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业学校外国文学生活化教学法研究

职业学校外国文学生活化教学法研究

一、职校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意义

(一)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以听说读写为标志的语文能力,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奠定基础。”职校学生的语文教学虽然建立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但已经在很多方面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没有高考压力的职校学生有机会在更为广阔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学习文学和文化提升语文素质。从社会需求和职业需求的角度而言,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商务韩语专业、商务日语专业,如果学生不能学习外国文学,了解外国文化,那么将来在相关专业企业工作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学好外国文学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职业发展的保障之一,对外语专业的职校学生而言更是决定将来职业高度的基石。此外,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需,一个具备未来发展潜能的人才应该具备对文学作品、音乐、美术的鉴赏能力。这样的人会更好地关注人类经验,体会情感。如果学生缺少文学素养,缺乏来自外界的大量文化刺激,会对生长环境以外的人或事物一无所知,学习、思考和成长,就会有局限和障碍。如果我国的学生缺少文学素养,就会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学好外国文学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重要意义

文学是各个民族、时代、国家精神特质的浓缩,学习外国文学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风土人情,扩展视野。我们不仅要注重书籍的阅读还要试图多领略各地风情,外国文学就是我们领略世界风情最好的桥梁。同时,外国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相比起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作品传递出正视人生、面对困难的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注重作品的思想哲理性的西方文学对培养学生认知和思考的态度有所裨益。比较是认识事物、学习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通过文学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学习到一种不同于本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思想状态。《老人与海》体现的不惧风浪猛鲨的生命赞歌和《最后一片叶子》中流露的温情的生命关怀都是外国文学作品能传递的精神价值。通过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更为全面地把握文学规律,汲取世界文化的营养。系统有效地学习外国文学除了有助于职校学生了解多国文化有助于其人生的成长。可惜的是很多职业学校的外国文学教学不受重视,教学方法停留在过去以字、词、句、篇章背诵、分析为主的传统理念上。这种教学方法既培养不出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也不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他们学习外国文学的动力不足,没有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尝试着总结出符合学生、学校特点的生活化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

二、生活化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与效果

职校文学教学主张学习的目的是了解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文学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文学阅读学习的指导,不知道怎么阅读更不知道阅读什么作品。文学家之所以能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本人丰富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感悟有关,作家的这些生活体会也会直接反映在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中。学生如果在这方面阅读有缺失,将很难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与思考,也很难完成前文提到的情感和完善人格养成的任务。因此笔者从三个方面来开展生活化教学。

(一)体会人类的普遍情感

阅读文学作品能赋予人各种情感的体验,给予人各种情感感受,学生能从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的文学描述中体会丰富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养成。友情、爱情、亲情在中西方文学中普遍存在,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文学人物。相比较而言外国文学很多作品表现更为直接,遗憾的是,我国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中外文学人物的分析显得简单粗暴,对学生的情感成熟是种伤害。例如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古代文学作品里的焦仲卿还是现代文学作品里的周朴园都是复杂的人物。可是教师的教学参考书和学生使用的练习册上的习题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概括有些简单和片面化。例如笔者在教授《项链》一文时,发现即使在现在,教参(《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和学生的《指导用书》习题上仍然强调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是源于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其实玛蒂尔德的悲剧随时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如果教师一味强调“虚荣心”和“必然”的悲剧,学生的情感上就会缺少对小说人物的同情,当学生的周围出现类似不幸的时候,难免会情感淡漠,正如罗素所说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单纯情感之一就是“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教师理应引导学生对这样的遭遇心生同情,进而才能体会人物“坚强”“、诚实”的特质。同是《项链》,还有个看似次要人物的路瓦栽先生,这个人物的性格分析几乎隐身在所有的教学参考书中,可是如果我们代入真实的生活场景细细品味这个人物,会发现他的丰富性。路瓦栽先生在生活产生剧变前的生活状态是满足于一顿肉汤,和妻子缺少交流,不懂妻子心意的小书记。项链丢失后,他没有责备妻子,迅速作出决断(“说你把项链的搭钩弄坏了,正在修理。这样,我们才有周转的时间。”),找不到项链后“决然”作出赔偿的决定,然后日以继夜一步一个脚印用劳动来偿还。他和妻子开始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并战胜了困境。只有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这些特质后,才能对文学人物进行公正评价。更有意义的是,学生能从人物对待生活波折的情感和方式的转变中获得力量面对真实的生活。在文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人格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定性的分析上,而应从真实生活的角度切入,只有走进人物,才能真正理解人物,也才能让学生体会真实生活中的甜酸苦辣。

(二)在生活中体会文学

上好文学课,最难解决的困难不是如何分析作品内容,感受作者情感,传递主流价值观。真正的难以逾越的鸿沟是如何把文学拉进学生的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建立起文学会充实自己的生活的观念。建立起文学的生活方式,会使学生的生活更有内涵,更有品位,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生命、关怀人性的素养。这比起成绩来,更符合职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首先,以跨学科的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启发他们去主动探寻作品。比如,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大于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对快餐读物的兴趣大于对长篇经典的兴趣;对作者情感经历的兴趣大于对作者生平简历的兴趣。抓住这些特点,先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就能比较好地把握切入点。比如,笔者在教授叶芝的《当你老了》时,先让学生听了一首他们熟悉的水木年华的歌曲《一生有你》,再对照《当你老了》的译本,学生会惊奇地发现《一生有你》的填词和情感精髓几乎复制了叶芝的原诗,学生对这样跨世纪、跨国籍的遥远致敬饶有兴趣。叶芝的情感生活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介绍叶芝对茉德刚的爱恋过程和产生的诗篇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很多学生因此在课后自己去阅读《他希望得到天堂中的锦绣》、《白鸟》等表达爱慕之情的诗歌。其次,让学生建立起文学会更充实生活的观念,学习外国文学能让学生更好地观照、充实自己的生活。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的很多作者相较于我国作者更乐于直接表达情感,更具备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对美的大胆追求,也更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引发哲学辩证的思考。学生通过学习外国文学,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的不足,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开朗乐观。

(三)充实自己的专业生活

我们的外国文学教学应尽可能地与原作进行比照,以辨析和欣赏不同语言文学的独特韵味和魅力。很多职业类学校都有一个或几个语言专业,笔者任教的学校目前开设了英语、韩语、日语等语言商务类专业。学好外国文学也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充实学生的专业生活。笔者教的班级是商务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诗歌作品就能以英语原文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中西方文学的区别,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比如叶芝的《当你老了》的押韵就能很好地体现西方诗歌的押韵特点,在中国的传统诗词中,押韵的方式基本只有押尾韵一种,西方诗歌的押韵方式则丰富得多,即便只押尾韵,也有多种组合。《当你老了》中每一个诗节都是压ABBA的尾韵,除此之外还有长短韵、轻重韵的变化。再如,弗罗斯特的《NothingGoldCanStay》,如果以译文《美景易逝》来展示,多少有些直白和单一。有条件的话,以部分研究原文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能尽可能地保留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失去的味道,学生也能体会诗歌的魅力,与此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文学如果能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那么他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为丰富,人格更为健全。笔者任教的很多学生慢慢地开始养成阅读的习惯,在课余时间捧起书籍的时间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从长远的效果来看,笔者在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播放影片《午夜巴黎》,很多学生表示不会对其中出现众多文学大家的名字感到陌生,也更容易理解电影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转折;当2013年8月上映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现在影院时,有的学生会在课间讨论菲兹杰拉德。在生活中学习,以学习为生活,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愉快而有效的方式。

作者:黄晓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