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信息技术教育全文(5篇)

信息技术教育

第1篇: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一、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角度出发进行解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研究至今为止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依然还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些教育技术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人们更好的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解读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非常重要是,也有效认识和理解的基础。尽管两者之间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区别,但是在实质还有一定程度的共同之处的。相同特点:1.都是以课程教育为基础,两者存在了共同的中心思想。2..明确了培养学生的目标,促进了学生在问题上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个明确的概念,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够在自己发展的领域上有所应用,达到最终效果。不同特点:1.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一样。2.明确了环境对教学的重要性。3.不同场合所处的角色不一样。4.两者的性质不一样,传统媒体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互补性。这样看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因素,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的运用,就必须对以上的因素有着充分考虑。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手段

1.对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运用加强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多样化运行,要对教学中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要从多方面采取途径,例如;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等手段,使老师明白信息技术与教学两者存在的关系,从而对信息技术对教学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明确的了解。另外,还可以通过交流、参观和一些相关的经验介绍等形式,使老师在这种形式上,更具体的明白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最后,还可以通过一些具有代表的案例,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是进行查找,也为以后信息技术再教育有着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对学习环境的多样化的重视

在信心技术教学中大部分是依靠着软件资源,因此,要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进行有效的保障,对教学环境的注重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对老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参与者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方式,方便以后的寻找和使用,另外,学校也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组建专业的管理人员,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需要,建立校园信息管理库,这样既满足了学校教学的需要,也是信息技术应用教育的水平有着大幅度的提升。

3.教学的机制的合理构建

教育部门为促进奋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的信息化能力有效的发挥,在2004年就在相关标准提出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具备的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样看来,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应用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们共同的目标。首先,学校要对老师上进行挂念的更新,对信息技术教育有着足够的重视,并加以引导和支持。老师也要从自身出发,对信息技术教育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更要明确它对教育教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内心对信息技术教育引起重视,另外,要对教学机制的构建进行有效的安排,有关在政府部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老师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有所提高,给老师提高一个学习机会,使老师也在逐渐的成长,并且,也要同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和老师对信息技术能够积极的运用。最后,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运用是与各个部门的合作离不开的,在教育中的通力合作和互相交流的精神是信息技术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不仅仅可以相互分享教学中的经验,也可相互分享教学中的信息。同时,也使需要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人员和各个部门的教育工作者的相互配合。

三、结束语

第2篇: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重视程度低,师资力量弱。尽管在初中院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也有十多年历史,但是由于其不是中考必考科目,很多学校为了提升升学率,不能贯彻新课程理念,对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甚至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机房设备,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严重影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第二,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如果过分的依赖教材进行教学,则不满足时展需求。加上初中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则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课时少,影响教学的开展。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通常为68课时,但是很多初中院校往往采取每周一节,到初三阶段甚至会放弃这门课程,以至于信息技术课程课时严重不足,教学任务很难完成。第四,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往往采用理论+演示的方式,或者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引导较少,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兴趣缺乏,往往自己进行游戏等,影响教学效果。

2.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策略

2.1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初中生在初中信息课学习过程中,一旦出现困扰,则就会放弃继续深入研究。这就需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尤其是上机操作中,教师通过随堂作业、测试等模式,总结出学生目前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找出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而对于个别学生遇到的难题,则可以进行单独的辅导。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在课堂中形成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创建一些竞赛场景,包括打字速度比赛、网络浏览信息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找出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让其爱上这门课程,重视这门课程,最终学好这门课程。

2.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需要教师能够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爱心。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单纯说教的局面,保证课堂中的言谈举止得当,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心。在精心备课过程中,其实就是教师将爱倾注到学生身上的过程。同时,教师需要能够听取学生的看法,了解学生心声,在实事求是原则基础上,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相关教学环节的设计,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办法,拓展学生的思路,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敢于发声,在相互学习与探讨中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

2.3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要求更高。所谓的创新意识,就是发现问题并探究的心理趋向,是一种观念。在创新意识下,会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动机,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初中生面临浩瀚的网络信息,必须能够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教师必须能够在课堂中加以引导,不仅让其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更需要让其树立健康积极的信息技术运用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创新,为其创造相关的教学场景,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土壤。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初中生信息技术能力也提出一定要求,初中阶段也开设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扰,导致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开展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有效提升初中生信息技术水平,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从兴趣出发,注重师生关系构建,落实创新,培养出新一代优秀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星.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探索和体会[J].新课程.2016(8):101-102.

第3篇: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引言

随着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逐步开设,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相关的问题。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阻力,但同时也受到各方的关注。本文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此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一)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尽管农村中学信息教育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仍存在许多问题。在农村地区,许多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但是课程所需的基础设施仍建设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为学生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及有限的机房,多媒体设备破旧且数量有限,很多学生使用同一台设备听讲课程,一节课下来教师讲课效率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学生也难以有操作的机会[1]。

(二)学生主体地位未被尊重在农村的授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主,进行单方面授课。这也是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讲课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教师对课程进行讲解,再对相应的操作进行演示,最后由学生进行自主操作。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被忽视,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创造性被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这种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

(三)课程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信息技术教育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因为中考及日常考试中并不包含这一学科,所以教师及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难以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方法。然而教学评价是教师衡量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一个标准,是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的方向。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目前有三种考核方式:笔试、上机、笔试+上机。但是全国并没有统一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情况没有使学生对该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上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兴趣不足,课程目标难以实现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初中得到了重视,并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就学生而言,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该课程不进行标准考试,学习也是在多媒体环境中进行,所以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并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态度。很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节“休闲课”,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学习,所以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制定的教育目标也很难实现,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素养也难以得到提升[2]。

二、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政府及教育部门应重视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只有保证充足的资金,才能够对信息技术教育各个方面做到基本设备的齐全。农村地区一些学校配备的多媒体设备已经十分落后,有些多媒体设备的配备并不齐全,学生在课堂上也无法感受到先进的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所以,政府及学校要重视对学校设施的投入,完善设施建设。学校可以通过集资、众筹的方式来号召社会人员对学校进行资金投入,优化信息化资源配置。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学校及教师对该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仅仅靠教师在台上授课,再由学生进行练习即可。但是这样就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被限制。信息技术课程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要处于主导地位,成为课堂的中心,发挥其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模式。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设置课程,因材施教,同时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为方向,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讲解搜索引擎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大家耳熟能详的点读机广告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为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对不同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通过组员间的合作来完成任务。

(三)完善多维教学评价体制对一节课程的评价是衡量一节课程的重要标准。好的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及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方式对课程进行衡量。很多教师采取对学生的知识记忆情况进行考查,有的教师以学生的上机操作情况作为学生在本课程中的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以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为评价标准。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表现、电子作业等方面作为考核的内容,考试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在笔试、上机等方式上,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以“大家累计积分”的形式对学生的电子作品等进行评分,以“成长记录袋”的形式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进步进行总结,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够丰富学生对课程多方面的理解。同时,主要评价人不再局限在教师一人,可以学生互评的方式来进行民主性的评价,这样一来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3]。

(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如何准备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学习主动性。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且好动的时期,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多设置一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上课过程中以建立聊天室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更乐意收集信息。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下进行一些电脑小游戏,通过学生喜欢玩的小游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游戏不仅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防止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游戏的迷恋,促使学生合理地利用游戏进行学习,这便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已经开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对此重视起来。作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我们需要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及时反思,并针对问题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最终找到一条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路径,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彭志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109.

[2]张明,马明山.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02):118-120.

第4篇: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基础建设;教学质量

1概述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及实施方案,通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变革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但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一些偏远的乡镇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或出现教学形式化的问题,导致教学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并没真正的地将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2-5]。本文通过对目前乡镇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提高教师水平等多种措施保证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2乡镇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2.1认识不足,意识不强

目前,面对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实,仍有很多乡镇学校出现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情况。首先,部分学校领导对相关信息技术教育不了解,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不是升学必考科目,因此出现了课程数量过少,课程规划不合理,甚至出现停课等现象。其次,大多数老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入而且还比较片面,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教会学生能正常使用电脑,对学生知识的培养无较大作用。最后,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对升学没有什么帮助,也就采取一种无所谓态度。

2.2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由于就业率原因,使得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停办了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另外由于乡镇学校离市区较远,生活条件相对不是很方便,从而造成很少有掌握信息理论的专业教师分配到乡镇学校任教,使得学校里即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同时又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老师及其缺乏。目前,乡镇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都是由其它学科改行过来的教师承担,或者是由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的年轻老师兼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师。

2.3教学条件薄弱

由于乡镇学校经费较少,造成许多学校设备陈旧,计算机数量不足,硬件设施较差,尽管部分学校有足够的计算机,但配置太低,无法满足学生的上机时间。另外,虽然很多学校建有计算机机房,但却是有电脑、有硬件却没软件的尴尬情况,导致由于配套设施不足使得很多内容无法讲授和学生上机实践,这些都是乡镇中学信息技术发展所遇到的一个大问题。

3乡镇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应对措施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目前,我们处在是一个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在发达国家都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等同视之,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必需通过组织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到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新一代的成长。从而使得各级教育部门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也要通过会议、观看影像资料等多种方式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大力宣传和正确引导,让他们意识到信息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在今后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有着正确的方向和思路,才能在教学过程如何采取合适的教与学,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3.2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保证,乡镇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导致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必须让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加强乡镇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也可以协调社会力量,协助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除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必须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地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各乡镇学校与当地网络运营商对接,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另外也可组织辖区内各学校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与当地大学共同开发满足时代需求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使乡镇学校信息技术的可操作性更强。

3.3完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乡镇学校必须通过“外引内培”等措施,建立一支综合素质优秀,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师资队伍。首先,当地教育部门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引进具有高水平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应届本科学生到乡镇学校任教,或鼓励市区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到乡镇学校进行支教;其次,各学校在信息技术师资不够的情况下,选派对计算机技术感兴趣的老师到各地高校或进修学校进修学习,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最后,不定期的让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听取专家讲座、网络学习等方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通过上述多种途径加强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乡镇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

4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教育对教育发展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都至观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增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各地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对经济不发到地区的乡镇学校,由于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师资缺乏等多种因素造成信息技术教育形式化,因此必须通过改变观念、增强认识,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等多种方式,保证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袁中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信息技术课,2011.9:24-26.

[2]李春娟.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2019.6:43.

[3]伊顺年.互助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J].青海教育,2014.5:48.

[4]殷家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新课程(下),2019.3:149.

第5篇:信息技术教育范文

1硬件资源限制

硬件资源是信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截至2010年,全省中小学计算机数量达到了24.9万台。近年来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使信息技术设备基本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但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在硬件设备普及等方面的差距还是很大。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掌握信息工具、信息技术能力较差,尤其是绝大多数学生只会计算机的开关、文件与文字简单处理等最基本操作,尚不具备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比如基本的网络知识获取的能力等,就无法从网络上获得学习资源。因缺少计算机硬件这个实践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就失去可供支撑的平台,计算机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基本的教学价值。

2资金不足

发展农村信息技术,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相关设备,而资金却是保障。虽然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不断加大资金和设备等资源的投入,但是还远远无法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学校资金紧缺,对于信息技术建设投入也就很少,加之计算机设备昂贵,机房维护等花销巨大,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来说,负担太重。近些年来只是在国家的资助下,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在缓慢发展之中才有了一些活力。

3师资短缺与师资队伍业务素质偏低

目前,由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计算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水平不高以及教育期望值偏低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该项教育工作开展的困难偏大。尤其是绝大多数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不知道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外加农村相比城市处于边远地带,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

4思想认识不足

信息技术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技术的普及与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它学科的教学工作与教学效果,也会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并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的潜能。在城市及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早已作为一项教学辅助手段普遍进入各级学校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着巨大的功能。而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授课,信息技术的教学地位处于边缘化;由于该课程与中考、高考无关,所以学生、家长,教师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都不太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盲目注重于眼前的利益得失,从而忽略了学生将来的整体发展。这种现象在以“西北高考状元县”的会宁县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家长,教师们只注重学生的“主课”成绩,并且一些家长和教师明令禁止学生参与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一些活动。教师和家长还需要更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加深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以期重新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当中的重要性。

发展对策

1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在职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并且将发展与扩大信息技术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之中。学校应更加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拓宽课程内容,优化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机制。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仅要学习、加深本专业知识,而且更应该优化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大教师进修力度的基础上,大力招收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或者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在保证教学岗位教师配备的前提下,更要保证其专业素质与素养。学校可以采用跟踪检查与学生监督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规范教师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可以广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训,效仿“国培计划”进行地区内教师的重点发展与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应以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等为重点,选配农村优秀教师与城市学校教师互换代课,学习城市学校教育关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加强资金投入及设施与资源建设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充分调动全社会创办教育的积极性,拓宽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充分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途径及资金用途。以县或乡镇为单位,建立信息中心或者专项资金委员会,以便接收和管理社会资金,并按照规章制度统一负责安排和落实社会资金的使用,合理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从而让农村教育走出信息技术教育空白或边缘化的困境。