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西方文化课堂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西方文化课堂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渗透于教学革新的全过程。文章以《西方文化概论》对分课堂为例,从对分课堂课前预备、思维方式的培养、考核评分体系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解决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分课堂;应用实践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多媒体教学模式已基本取代了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可是,这种改革仅限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无非就是利用多媒体,扩充了教学信息量,更深层次的教学革新则付诸阙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互动很少,这种填鸭式教学并不因为赋予了多媒体教学方式而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及学生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占用课堂时间过多,教师讲授时间过少,教师的能力无法得到更好地发挥。而对分课堂则有效填补了讨论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纰漏。对分课堂的关键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1]对分课堂教学则把教学分为教师教授、学生课后复习探讨、分组讨论三个时段。首先在对分课堂上,由教师首先“介绍基本框架、基本概念,着重讲授重点、难点,但并不穷尽教材内容。”[2]学生通过教师讲授后,掌握了大概内容,降低自学难度,再依据个人特点与节奏与完成消化吸引。最后,通过讨论,与教师同学进行较深的交流互动,加深巩固所学知识。对分课堂错开了讲授与讨论的时间段,打破了传统当堂讨论课因接触新知时间短,无法深入理解,因而无法讨论的窘境。这亦非常符合心理学认知规律,甫经问世,即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对分教学课堂模式有效衔接,学生与教师的信息沟通得到充分的挖掘,可以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呼应,形成合力。

一、利用网络技术布置《西方文化概论》对分课堂讨论课前预备工作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需要学生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涵量。而现在的学生囿于高考的压力,没有闲暇阅读西方经典典籍,绝大多数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一知半解。因此,这门课程上课前必须布置大量阅读书目,对分课堂教学才能措置裕如地展开。对分课堂的步骤是:先由教师进行讲解,其次学生课后指向性阅读,最后才是讨论,深化知识结构。对分课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指向性阅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率。教师讲授课程主要内容后,布置好课后阅读任务。当然,教师得掌控课程教学设计的总过程。教师把搜集整理的基本材料,纲举目张地悬挂于教师制作的课程主页抑或教师主页上,让学者阅读,抑或教师通过QQ群、微信群等通讯工具与学生互动交流信息,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圈定学生阅读重点,阐明下周讨论课程内容。学生通过上网,浏览教师搜罗的材料,抑或自己去搜寻扩展相关材料,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图景。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教师机械性灌输知识远远比不上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教师讲授终觉疏,要知真知须自探。学生伴随自己的好奇心不断地搜寻思索答案,让他们深长思索后悬着疑问去上课,上课时能有问题可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活跃性。而不是传统教堂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则一脸茫然。西方文化类课程对分课堂需要一定的条件,学校须组织教师培训,帮助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网页,从课堂教学到网页制作,学校网络中心应该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做到西方文化类课程等主要课程都有统一完善的网页。其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网络建立对分课堂课程教学网页,教师得付出艰辛的劳动。然而,这一切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成功的重要环节。否则就会陷入目前讨论式课堂的流弊。教师制作网页,搜集相关资料虽是费神劳力的事,随着资料逐年增加,实际上,以后的教学工作既高效又省力。同时,教师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导引自己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路径,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思想相互激荡,形成自己对西方历史文化的见解。最后演化成自己的思考,形成论文。通过网络技术可以缩短师生的距离,使学生能通过网络随时接受教师的指导,获得更多的帮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远距离的拘囿,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更加互信,为下一阶段的讨论课程奠定良好的根基。

二、利用网络架设师生交流渠道,由重知识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注重思维方式培养的对分课堂讨论模式

传统的西方文化类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多着墨于对西方历史文化叙事的构建,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则涉猎甚少。多年的填鸭式知识灌输使学生的思维方式非常两极化,要么是好,要么是坏,不承认事物好坏之间的中间灰色地带。这种简单对立式的思维方式无法形成对西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多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这种教学效果与我们设置西方历史文化类课程的目标相去悬绝。旧的套路走不通,那么如何达到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呢?在西方历史学家看来,历史无非就是六个W(WHO,WHEN,WHERE,HOW,WHY,WHAT)。前三个W涉及基本的历史史实,这点分歧不多。然而,关于西方历史的变迁、历史演化背后的原因、历史演化的性质是什么,目前众说纷纭,不一而足。这些就涉及到学生思维方式的上下分殊。我们在对分教学课堂实践中是这样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首先,在对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布置学生广泛阅读西方政治哲学书籍。课程思维方式的培育亟需其它学科知识的拓延。哲学素养的提升是人类思维能力迅猛发展的助推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发展是曲折的,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历史在演化的过程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发展必然是在新与旧之间流移徘徊。历史人物面目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不是当今一些理论课程所宣讲的那样,黑白二者间泾渭分明,绝对没有相交接的地带。这种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贻害无穷,绝对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方历史文化典籍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读出历史人物的苍凉与困顿,读出历史人物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从而能够同情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历史性决断。其次,在对分课堂讨论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历史性解读人物,又要抽象出具体的语境,解构中西历史人物所作出历史判断的异同,且以此为根基,拓展学生对中西历史文化异同的深度理解。传统教学模式因为没有课前阅读环节,没有根基的中西文化解读多浮于表面,无法解析中西文化异同。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西方历史人物的行为,扎根于西方历史文化的土壤汲取养料。因此,我们必须溯流探源,考究其历史行为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再如,在讲授中世纪文化一节时,就通过讲授分析了西方人文素质较高的历史原因。上课时我们教师仅仅讲授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没有刻意提到宗教改革对西方人文素质提升的作用。事后布置学生阅读陈乐民的《欧洲文化十五讲》中世纪文化一节,布置思考题:为什么西方人文素质普遍较高?待下一周上对分课堂讨论课时,学生就展开激烈的争论。教师提醒学生中世纪西方的政治特征是什么?就是四分五裂,诸侯并立。在漫长的中世纪,除去短暂的统一外,西欧绝大部分时段都是处于分裂的状态。这与大部分时段都是大一统的中国迥然不同。那么这种长期处于分裂的态势对西方人有何影响?西欧社会诸侯林立,使诸侯国面积非常小,诸侯周围的老百姓时常出入诸侯服役。他们的行为举止深受宫廷文化的影响。上层贵族的礼仪就像滇池的水,润湿昆明的气候一样地深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礼仪。藉于此,西欧整个社会的文明礼仪逐渐发荣滋长起来。众所周知,西欧中世纪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此,教师不是直接导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中世纪的格局对西方人的深远影响。再次,在对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置疑相沿成习的课程定论。明代大儒陈献章特别推崇“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怀疑精神。西方历史文化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艺术。说它是科学的,是因为史实的唯一性,然而我们在解读历史时,却不可避免地掺杂我们读者的意识。我们在引导学生不讲错史实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西方文化的史实。只有这样,才能以扣人心弦的西方文化材料,激荡学生的思维火花。只有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对很多流传久远的旧式观点提出置疑,才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以质疑的精神对待已有的西方文化类课程结论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尤其是搜寻与现行教材不相契合的材料,且由此及彼,层层拓展开来,毕竟“同一时代之事不可须臾相离也”,肯定是有大量相类似的材料。搜引大量相似材料后,引导学生探讨是不是可能存在另一种与传统相对立的观点呢?最后让学生通过自我探讨,形成与现有传统学术观点大相径庭的新看法。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对分课堂考核评分体系的应用

教师是对分课堂的引导者,学生仍然是对分课堂的灵魂与主导。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在对分课堂教学积极参与的兴趣呢?教学考核是对分课堂中的“东风”,即便万事俱备,若是缺乏科学的课堂评价方式,学生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中踊跃讨论的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学生是教学话动的直接参加者。教学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过程的主体,当然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5]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出课后教学评价表,引导学生对自身及其它同学课堂表现作出评判。我们通过计算机技术,统计学生课前搜集的书籍,上课时引用了哪些书籍的相关内容。你自己的发言是否有新颖的见解?上课时讨论是否积极参与?独特的思维结果源自于书本的熏染还是来自我的思考?同学对你思考的结论反应如何?这一切的评定都可以在课前设置好网络考核问卷,讨论课后,让学生自我填写,班委审核,最后反馈给教师,教师作为期末考核的依据。通过网络化问卷评定学生平时表现,让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发言,乐在其中表现自我。讨论课程思维火花的相互激荡,使学生体验到深层次思考的魅力,大大提升自我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育。传统授课模式下教师全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完全没有课程参与的主动权,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平分,首先是教师的讲授,当然,讲授是勾玄提要式的,不是传统教学的满堂灌输,留下学学生思考与探讨的核心内容,通过课后与学生互动,布置好读书书目,最后讨论课因为有一周的阅读准备,最后呈现出相互辩驳,相互启发。教师最后临门一脚,达到古贤“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至高境界。这样一来,学生学有引导,论有依据,共同关注教学的某一讨论话题。由传统教学强调的叙事性讲授教学转为学生自我阅读简单的叙事,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论点,然后让学生课堂讨论,教师总结提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然而,这一切的探索均须计算机应用辅助技术的佐助。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课中阅读材料的布置、讨论课后的评价,有了计算机的辅助,就会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47.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刘德荣.探究式历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2):21-24.

作者:米海燕 欧德良 单位: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池学院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