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媒体下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新媒体下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摘要:语言具有承载、传播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功能。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信息获取途径的新媒体转向与其媒介素养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更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现实问题。在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日趋严峻的形势下,高校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科学研判形势,提升思想站位,提高教学能力,构建教育平台,丰富社会实践,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现实问题;对策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各种新媒体形态的产生,提高了社会信息交换水平,为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多元、丰富、便捷的渠道,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尤其是学习语境本身就极具特殊性的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可以更加直接、便利地接触到更多境外新媒体资讯,在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比其他学科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在完成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贯彻好“课程思政”教育方针,切实做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1.外语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课程思政意识有待加强。当前,很多外语专业教师认为思政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外语专业教师关系不大。所以,很多外语专业教师只满足于语言技能、专业知识教学,而忽视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使命;更多只是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没有承担起成为学生思想和灵魂导师的使命。甚至不排除少数外语专业教师本身就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病毒”的传染源。另外,一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但是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够,鉴别能力不强,斗争经验缺乏,也制约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提高。

2.外语专业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外语专业学生随着其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直接接触、了解更多境外新媒体的可能性也在增加。这些新媒体承载的内容没有经过甄别和筛选,其获取来源具有广泛性,难以限制;其传递的价值观具有多元性,有些与本土文化相融,具有先进性,有些则是与中国主流文化和价值体系相冲突。这就要求信息接收者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选择能力。但是从认知发展的规律来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然处于不断形成的阶段,这样很容易导致其被新奇的事物、观念所吸引,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接纳存在一定盲目性,从而抵消过去主流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给学生思想造成危害。

3.外语专业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有待增强。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载体。外语专业学生由于可以更加便利和直接地接触国外新媒体提供的资讯,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易感”人群。李洋就西方社会思潮对外语类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行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认识和接受西方社会思潮的途径已经超越了课堂或书籍等传统范畴,也不仅仅局限于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大众媒体,而是更多地通过高效、方便的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并且源自直接的外文文献的信息超过了源自中文文献的信息。[1]这表明外语专业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资料的途径已转向新媒体,同时,高校对学生所接触的网络信息与信息源的性质及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化更加难以把控。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信息鉴别力、政治鉴别力,已经成为摆在外语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越来越迫切的任务。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对策

1.提高认识,增强外语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一是加强责任感。外语专业教师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切实担负起加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责任。二是增强紧迫感。当前,西方反华势力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发挥其在技术、文化、舆论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新媒体等各种途径,进一步争夺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话语权,越来越疯狂地对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制度进行污蔑攻击,并千方百计寻找他们的“代言人”,外语专业的学生是他们最容易接近和影响的对象。外语专业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感。三是树立荣誉感。要增强大学教师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效果的不断显现。

2.提升能力,提高外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一是政治思想的引领力。外语专业教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等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坚决做到“四个自信”,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的捍卫者、传播者。二是对复杂信息的甄别力。对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历史与文化教育,提升他们开展东西方文化、制度比较分析的能力,帮助他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高其对是非黑白的分辨能力、信息真伪的甄别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能力,确保自己不被新媒体海量信息所蒙蔽。三是课程思政的引导力。大力开展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工作方法研究,提高课堂思政工作水平。要及时掌握新媒体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交流。要通过学术交流、观摩示范课、举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比赛等,不断提升外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开展课程思政的技能,帮助教师掌握将政治话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的技巧,以确保他们在对学生实施语言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兼顾价值引领,真正将外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

3.创新载体,夯实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平台基础。一是以教材改革为重点推进外语专业思政内容创新。高校外语专业比较倾向于使用纯正、地道的外文原版教材,但原版教材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念可能与思政教育内容不符,甚至相冲突。高校外语专业要对本专业所选教材进行仔细审核、严格把关、认真取舍。同时,高校外语专业还要深入挖掘原版教材中隐含的课程思政资源,收集相应的课程思政材料,构建起系统、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和教学资源库,并因时、因地对该资源库进行及时更新。二是要抓紧构建能满足外语专业学习和课程思政的在线平台。高校外语专业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院系文化建设,用符合当代青年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的话语风格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院系文化环境,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党团委、学工部和外语专业教师可以协同合作,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向学生推送关于中国国情、文化、时政及发展成就等方面的外文材料,激发学生对祖国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等;对计划上传至在线平台的原版外文材料进行审核、修订,消除意识形态隐患,保证既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又兼顾课程思政的大局。此外,教师可以在论坛、贴吧或班级群里和学生进行互动,就国内外的热点问题进行理性讨论,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偏差及时进行纠正,给予正确引导。三是创新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机制。高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推进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课程建设和相关评价机制,激发外语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一改目前外语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随机性和主观性局面。

4.拓宽视野,全面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外语专业学生要重点培养的媒介素养包括:了解媒介的传播渠道和运作原理,理解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及潜在问题,对数量巨大、内容庞杂、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进行分析、分辨、选择的能力,对外文媒介信息进行理性判断的能力,对积极、正面、客观的媒介信息的欣赏能力等。高校应根据外语专业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地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开设相关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或在计算机技术课程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外语专业院系可定期邀请外文媒介方面的专家学者或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举行媒介运用与安全方面的讲座;可以适时开展党团委、学工部、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等共同参与策划的新媒体文化活动,宣传健康、有效地使用新媒体的重要性,不良媒介信息的危害性,培养学生对信息内容的真伪善恶的分辨能力,以及抵制外文媒介中负面内容影响的自觉意识。此外,担任外语专业课程的教师也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责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分析能力。例如,在西方文化课上,教师可以适时展开中西文化对比,激励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兼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眼光看待、理解西方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5.丰富实践,增强和巩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理论知识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并使学生在行动中表现出来。负责思政课程教学、外语课程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教师可以进行跨学科、跨部门协作,根据外语专业语言文化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的专业培养目标,组织学生参与能够兼顾外语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并将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纳入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之中。例如,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加强宣传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可组织举行相关翻译赛、写作赛、演讲赛和辩论赛等,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意识和爱国情操等;利用抗击肺炎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开展外语课件制作和视频录制专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等。也可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支教活动,对红色教育基地、热门景区的公示语翻译进行纠错的活动等,这些活动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又有益于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服务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未来将活跃在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最前沿,他们担负着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这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超的语言技能,更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大局意识。高校应认清新媒体背景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新的意识形态威胁,积极探讨针对外语专业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课程思政工作的应对之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洋,段必灿,李俊.西方社会思潮对外语类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基于一个样本[J].重庆社会科学,2017,(9).

作者:周秀敏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