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此文便是对写作者要多写多练提出的见解。不管是传统写作,还是网络写作,写作者们都应该身体力行这一永恒真理。如今,人们对网络们每日巨大的文字更新量已经不再陌生。曾登上各大门户网站头条的“心星逍遥”曾这样讲述自己的写作状态,“每天要敲击键盘几十万下,日复一日从未停止。每根手指都有了厚厚的老茧,那是打字时手指之间摩擦生出来的”[1]。在网上如雷贯耳的起点中文网“白金大神”———“唐家三少”曾连续86个月不断更新,作品总字数超过2100万字,平均每天更新7000字。[1]诚然,文章质量的高低不能以每日码字速度而定,但是他们这种每日坚持不懈的精神却是值得称道并应该为写作爱好者所学习的。学习写作的人只有将写作知识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经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能养成好的习惯,真正转化为良好的写作能力。脱离实践的理论知识、专业技巧,永远是纸上谈兵的假把式。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不过短短十几年时间,从饱受争议到日渐兴盛,虽然它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这都不影响我们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辩证地看待它,辩证地看待它对传统写作带来的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网络生存现状调查:日码万字,年薪百万无社保[EB/OL].(2014-11-11)[2017-08-29].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郭晶 路锦正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