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产业融资的成效与优化研究

文化产业融资的成效与优化研究

摘要:本文对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成效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提出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融资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最后结合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针对我国文化产业融资优化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融资;成效;优化策略

引言:自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资金层面上获得了多方支持,各地方政府也围绕文化产业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此大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因素的限制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财政投入的效率并不成正比,相关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并提出在文化产业建设过程中,我国财政投入应该表现出来的引导作用并不突出。针对此,我们有必要围绕文化产业在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体制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有效对策与措施,进一步推动体制改革进度,同时借助政策所带来的外部驱动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支持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

一、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成效分析

1、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从党的十六大开始,中央就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指导性与政策性文件,这些文件共同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支持体系。例如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专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以及文化部《关于鼓励与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等等。从上述政策文件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其中“投融资困难”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相关文件也针对此对解决方法提出了意见,例如有文件指出利用政府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加速文化产业社会资本的引进;再比如国家采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以及资助等形式,对文化产业建设予以鼓励与支持;还有降低文化产业领域中小企业的税收,以此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总而言之,在当前投融资与财政投入机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更进一步。

2、产业财政金融政策成效显著

我国中央财政部于2010年设立了专项资金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早在2006年,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已经相继设立了专项资金。相关统计显示,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已经覆盖到了全国。从发展态势来看,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增幅都趋于稳定,在地方文化强省的战略指导下,一些经济发达的区域所设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与此同时,根据财政投入机制的杠杆效应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所带来的成效是非常突出的。自2010年起,中央财政就以贷款贴息、配套资助、保费补贴以及资助等形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总计304个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建设,投资规模超过9亿元。不可否认,当前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有目共睹。并且除开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一些地方政府还相继推出了相关政策以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将更多创新元素融入财政投入机制中,资金的使用也更具目的性。

3、产业融资环境趋于良好

从税收优惠政策这一层面来看,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融资及财政政策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比较突出的,并且随着政策趋于完善,其覆盖范围也在扩张。根据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以及财税〔2009〕31号文件,可知中央对文化产业税收优惠的对象、范围以及期限等均有明确规定,文件中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以及消费税等多方面提出了各项优惠措施。受益于这些税收优惠政策,“鲇鱼效应”在文化产业投资领域也十分显著。上市公司可以有更多的途径以社会资本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入。根据《2012中国文化产业资本研究报告》,可知在2011年,一共有57起上市公司参与文化投融资事件,所占比重接近1/4,报告中还指出,相较于往年,单个投融资事件中的投融资规模增比接近40%,不难发现,当前文化投资领域,上市公司的主体地位将会越来越突出。

二、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所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公共财政对其予以的支持越来越大,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这一过程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财政投入缺乏效率,究其原因,就在于财政体制、财政模式以及当前的文化发展方向的衔接并不到位。现阶段文化产业市场所处环境与其相对应的财政投入机制并不相适应,金融系统的融资机制也沿袭传统模式,并不符合当代文化企业的发展需求,此外文化体制改革效应的滞后性也比较明显,在上述因素的多重制约下,想要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必然存在诸多困难。

1、行政垄断造成文化产业财政金融政策效力不足

文化企业具有承载意识形态的作用,如果行业垄断出现在行业中,那么市场竞争活力将会丧失,这也是我们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受到体制问题的影响,财政融资政策的效力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为文化企业,其行政性垄断属性十分明显,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会根据“条款”来管理文化产业,换言之,法律法规对文化产业链上游及主要环节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出于对行业利益的追求,有的行业主管部门在制订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会优先考虑本行业企业的利益,并推出条款以对垄断行为予以保护。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结构,其盈利模式所取得的成效也不甚理想,产业发展中会面临诸多风险。

2、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融资机制不稳定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制度层面上来讲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根据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可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得到反映,只有努力追求产业带来的社会效益,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文化产业的市场属性已经得到了认可,然而在意识形态与文化安全的考量上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传统主流媒体作为文化产业宣传的主要阵地,要实现文化产业市场价值的体现,就必须对产业链中媒介渠道这一重要环节予以关注,如此一来,文化产业在制度层面上的缺陷就在所难免,这一问题直接限制了产业的盈利模式发展,同时在资本市场中,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三、关于财政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化途径探讨

1、加强财政投入机制创新

针对当前文化产业融资与财政政策发展面临的问题,为了提出优化对策,首先,需要明确财政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建设的方向,对文化企业的属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制定财政扶持政策时遵循差异化原则,换言之,即根据文化企业的功能属性以及经营范围,给予不同的对待方式。其次,我们可以对国外经验加以借鉴,对财政投入对象的差异予以分析,设立不同形式的专项资金,并给予不同性质文化企业相应的支持,以此实现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此外,我们还应该对地方政府设立文化产业政策性基金的行为予以鼓励与支持。

2、努力完善政策法律措施

围绕文化产业基本法与相关配套政策展开深入研究。致力于文化产业融资政策效力的发挥,从法律层面上突出措施的政策性,促使文化产业引入社会资本过程中的安全得到法律的保护与支持。具体而言,首先,应该积极组织文化产业立法研究,从理论层面上推进文化产业立法工作;其次,还需要对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展开深入研究,对产业法律关系的调整范围加以确定,从学术层面上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3、加强文化产业监管力度

国家应该充分结合国内外针对文化产业学科的探索与研究成果,在文化产业发展前期就予以大力的财政支持,与此同时,也需要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予以关注。鉴于此,应该致力于强化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监管力度,建立相关的监督考核机制,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率提供有力支持。具体而言,我们首先要针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文化产业的交互机制进行建设,确保产业信息沟通流畅;其次还应该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积极采集相关数据,以此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指标库,从数据层面上支持财政政策的实施;此外,全国文化企业应该联合到一起,建立动态检测网点,凭借此通过多方力量,增强财政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监管效果。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在文化产业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显著,然而受限于多方因素,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一些困境,需要我们围绕此展开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出有效措施,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与价值,促使文化产业融资与财政政策所取得的成效得到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谢伦灿:文化产业融资的现状透视及对策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5):40-44.

[2]辛阳、梁琳:拓宽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3(4):107-110.

[3]徐传谌、周海金、刘芹等:国有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创新何以可能[J].江汉论坛,2014(2):43-49.

作者:唐文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